•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量的資料蒐集採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高中學生生涯發 展準備度量表」及「生涯決定量表」三項量表。質的資料蒐集乃以研究 者編製之「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

一、學生基本資料

包括性別、班級型態、選組狀況及自己與父母的選組意願等調查。

二、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本量表為于曉平(2007)修訂陳金定(1987)改編自CDMSE 而成的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用來探討研究者設計之角色楷模課程是 否能提高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研究者已獲得編製者之同意使用此量表 (見附錄一)。茲分原量表簡介及量表修訂後之正式量表二部分加以說明:

(一)原量表簡介

1.編製者:陳金定(1987)。

2.量表內容:量表共分為生計計畫、目標選擇、生計資料的搜集、

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等六個因素,

共包含 45 題。

3.信度:量表的信度是以內部ㄧ致性信度係數和重測信度係數表示 之。全量表內部ㄧ致性係數α=.95,重測信度隔二週求得為.85。

4.效度:量表的效度是以因素分析及平均數差異t 考驗之結果來表 示。以平均數差異t 考驗作為區辨效度時,結果達顯著 t=14.01(p

<.001),因素分析達顯著表示有不錯的效度。

5.量表形式和計分方式:量表為 9 點量表,有 5 個等級。最低 0 分,

最高 8 分,分數愈高,代表信心程度愈高。

(二)正式量表

1.編製者:于曉平(2007)。

2.量表修訂過程:因考量總量表題數過多,故刪除一些同類型的題 目,共有 30 題,確立預試量表(刪除第 1、2、6、8、9、13、14、

25、27、29、39、40、42、43、45 題,共刪除 15 題)。

3.量表內容:量表經因素分析僅找到單一因素,即為生涯自我效能,

共包含 30 題。

4.信度:量表的信度是以內部ㄧ致性信度係數表示,經項目分析後,

刪除不要之題目,正式題 30 題之 α=.9688。

5.效度:量表的效度以構念效度表示,是以可解釋變異量達總變異 量的 54.258%(原 45 題可解釋變異量為 55.009%),另利用極端 分組(高低分組)探討每題與總分之差異都具顯著性差異。

6.量表形式和計分方式:

(1)測驗方式:團體施測。

(2)作答方式:該量表為 6 點量表設計,且均為正向計分題。「完 全有信心」代表所描述之情形對受試者而言極為有信心;反

之,「完全沒信心」則為最沒有信心的情形。受試者依題意勾 選,愈偏向完全有信心代表信心程度愈高。

(3)計分方式:此 6 點量表設計,依據受試者實際勾選情形,勾選 「完全有信心」則得 6 分,勾選「完全沒信心」則得 1 分,最

後加總計算生涯自我效能的分數並加以平均,平均分數愈高代 表生涯自我效能愈高。

三、高中學生生涯發展準備度量表

本量表為蔡美華(2002)依據相關文獻編製之「高中學生生涯發展準 備度量表」,用來探討高中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準備度及相關因素。由於 此量表乃參照生涯發展之理論所建構而成,故選用此量表代表高中學生 生涯發展之情形,研究者已獲得編製者之同意使用此量表(見附錄二)。

茲將量表內容說明如下:

(一)量表簡介

1.編製者:蔡美華(2002)。

2.量表內容:量表分為生涯抱負、與工作有關態度、與工作有關行 為、生涯探索和生涯資訊等五個向度,共 47 題。各向度主要包含 的題數如下:

(1)第一向度:生涯抱負題目為第 30、32、33、06、01、31、02、

38、35、36、07、37 共 12 題。

(2)第二向度:與工作有關態度為第 15、17、08、13、14、04、

16、39 共 8 題。

(3)第三向度:與工作有關行為為第 28、09、10、24、25、34、

26、29、40、03 共 10 題。

(4)第四向度:生涯探索為第 05、12、27、20、11、19、23、22、

21、42 共 10 題。

(5)第五向度:生涯資訊為第 43、47、41、46、45、44、18 共 7 題。

3.信度:量表的信度是以內部ㄧ致性信度係數表示,求得總量表與 各分量表間的內部一致性。全量表的Cronbach α 係數為.834,顯 示本量表具有高穩定的信度。各分量表與總量表間的Cronbach α 係數介於.855 至.616 之間,其中生涯抱負分量表最高(α=.855),

其餘依序為與工作有關行為(α=.733)、生涯探索(α=.689)、與工 作有關態度(α=.634),以生涯資訊分量表最低(α=.616)。

4.效度:

(1)專家效度:以對生涯發展有研究之專家學者三人、資優教育專 家學者三人就此工具做內容效度的評鑑以為專家效度。

(2)構念效度:各因素之可解釋變異量以生涯資訊最高

(45.298%),其餘依序為生涯探索(40.808%)、與工作有關行為 (36.076%)、與工作有關態度(30.460%),生涯抱負最低

(20.949%)。

5.量表形式和計分方式:

(1)測驗方式:團體施測。

(2)作答方式:該量表為 4 點量表設計,其中包含正向和反向計分 題。正向計分題中,「極正確」代表所描述之情形對受試者而 言極為正確;反之,「極不正確」則為所描述之情形對受試者 而言極不正確。反向計分題中,「極正確」代表所描述之情形 對受試者而言極為正確;反之,「極不正確」則為所描述之情 形對受試者而言極不正確。受試者依題意勾選,得分愈高代表 生涯發展準備度愈高。

(3)計分方式:此 4 點量表設計,依據受試者實際勾選情形,在正 向題中,勾選「極正確」則得 4 分,勾選「極不正確」則得 1 分;在反向題中,勾選「極正確」則得 1 分,勾選「極不正確」

則得 4 分。最後加總計算生涯發展準備度的分數並加以平均,

且分別算出五個向度的總分並加以平均,平均分數愈高代表在 生涯發展準備度愈高。

四、生涯決定量表

本量表為邵俊德(1995)修訂自Osipow、Carney 和 Barak (1976) 所編 之生涯決定量表 (Career Decision Scale;CDS) 而來,稱為「生涯決定量 表」,用來探討受試者的生涯確定程度,研究者已獲得編製者之同意使用 此量表(見附錄三)。茲分原量表簡介、量表修訂過程及正式量表三部分 加以說明:

(一)原量表簡介

1.編製者:Osipow、Carney 和 Barak (1976) 。

2.量表內容:量表共分為缺乏結構與信心、外在障礙、雙趨衝突與 個人衝突等四部份共 19 題。第 1、2 題在測量個人在職業和教育 方面的確定情形,第 3~18 題測量生涯不確定的程度,第 19 題為 開放式問答題。

3.信度、效度:CDS 的信、效度歷來已受到國外許多實證研究結果

的支持。

4.量表形式和計分方式:量表為 4 點量表,第 1、2 題的分數愈高,

代表教育與職業選擇的程度愈高;而 3~18 題的分數愈高,則代 表受試者的生涯確定程度愈低。

(二)正式量表

1.編製者:邵俊德(1995)。

2.量表內容:量表分為結構與信心、個人衝突和外在支援等三個向 度,共 14 題。各向度主要包含的題數如下:

(1)第一向度:結構與信心題目為第 1、2、4、6、7、8、9、11 共 8 題。

(2)第二向度:個人衝突題目為第 3、5、13 共 3 題。

(3)第三向度:外在支援題目為第 10、12、14 共 3 題。

3.信度:

(1)內部一致性信度:本量表經正式調查結果進行內部一致性 α 係 數考驗,求得 Cronbach α 係數為.86。

(2)重測信度:在間隔兩三週後,以同樣對象進行重測信度考驗,

求得重測信度係數為.74。

4.效度:

(1)建構效度:本量表以因素分析法進行建構效度考驗,並進行斜 交轉軸,得到三個因素分別為:「結構與信心」、「個人衝突」

和「外在支援」。其因素結構符合原量表Osipow 等學者的理 論,且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為.72~.83 之間,故建構效度獲 得支持。

(2)辨別效度:邵俊德(1994)將第 1 題得 3 分與 4 分者歸為生涯定 向組,得 1 分與 2 分者歸為生涯未定組,並將兩組受試者在生

涯決定量表總分進行平均數差異t 考驗,考驗結果平均數差異 達顯著水準(t=-13.84,p<.001)。

5.量表形式和計分方式:

(1)測驗方式:團體施測。

(2)作答方式:該量表為 4 點量表設計,其中包含正向和反向計分 題。正向計分題中,「非常符合」代表所描述之情形對受試者 而言極為相符;反之,「非常不符合」則為所描述之情形對受 試者而言極不相符。反向計分題中,「非常符合」代表所描述 之情形對受試者而言極為相符;反之,「非常不符合」則為所 描述之情形對受試者而言極不相符。受試者依題意勾選,得分 愈低代表生涯不確定及猶豫程度愈高,即生涯決定程度較低。

(3)計分方式:此 4 點量表設計,依據受試者實際勾選情形,在正 向題中,勾選「非常符合」則得 4 分,勾選「非常不符合」則 得 1 分;在反向題中,勾選「非常符合」則得 1 分,勾選「非 常不符合」則得 4 分。最後加總計算生涯決定的分數並加以平 均,且分別算出三個向度的總分並加以平均,平均分數愈高代 表在生涯決定程度愈高。

五、訪談大綱

Mishler 認為訪談是一種交談行動,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構意義 的過程,受訪者並不是將已經存在腦中的記憶如實的呈現,而是用一種 訪員可以理解的、敘說故事的方式,去重構他的經驗和歷史(引自畢恆 達,1996)。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用以訪談人文社會科學與數理資優生與資優 轉班生,訪談大綱內容主要是以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三 部分為主軸,由文獻可知,此三向度所涉及內涵包括個人、家庭、學校 及社會等層面,故本研究之訪談大綱即以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四方 面來探討。本訪談大綱採用半結構式,主要考量受訪者的反應不同,訪 談者可視實際狀況,對訪談問題做彈性調整,訪談大綱請參考附錄四。

編擬完訪談大綱後,研究者初步估計訪談時間約 1 小時,而實際進行時 將視情形調整。茲將訪談大綱編擬過程說明如下:

1.歸納國內外文獻有關資優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 定所遭遇的困境,初步擬出訪談大綱。

2.以初擬之訪談大綱,請教現任高中資優班老師,以了解資優生在 高中資優教育的問題及其生涯所面臨的困境。

3.送請師大特研所及相關專家學者,就初擬大綱的語意、內容及修 辭,適度加以修正。

六、研究者

質性研究認為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研究者無法超脫其所置身 的歷史和研究傳統,以及個人對自我的概念和對他人的看法(甄曉蘭,

1996),因此將先說明研究者的背景資料。

研究者就讀研究所二年級時曾參與追蹤奧林匹亞得牌選手之訪談工 作,訪問過得獎之學生、家長與指導教授,訪談對象跨越不同族群,深 感人人皆是獨一無二的,且即使同一份訪談大綱,也會有全然不同的訪 談過程與結果,讓我深刻學習到從訪談中需不斷針對研究議題深入挖

研究者就讀研究所二年級時曾參與追蹤奧林匹亞得牌選手之訪談工 作,訪問過得獎之學生、家長與指導教授,訪談對象跨越不同族群,深 感人人皆是獨一無二的,且即使同一份訪談大綱,也會有全然不同的訪 談過程與結果,讓我深刻學習到從訪談中需不斷針對研究議題深入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