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十章 跨國性科技政策之比較

11.2. 建議

上述所整理的各國科技發展特色與未來趨勢,許多可成為我國未 來科技發展學習之處,故本研究針對我國提出下列五點具體建議:

一、學習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研究與大學教育的重視

多位學者認為美國 90 年代,產業科技創新來源,主要奠基於健 全的教育體系,以及紮實的基礎研究能力,故我國在未來二十一世紀 要成為一個科技前瞻國家,必須加強基礎研究能力並重視教育制度的 建立。

二、學習以色列當前之科技政策

以色列國會在 2000 年 11 月通過”促進工業研發法案”,該修正案 的主旨在適應經濟國際化、吸引國際風險資金以及網路時代的特點等 客觀要求,使其更接近風險投資的形式,從而改變以往大公司尋求大 規模政府研發資助費用的策略,使得國家研發資金能大部分真正流向 那些高風險、沒有國家支持就難以進行的研究項目上。並鼓勵青年人 潛心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學習和研究的高額獎學金措施,吸引青年學生 從事高科技專利學習和研究,以解決高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特別是 資訊科技人才的嚴重短缺,並為以色列迅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儲備人 才。教育投資中將特別重視數學和計算機等科技教育設施。另外,更 強調在職工作者的再教育以及失業人員的職業訓練。

三、參考澳大利亞發展生物科技產業之相關措施

澳大利亞亦在新的世紀裡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為此澳大利亞提出 一系列政策與策略目標以扶植該國生物技術能力,同樣地,我國極欲 推動生物科技為下一波明星產業,澳大利亞政府的相關政策是我們可 以借鏡的。

出國訪問報告 徐作聖 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本人於民國 89 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 5 日期間,赴美國察 訪其國家創新系統及科技政策現況,並搜集與本計劃有關的 相關資料,諸如美國 IC 產業發展的政策及目前主要廠商的 動態,與許多對科技政策發展有興趣的學者,交換研究心 得,增進本人對美國科技政策的了解。

在此次行程中,亦拜訪了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 David Morwey,他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創新政策的主要學者之一,在 各學術期刊中,發表了許多相關的文章。同時,本人亦拜訪 該院的教授、研究員等交換寶貴意見。

此次的拜訪除蒐集到許多的寶貴資料外,更與上述學者 討論開發中國家發展創新系統該有的具體作法,並研究如何 透過管理科學的技術來提升科技政策的效果,以使得科技政 策的實行能真正提昇技術水準,協助產業升級。

此次行程最主要是與美國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學者討 論科技政策事宜,並了解現階段美國科技政策實行現況,最 重要目的是希望能搜集美國 IC 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及目 前主要廠商的動態。綜觀而言,此行所訪視的主要研究團體 與學者提供的意見,及所得的初步研究資料,皆有助於本計 劃的執行,對於國家創新系統的建構及科技政策的內涵皆提 供相當寶貴的資訊,為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找到新的論點,

更擴大視野與國際交流合作空間,此為本次視訪的最大收 獲。

然而,此次行程最大的遺憾乃是遺失機票的票根,造成 報帳的困難。本人在芝加哥家中整理書房時,由於一時疏

忽,將票根及登機證誤以為是垃圾一起扔了。造成會計室及 相關單位的困擾,在此,表達我個人最大的歉意。也希望相 關單位能慨允撥款。謝謝。

徐作聖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分

1. “White Paper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kyo, 1999.

2. Archibugi D., and Michie J.,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earch Policy”, Vol: 25, Issue: 5, August 1996.

3.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Fiscal Year 1995”.

4. H.A. Averch,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olic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5.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mt (IMD) , “1999 The Wor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Lausanne, Switzerland, 1999.

6. James Gover, “Corporate Management of R&D-Lessons for the U.S. Government,”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38, No. 2(March-April, 1995).

7. Jasanoff S., “Compar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heltenham, UK Lyme, NH, US E. Elgar Pub, 1997.

8. Kim 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Research Policy 9(3), 1980.

9. Kim L., and Dahlman C. J.,”Technology policy for industr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Korea’s expreience”, 1991, August.

10. Kim, 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 Technological”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11. NSF,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1998”, NSF, 1999.

12. NSTC, “1999 Annual Repor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並轉載於

http://www.whitehourse.gov/WH/EOP/OSTP/NSTC/html/nstc_pubs.html

13. NST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dget, Invest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Fiscal Year 2001”,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並轉載於

http://www.whitehourse.gov/WH/EOP/OSTP/NSTC/html/nstc_pubs.html

14. OECD, “Review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6.

15. OECD, “Review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Republic of Korea” , Paris-France, 1996.

16. William J. Clinton and Albert Gor, Jr., “Technology for America’s Economic Growth-A New Direction to Bulid Economic Strength”,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3.

二、中文部分

1. 「2005 年中華民國最具發展潛力之高科技產業計畫期末報告」,野村總合研 究所,1997 年。

2. 丁錫鏞,「圖解科技政策學」,嵐德,台北市,1992。

3. 小宮隆太郎、奧野正寬、鈴村興太郎,台灣經濟研究所譯,「日本的產業政策」 台灣經濟研究,台北市,1986。

4. 朱樹恭譯,「科技政策的優先順序」,國科會,1984。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台北,1998,轉載至

http://www.nsc.gov.tw/techpro/tech_ch.html

6. 吳仁淼, 「科技政策的效應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個案研究」,中正大學碩士 論文,民國 85 年。

7. 吳忠吉,「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台北市,1998。

8. 李宏仁、劉仲庸,「主要國家應用機構角色轉變趨勢之比較」,1999 年中華民 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高雄,1999/12。

9. 李厚美,「日本產業政策之演進」,自由中國之工業,台北,1998.5,pp.61-72 10. 李春根,「中韓高等工程教育比較研究從國家創新體系的角度出發」,博士論

文,中國大陸北京,1998/12。

11. 林建山,「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環球經濟社,民國 84 年。

12. 段志談,「大陸科技政策研究(一)-大陸科技體制與計畫體制改革分析」 工業技術研究院,1994。

13. 徐作聖,「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華泰出版社,台北,1999。

14. 徐作聖,「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聯經出版社,台北,1999。

15. 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1997。

16. 國科會,「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台北,1999。

17. 國科會,「建立理想與戰略性的研究發展體系-日本研究發展體系檢討會報告 書概要」,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台北,1998。

19. 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印,台北,

1998。

20.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政策指南」,科學技術白皮書第七號,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北京,1998。

21. 郭勵誠等著, 「中日韓三國產業政策之比較研究」,經濟部,台北市,1988。

22. 陳井星, 「科技發展政策論文集」,台灣經濟研究院,民國 75 年。

23. 陳信宏,「韓國產業科技政策之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企畫與技術推廣處工 業經濟研究中心,新竹,1989/8。

24. 曾大有,「科技報導」,科技報導雜誌社,台北,1999,第九版。

25. 游光榮,「我國科學技術投入少、效率低、影響力弱、任重而到遠」,科技報 導 1999 年第一期,中國北京,1999。

26. 經濟部,「我國科研計畫成果移轉計價之模式-以日、美計價模式為例」,日本 通產政策報導動態報導,第 45 期,台灣經濟研究,台北,1996。

27. 鈴村興太郎,關末夫著伊藤元,台灣經濟研究所譯, “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

台灣經濟研究,台北市,1986。

28. 蔡宗羲譯, “日本產業結構與政策”,台北,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民國 77 年 1 月出版。

29. 盧俊成,「由 1999 年 IMD 全球競爭力報告分析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科技發 展政策報導(SR88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1999/7。

30. 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研究組, “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1. 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研究組, “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 2000-科技全球化及 中國面臨的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2。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處, “科學技術白皮書第 8 號-中國科學技術政策指 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

33. 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印,台北,

2001。

34. 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2001。

三、相關網站

中國大陸

1.http://www.most.gov.cn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http://www.sdpc.gov.c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 3.http://www.sts.org.cn中國科技統計信息中心

4.http://www.china.org.cn中國網 5.http://www.cnc.ac.cn中國科技網

澳洲

1. www.csiro.au

2. http://www.uow.edu.au

3.http://www.sshrc.ca 社會科學及人文研究委員會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SSHRC)

4.http://astec.gov.au 澳洲科學技術工程委員會 5.http://www.dist.gov.au 澳洲工業,科學暨觀光部 6.http://www.statistics.gov.au 澳洲統計局

7.http://www.isr.gov/au 加拿大

1.http://www.nrc.ca/cisti 加拿大科技資訊局 2.http://strategis.ic.gc.ca 加拿大統計局 3.http://www.nrc.ca 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

4.http://www.nserc.ca/ 加拿大國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 以色列

1.http://www.most.gov.il 以色列科技部 2.http://www.mof.gov.il/ 以色列財政部 3.http://www.cbs.gov.il 以色列統計局 其他

2.http://www.oecd.org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3.http://www.un.org/Depts/unsd 聯合國統計科 4.http://www.bnext.com.tw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