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敘事模式與歷史再現

第一節 盧‧貝松導演的從影經歷與敘事風格

盧‧貝松是當今法國導演中,台灣人最熟知,也是票房最賣座的其中一人。

被喻為「法國電影的頭號推手」的盧‧貝松 1959 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受父母親工 作的影響,童年時期的他十分熱衷潛水,並立志要成為一名海洋生態研究學家,

然而十七歲時的一次意外,讓他再也無法潛水,只好回到巴黎繼續完成學業。在 都市生活期間,盧‧貝松接觸到電影和電視影集,開啟他對拍攝影片的興趣。4十 九歲時,盧‧貝松前往好萊塢,並在美國電影圈工作三年,在正式成為導演之前,

1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臺中市:采玉 出版社,2004 年),頁 27。

2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第 32 期(2002 年 6 月),頁 1103。

3 聯合報,〈楊紫瓊牽線,盧貝松拍 The Lady〉,2011/6/29,頁 7。

4 “Luc Besson”,http://www.allmovie.com/artist/luc-besson-p81731/awards,最後閱讀時間 2016/3/27。

52

他曾經當了三年的攝影助理,並實驗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

1983 年他推出第一部電影《最後決戰》(Le Dernier Combat),描寫世界歷經核 戰浩劫幾乎全盤毀滅的時空裡,少數幾個倖存的人類失去了語言能力,然而這些 人卻為了爭奪資源相互廝殺。整部電影以黑白畫面呈現,劇中人物無半句對白,

更無大牌明星,僅以影像、音樂和劇情呈現出主題,卻因為在瑞士的 Avoriz 影展 大受好評,一舉拿下評審團特別獎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成功地為盧‧貝松在 法國影壇打開知名度。5接下來,盧‧貝松又以《地下鐵》(Subway)6

、 《碧海藍天》

(The Big Blue)

7

兩部富有創意、炫目、詩意盎然的影片,奠定了他在法國影壇上的 新銳位置,在 1980 年代中期與尚‧賈克‧貝奈克斯(Jean-Jacques Beineix)、李奧‧

卡拉克斯(Leos Carax)同列為「外表電影」(Cinema du Look)類的新生代導演,

8

在 他們的電影中時常出現誇張的色彩及片廠式的技術,電影節奏快速,深受年輕人 的喜愛。

在法國電影界中,盧‧貝松是成功將 1950 年代以來法國新浪潮所崇尚的「作 者電影」與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結合的代表,在《霹靂煞》(Nikita)

9

之前的作 品,繼承了「作者電影」的路線,從創作、電影主題、影片風格,都有強烈的盧‧

貝松個人特色; 《霹靂煞》 、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10

5 聞天祥,〈關於盧貝松〉,《世界電影》(臺北市,1997 年 5 月),第 341 期,頁 78。

6 講述一個住在地下鐵的流浪漢與高貴美麗婦人來往的故事。

7 敘述兩位摯友在潛水比賽中的競爭,以及兩人對海洋的熱愛,主角因深愛海洋、迷戀海豚,最 後選擇離開愛人,潛入海中。本片由盧‧貝松兼任編劇和導演,傳達了他對海洋的愛戀,以及對 潛水家 Jacques Mayol 的崇拜之情,是具有盧‧貝松半自傳式色彩的作品。

8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臺北市:麥田出版,2010 年 12 月),二版,頁 397-398。

9 主角妮基塔最初是一位十幾歲的吸毒犯,因殺害警察被判處死刑,但卻意外地被國家情報局挖 掘,將她訓練成一名職業殺手。妮基塔在每次任務中皆能完成上級的指令,成為替政府殺人的機 器,而就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她遇到了善良、耐心、勇敢的馬克,開始感受愛與被愛的感覺,

原本冷酷、無情的外表漸漸也有了改變。電影最後,妮基塔在出任務時發生意外,僥倖逃過死 劫,於是,她選擇拋棄一切--殺手身分、男友,遠走高飛。本片被視為是以殺手為主題的電影 中,首部強調殺手「人性面」的作品,主角安娜‧芭麗瑤(Anne Parillaud)為盧‧貝松的第一任妻 子。

10 盧‧貝松在本片中描寫了一個有別於其他電影中聖女貞德的形象,幼年時期的神啟、目睹姐姐 遭受英軍強暴家毀人亡的創傷經驗,讓貞德誓言維護法國領土、為法國而戰。盧‧貝松藉由貞德

53

等作品,引進了大量美國好萊塢的資金與演員,在票房上出現亮麗的成績,卻仍 然能夠在運鏡、取景、音樂、節奏、燈光等部分盡量維持他個人的風格。

11

1994 年的《終極追殺令》(Léon)

12是盧‧貝松第一部英語發音的電影,也常被稱作是以 法國人角度拍攝的好萊塢作品,好萊塢式的聲光、視覺效果,結合法國式的人物 內心情感書寫,13盧‧貝松讓法國電影在藝術片與商業片之中取得巧妙的平衡。

《終 極追殺令》

一片在選角上找來了英國籍的蓋瑞‧歐德曼(Gary Leonard Oldman)、當 時年僅十一歲以色列裔美國籍的納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及法國影星尚‧雷 諾(Jean Reno)三人擔綱演出,這樣的「聯合國」演員組合後來成為盧‧貝松電影的 特色之一。

1997 年盧‧貝松拍攝了時空背景設定在二十三世紀紐約的科幻片《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14這部具有超前衛想像力的電影,劇本構想是他十六歲時寫的 小說。電影融合多種元素,星際文明與古文明、新時代宗教女祭司與神父、娛樂 節目主持人與軍事武器掮客、愛情、拯救人類的英雄、演唱女高音的外星歌劇演 唱家等等,15莫不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讓電影畫面充滿科技感,盧‧貝松 找來了漫畫家尚‧吉羅(Jean Henri Gaston Giraud,1938-2012)和讓‧克羅兒‧梅濟 耶爾(Jean-Claude Mézières)擔任藝術指導,電影裡紐約空中各種交通工具飛來飛

這個角色創造出來「意識」/「潛意識」、「人性」/「神性」的二元世界,是他九○年代的電影風 格。

11 石計生,〈二元世界與向下沉淪的美學—盧貝松(Luc Besson)的電影創作探究〉,《當代》第 185 期(2003 年 1 月),頁 78-79。

12 講述一個十三歲的女孩瑪蒂達(Mathilda),在全家遭到警察殺害後,請求鄰居里昂(Léon)收留,

並得知孤僻且生活單純的里昂原來是名職業殺手。瑪蒂達幫里昂管理家務並教他識字,里昂則教 她殺手的技巧,兩人朝夕相處一段時間後,產生似父女又似情侶的情愫,最後,里昂為了保護瑪 蒂達,與警察同歸於盡。

13 邱華棟、楊少波,《電影作者》(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 365。

14 柯本‧達拉斯是一名開計程車為生的前特種部隊少校,某天一位年輕女子莉露(Leeloo)從天而 降掉進他的車裡,在陰錯陽差之下,柯本和莉露擔起拯救地球的重責大任。在一連串患難與共的 經歷後,柯本向莉露表明心意,愛情的元素和另外四個元素石頭的力量結合併發出聖光,擊敗惡 魔。

15 放映週報編輯群,〈《歌劇洪玲》Diva〉,http://www.funscreen.com.tw/fan.asp?F_No=17,最後閱讀 時間 2016/4/16。

54

去的場景設計,即是受到梅濟耶爾創作的啟發。另外,盧貝松還延聘法國時裝設 計師讓‧保羅‧高緹耶(Jean-Paul Gaultier)為劇中角色量身訂做一千多套戲服,使 得服裝設計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電影在全球票房超過二億六千多萬美元,一度 成為法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也在當年榮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特技 視覺效果獎,以及 1998 年凱薩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及最佳藝術指導獎等多 項殊榮。16

在《終極追殺令》、《第五元素》兩部以速度取勝的作品後,盧‧貝松接下來 要拍攝法國女英雄—貞德的故事。有別於傳統從愛國情操、宗教熱忱的角度來看 待這段歷史,盧‧貝松的《聖女貞德》由他親自擔任編劇、導演、製作,重新詮 釋對貞德的看法,並企圖淡化中世紀基督教對歷史變遷的影響。盧‧貝松以精神 分析學的角度,解釋貞德所聽到上帝的聲音、看見的上帝,其實是精神分裂者的 官能現象與幻想,而她英勇殺敵的動力,事實上是為了替姊姊復仇的意志使然。

影片最後出現一位身穿黑衣的不明人士,對貞德作一連串的心靈審訊,盧‧貝松 透過這樣的劇情安排,表達他對於「神聖天啟」的質疑。17《聖女貞德》是盧‧貝 松首部以歷史人物為主角的電影作品,在影像、燈光、音效、剪輯皆展現他個人 的想法,甚至整部電影中的英軍、法軍全部都講英語,部分電影評論家認為這可 能是為了市場考量,但是盧‧貝松說:

使用什麼語言取決於故事情節、取決於故事發生地,我認為,語言的爭議 有失偏頗,不要把捍衛法國文化和捍衛法語混為一談,這完全是兩碼事。

當日本人讀日文版的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時,我們就是成功地宣傳了法國 文化!18

16 維基百科,搜尋條目:第五元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94%E5%85%83%E7%B4%A0_(%E9%9B%B B%E5%BD%B1),最後閱讀時間 2016/4/16。

17 吳建明,〈電影「聖女貞德」之哲學詮釋〉,《藝術研究期刊》(嘉義縣: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 院,2007 年),第 3 期,頁 5-8。

18 利奧奈爾‧卡爾特吉尼、奧里維爾‧德‧布律納訪談,王蔚譯,〈我這輩子只做這一件事—電

55

身為電影文本的創作者,盧‧貝松把他的對貞德的看法和對這段歷史的見解表現 在影片中,或許有部分的市場考量,但絕對不單單是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

從《霹靂煞》、《終極追殺令》、《第五元素》到《聖女貞德》,盧‧貝松電影中 的女性往往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的鏡頭下,女性不再處於被保護的從屬群 體,甚至往往是解決關鍵問題的核心人物。19《霹靂煞》整部影片都是圍繞妮基塔 (Nikita)的改變展開的,妮基塔是個不滿二十歲具有嚴重暴力傾向的嗑藥翹家少 女,經過政府軍事化訓練後成為專業殺手約瑟芬(Josephine),同時也是對美滿家庭 生活有所嚮往的瑪莉亞(Marie),盧‧貝松擅長刻畫女性的內心,透過妮基塔對不 同身分的認同、角色衝突,展現女性獨立人格的存在,以及對自我的思考。《終極 追殺令》中的瑪蒂達(Mathilda)是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女孩,當她向鄰居里昂 (Léon)尋求庇護時是個脆弱的小女孩,在學習殺手技巧並策畫復仇的她又展現出沉 著與堅強,以及超齡的成熟獨立。《第五元素》中的莉露(Leeloo)和《聖女貞德》

中的貞德以拯救人類/拯救民族的女英雄形象出現,時而激動亢奮,時而纖細脆 弱,時而展現無所畏懼的勇氣,盧‧貝松塑造的女性「救世主」因此更加貼近真 實、觸動人心。

盧‧貝松鏡頭下的這些女性的共同性,就是細膩真實,不但具有堅強的一面,

也表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202000 年他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曾說:

女性在電影中的角色向來較為吸引我,主要是因為近三、四十年來男性角 色大多被塑造成充滿力量與使用暴力的強人形象,但我比較關注那些弱者 的角色—像是女性,我想知道女性沒有男性天生具有的力量,要如何解決 生命中的難題,以及她們克服這些難題的方式又是如何。21

影〉,《當代電影》 (北京市:2002 年 12 月),2002 年第 6 期,頁 27。

19 李姝,〈法國導演呂克‧貝松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赤峰市,2015 年 12 月),第 36 卷第 12 期,頁 225。

20 李姝,〈法國導演呂克‧貝松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頁 227。

21 “Guardian interviews at the BFI:Luc Besson”

56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盧‧貝松以鏡頭書寫的女性角色就能夠有許多的可能性,而 非侷限於附屬在男主角身邊的小角色。

早在 1999 年之前,盧‧貝松就宣稱他一生只拍十部電影,22於是在《聖女貞 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之後,他轉為以製作電影、擔任編劇

早在 1999 年之前,盧‧貝松就宣稱他一生只拍十部電影,22於是在《聖女貞 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之後,他轉為以製作電影、擔任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