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資優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量化資料與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高中資優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量化資料與

一、生涯自我效能

在量化資料中,數理與人社資優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無顯著差異。從 訪談資料中得知,人社學生在入班前總認為自己不如數理資優生,甚至 不承認自己是資優的,可說是缺乏自信,相較之下,數理資優生甚至所 有人均肯定他們的能力。然而,在競爭激烈的數資氣氛卻嚴重打擊很多 人的傲氣,伴隨而來的是降低自信,但人社學生在平穩的環境中,相信 自我努力就可有一片天,肯定自己的價值。由此觀之,人社與數理學生 從入班再經過兩年資優班洗禮後,對未來生涯所具有能力與信心強度各 有消長,此時呈現類似的且無顯著差異狀態,與量化結果頗為一致。本 研究結果與李詠秋(2002)、林惠瑜(2004)、許淑穗(1998)、陳貞夙(1998) 與黃淑敏(1999)的觀點一致,而Kerr 和 Sodano (2003) 年指出資優生容 易受到完美主義性格影響且有較低的自我概念,本研究中資優生對於自 己人社資優身分有所質疑,認為不足以稱作資優,也有數理資優生不把 自己當作資優生,甚至有人認為需要在國際競賽有優秀表現者才可稱做 傑出,由此觀之,人社與數理資優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似乎無孰優孰劣 的情形。

二、生涯發展準備度 1.生涯探索

在量化資料中,女性與男性在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生涯探索上,女性 顯著大於男性。從訪談資料發現,有女性願意為了實踐夢想放棄自己平 時的習慣,有男生在實現理想遭遇困境,轉而將重心放在社團上,不願 堅持初衷。而女生多數會將師長平時的諄諄教誨內化為尋找人生方向的 來源之一,但男生較少人受師長的啟發。由此看來,在未來的人生道路 上,女性較男性勇於發現未來的自己,找尋適合自己的路。歐陽萌君(1992)

指出資優女性會害怕成功帶給自己負面的影響,但在行動與價值理念並 不因此退縮。Hartung et al. (2004) 陳述具備高自尊的女性比較可能選擇 非傳統職業,但同樣擁有高自尊的男性則反應出選擇傳統及性別刻板印 象的職業,陳怡安與林幸台(2002)發現男性語文資優生較易受同儕、師 長和輿論影響選擇理組,女性則以進一步發展語文為榮,這也顯示出女 性敢挑戰現今社會評價的姿態,與本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看出女性較 不受傳統框架,男性背負傳統壓力與包袱,以致仍選擇既定的生涯道路,

背後的負擔與壓抑,或許不似表相上看來「男性有較多選擇」這麼簡單。

雖田秀蘭(2003)的研究持相反觀點,認為女性較傾向不會選擇非傳統性 的職業,但其研究對象為一般生,且 Reis (1998) 指出女性資優生較一般 女性更少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定位,可能是研究結果相異的因素。再者,

Gottfredson (1981) 提出性別刻板印象雖是個人在選擇職業的重要考 量,但直到十五歲後,生涯發展逐漸以自我觀念所主導。換言之,本研 究針對高二、高三生進行生涯探索的了解,自我觀念的強化可能是女性 勇於探索的可能論點。

2.生涯資訊

在量化資料中,數理與人社資優生在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生涯資訊 上,人社資優生顯著大於數理資優生。從訪談資料窺探可知,人社學生 為了實踐理想,把握機會獲取許多資訊。透過人社課程廣泛閱讀的過程 了解典範人物成功之道,並結合社團與學習活動,積極探索各式各樣資 訊。且人社班學生認同博雅教育,在這方面的薰陶與培育,大量訊息的 灌注,無疑地較數理資優生擁有更充實的生涯資訊。白瑩潔(2007)研究 人文社會資優班的課程時主張,人社課程有助提升人社班學生對人文社 會科學的興趣並發展多項能力,張瑜真(2006)探討人文社會資優班的課 程實施發現,人社班課程有助及早激發學生興趣及培養相關知能,此與 本研究結果相一致,人社資優班大量補充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 學與社會學等各面向的知識,的確讓學生破除舊觀念、開啟新視野。人 社班學生曾提到:「老師會給你不一樣的思考方式……給你不同資訊和視

野,視野就是認識新的觀念或破除舊的想法。」以及「我還沒念這個班 之前,我就想要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可是那時候還沒有讀到很多東西、

沒有看到很多東西,那個志向是搖擺的、不清楚的……加入人社班之後,

你會多方面注意這種資訊……」。厲瑞珍(2002)研究顯示人文學院的學生 在生涯自我效能之資料蒐集方面高於社會與科技學院學生,亦與本研究 結果雷同,均展現出人社班廣泛資源的注入的確直接拓展學生生涯的訊 息。

三、生涯決定 1.結構與信心

在量化資料中,數理與人社資優生在生涯決定之結構與信心上,數 理資優生顯著大於人社資優生。從訪談資料可察覺到,人社班學生一開 始選擇報名人社班就不如數理資優生來得態度堅定,而是選擇較易考上 的。當人社班同學想轉出時,考量因素都是要轉入自然組。此外,人社 班學生在人文教育培育下,均肯定人文關懷的價值,改變從前觀念,喜 歡參與服務學習,但卻沒有強悍的信心與勇氣留在人社班繼續精進,反 而受限於轉入自然組班級而無法堅持。這顯示了當初考慮不夠周延或為 了進資優班而盲目選擇,更透露出個人在生涯選擇的信心程度上,人社 學生顯然較數理資優生不夠執著與堅定。楊智馨(1997)與劉姿君(1994) 研究均顯示,不同自我認定狀態的學生其生涯決定有顯著差異,袁志晃 (2002)提出生涯未定向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來源以猶豫行動最為顯著,

反觀本研究之訪談資料顯示,人社班學生一開始選擇報考時態度呈現不 確定狀態,有些因為國中時文科較理科強,或只從錄取率較高者和容易 取得資優班光環的標準去選擇,人社生沒人像數理資優生直接表明喜歡 數理於是報考的堅決態度,更沒有學生因喜歡人社的理由而報考人社 班,這也可說明影響抉擇的信心較數理資優生薄弱。

2.個人衝突

在量化資料中,數理與人社資優生在生涯決定之個人衝突上,數理

資優生顯著大於人社資優生。透過訪談資料得知,面對資優生擁有多元 才能時,數理資優生每種都想嘗試的確造成選擇的困擾,而人社資優生 雖興趣廣泛,但目標卻很清楚。乍看之下似乎數理資優生較易因個人能 力與興趣的雙趨衝突無法做生涯抉擇,但更深入了解後發現,人社班學 生即使很確定自我目標,然而,當與父母期望或社會價值觀有出入時,

在兩難的選擇下多半會犧牲自己興趣,妥協父母期望。而數理資優生較 不顧慮他人影響,堅持做自己。由上述可知,即使在過程中內心有所掙 扎,但數理資優生面對衝突時保持選擇的彈性傾聽自我,人社學生則多 扮演妥協者的角色,這似乎替量化結果反應出可能的因素。邱卉綺(2005) 指出高中社會組學生在猶豫不決、內在衝突與文化及環境因素之情形較 自然組嚴重,此與本研究結果類似。林幸台(2002)指出資優生具有多方 面的興趣和潛能,加上重要他人的期望及投資的觀點,使他們面對環境 挑戰與考慮生涯方向時,會產生壓力與影響。正呼應了本研究顯示出人 社資優生容易受到大環境重理工輕人文觀點及父母考量出路等因素有所 掙扎,但仍選擇改變生涯方向。由於許多文獻均說明了資優生有害怕失 敗的恐懼,Matthews 和 Foster 在 2005 年提出許多資優生因有內在衝突 而感到挫折,且為了往某領域發展必須放棄其他興趣(引自 Greene, 2006)。Delisle 和 Squires (1989) 認為資優生若因自己的喜好而選擇從事 較具人文關懷與社會服務性質的行業,通常會被師長冠上大才小用的評 語,資優青少年對父母師長高度期望過於敏感,造成生涯選擇上的兩難。

本研究亦顯示此結果,人社資優生的確無法因興趣選擇自己所愛,時常 顧慮父母、出路等考量而有所遲疑。

綜合上述探討結果,可歸納下述三項與高中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息 息相關重要課題,值得深思:

一、資優生內在的自我肯定來自何方?

如果依照Maslow 需求理論而言,資優生真正的滿足應該是高峰經 驗或Csikszentmihalyi 所謂的心流經驗,但令人詫異的是,部分資優生易 受外界評價或社會價值觀左右而影響了自信心。如同人社生自認天資不

若數理資優生優異,而數理資優生易因強勁的同儕競爭壓力忘記初衷,

這些都只是外在觀感或外控因素,很顯然學生會因此無法肯定自我。Offe (1984) 曾言:「學校和訓練沒有提供給年輕人知識及能力的目的為何,但 他們卻有安置個人以進入就業市場的目的,而因為這個目的,知識和能 力被視為工具性的變項。」雖然學生常說興趣很重要,但當教育沒有告 訴學生資優的本質與目的時,他們仍受到同儕競爭、升學或資優光環所 牽制,於是乎內在滿足愈來愈不重要,外在的條件才是有自信的象徵。

因此有些同學將重心轉移至人際互動,不再全力專注於專長領域,但他 們真的不行或不能嗎?抑或他們只是缺乏自信?若他們的自信需建立在 競爭條件下「贏」的結果才能被看到,試問,這是否乃大環境一較高下 的意識形態宰制了學生的價值體系?在人際互動的社會中,人對自己達 成未來目標能力的評估到底該建立在自己或他人上?實值得省思。

因此有些同學將重心轉移至人際互動,不再全力專注於專長領域,但他 們真的不行或不能嗎?抑或他們只是缺乏自信?若他們的自信需建立在 競爭條件下「贏」的結果才能被看到,試問,這是否乃大環境一較高下 的意識形態宰制了學生的價值體系?在人際互動的社會中,人對自己達 成未來目標能力的評估到底該建立在自己或他人上?實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