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運用-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運用-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例"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登武 教授.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運用 -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例. 研究生:蔡佩襄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2) 謝辭 論文完成的此刻,內心除了如釋重負的喜悅,還有更多對師長、家人、同事 與同學的感謝。 大學畢業後三年回到師大進修,每年暑假都是一趟充實的學習之旅,老師們 在專業知識上的教導與啟發,為我空乏的腦袋再度注入活水。回想過去這五年, 即便兼顧工作、家庭、進修不易,個人才疏學淺其實才是寫論文時的真正障礙。 很感謝指導教授陳登武老師,總是以親切幽默的話語,帶領我們討論論文,針對 論文架構、史學方法、寫論文時各種疑難雜症給予諸多提點與指導,老師在待人 處事時所具備的智慧與風範,亦讓我由衷地感到敬佩。感謝中興大學歷史系陳靜 瑜老師和本系陳秀鳳老師在百忙之中擔任口試委員,提供諸多寶貴的建議與指 導,使論文內容更加完整,師長給予我的勉勵,讓我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對自己 更加有信心,在此,再度至上最誠摯的感謝! 在教學碩士班中認識一群「溫良恭儉讓」的同學,課業忙碌之餘,大家時常 趁著中午吃便當的時間交流、分享教學心得,說說笑笑,共同創造給師長的小驚 喜,這些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讓我會心一笑。感謝一起討論論文的夥伴亞珍、美 瑾、筱婷、志忠、家珮、彥伶、雯琪、佳崴,每當我寫到心情鬱悶、思緒煩亂時, 總是很正向地給我鼓勵。特別謝謝很有梗的亞珍提供「兼顧論文與家庭生活」的 模式,解救了我困在書桌前鬱鬱寡歡的窘境。 接著要感謝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哥哥、嫂嫂、弟弟、 寶貝姪子、姪女和親愛的老公,這段時間裡的體諒與包容,讓我能專心求學、寫 論文,這個溫馨又充滿笑聲的家,是我最好的避風港。 在求學及寫論文的過程中,還受到許多同事、朋友的協助,感謝教務處在排 課方面給予支援,感謝秋華、瑞修在編輯排版上即時的神救援;認真參與課程的 學生的進步與回饋,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國家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和資料庫也.

(3) 替我節省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要感謝的人事物太多,真的如陳之藩所說的,只能 「謝天」了!在寫作時爬梳緬甸民主運動的資料與新聞,常讓我不禁回想起台灣 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人權事件與社會運動,今日我們所擁有的民主與人權, 確實是得來不易,所以最後,我要感謝自己出生在自由的台灣,自由的年代。. 佩襄 謹謝 2016 年 7 月 台中.

(4) 摘要 人權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每一個人對人權概念的理解與實踐,從而為維護、 爭取基本人權而努力,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藉由時事題材、介紹人權鬥士的事 跡來進行。本文以《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在國中 歷史課中進行人權議題教學,透過翁山蘇姬領導緬甸人民向軍政府爭取民主的歷 程,讓學生明瞭人類為保障其基本尊嚴、權利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非暴力抗 爭」理念在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性。筆者先分析導演盧‧貝松的電影敘事風格, 再將電影與文本互證,了解電影書寫這段歷史的真實與虛構。最後以此電影設計 影視教學教案,得出的研究結果為學生對於翁山蘇姬與緬甸民主運動有更多的認 識,且能夠接受以和平、非暴力抗爭的方式從事社會改革,並肯定民主制度是保 障人權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人權教育、影視史學、翁山蘇姬、盧‧貝松、非暴力抗爭.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6 三、研究方法………………………………………………………24 四、研究步驟………………………………………………………25 第二章 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與電影背景 ……………………………27 第一節 英屬緬甸時期 ……………………………………………27 第二節 獨立後的政治發展(1948-1988) ………………………… 36 第三節 電影文本的時代背景 ……………………………………42 第三章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敘事模式與歷史再現 …………51 第一節 盧‧貝松導演的從影經歷與敘事風格 …………………51 第二節 堅毅無懼的愛 ……………………………………………64 第三節 電影文本中的緬甸人權問題 ……………………………72 第四章 電影的真實與虛構 ……………………………………………78 第一節 影像與文字的對比:敘述性的虛構 ……………………78 第二節 影片中的虛實問題分析 …………………………………87 第五章 影視教學課程實施與結果分析 ………………………………92 第一節 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 ……………………………………92 第二節 教學結果分析 第六章 結論. …………………………………………104. …………………………………………………………135. 附錄 ……………………………………………………………………137 參考書目 ………………………………………………………………142.

(6) 表 次 表 1-1 以「人權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為主題的研究摘要表…………………18 表 3-1 盧‧貝松導演電影作品總整理………………………………………………57 表 5-1 影視教材《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在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目標………93 表 5-2 歷史與人權議題專題課程教學教案…………………………………………96.

(7) 圖 次 圖 1 前測問卷問題 1 統計圖…………………………………………………………105 圖 2 前測問卷問題 2 統計圖…………………………………………………………106 圖 3 學習單一問題 1 統計圖…………………………………………………………108 圖 4 英屬緬甸國旗(1945-1948 年) ………………………………………………… 109 圖 5 學習單一問題 2 統計圖…………………………………………………………110 圖 6 學習單二問題 2 統計圖…………………………………………………………114 圖 7 學習單二問題 4 統計圖…………………………………………………………116 圖 8 學習單三問題 1 統計圖…………………………………………………………119 圖 9 學習單三問題 3 統計圖…………………………………………………………121 圖 10 學習單四問題 2 統計圖 ………………………………………………………126 圖 11 學習單五問題 1 統計圖 ………………………………………………………130 圖 12 學習單五問題 2 統計圖 ………………………………………………………131 圖 13 學習單五問題 3 統計圖 ………………………………………………………133.

(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人權,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財產及尊嚴的 權利,這些權利與生俱來,不論其種族、性別、宗教、職業與社會階級。1雖然人 權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侵犯人權的事實卻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上演 著。二次大戰期間軸心國的暴行,促使聯合國在戰後將人權納入國際法的範疇, 肇生了 1948 年的《世界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之 後聯合國亦陸續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等國際公約,這些國際人權公約不僅將十七世 紀以來各階段的人權內涵規約化,2也把人權理念與精神納入國際法的範疇,人權 不再只是一個國家內部司法管轄的範圍,也成為國際間所關心的議題。 為了使世界各國人民能夠了解人權、落實人權精神,聯合國在《世界人權宣 言》第二十六條定義教育的目的: 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 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並應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 1. 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年),頁 1。 人權的範圍廣泛,內容紛雜,且其概念隨著歷史演進不斷累積與擴大。目前廣為學者所採用的分 類法,為法國法學家瓦薩克(Karel Vasak)所提出的「三代人權」 :第一代人權涉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 利,如政治民主、自由、平等、生存、財產保護權等;第二代人權涉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如 工作權、經濟權、社會福利權、勞動人權、醫療社會福利等;第三代人權關係到人類生存條件的集 體「連帶關係權利」,如和平權、發展權、衛生環境權等。國內學者陳新民、李慶雄、劉阿榮等人 另提出「第四代人權」,指涉當代各種人權多元共存的現象,例如人格權、隱私權、智慧財產權、 2. 發展權、和平權、弱勢族群人權、新聞媒體「知的權利」、環境權、生態保護權等。詳細可參考劉 阿榮,〈近代人權觀念的發展與新興人權概述〉,《臺灣教育》,611(臺北市:2001 年 11 月),頁 9-11。 1.

(9) 項活動。3 由此可知,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宗旨,是希望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使人能夠充分發 展其天賦,並透過對他人的了解和尊重,達到人類和平的願景。人權要得到保障 與重視,除了國際組織與各項國際公約的規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透過教育,使 每個人了解並形塑人權理念,知道自己的基本權利應受到保障;透過教育,讓每 一個人對人權概念有所理解,才能為維護、爭取人權而努力。4 1980 年代中期,臺灣的威權體制逐步解體,社會運動風起雲湧,長期以來深 受各界所詬病的教育體制,逐漸醞釀成具體的改革訴求。1998 年教育部公布「國 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同時頒布六大議題:人權、兩性、環境、資 訊、家政、生涯發展,5要求教師在課程規劃時將六大議題納入教學活動中。從廣 義的角度來看,人權議題對基本人性尊嚴的尊重,與性別議題主張的「公平的對 待不同屬性的個體」之精神相符;亦與公民教育所強調之權利、義務、民主、法 治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其強調對生存權與生命權的保障與維護,亦與生命教育的 本質相符。6總之,從當代新興人權議題的內涵來審視,7人權教育與和平教育、性 別平等教育、生命教育、環境教育等領域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可見人權教育在這 一波課程改革中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一個課題。 然而人權議題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採取議題融入的方式,並非單獨的課程,也. 3. 聯合國, 《世界人權宣言》 ,http://www.ohchr.org/EN/HRBodies/Pages/TreatyBodies.aspx,最後閱讀 時間 2016/05/19。 4 湯梅英,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 , 《學生輔導》 ,73 期(臺北市:2001 年 3 月),頁 43。 5 關於重大議題之名稱及內涵,民國 94 年將「兩性教育」議題修改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民 國 96 年新增「海洋」議題,成為第七大議題。為落實其修法精神,下文如有相關之討論將使用「性 別平等教育」一詞。 6 傅木龍,〈啟航與前瞻—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 期(臺北市:2001 年 3 月), 頁 10。 7 當代新興人權分為:第一,屬於個人層次,像是人格權、隱私權、智慧財產權;第二,屬於社 會互動層次,像是性別平等權、勞資互動的工作權、社會福利權、強勢/弱勢群體互動中的弱勢群 體權,以及知的權利及資訊權。第三,屬於自然層次,像是環境權、和平權、發展權、自然遺產 權。詳細可參考劉阿榮,〈近代人權觀念的發展與新興人權概述〉,頁 12-15。 2.

(10) 沒有既定的授課時數,為了利於老師在課堂中實施人權議題教學,教育部委託「社 會福利聯盟」執行長馮燕與湯梅英共同規劃執行綱領,湯梅英也組織人權教育教 材編輯工作坊,學術界與民間組織亦積極投入人權教育的行列中。82000 年陳水扁 總統在就職典禮上承諾遵守《世界人權宣言》,並在隔年成立「人權教育委員會」 (2005 年起整合其他資源並更名為「人權教育諮詢小組」),負責推動人權教育、保 障學生基本權益,增強公民的人權素養,促進不同族群間相互尊重、包容與關懷, 並發展人權文化。9 回顧過去十幾年,在政府、學術界以及民間組織的努力下,各縣市成立人權 教育輔導團,舉辦人權教育課程、種子教師培訓以及教師增能研習,人權教育的 種子在校園中生根、發芽,學校除了積極營造友善校園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也 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權。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中,一方面受限於教學時數短少 的困境,老師遇到人權議題僅能簡略帶過,無法深入探討;另一方面,教科書中 沒有人權議題的專門篇章,也沒有考試壓力,容易受到學生的忽略。 柏楊認為,1990 年代後期的臺灣在硬體方面幾乎已經全面現代化,但是還需 要人權教育來提升國人的素質,10人權教育的目的在幫助我們了解「人之所以為人」 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有了人權的理念,才會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現象 是違反人類尊嚴,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議題,進一步產生改變的想法,甚至 採取行動。111985 年五月,英國簽署「歐洲理事會部長委員會對學校人權教學與學 習建議書」,建議書中明白地向世人宣示:「了解並體驗人權,是所有的年輕人準 備生活在民主與多元的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和人權有關的概念,可以在成 長的早期階段就學到,……。抽象的人權概念,應該在中學階段實施,特別是在. 8. 黃默,〈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 ,《國家政策季刊》,第 1 卷第 2 期(臺北市:2002 年 12 月),頁 76。 9 黃默,〈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頁 80。 10. 柏楊主編,人權教育基金會策劃,《名家談人權教育》,頁 1-2。 湯梅英,〈人權教育—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收錄於柏楊主編,人權教育基金會策劃,《名 家談人權教育》,頁 171-172。 3 11.

(11) 歷史、地理、社會科、道德與宗教教育、語言與文學、時事,以及經濟。」12這份 建議書強調在民主社會中,人權概念的教育必須從小開始,而且歷史教師肩負著 人權教育的使命。 自筆者擔任教職以來,發覺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有許多主題皆涵蓋到人權議 題,如七年級的時候學生學習日治時代臺灣人在殖民統治下進行武裝抗日到非武 裝的政治社會運動、戰後戒嚴體制下的民主運動、解嚴後的社會運動,八年級學 習民國的建立與清末民初的社會運動,九年級世界史中的啟蒙運動、英國《權利 法案》 、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聯合國成立等奠定現代人權基礎 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與人權理念相關的印度種姓制度、民族自決、不合作運動 等等,不論是台灣史、中國史或是世界史的範疇,都有和人權教育相關的教材。 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人權觀念的演進與發展,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藉由 人權歷史及人物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明瞭人類企圖界定其基本尊嚴、價值及基本 權利所做的種種努力,而現在我們所享有的諸多權利,也是經過爭取、奮鬥而不 斷發展的;透過人權歷史的學習,學生也能了解事件發生當下的社會思潮與政治 思潮,以彰顯歷史事件的意義;在歷史上,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人權遭受侵略 的現象,須要透過立法保障人權,或是透過抗爭的方式來爭取權益,因此,拒絕 不公正、不合法的權威及捍衛人權,即為人權發展的核心;13從人權教育的實施, 更能帶領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不同族群與文化的內涵,培養其尊重、欣賞的 態度,減少因文化差異所形成的偏見與誤解。 基於人權議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湯梅英建議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藉由時事 題材、介紹人權鬥士及其事蹟進行教學。14簡成熙建議老師可以讓學生觀賞電影, 帶領學生討論影像中的人權議題,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成果,他以好萊塢電影. 12. Graham Pike & David Selby,余伯泉、蕭阿勤譯,《人權教育活動手冊》(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頁 1。 13 湯梅英,〈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頁 45。 14 湯梅英,〈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頁 15。 4.

(12) 和國片為例,說明下列電影可進一步探討的人權議題,例如《恐怖角》(Cape Fear)、 《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可以探討民主法治社會中律師的角色、法律 與道德良心的權衡關係;《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 Ko)是以政治受難者的立場 檢討人權及國家機器的角色;《軍官與魔鬼》(A Few Good Men)點出沉痾已久且向 來為人詬病的軍中人權問題;《控訴》(The Accused)探討性侵害案件中「受害者」 的人格權與性自主權;《費城》(Philadelphia)可以探討愛滋病患者的工作權與同志 人權, 《大亨也瘋狂》(The Associate)講述在男性主導的職場上,女性往往遭受到不 平等待遇的現象,亦值得我們深思。15洪葦倉在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曾經開設「電 影中的人權關懷課程」 ,其所列舉的幾部電影: 《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 《有你真好》(The Way Home)、《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玫瑰少年》 (My Life in Pink)、 《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 《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 《戰地琴人》(The Pianist),皆蘊含著不同層面的人權關懷。 人權的內涵廣泛,與人權相關的電影更是多如繁星,在此無法一一列舉。為 了讓學生在本課程中認識人權鬥士及其事蹟,並藉由電影探討人權議題,筆者選 擇改編自真人實事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作為研究主題。1988 年緬 甸發生「八八八八民主運動」(8888 uprising),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以非暴 力的方式領導民眾對抗軍政府,從她參與民主運動起,即面臨許多次角色衝突的 抉擇時刻,在家人與國家之間作抉擇,在自由與監禁之間作抉擇,最終,她選擇 做為永不妥協的人權鬥士。電影中呈現緬甸人民在軍政府獨裁統治下對於民主的 嚮往與追求,並透過鏡頭關照當時緬甸的人權問題,電影的中文名稱「以愛之名」 , 除了描述翁山蘇姬作為女兒、妻子、母親,她對家人關懷之愛;也讓觀眾看到身 為緬甸國民的翁山蘇姬對國家的愛,然而當翁山蘇姬獻身民主運動的同時,不同 角色間的衝突,讓她備感煎熬,也注定了她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將緊緊相繫。. 15. 簡成熙,〈教育、輔導與人權:從幾部通俗的電影談起〉,《學生輔導》,73 期(臺北市:2001 年 3 月),頁 56-61。 5.

(13)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講述 1988 到 1999 年間翁山蘇姬意外捲入民主運動 到成為民主運動的領導人,影片中的翁山蘇姬不斷地提醒人民和他的同僚,要克 制使用暴力對抗政府的慾望,在她面對軍隊的槍砲威脅時,始終堅持「非暴力的 和平抗爭」的理念,在國中歷史課中,學生已學過關於「非暴力抗爭」的歷史事 件,翁山蘇姬的實例能讓學生明白,即便在二十世紀末,這種看似溫和,卻強而 有力的「非暴力抗爭」依然是理性且能清楚表達訴求的策略。人權教育的目標之 一,是希望能促使學生將人權理念落實在生活中,藉此讓學生了解,當權益遭受 侵害時,我們可以選擇和平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訴求。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簡潔又明確的劇情鋪陳,將翁山蘇姬爭取緬甸人權 的故事娓娓道來,對國中生而言,除了易於掌握情節與影片重點外,藉由認識國 際人權鬥士的奮鬥過程,使其了解人權是人類努力爭取而來的;透過這部電影, 讓學生知道其他國家的人權現象,在同情關懷他人之際,亦能反思自己已經擁有 的權利,而更加珍惜、重視這些權利。 從對人權教育的重視以及身為歷史老師的使命做為出發點,筆者擬擴大歷史 教學的範疇,將影視文本《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作為教材,結合國中生已學習 過的人權觀念,發展出適合國中歷史科實施的人權議題教學方案,一方面能增進 學生的人權知識,另一方面能作為人權議題教學的參考。歸納筆者的問題意識為: (1) 探討《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如何再現翁山蘇姬為緬甸爭取民主與人權的歷程。 (2) 藉由文字與影像的對比,分析《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影像中的虛構與真實。 (3) 了解運用《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實施人權議題專題課程的的實施成效。. 二、研究回顧 以下就影視史學、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與人權議題教學三方面分述之。 (一)影視史學 攝影照相技術在十九世紀中葉發明出來,電影則是在 1895 年正式播映,這兩 6.

(14) 種新式媒體問世不久,便有人將其用來傳達和論述歷史。16電影作為一種書寫歷史 的工具,它透過影像、聲音與電影語言等敘事工具,以及象徵、隱喻等方法書寫 歷史,與傳統文字史書書寫歷史的方式有極大的差異外,也對於歷史研究產生重 要的影響。 1960 年代以來,一些歐美地區的史家開始正視電影與歷史的關係,並投入研 究。法國年鑑學派的馬克‧費侯(Marc Ferro)將電影當做重要的史料,拿來與其他 不同類型的史料相互考證,17在《電影與歷史》一書中,他指出運用影像來撰寫這 個時代的歷史,電影可以為當權者所用,作為政治宣傳的媒介,但它也可以扮演 非官方的另類歷史,呈現不同的歷史論點,18故電影的歷史價值取決於影像本身的 思想意識。 史家羅森史東(Rosenstone)於 1970 年代開始研究電影與歷史,他也將電影運用 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成功地引發一些對於閱讀歷史文本興趣缺缺的學生的學習動 機,在他開設的「History on Film」課程中,他利用電影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 並且教導學生運用文字史書對電影內容的缺失提出批判。19他曾說: 現在的人除了少數會從書上獲得歷史知識以外,其他的都是藉由媒體影像 來學習歷史,這種趨勢會漸漸增加,像我們這種致力於史學研究的研究者 根本無法控制。20 以當前歷史連續劇和歷史電影受歡迎的程度來看,羅森史東的這番話算是一語成 讖了! 在深入研究電影與歷史的過程中,史東對於用電影書寫歷史抱持肯定的態. 16.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23 期(臺北市,1999 年,6 月),頁 446。 17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頁 446。 18 Marc Ferro,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 年),頁 223。 19 Robert A. Rosenstone,Visions of the Past: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Camb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3-4。 20 Robert A. 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History in Words: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Dec.1988),p.1174. 7.

(15) 度,他認為電影可以清晰地呈現自然風光、各種聲音、強烈的情感、個人與團體 之間的衝突等,並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21在親自參與歷史電影《赤色份子》、 紀錄片《善戰》兩部影片的拍製後,他認為能夠和其他領域的人共同參與影像事 業,使個人的研究成為可能被廣大觀眾矚目的題材,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但同 時,他也發覺將文字翻拍成電影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地會參雜虛構的情節,使得 電影無法完整呈現歷史、因果關係和動機的複雜性。22因此,史東提醒我們閱讀電 影文本時,不僅要閱讀影像,也必須運用不同於評論史書的方法與標準,來研究 電影的歷史書寫。23 1988 年,美國史家懷特(Hayden White)在《美國歷史評論》中正式提出 “historiophoty”一詞,依照懷特所說的意思,“historiophoty”指的是: 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24 在這層定義下,首先就肯定了影像視覺的證據是可以用來輔助歷史研究,某些影 像的證據,像是照片和電影,甚至可以做為重造某些歷史情境的憑藉,比單獨使 用書寫的證據更加可靠,因此,懷特主張當我們在看待影像證據與書寫證據的時 候,應該要一視同仁。25但是懷特也提到,不管是書寫呈現的歷史,或是影像呈現 的歷史,都是經過史學家建構而成的「事實」。26史學家在建構事實的過程中就已 經有預設的立場,或是依照某種觀念來建構,因此,當我們在使用影像證據書寫 歷史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影像證據背後所呈現的某種特定觀點或意識。. 21. Robert A. 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History in Words: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p.1179. 22 Robert A. 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History in Words: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pp.1173-1174. 23 Robert A. 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History in Words: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p.1181. 24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Dec. 1988) ,p.1193.此處翻譯參考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88 期(臺北市, 1993 年 8 月),頁 10。 25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p.1193。 26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p.1197。 8.

(16) 在臺灣,周樑楷將“historiophoty”譯為「影視史學」,並進一步擴大解釋成: (一)以靜態的或動態的圖像、符號,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 (二)探討分析影視歷史文本的思維方式或知識理論。 以「史學」這個名詞來強調“historiophoty”是門學問,自然有其相對應的史學方法。 二十幾年來,周樑楷一方面撰寫文章,想提升「影視史學」成為學術界肯定的一 門學問,27另一方面開設「影視史學」課程,從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地修訂教學綱 要,希望能夠建構這門學問的知識理論並改進教學。28自「影視史學」概念引進以 來,臺灣史學界從事相關研究的人數越來越多,研究的主題也越來越廣,有些透 過影視史學的觀點探討導演的歷史意識,29有些分析導演的敘事手法及影視文本的 內容,30有些是以大眾史學的角度出發,研究歷史上較被忽略的群體,31這些研究. 27. 周樑楷與影視史學相關文章如下:周樑楷,〈以影視輔助中國史教學〉,收入王壽南、張哲郎. 主編《中華民國大學院校中國歷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國歷史學會,1992 年;周樑 楷,〈影視史學: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教學〉,收入張哲郎主編《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系,1992 年;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評論「誰殺了甘 迺迪」與「返鄉第二春」〉,《當代》,第 74 期(臺北市:1992 年,6 月),頁 48-61;周樑楷,〈書 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 88 期(臺北市:1993 年,8 月),頁 10-17;周樑楷,〈辛德勒 的選民:評史匹柏的影像敘述和史觀〉,《當代》,第 96 期(臺北市:1994 年,4 月),頁 44-53; 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例〉,《當代》,第 118 期(臺北市:1996 年 2 月),頁 8-21;周樑楷,〈台灣影視文化的歷史意識,1945-1979:以《源》 為主要分析背景〉,「1997 臺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1997 年,頁 18-24;周樑楷, 〈人物與歷史:《白宮風暴》與《萬世巨星》〉,《人物‧傳記‧影視史學討論會會議論文集》, 臺中市:中興大學歷史系,1997 年;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 大歷史學報》,第 23 期(臺北市:1999 年,6 月),頁 445-470。 28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頁 447-448。 29 相關文章例如:林錦昱,〈認識你自己:王童導演及其臺灣三部曲歷史書寫〉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13 年;徐玉蓮,〈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 歷史意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 年。 30 相關文章例如: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 Atom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為 中心〉,《興大人文學報》,第 17 期(臺中市:2006 年 6 月),頁 641-675;徐叡美,〈歷史劇情片 《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歷史思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陳逸雯,〈解 讀龐德符號:論 007 系列電影中的冷戰意識〉,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黃琬喬, 〈尋找客家影像:台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 (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 文,2011 年。 31 相關文章例如:張家佳,〈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例〉, 9.

(17) 成果對於未來在教學運用或研究分析方面,均有所貢獻。 自周樑楷在中興大學開設「影視史學」課程,運用歷史電影作為教材引導學 生思考後,國內有部分大學亦開設相關課程;32而這種運用圖像、影像融入教學的 方法也受到中小學教師的青睞,有越來越多教師嘗試將影視教材與歷史教學作結 合,並以其教學經驗發表文章或進行研究。大致來說,影視教材融入歷史教學的 實施型態可分為專題課程、融入課程教學兩種;前者固定以每周的專題課實施影 視史學教學,探討的主題範圍較廣;33後者根據歷史課程教材內容和課程目標,運 用影視教材進行授課,融入原有的課程中實施,此方法為多數老師所採用。 從課程內容來看,在臺灣史教學中運用影視史學的研究,吳珊妃的〈影視教 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34一文,認為教科書受到「國族 主義思維」的影響,無法呈現臺灣人在地的抗日精神,影視教材恰好可補充教科 書的不足;陳盈如的〈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 研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35,分析《傷痕二二八》及《天馬茶房》兩部影片並實 施影視教學,以探討影片教學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的影響;黃靖涵〈影 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 為中心〉36一文,書寫白色恐怖時期威權政府對人權的侵犯,再以轉型正義為出發 點帶領學生認識這段「可以選擇原諒,但不可以遺忘」的歷史;黃致遠〈國中歷.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09 年。 32. 相關文章可參考:王文景,〈影視與虛擬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 第 11 期(臺中市,2007 年 6 月),頁 1-24。 33 許全義,〈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簡介台中一中影視史學專題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 19 期(新竹市,2008 年 10 月),頁 21-48。 34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歷史教育》,第 14 期 (臺北市,2009 年 6 月),頁 295-314。 35 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件為 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36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 金》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年。 10.

(18) 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37,同樣也是書寫白色 恐怖,但是作者更多著墨在外省人的流亡經驗,及外省人的自我認同議題。 在中國史教學的研究方面,盧慧芳的〈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38,本著創新教學與開發教材的初衷, 作者在課堂中撥放電視歷史劇片段,以實驗研究法進行觀察記錄,研究結果發現 以電視歷史劇輔助歷史教學,能引發學生學習意願,並提升學習成就;林秀珍的 〈愛國主義歷史教學目標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捍衛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主 權為中心〉39以多媒體教學法進行「八年抗戰」單元教學,實驗組學生在觀看相關 的影片與歌曲後,不僅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達成課程目標的程度也較對照組高。 黃琇美的〈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 人文環境為例〉40,以學校本位課程為出發,透過觀看電影《異域》的教學活動, 讓學生瞭解忠貞新村的歷史背景與國共內戰的連結。 至於在世界史教學與影視史學結合的部分,林冠吟的〈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 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41,指出各版本教科書在世界史「歐洲 極權政治的興起」的歷史解釋,會因立場不同而有所區別,教師可選擇其他教材 作為補充,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以多元的解釋理解歷史發展的多重因果關係。 作者在文章中對極權主義的說明,以及引用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劇中角色的心理狀 態,頗值得參考。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 37. 黃致遠,〈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年。 38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年。 39 林秀珍,〈愛國主義歷史教學目標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捍衛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主權為 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年。 40 黃琇美,〈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41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年。 11.

(19) 為例〉42一文,作者透過電影隱含的重要課題啟發學生思考,並分析檢視學生的歷 史思維能力;在課程設計方面,老師播放一段影片後,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並 於每節課下課前讓學生填寫學習單,課程實施的時間是在國三下學期基本學力測 驗後。此課程設計一方面可以獲得學生最即時的回饋,另一方面讓學生及老師在 沒有考試壓力、趕課壓力的前提下,達到教學效果,本研究實施對象同為國三學 生,故此一教學設計模式值得筆者參考。張雅淳的〈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 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43一文,透過導演 Ken Loach 的《以祖國之名》說明西班牙內戰在戰間期意識形態對立的代表性,以及內戰在 國際勢力衝突中的重要性,文中並將影視文本《以祖國之名》與喬治‧歐威爾著 的《向加泰隆尼亞致敬》一書相互對照、辯證,其分析方法對研究者有所啟發。 由上述可知,將影視教材運用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有些是補充教科書的不足, 有些是藉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有的則是藉以開發新教材,或是與當地人文歷史 結合的鄉土教學,大多數研究成果都顯示影視史學有助於老師的「教」與學生的 「學」,能達到「有效教學」44的目的。本文中,筆者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 考其研究成果,進行本教學實驗。 (二)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 臺灣在地理位置上介於東南亞及東亞間,與東南亞各國在經濟貿易與文化交 流等領域互動頻繁,1994 年中央研究院推動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以「區域研究」 為主體,進行東南亞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基礎研究;爾後,若干. 42.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年。 43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祖國之名》為中心〉,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年。 44 指近年來教育部支持國中小學教師推動教學創新,期望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並透過各項 檢核指標,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符合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正式實施 後,「有效教學策略」與「差異化教學策略」、「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適性輔導」、「補教 教學」等實施策略成為教師增能的重點項目。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 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2014 年),頁 34-38。 12.

(20) 教學機構包括淡江、暨南、中山、成功等多所大學,則陸續成立東南亞研究所或 研究中心,45近年來,東南亞地區相關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然而,與筆者研究的主 題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相關者卻僅占少數,顯見此領域的研究仍有開發的空間。 以下就筆者參考資料中與本文主題較為相關者做一簡介。 陳鴻瑜長期在大學從事東南亞研究與教學,《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46一書 為其對東南亞十一國的政府和政治進行論述分析。第二十五章〈緬甸的軍人政府 與政治〉中,陳鴻瑜說明 1962 年尼溫(Ne Wnn)發動政變後建立獨裁軍事政府,歷 經盛倫(Sein Lwin)、貌貌(Maung Maung)、蘇貌(Saw Maung)、丹瑞( Than Shwe)、 欽紐(Khin Nyunt)、蘇溫(Soe Win)等人的獨裁統治,期間包含 1988 年民主運動、 1990 年國會大選等重大事件,軍政府犯下任意逮捕政治犯、迫害少數民族、強迫 兒童從軍、放任軍人性侵婦女等嚴重違反人權的暴行,引來西方國家的撻伐聲浪。 陳鴻瑜在本章節提到軍政府建立過程以及 1988 年後緬甸國內外的政經大事,值得 筆者再做進一步的研究討論。 李明峻編譯的《東南亞大事紀(1900-2004)》採用編年方式,依年月日之時序, 按國別分類,將 1900-2004 年間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大事加以羅列整理、摘要, 資料詳細豐富,對於筆者在了解緬甸近現代歷史中重大政治事件之發展有極大的 幫助,惟本書受限於篇幅,僅能就歷史事件做簡略說明,詳細的內容仍須參考其 他資料。 《翁山蘇姬:來自緬甸的聲音》47為翁山蘇姬的丈夫—麥可‧阿里斯(Michael Vaillancourt Aris)將翁山蘇姬的文章集結成冊出版,第一部分是 1988 年翁山蘇姬回 緬甸之前所寫的文章,包括對父親翁山(Aung San)的傳記素描、介紹緬甸的自然與 人文,緬甸的簡史,以及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緬甸的文學與民族主義;第二部分. 45. 李明峻編譯,《東南亞大事紀(1900-200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 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 年),編者序。 46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市:翰蘆圖書,2006 年。 47 翁山蘇姬,黃梅峰譯,《翁山蘇姬:來自緬甸的聲音》,臺北市:時報文化,1996 年。 13.

(21) 是翁山蘇姬參與爭取人權、爭取民主的抗爭之後所作的演說、信件、論說,和報 章雜誌對她做的專訪的集結;第三部分則收錄了當代人對翁山蘇姬的回憶,及對 於翁山蘇姬在緬甸民主運動中扮演角色所做的評價。 在第一篇〈我的父親〉中,對於翁山在緬甸獨立運動過程中的思想與作為有非 常仔細的描述,包括他成立緬甸獨立軍的始末以及被政敵槍殺的經過,可做為筆 者在下文中介紹緬甸近代歷史與分析影片史實之參考。第五篇〈追求民主〉 、第六 篇〈免於恐懼的自由〉是翁山蘇姬 1988 年回到緬甸後,對於民主運動的所思所感, 翁山蘇姬引用佛教經典說明統治者需「無違於民意」 ,因此對於背於民意的獨裁統 治政權,人民自然而然地會起而反抗,緬甸人民所追求的,是基本人權,是一個 能保障安穩、有尊嚴的生活,並免於恐懼和匱乏。第八篇〈雪達岡佛塔前的演說〉 是翁山蘇姬回到緬甸後正式公開演說的講稿,在這次演說中她除了表明自己的身 分以及愛國的熱忱,也呼籲民眾要團結一致,以爭取多黨體制的政體。這篇演講 稿及後面的幾篇書信、談話內容可以做為筆者研究緬甸 1988 年民主運動的史料, 也讓筆者對於翁山蘇姬在民主與人權的理念有更深的認識。 除了專書以外,近年來亦有探討緬甸軍政府及民主化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陸續 發表,郭怡伶的〈緬甸政治發展與人權之探討(1962~2012)〉48,探討 1962 年至 2012 年這五十年來緬甸軍人執政對緬甸人權的影響。本論文採行文獻分析法,主要由 國內外論文、專書、中英文期刊、人權組織報告書及 CNN 之報導,探究緬甸軍事 執政團對於人權之迫害。研究指出緬甸人權遭受迫害的對象主要為政治良心犯、 少數民族、兒童兵、少數民族婦女,面對此情形,西方國家自 1988 年開始對緬甸 實施經濟制裁,欲促使緬甸政府對於和平示威民眾及少數民族給予人權上平等的 對待,然而軍政府一直到 2007 年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49後,因為鎮壓過 程透過網路媒體傳至各國,對其在國際事務上產生之不利影響,才促使其加速「民 48. 郭怡伶, 〈緬甸政治發展與人權之探討(1962~20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年。 49 番紅花革命又名袈裟革命。 14.

(22) 主路線圖」50的實施,2010 年國會大選後,軍政府退居幕後,轉權予文人出身的登 盛總統,緬甸在政治、經濟方面展開前所未有的民主改革,並釋放翁山蘇姬等多 名政治犯,使緬甸在民主化及人權方面嶄露曙光。本文中作者對於緬甸主要的人 權問題—政治良心犯、少數民族、婦女及兒童進行分析,並提供許多相關資料, 有助於筆者進行參考。 李耀群的〈緬甸的民主化與袈裟革命之探討〉51以民主化的概念來看緬甸政治 發展,作者提出自 1962 年軍政府極權統治開始,緬甸民主化的路程走得十分緩慢, 直到 1988 年以後才有少許突破的跡象,到了 2007 年緬甸爆發袈裟革命,由最剛 開始的經濟訴求轉變為民主運動,此事件透過媒體、網路的傳播,許多國家紛紛 對於軍政府武力鎮壓的行徑予以譴責,因此作者試圖探究袈裟革命的發生,是否 能促使軍政府更加速推動民主化的進程,將已有些微民主化徵兆的緬甸帶入第三 波民主轉型的大浪中。 李耀群在本文中回顧了緬甸獨立後的政治發展歷程,脈絡清晰,可做為筆者 在緬甸現代史探究的參考;另外,李耀群在文章中提到翁山蘇姬在緬甸民主運動 中的崛起及影響,但是對於翁山蘇姬在爭取人權和提倡非暴力的哲學理念方面較 少著墨,因此筆者需參考其他資料來進行分析。 (三)人權教育 本研究欲透過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課堂中實施人權教育,對於人權教育研 究應有所涉獵。根據資料顯示,國內討論人權教育的文章在 1987 年前僅有二篇, 解嚴後探討人權教育者依然寥寥可數,直到 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國內探討. 50. 2003 年欽紐總理上任後發表緬甸朝向民主化發展的政策走向「民主路線圖」(Road Map for Democracy),包括:第一步,重新召開自 1996 年中斷的國民大會;第二步,建立有章可循的民主 制度;第三步,起草新憲法;第四步,舉行全民公投,通過憲法草案;第五步,舉行選舉並組成議 會;第六步,按照新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第七步,由議會選舉產生國家領導人、政府及其他中央機 關,建立現代、發達和民主的國家。資料來源:陳怡君、宋鎮照, 〈緬甸軍政府轉型與民主化發展: 2012 年國會補選前後的觀察與分析〉 , 《全球政治評論》 ,第 46 期(臺中市:2014 年 4 月),頁 115-138。 51 李耀群,〈緬甸的民主化與袈裟革命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5.

(23) 人權教育的文章數量才明顯增加,52可見人權教育在國內實屬方興未艾。 近年來為了推動人權教育相關活動,並提升大眾對人權議題的了解與重視, 教育部設置了「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網站,介紹人權發展歷史與重要文件、 國內外人權教育相關研究成果、出版品、網站,並蒐集人權教育教案與教材,網 站中也簡介了二百多部不同類別的人權議題電影,網站中每項主題皆有豐富的資 料可供瀏覽查閱,53對筆者在研究上有所幫助。 國內推廣人權教育初期,民間團體、學校機構亦透過不同的方式配合進行, 漸漸開啟人權教育的大門。 「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是由柏揚成立,基金會成 立後積極推廣教師人權研習活動,並策劃 Graham Pike & David Selby《人權教育活 動手冊》的翻譯與引進工作,期使臺灣的教育工作者能從中思考如何發展適合臺 灣本土的人權教育課程。《人權教育活動手冊》是國內第一本人權教育翻譯專書,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權教育應該透過「經驗的」 、 「互動的」與「參與的」方式學習, 並且要建立一個適當的環境來有效學習人權,其內容與核心概念多能掌握人權教 育的基本精神,書中提供許多美國中小學教師實施過的人權教育課程方案,以及 實施課程時的建議事項,可惜其中未提到運用影片教學的實例,故筆者須參考其 他相關著作。 政治大學馮朝霖教授審訂,Betty A. Reardon 著的《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 學習》54亦值得參考,書中除了講述人權教育的理論基礎外,還提供了從五歲至十 七歲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童應學習的人權核心概念及教學實例。 Reardon 在書中提到了解人權歷史的知識,有助於我們認識人類在爭取人權的 過程中的各種奮鬥,Reardon 建議教師們可以在教授歷史經驗時,要呈現出與歷史. 52. 筆者運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以「人權教育」為篇名及關鍵字搜尋,共有 144 筆資料,其 中出版時間在 1987 年解嚴前有二篇,1988 年至 2000 年 5 月有八篇,2000 年 5 月至今有一百三十 四篇。 53. 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網站 http://hre.pro.edu.tw/1-1.php。 Betty A. Reardon 著,馮朝霖審訂,蔣興儀、簡瑞容譯,《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臺 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2002 年。 16 54.

(24) 事件相關聯的社會思維及政治思維的演進,而且所呈現的實例或材料,必須是一 般人民的社會經驗,因此在他的教學實例中,有一些便是介紹關於人權奮鬥的故 事。 實施人權教育的形式有許多種,舉凡問題討論、閱讀文章、戲劇表演、電影 欣賞等,在這之中,Reardon 認為電影是一種很有效果的藝術形式,一些抽象的價 值、議題和政治決策等,藉由電影可以「賦予他們鮮活的血肉」,55本書列出兩個 使用電影做為教材教學範例,一個是以電影「The Long Walk Home」探討 1955 年 到 1956 年蒙哥瑪利巴士抗爭運動;另一個是以電影「Romero」讓學生了解個人在 經歷不同的事件後,對同一事件會產生觀點和立場的改變。Reardon 建議用電影實 施教學活動時,可以搭配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來進行,讓小組成員彼此分享觀點、 反思和評估。 除了學者出版的專書外,受教育部推展人權教育政策的影響,近年來有越來 越多老師嘗試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權教育議題,並撰文發表其教學研究成果,因 本研究的目的在設計歷史課堂中融入人權議題的教學方案,並探討實施成效,故 擬就其中與本文相關的二十三篇學術論文加以摘要彙整,依研究者、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課程設計與運用、課程實施結果概述等類別,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歸納 整理成表 1-1:. 55. Betty A. Reardon 著,馮朝霖審訂,蔣興儀、簡瑞容譯, 《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 ,頁 315。 17.

(25) 表 1-1 以「人權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為主題的研究摘要表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地. 論文題目. 研究 對象. 課程設計 與運用. 課程實施結果摘述 人權教育教學計劃重視課程的 統整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各種教 學策略之間可以交互應用,人權 教育的實踐部分,囿於時間的限 制,較少安排此類的教學活動。. 薛玉蓮 2002 年 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人權教育融入國 小教學歷程之研 究. 國小 四至 六年 級. 討論時事、 運用童書、 學生生活體驗、 文化交流、 老師班級經營. 許佳慧 2003 年 國立台北師範. 國小實施人權教 育之個案研究. 國小 二年 級. 配合學校行事 個案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達成部 活動、教科書相 分人權教育能力指標,但是個案 關人權教育內 教師的人權教育知能尚不充. 學院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容、結合學生個 足,且缺乏可資參考的教材,故 人經驗、生活議 在實際班級經營過程仍有部分 題與時事進行 策略不符合人權。 討論. 蔡慧琦 2004 年 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國小三年級人權 教育課程設計之 行動研究. 國小 三年 級. 互動遊戲、繪 學生對姓名權、隱私權、權利與 本、新聞事件、 責任、正義、自由等概念較無法 影片 理解;教師教具製作有瑕疵、講 述過於冗長、故事討論未深入、 教學時間不足等缺失。. 黃佩貞. 人權教育融入九. 國中. 參觀校園、. 人權教育課程設計在國中階段. 2005 年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學 系在職進修碩 士論文. 年一貫課程之研 一年 究-以國中社會學 級 習領域為範疇. 制定班級公約、 改編劇本、 講述故事並討 論情節、 觀看人物動畫、 分組報告. 適合以融入式的方式推廣實 踐,將人權教育課程,融入現有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教材中,課程 規劃宜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 的生活經驗,並從實踐中體驗人 權的意義,將課程導向省思與實 踐。. 劉子瑜 2006 年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學. 人權教育融入社 會學習領域教學 活動設計之研究. 國中 二年 級. 討論新聞時事、 觀賞影片與問 題討論、 遊戲、 演出戲劇. 系在職進修碩 士論文 18. 國中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應 以九年一貫課程人權能力指標 為依據,在實施教學時,教師宜 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以達成教 學目標。.

(26)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地. 論文題目. 研究. 課程設計. 對象. 與運用. 課程實施結果摘述. 侯智婷 2006 年 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英語學系 碩士論文. 柯慈《等待野蠻 人》之人權教育 議題及其在英語 教學上之應用— 以台灣為例. 國中 三年 級. 閱讀小說、 角色扮演. 老師運用的教學策略,能降低學 生閱讀英語小說的障礙與恐 懼,並且提升學生的人權意識提 升、增進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 力。. 張儷儀 2007 年. 案例教學法應用 於七年級社會學. 國中 一年. 案例教學. 學生喜歡案例討論的上課方 式,以及在課堂上討論完成學習.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 習領域人權教育 之行動研究. 級. 許仁泰 2007 年. 國小六年級人權 教育課程設計與. 國小 六年. 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 實施之行動研 究—以「天鵝的 喇叭」閱讀教學 為例. 級. 紀淑萍 2007 年. 國民小學語言人 權教育活動設計. 國小 一至. 課堂遊戲、觀看 本研究預期以課程融合的方 紀錄片及影 式,採用多元的教學活動和補充. 六年 級. 片、閱讀文章、 資料,教導學生語言人權。 新詩與繪本、討 論發表、戲劇. 國中 一年 級. 小組活動、 玩遊戲、 討論、. 人權教育活動課程教學對實驗 組學生人權態度並無顯著影響 效果。但是實驗組學生對人權教. 發表意見. 育活動課程評價多為正向。. 單,顯示出教師的案例討論帶領 相當重要。. 與活動領導學 系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王瓊慧 2008 年 國立臺灣師範. 人權教育活動課 程教學對國中學 生人權態度之影. 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學 系在職進修碩 士論文. 響-以臺北縣一 所國中為例. 閱讀繪本. 就融入式的課程設計而言,發現 活動的設計切合學生學習,學生 接受度高,其中以生存權及人身 自由權的介紹印象最為深刻。. 19.

(27)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地. 論文題目. 研究. 課程設計. 對象. 與運用. 課程實施結果摘述. 李麗秋 2008 年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 源學系社會科 教學碩士論文. 運用繪本進行人 權教育之行動研 究. 國小 二年 級. 閱讀繪本. 透過繪本的閱讀,學生更能夠以 同理心來和故事中的人物產生 共鳴,討論活動可引導學生建構 人權概念。. 黃郁涵. 人權教育電影課. 國小. 觀賞電影、. 人權教育電影課程批判教學能. 2008 年 國立臺東大學. 程對國小學童批 判思考影響之研. 五年 級. 講述、 討論、. 提昇學童批判思考能力和部分 學童批判思考意向。. 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 究. 葉佳琪 2008 年. 國民中學人權教 育融入社會領域. 國中 二年. 遊戲式教學法、 學生的人權知識有顯著的差 角色扮演法、 異,且學生的人權態度有所進. 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 教學之行動研究. 級. 團體討論法 步。 講述人權鬥士 的故事、觀賞人 權影片. 鄭雅霙 2008 年. 李哈波「梅岡城 故事」之人權教. 國中 二年. 閱讀英語小說 觀賞影片. 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英語學系 碩士論文. 育議題以及其在 英語教學上之應 用. 級. 沈慧玲 2009 年 國立臺南大學. 繪本融入人權教 育教學對國小四 年級學生人權知. 國小 四年 級. 教育學系課程 與教學碩士論 文. 識與態度影響之 研究. 小組發表. 透過閱讀英語小說的教學活 動,學生的人權知識與英語能力 皆有所進步。. 閱讀繪本. 實施繪本融入人權教育教學,對 實驗組學生之人權知識增進有 一定的提升效果,但是實驗組和 對照組之人權態度無顯著差異。. 20.

(28) 作者/ 出版時間/. 論文題目. 出版地. 研究 對象. 課程設計 與運用. 課程實施結果摘述. 黃雅玲. 從媒體識讀落實. 國中. 觀看線上遊戲. 透過線上遊戲廣告可設計出識. 2009 年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學 系碩士論文. 人權法治教育— 以線上遊戲廣告 識讀教學為例. 三年 級. 廣告、 問題討論. 讀教學課程,從學生回饋可知, 媒體識讀與人權法治教育的結 合是可行的。. 王芝蘭 2010 年. 人權教育教學對 高中生人權態度. 高中 二年. 討論新聞時事、 本研究在教學課程中所提及的 觀賞電影、 人權概念,讓學生留有印象並產.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 影響之實驗研究 -以中部某高中. 級至 三年. 案例教學、 生人權態度上的改變,特別在 閱讀繪本 PPT、 「正義感與關懷弱勢」的人權態. 與活動領導學 系教學碩士論 文. 為例. 級. 遊戲教學. 度達到顯著差異。. 邱麟媛. 電影教學影響國. 國中. 觀看電影. 人權電影課程能有效增進實驗. 2010 年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學 系在職進修班 碩士論文. 中生人權態度之 準實驗研究. 三年 級. 分組討論. 組學生的人權態度;而且學生對 於人權電影課程多持正面肯定 的態度。. 蔡幸樺 2010 年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系碩 士論文. 人權教育融入國 中社會領域之個 案研究. 國中 二年 級. 課堂討論、 議題辯論、 觀看新聞時事、 觀看影片. 教師的人權理念和教學脈絡影 響其人權教學實踐,在民主、自 由的氛圍中進行討論和辯論的 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進行人權 思辨。. 鄭璧珣. 博物館之人權教. 國中. 參觀博物館. 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經驗可以與學. 2010 年 國立臺南藝術 大學博物館學與. 育與生命教育: 三年 以國中生參觀台 級 灣 HOLOCAUST 紀念館為例. 古物維護研究所. 校課程連結,並能與紀念館的照 片、物件發生互動及深刻體驗默 想室的生命教育與人權教育連 結。. 碩士論文. 21.

(29) 作者/ 出版時間/. 論文題目. 出版地. 研究 對象. 課程設計 與運用. 課程實施結果摘述. 黃蘭茵. 運用繪本進行人. 國小. 閱讀繪本、. 以繪本教學進行人權教育活動. 2011 年 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社會發展 學系社會科教 學碩士論文. 權教育之教學研 究—以國小二年 級為例. 二年 級. 角色扮演、 觀賞影片、 活動. 方案的實施對於國小二年級學 童在「人權態度」之促進具有立 即性、持續性的效果,且能增進 學習動機。. 許曉綺 2013 年. 國小教師運用英 語繪本實施人權. 國小 四年. 閱讀繪本、 活動體驗. 運用英語繪本實施人權教育活 動課程的實施,對於國小中年級. 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社會發展. 教育成效之研究. 級. 學生在「人權態度」之促進具有 立即性的效果,且能增進學習成. 學系社會科教 學碩士論文. 效。. 黃雅麗 2015 年. 人權教育在國中 歷史教學的實. 國中 三年.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 踐—以「美國獨 立與建國後的發 展」教學單元為 例. 級. 分組討論、 觀賞影片. 分組討論較能達成本課程的認 知教學目標,影視教學能增進學 生學習興趣,較能達成情意教學 目標。.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歸納 從課程設計來看,上述論文中,教師進行人權教育的教學活動主要有閱讀繪 本、議題討論、玩遊戲、討論新聞事件、角色扮演、參觀博物館及觀賞影片等方 式,不同年齡層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王芝蘭認為觀看人權主題影片是很好 的教材,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可以將人權案例化為故事具體的 呈現,更清晰明瞭。56葉佳琪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講述人權鬥士的故事、播放人權影 片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57黃郁涵針對國小學生五年級學生實施六周的人權電影課. 56. 王芝蘭,〈人權教育教學對高中生人權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以中部某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0 年。 57 葉佳琪,〈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2008 年。 22.

(30) 程,發現有助於提升學生批判思考能力,58邱麟媛則是以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經 過十二周的人權電影課程後,發現實驗組學生的人權態度明顯增進,且學生認為 人權電影教學有意義且有助於學習。59由上述研究可知,應用電影進行人權議題教 學活動確實可行。 從研究對象來分析,研究對象大部分為國小及國中生,比例約各占一半,有 一篇則是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國小實施人權議題教學大多為跨學習領域的方式 進行,可能與國小教學為包班制有關;國中的部分則以公民科實施最多,占國中 部分比例一半以上,而歷史科以此作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僅有一篇,因此筆者認為 在歷史課堂實施人權議題教學有待更多的研究討論。 本研究主題發生於緬甸軍事獨裁統治期間,從歷史上來看,緬甸的軍人政變 與軍事獨裁統治並非特例。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國家多存在軍人干政、軍 人治國的現象,而拉丁美洲的軍人政治因為牽涉歷史背景與冷戰局勢更顯複雜。 拉丁美洲各國的軍隊,在面對無力處理經濟社會問題的民選政府時,常以救世主 的身分發動軍事政變,接著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採取戒嚴、軍事管制、委任立 法等措施,為掃除反對勢力與意識型態相左的政敵,各國軍政府皆曾犯下侵害人 權的事實,其中較為著名的國家有巴拉圭(1954~1991)、烏拉圭(1966~1985)、智利 (1973~1990)、阿根廷(1976~1982)。60與緬甸軍政府不同之處,這些國家在後冷戰 時期歷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後進入政治轉型,民選政府紛紛成立真相調查委員 會,針對前軍政府或獨裁政府時期暴力侵害人權事件進行調查工作,追查事實的 真相,並對受害者的賠償與補償提出建議,以促成社會和解。61儘管拉丁美洲各國. 58. 黃郁涵,〈人權教育電影課程對國小學童批判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 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年。 59 邱麟媛,〈電影教學影響國中生人權態度之準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 導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0 年。 60. 邱稔壤, 〈皮諾契時代智利之人權爭議及其發展〉 , 《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4 期(1999 年 4 月), 頁 34。 61 石雅如, 〈拉丁美洲轉型正義概況〉 , 《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0 卷第 2 期(2014 年 6 月),頁 107-118。 23.

(31) 在轉型正義的做法因國內情勢而有所差異,追尋正義的工作仍未完結,但是可以 肯定的是他們已經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阿根廷 1985 年出版的真相調查報告名為《不再重蹈覆轍》(Nunca Más),明 白地告訴世人唯有調查真相、了解真相,才能讓後人在反省、思考這段歷史的時 候,以史為鑒,讓悲劇不再發生。回到歷史教師的角色,筆者欲透過歷史上的重 要人權事件與人權鬥士的故事,讓學生理解人權是經歷漫長的歲月才逐漸爭取而 來的,因此人權的價值需要被珍惜、被重視,更需要用行動捍衛。國三學生在國 一國二時已學習與人權發展相關的重要事件,惟缺乏主題式的教學來引發其思 考,故本研究以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出結合影視史學與人權議題的教學方 案,以了解在歷史課堂上實施人權議題教學的實然面。.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研究擬運用影視史學的理論探討在歷史課堂中實施人權教育之成果, 研究方法主要為歷史研究法與教學實作。歷史研究分為文獻分析、影視文本分析 兩部分:首先,蒐集與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相關的專書、論文、期刊文章、報章 雜誌等文件,以瞭解緬甸從英國殖民時期到獨立建國,及獨立後的民主政府到軍 事獨裁政府時期的發展狀況,和電影的時代背景;接著,運用影視史學理論分析 電影,剖析鏡頭所呈現翁山蘇姬參與緬甸民主運動的內涵、翁山蘇姬與家人的互 動,以及緬甸軍政府侵害人權的舉動。第三,對導演盧貝松的相關電影作品進行 整理,以瞭解導演慣用的敘事風格和手法,再以翁山蘇姬自傳為中心,參考相關 文獻資料,對比出影像與真實之間的差異,並分析影片「虛構」的原因。第四, 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人權教育議題的能力指標來設計課程目標,對筆者所任教學 校的 901、902、903、904、912、914、915 班學生作為教學實作對象,進行《以 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教學活動,在課程中間穿插討論活動、讓學生填寫學習 單。最後,透過分析學生填寫的學習單,以了解課程實施成效。 24.

(32) 四、研究步驟 (一)擬定計畫 此階段確定題目,擬訂論文大綱,並且設計教學活動。在這個階段須廣泛涉 獵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了解影視史學與人權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實施時的注意事 項;同時須蒐集與整理文獻分析所需的資料,並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完成研究 架構。 (二)進行文獻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影視教學材料,電影劇情以緬 甸 1988 年民主運動為時代背景,在本文的第二章中將介紹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 以了解翁山蘇姬之父—翁山將軍(Aung San)在緬甸獨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軍政 府掌權以來緬甸的政治社會發展情形。 第三章探討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敘事脈絡與再現策略。首先介紹 盧‧貝松導演的從影經歷與敘事風格,接著分析電影中呈現翁山蘇姬在妻子、母 親、民主鬥士多重角色間的衝突,和她採取的非暴力抗爭行動,同時也透過影像 觀照緬甸的人權問題。 第四章透過影像與文字的對比來探討電影劇情的虛與實,並進一步分析電影 的虛構情節。 第五章以九年一貫人權教育課程綱要訂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三)進行教學活動 本研究欲以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學過的人權歷史與概念為基礎,進一步實施 電影教學,教學實施對象為國三學生,考量到國三學生在會考前需針對學科內容 復習加強,故教學活動安排於會考結束後實施。依照電影劇情發展分成四個部分, 每堂課播放一個段落,老師講解並帶領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學習單, 每個班級共實施四節課的電影教學活動。 25.

(33) (四)資料統整與分析 分析學生填寫的學習單以了解課程實施成效,藉此評估本教學活動的可行性, 並對此教學模式進行省思、提出建議,撰寫研究結果。. 26.

(34) 第二章 緬甸近現代歷史發展與電影背景 為能夠將翁山蘇姬個人為爭取民主自由所做的奮鬥人生,放在緬甸歷史發展 的脈絡中予以理解,本章主要在闡述緬甸的近現代歷史發展。首先概括敘述十九 世紀前緬甸的歷史及英國統治後緬甸的民族運動,接著說明 1947 年緬甸獨立建國 至尼溫軍事獨裁統治時期的政經發展,最後介紹電影文本的時代背景,以及翁山 蘇姬在緬甸民主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節 英屬緬甸時期 緬甸在中南半島西部,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相接,東南與寮 國、泰國交界,自古以來即與周邊國家有密切的互動,在政治、經濟、社會及 宗教文化上都受到中國、印度和泰國等國家的影響。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全國大小種族有 135 個,1最大的族群緬族(Burman),約佔全國人口 68%,大多 居住在平原河谷地, 2緬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分散居住在山岳、丘陵、盆地間。 西元九世紀時,緬族在蒲甘(Pagan)一地建立城堡,隨著人數增加不斷向外擴 張領土,十一世紀中葉,蒲甘國王阿奴律陀(Aniruddha 或 Anawrahta,1015-1078, 1044-1078 年在位)在位時四處征伐,1057 年統一緬甸全境,建立緬甸史上第一個 王朝,史稱蒲甘王朝(Pagan Dynasty,1044-1287),3王朝前期的國土面積與附屬國 相當於現今緬甸的領土。 在十九世紀英國的勢力進入緬甸之前,緬甸曾經有蒲甘王朝、東籲王朝 (Toungoo Dynasty,1531-1752)和貢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1752-1885)三次統一. 1. 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CountryInfo.aspx?CASN=0984A85A3A9A6677&n=4043244986E87475&sms= 26470E539B6FA395&s=21595FA41A9EE70A,最後閱讀時間 2016/7/28。 2 3.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市:翰蘆圖書,2006 年),頁 733-734。 金榮勇,《緬甸簡史》(南投縣: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3 年),頁 7。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聯席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