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電影的真實與虛構

第一節 影像與文字的對比:敘述性的虛構

第一節 影像與文字的對比:敘述性的虛構

一、血脈相承—翁山與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出生於 1945 年 6 月 19 日,她的名字的意思是「結合無數神奇勝利 的光明體」,2父親翁山逝世時她年僅兩歲。她十五歲時,母親杜金姬(Daw Khin Kyi) 女士被政府派任為駐印度大使,翁山蘇姬隨母親前往,也開始她告別祖國的求學 生涯。1964 年翁山蘇姬赴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求學,攻讀經 濟、哲學與政治,並且認識麥可‧阿里斯,兩人在 1972 年結婚。婚後的翁山蘇姬 有七年的時間在家相夫教子,1979 年她在牛津的博德里安圖書館兼職,為整理緬

1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指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 23 期,(臺北市:

1999 年 6 月),頁 458。

2 彼得‧波凡姆(Peter Popham)著,莊安祺、范振光譯,《翁山蘇姬》,頁 183。

79

甸書籍之故,開始經常返回仰光。從那時起,翁山蘇姬開始寫一些學術性質的文 章,並獲得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提供的獎學金,前往京都研究緬甸獨立運動,

她到處蒐集當年父親在日本活動的相關檔案,並訪問認識她父親的耆老,《翁山蘇 姬:來自緬甸的聲音》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我的父親〉就是在那時完成初稿。

電影一開始,翁山講述的故事中,「士兵從遠方的土地過來,奪取並佔有我們 的一切財產」,意旨他正在領導緬甸人向「遠方的」殖民政府—英國—爭取獨立,

然而,當全國沉浸在迎接獨立到來的欣喜氣氛中,他和其他六位議員卻不幸地遭 到槍殺。翁山蘇姬認為殺害他父親的兇手應該是受到宇紹(U Saw)的唆使,但是在 電影中,盧‧貝松沒有說明也無意告訴觀眾兇手是誰、殺人動機為何,這段劇情 是為了呈現這位「大人物」突然死亡,對他的家庭和整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

翁山面臨生命威脅泰然自若的神情,似乎是告訴觀眾,在他挺身而出為緬甸爭取 獨立時,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這種面對死亡威脅時超然的態度,同樣出現在翁 山蘇姬身上—在德努漂時一名上尉拿槍指著她,而她面不改色地兀自往前走。

事實上,比較兩人在緬甸現代史上做出的貢獻,亦有極高的相似性。翁山領 導人民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翁山蘇姬則是帶領人民向獨裁軍政府爭取民主與人 權;翁山在追求緬甸獨立的過程中,贏得廣大百姓和邊區少數民族的信賴,3翁山 蘇姬拜訪各個少數民族呼籲族群團結,所到之處皆受到熱烈歡迎;翁山領導反法 西斯人民自由聯盟(The Antifascist People’s Freedom League,AFPFL)獲得 1947 年制 憲會議勝選,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Democracy,NLD) 則是贏得 1990 年的國會大選。父女兩人將國家利益至於個人福祉之上,他們對國 家的關懷和愛,也都讓他們犧牲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

為了顯示翁山蘇姬繼承父親的姓名與愛國情操,在電影中,導演用一些鏡頭 和對話「敘述」身世帶給翁山蘇姬的影響。首先,仰光大學歷史系教授(實際上應 為助教)姚傲敏告訴翁山蘇姬:「身為翁山的女兒,人民會自動團結並跟隨著你。令

3 翁山蘇姬著,黃梅峰譯,《來自緬甸的聲音》,頁 32。

80

尊為緬甸爭取並贏得獨立,這是他完成初衷的機會。」再者,翁山蘇姬看到父親 的照片—穿著軍服約莫三十歲時拍攝的半身獨照—一再地出現,在 1988 年的民主 運動、雪答岡佛塔前的演講會場、2007 年袈裟革命的遊行隊伍中,都會看到民眾 高舉著翁山的肖像。翁山蘇姬特殊的身世,以及在她為父親寫傳記的過程中,受 到父親的愛國心和政治理念的啟發,4這份對祖國福祉的責任感,成為她後來參與 民主運動的重要因素。

從 1987 年尼溫頒布新貨幣政策,到隔年三月警察槍殺學生引發大規模抗爭以 來,緬甸各大城市持續有民眾遊行示威,在八八八八民主運動之後,開始有幾位 領導人物浮上檯面,除了翁山蘇姬之外,尚有前國防部長汀宇(Tin U)、退役軍人 翁吉(Aung Gyi)、仰光大學學生代表敏哥奈(Min Ko Niang),以及尼溫發動政變前 的總理宇努(U Nu)也再度復出。在這四人之中,敏哥奈以年輕世代的身分受到矚 目,早在三月事件發生後,他就在仰光大學進行公開演說,之後他成立「全緬學 生聯盟」(All Burma Federation of Student Unions,ABFSU),時常在美國大使館及

仰光綜合醫院前演說,當時有許多觀察家預測他將在未來的緬甸政治扮演重要的 角色。

5

盧‧貝松在民主運動的領導人這部份避談其他人物,反而藉由姚傲敏的話 和民眾高舉翁山將軍的照片,凸顯翁山蘇姬的重要地位,似乎是有意將她塑造成 緬甸的命運女神,以呼應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Lady」。

二、形象塑造—尼溫將軍與翁山蘇姬

盧‧貝松鏡頭下的尼溫將軍是位十分迷信的獨裁者,電影中,李奧舅舅與翁 山蘇姬討論暴動發生原因的對話中,「整場暴動是因為一名瘋子的迷信」、「九是他 的幸運數字」,觀眾大略可以知道尼溫將軍基於迷信進行了貨幣的改革,引發民眾 的不滿。在這部分,導演省略了發生在該年三月和六月的軍民衝突事件,這兩件 事情是後來八八八八民主運動的導火線,民眾對尼溫二十六年來獨裁統治的積怨

4 翁山蘇姬著,黃梅峰譯,《來自緬甸的聲音》,頁 225。

5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Sep.22,p.16.

81

已久,一瞬間爆發出來,才會釀成全國性的抗爭,而民眾的最主要訴求便是政治 改革與經濟自由化。6接著,尼溫將軍找算命師詢問翁山蘇姬之事,以及蘇貌猜中 撲克牌的數字而獲得尼溫將軍的信任。這二個場景是否真實發生過,我們不得而 知,暫且先把它們看作是導演的想像。周樑楷認為任何小說、故事和戲劇等都不 可能無中生有,但同時,任何歷史作品也不可能完全客觀真實的呈現過去,當我 們在探討影像中的虛實問題,可以假設有一光譜(spectrum):

光譜的一端指純粹虛構作品,有許多小說、故事、戲劇、神話比較接近這 一端;而光譜的另一端是客觀真實的作品,有許多歷史屬於這一類。光譜 之間,虛構與真實並非絕對黑白兩半對分的,而是依程度差別漸進的。7 進一步來說,虛構的內容如果合乎常理,能有效呈現內在的情境,那麼虛構不僅 不是作品的缺失,反而是這種文體的特色或美學標準,他稱之為「虛中實」。8現實 生活中的尼溫將軍對占星術、神祕主義和命理學深深著迷,1987 年九月突然宣布 廢除舊鈔,改發行面額四十五和九十緬元的紙鈔,原因是這兩個數字都是九的倍 數,會為他帶來好運。9除此之外,電影中尼溫將軍派遣情治人員跟蹤翁山蘇姬,

下令「對那個女人施壓」、「制止任何形式的集會」,並以「我們的監獄夠大」示意 下屬將反對派人士一網打盡,皆是凸顯尼溫將軍殘暴的性格。

事實上,從 1988 年七月到九月這段時間,軍政府內部的人事異動,並非如導 演所敘述的如此單純。1988 年七月尼溫宣布辭職後,接替政權的是盛倫,但是盛 倫上台後,民眾抗議聲浪不減反增,於是他在八月十二日以「對三月及六月的大 屠殺表示負責」辭職下台。一周後,社會主義計畫黨(BSPP)選出文人貌貌博士 (Maung Maung)擔任總統,10只是他的任期僅短短一個月,就被蘇貌(Saw Maung)

6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ug.25,p.12.

7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第 32 期(臺 中市:2002 年 6 月),頁 1104-1105。

8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頁 1105。

9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Oct.6,p.16.

10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ug.25,p.10.

82

發動政變推翻。根據當時緬甸觀察家林特納(Bertil Lintern)的分析,貌貌總統是一 個無實權的人,接替他上台的蘇貌是盛倫的得力助手,而盛倫向來僅聽從尼溫的 命令行事,因此,這二個多月來軍方採取的血腥鎮壓,幕後真正的影舞者仍是尼 溫。11盧‧貝松運用「想像」、「濃縮」和「位移」,把這段史實轉化成尼溫因崇信 神祕主義,讓猜中撲克牌數字的蘇貌去鎮壓民主運動,這樣的劇情編排並非無中 生有,筆者認為可以看成是虛中實的表現手法,導演透過這幾幕場景把尼溫塑造 成迷信的獨裁者,事實上就是在呼應現實。

和尼溫迷信又殘暴的形象相比之下,翁山蘇姬就顯得聰明、智慧、提倡和平 且具備天生的領袖特質。雪答岡佛塔前的演說是翁山蘇姬返回緬甸後第一次大型 演講,影片中的布景、演員的服裝和造型,都與當時的場景極為相似,演說內容 亦取材自原本的演講稿。電影中,翁山蘇姬多次呼籲民眾要保持理性與和平,也 勸告全國民主聯盟的成員放下武器,不以暴力抵抗,她以身作則實踐非暴力抗爭 的精神,在以佛教為主的緬甸文化中,提倡和平、不使用暴力的主張,讓她在民 主運動期間成為一位道德領袖。

在緬甸社會中,女性和男性享有同樣的繼承權與社會地位,12所以文化上並未 排斥女性成為領導人,在英國殖民統治和獨立後文人政府時期,皆有女性參政的 實例,只是到了尼溫軍事獨裁期間,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漸漸消失。13翁山蘇姬因 為是「國父之女」,一開始就受到民眾的認識、接納,她在國外求學、居住,所具 備的學識和英語能力,讓她和其他民主運動領導人相較之下顯得很特殊,民眾期 待這位閱歷頗廣的領導人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改變。電影中,翁山蘇姬接受外國媒 體訪問、寫信給國際特赦組織和聯合國,向外界批露軍政府迫害人權的情形,並 且讓國際了解緬甸民眾希望脫離極權統治的訴求。《翁山蘇姬:來自緬甸的聲音》

書中收錄了當時幾封信件:〈致國際特赦組織書信〉、〈給各國大使的信〉以及〈致

11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Sep.29,p.16.

12 翁山蘇姬著,黃梅峰譯,《來自緬甸的聲音》,頁 75。

13 翁山蘇姬著,黃梅峰譯,《來自緬甸的聲音》,頁 337-339。

83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一封公開信〉,14閱讀這些文本,我們得知翁山蘇姬向國際傳 遞全國民主聯盟及其他政黨正致力於促成社會及政治的轉變,以及緬甸人民為了 爭取民主人權所做的種種努力與犧牲,期盼外界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援。

三、導演視角的歷史書寫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認為電影和其他歷史作品一樣,無法全盤重現歷史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認為電影和其他歷史作品一樣,無法全盤重現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