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人權,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財產及尊嚴的 權利,這些權利與生俱來,不論其種族、性別、宗教、職業與社會階級。1雖然人 權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侵犯人權的事實卻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上演 著。二次大戰期間軸心國的暴行,促使聯合國在戰後將人權納入國際法的範疇,

肇生了 1948 年的《世界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之 後聯合國亦陸續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等國際公約,這些國際人權公約不僅將十七世 紀以來各階段的人權內涵規約化,2也把人權理念與精神納入國際法的範疇,人權 不再只是一個國家內部司法管轄的範圍,也成為國際間所關心的議題。

為了使世界各國人民能夠了解人權、落實人權精神,聯合國在《世界人權宣 言》第二十六條定義教育的目的:

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 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並應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

1 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年),頁 1。

2 人權的範圍廣泛,內容紛雜,且其概念隨著歷史演進不斷累積與擴大。目前廣為學者所採用的分 類法,為法國法學家瓦薩克(Karel Vasak)所提出的「三代人權」:第一代人權涉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 利,如政治民主、自由、平等、生存、財產保護權等;第二代人權涉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如 工作權、經濟權、社會福利權、勞動人權、醫療社會福利等;第三代人權關係到人類生存條件的集 體「連帶關係權利」,如和平權、發展權、衛生環境權等。國內學者陳新民、李慶雄、劉阿榮等人 另提出「第四代人權」,指涉當代各種人權多元共存的現象,例如人格權、隱私權、智慧財產權、

發展權、和平權、弱勢族群人權、新聞媒體「知的權利」、環境權、生態保護權等。詳細可參考劉 阿榮,〈近代人權觀念的發展與新興人權概述〉,《臺灣教育》,611(臺北市:2001 年 11 月),頁 9-11。

2

項活動。3

由此可知,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宗旨,是希望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使人能夠充分發 展其天賦,並透過對他人的了解和尊重,達到人類和平的願景。人權要得到保障 與重視,除了國際組織與各項國際公約的規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透過教育,使 每個人了解並形塑人權理念,知道自己的基本權利應受到保障;透過教育,讓每 一個人對人權概念有所理解,才能為維護、爭取人權而努力。4

1980 年代中期,臺灣的威權體制逐步解體,社會運動風起雲湧,長期以來深 受各界所詬病的教育體制,逐漸醞釀成具體的改革訴求。1998 年教育部公布「國 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同時頒布六大議題:人權、兩性、環境、資 訊、家政、生涯發展,5要求教師在課程規劃時將六大議題納入教學活動中。從廣 義的角度來看,人權議題對基本人性尊嚴的尊重,與性別議題主張的「公平的對 待不同屬性的個體」之精神相符;亦與公民教育所強調之權利、義務、民主、法 治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其強調對生存權與生命權的保障與維護,亦與生命教育的 本質相符。6總之,從當代新興人權議題的內涵來審視,7人權教育與和平教育、性 別平等教育、生命教育、環境教育等領域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可見人權教育在這 一波課程改革中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一個課題。

然而人權議題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採取議題融入的方式,並非單獨的課程,也

3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http://www.ohchr.org/EN/HRBodies/Pages/TreatyBodies.aspx,最後閱讀 時間 2016/05/19。

4 湯梅英,〈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73 期(臺北市:2001 年 3 月),頁 43。

5 關於重大議題之名稱及內涵,民國 94 年將「兩性教育」議題修改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民 國 96 年新增「海洋」議題,成為第七大議題。為落實其修法精神,下文如有相關之討論將使用「性 別平等教育」一詞。

6 傅木龍,〈啟航與前瞻—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 期(臺北市:2001 年 3 月),

頁 10。

7 當代新興人權分為:第一,屬於個人層次,像是人格權、隱私權、智慧財產權;第二,屬於社 會互動層次,像是性別平等權、勞資互動的工作權、社會福利權、強勢/弱勢群體互動中的弱勢群 體權,以及知的權利及資訊權。第三,屬於自然層次,像是環境權、和平權、發展權、自然遺產 權。詳細可參考劉阿榮,〈近代人權觀念的發展與新興人權概述〉,頁 12-15。

3

沒有既定的授課時數,為了利於老師在課堂中實施人權議題教學,教育部委託「社 會福利聯盟」執行長馮燕與湯梅英共同規劃執行綱領,湯梅英也組織人權教育教 材編輯工作坊,學術界與民間組織亦積極投入人權教育的行列中。82000 年陳水扁 總統在就職典禮上承諾遵守《世界人權宣言》,並在隔年成立「人權教育委員會」

(2005 年起整合其他資源並更名為「人權教育諮詢小組」),負責推動人權教育、保 障學生基本權益,增強公民的人權素養,促進不同族群間相互尊重、包容與關懷,

並發展人權文化。9

回顧過去十幾年,在政府、學術界以及民間組織的努力下,各縣市成立人權 教育輔導團,舉辦人權教育課程、種子教師培訓以及教師增能研習,人權教育的 種子在校園中生根、發芽,學校除了積極營造友善校園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也 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權。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中,一方面受限於教學時數短少 的困境,老師遇到人權議題僅能簡略帶過,無法深入探討;另一方面,教科書中 沒有人權議題的專門篇章,也沒有考試壓力,容易受到學生的忽略。

柏楊認為,1990 年代後期的臺灣在硬體方面幾乎已經全面現代化,但是還需 要人權教育來提升國人的素質,10人權教育的目的在幫助我們了解「人之所以為人」

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有了人權的理念,才會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現象 是違反人類尊嚴,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議題,進一步產生改變的想法,甚至 採取行動。111985 年五月,英國簽署「歐洲理事會部長委員會對學校人權教學與學 習建議書」,建議書中明白地向世人宣示:「了解並體驗人權,是所有的年輕人準 備生活在民主與多元的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和人權有關的概念,可以在成 長的早期階段就學到,……。抽象的人權概念,應該在中學階段實施,特別是在

8 黃默,〈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第 1 卷第 2 期(臺北市:2002 年 12 月),頁 76。

9 黃默,〈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頁 80。

10 柏楊主編,人權教育基金會策劃,《名家談人權教育》,頁 1-2。

11 湯梅英,〈人權教育—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收錄於柏楊主編,人權教育基金會策劃,《名 家談人權教育》,頁 171-172。

4

歷史、地理、社會科、道德與宗教教育、語言與文學、時事,以及經濟。」12這份 建議書強調在民主社會中,人權概念的教育必須從小開始,而且歷史教師肩負著 人權教育的使命。

自筆者擔任教職以來,發覺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有許多主題皆涵蓋到人權議 題,如七年級的時候學生學習日治時代臺灣人在殖民統治下進行武裝抗日到非武 裝的政治社會運動、戰後戒嚴體制下的民主運動、解嚴後的社會運動,八年級學 習民國的建立與清末民初的社會運動,九年級世界史中的啟蒙運動、英國《權利 法案》、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聯合國成立等奠定現代人權基礎 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與人權理念相關的印度種姓制度、民族自決、不合作運動 等等,不論是台灣史、中國史或是世界史的範疇,都有和人權教育相關的教材。

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人權觀念的演進與發展,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藉由 人權歷史及人物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明瞭人類企圖界定其基本尊嚴、價值及基本 權利所做的種種努力,而現在我們所享有的諸多權利,也是經過爭取、奮鬥而不 斷發展的;透過人權歷史的學習,學生也能了解事件發生當下的社會思潮與政治 思潮,以彰顯歷史事件的意義;在歷史上,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人權遭受侵略 的現象,須要透過立法保障人權,或是透過抗爭的方式來爭取權益,因此,拒絕 不公正、不合法的權威及捍衛人權,即為人權發展的核心;13從人權教育的實施,

更能帶領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不同族群與文化的內涵,培養其尊重、欣賞的 態度,減少因文化差異所形成的偏見與誤解。

基於人權議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湯梅英建議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藉由時事 題材、介紹人權鬥士及其事蹟進行教學。14簡成熙建議老師可以讓學生觀賞電影,

帶領學生討論影像中的人權議題,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成果,他以好萊塢電影

12 Graham Pike & David Selby,余伯泉、蕭阿勤譯,《人權教育活動手冊》(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頁 1。

13 湯梅英,〈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頁 45。

14 湯梅英,〈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頁 15。

5

和國片為例,說明下列電影可進一步探討的人權議題,例如《恐怖角》(Cape Fear)、

《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可以探討民主法治社會中律師的角色、法律 與道德良心的權衡關係;《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 Ko)是以政治受難者的立場 檢討人權及國家機器的角色;《軍官與魔鬼》(A Few Good Men)點出沉痾已久且向 來為人詬病的軍中人權問題;《控訴》(The Accused)探討性侵害案件中「受害者」

《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可以探討民主法治社會中律師的角色、法律 與道德良心的權衡關係;《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 Ko)是以政治受難者的立場 檢討人權及國家機器的角色;《軍官與魔鬼》(A Few Good Men)點出沉痾已久且向 來為人詬病的軍中人權問題;《控訴》(The Accused)探討性侵害案件中「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