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電影的真實與虛構

第二節 影片中的虛實問題分析

透過文字與影像的對比,筆者認為盧‧貝松在電影中運用「實中實」與「虛 中實」的鏡頭對翁山蘇姬、尼溫將軍、麥可進行形象的塑造,他刻意凸顯翁山蘇 姬是「國父之女」 、擁有智慧與和平信念的領袖,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迷信、殘 暴的尼溫將軍,而麥可是翁山蘇姬在民主運動中最堅強的精神支柱。在電影有限 的時間裡,無法全盤重現歷史事件,盧‧貝松以濃縮、位移、象徵的手法表現國 際對於緬甸人權的關切和國際政治角力,以及他想讓更多人關注緬甸人權的想法。

第二節 影片中的虛實問題分析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書寫,主要是根據翁山蘇姬 1988 年到 1995 年間 在緬甸進行民主運動的史實拍攝而成,在上一節中,筆者將影像資料與文字資料 交叉對比,提出導演盧‧貝松在史事細節上參雜了部分的想像,及導演經過編排、

剪輯、濃縮後形成的「虛構」,本節將對影像中的虛實問題進行分析。

和其他導演相比,盧‧貝松的電影中特別著重女性形象的塑造,從早期《霹 靂煞》、《第五元素》、《聖女貞德》到近期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露西》(Lucy),

影片中真正的主角都是女性,這些主角在電影中採取各種行動的共同目的,都是 為了「拯救」—拯救自我、拯救國家、拯救地球,《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中亦能 看到這樣的思想脈絡。

電影中,翁山蘇姬一回到緬甸,立刻就受到尼溫將軍的監視,作家溫丁、大 學助教姚傲敏等人陸續來家中拜訪,出現很多次翁山將軍的照片,都在表達翁山 蘇姬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她的特殊身世。翁山將軍為緬甸爭取獨立,讓緬甸人民 能夠做自己國家的主人,1988 年民主運動的核心訴求也是如此,翁山蘇姬繼承此 人的血統,還具備了緬甸民眾喜愛的諸多特質,因此當民主運動需要一位領導人

88

的時候,她即是眾望所歸的人選。盧‧貝松省略不談當時其他民主運動領袖,並

用電影符號—道具與對白,讓觀眾聚焦在主人翁身上,這位精通緬甸語和英語,

聰慧並受過高等教育,慈善且愛好和平的女士,是緬甸人民期待的領導人類型,

更是拯救緬甸的命運女神。

另一方面,導演塑造的尼溫形象則和翁山蘇姬有著極大的反差。1962 年發動 政變奪權的尼溫,自稱是貢榜王朝皇族的後代,同時也是民族英雄投胎轉世,24以 極權專制和神祕主義治國。經過二十六年的獨裁統治,把緬甸治理的民不聊生,

還成為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而尼溫本人的迷信使得原本瀕臨崩潰的經濟更雪上 加霜,這是緬甸發生 1988 民主運動的主因。在民主運動的重要時刻,翁山蘇姬登 高一呼,統合了部分國內反政府的勢力,導演安排她的出現就是要「拯救」緬甸,

將緬甸從殘暴、無能的軍政府手中拯救出來,讓緬甸人能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過有尊嚴的生活。

周樑楷認為自古以來有幾種歷史的書寫者類型,然而,不論是職業史家或業 餘史家都具備歷史意識,25業餘史家記錄歷史的題材、媒介、形式和觀點自成一格,

因此可以看成是另一種書寫歷史的方式,兩者並沒有高低之分。盧‧貝松在這部 電影中不僅是講述翁山蘇姬的故事,也在表達他對民主、人權價值的推崇。翁山 蘇姬的勇敢啟發了相信民主和人權的緬甸人,她將這股勇氣灌到人民心中,依靠 的是非暴力抗爭。盧‧貝松支持非暴力抗爭的理念,從電影中翁山蘇姬閱讀的《甘 地傳》就有跡可循,他也認為這種非暴力抗爭的方式,讓緬甸這個地區有別於其 他國家的革命,雖然比較慢,但是將獲得最大的勝利。26在一些尚未真正落實民主 與保障人權的國家中,有的採取激進的抗爭,卻不見得能夠改善現況;有些地區 的公民不服從,卻讓政府做出妥協和調整。

24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Oct.6,p.16.

25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第 2 期(臺北市:2006 年 2 月),頁 149。

26 “"The Lady" Press Conference - 6th International Rome Film Festiv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73pHqwzNbo,最後瀏覽日期 2016/5/2。

89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的歷史劇情片,電影中幾個配角如杜欽季(翁山蘇姬之母)、

安東尼、亞歷山大、金姆、尼溫、蘇貌、作家、大學助教、李奧舅舅等,都是當 時真實存在的人物,電影的情節亦十分貼近翁山蘇姬傳記的內容,但是為了讓劇 情能夠前後連貫,並且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傳達人物的思想,就要依靠導演運用想 像和虛構。電影中有幾段發生在英國牛津的場景,像是麥可和安東尼討論是否該 把麥可病情告訴翁山蘇姬、金姆告訴麥可他很想念母親、麥可凝視著妻子的照 片……等,這些事情是否曾經發生過,應該很難留下記錄,但是這些畫面讓劇情 順利、流暢地連貫在一起,更能表現出家人和翁山蘇姬長期分隔兩地,對這一家 人產生的心理壓力。

電影的中文片名《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告訴觀眾,導演用「愛」作為貫穿 整部電影的主軸。在外界看來,翁山蘇姬爭取緬甸民主的過程犧牲了青春和家人,

但是導演發現她的付出其實都是基於對國家的愛。支撐她走過這段艱苦歲月的動 力,除了她對民主信念的深信不疑、宗教上的虔誠,還有麥可的支持,因此盧‧

貝松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翁山蘇姬也有一位在背

後默默支持她的丈夫。」

27大衛‧修里斯雖然在外表上和麥可本人相去甚遠,但是 在電影拍攝前他做了許多功課,並且拜訪安東尼本人,所以他才能把麥可的思想、

情感忠實的傳達出來。真實世界的麥可對妻子支持、包容的態度,從電影中兩人 相處與對話的細節裡即可看出,正如羅森史東(Rosenstone)所說:「在銀幕之中,歷 史為了真實必須虛構。」28即使影像中穿插了虛構的劇情,都是為了讓角色更貼近 真實。

作為一部歷史劇情片,導演必須呈現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未有任何政治經

27 “"The Lady" Press Conference - 6th International Rome Film Festiv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73pHqwzNbo,最後瀏覽日期 2016/5/2。

28 原文為”On the Screen,history must be fictional in order to be true!”Robert A. Rosenstone,Visions of the Past: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70.

90

驗的翁山蘇姬為何會參加民主運動?從她一開始拒絕到後來積極投入,期間發生 了一些轉折,如果我們將這些轉折看成是歷史發展的「因」,然後翁山蘇姬出面領 導民主運動是「果」,這些「因」顯然沒有在電影中呈現出來。周樑楷認為解釋歷 史事件因何發生,可以從「普遍性的原因」(universal causes)來解釋現象,或是從

「個別性的原因」(individual causes)來討論,29在影片中,緬甸人民想爭取民主,

但是不斷遭到軍隊血腥鎮壓,需要一位能夠被大家所認可的人出面領導,這是普 遍性的原因;翁山蘇姬的愛國心與使命感、麥可的支持、退休將領的協助和社會 秩序的混亂,屬於個別性的原因。大多數情況下,普遍性原因和個別性原因會同 時呈現,只是相對程度上的不同,30盧‧貝松用大量的鏡頭書寫緬甸人民對民主自 由的嚮往,以及翁山蘇姬對國家前途的憂心,卻省略了促成她籌組全國民主聯盟 的其他個別性原因,每個原因之間也缺乏連結,使的影片在這個部分的說服力略 顯不足。

影視史學作為另一種表述歷史的方法,有一些鮮明的特色。電影敘事以影像 鏡頭為基礎,透過畫面的呈現,加上聲光效果的配合,刻畫人物性格、內心情感、

思維脈絡,傳遞大量歷史訊息,表達出時間的流動等。31在《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中,觀眾透過畫面看到五十多萬人齊聚在雪答岡佛塔前,聆聽翁山蘇姬演說的盛 況;跟著導演的鏡頭感受德努漂事件當下的緊張氣氛;經由聲音、對白、音效感 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影像的再現讓我們看到「歷史場景」,確實比單憑書寫更能清 晰地表達出來。32

盧‧貝松用鏡頭記錄 1988 年緬甸民主運動,以及翁山蘇姬在這場與軍政府長 期抗戰的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影片也呈現了他「對人的看法」和「對事情的看法」,

29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頁 56。

30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頁 56。

31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頁 161。

32 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Dec. 1988) ,p.1194.

91

起初,他認為翁山蘇姬為了民主運動犧牲家庭、犧牲自己,後來,他領悟到翁山 蘇姬所作的這一切,是基於對緬甸的愛,因此他把翁山蘇姬描繪成一位充滿「愛」

的政治家,以仁慈和智慧來拯救緬甸;盧‧貝松也在影像中表達了他對民主、人 權價值的推崇,並呼籲各界能夠持續關注緬甸的人權議題。透過影片末端的字幕,

觀眾可以得知電影上映時,翁山蘇姬已重獲自由,但是緬甸仍有政治犯遭到關押,

顯示緬甸軍政府表面上已逐漸走向開放路線,不過這場民主奮鬥還在持續進行中。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