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學習障礙學前特徵的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學習障礙學前特徵的因素

影響學習障礙學前特徵的因素非常多,本研究將從學習障礙的成因、

性別、出現的年齡等面向來探討,並比較學習障礙與非學習障礙兒童在學 習特徵所出現的差異。

一、 學習障礙的相關因素

影響學習障礙的相關因素有很多,其中對於學習障礙的成因至今仍存 在許多定義的爭議,學者專家以產前、產中及產後等三個階段來詮釋其可 能的成因。產前因素包括遺傳疾病,例如 X 染色體脆弱症候群、Turner 症 候群、Klinefelter 症候群或神經纖維腫第一型,此外在胎兒期,過量的 放射線照射、孕婦抽煙、酗酒、藥物濫用,都可能對腦機制與功能的影響。

產中因素則有生產過程中的處置不瑝、早產或新生兒病變,可能出現腦傷、

缺氧的神經系統損傷等併發症狀。產後因素則包括成熟的遲滯,以及環境 因素的影響,包括營養不良、刺激不足、多語言及多文化的影響、環境中 的毒物、教學不瑝等(朱經明,2000;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2004;

楊坤堂,2002)。

Adelman 和 Taylor(1993)提出成因模式(Causual Model)說明學 習障礙的成因,他們認為:由於生物(遺傳)、物理(外傷)、化學(生 化不平衡)等激發因素,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發展異常、遲緩或變形,進而 造成基本心理歷程有障礙(例如:注意力、知覺、記憶力、語言推理等),

最後終於導致學業或特定行為表現嚴重落後。若再與其他不利的環境或個 人生理狀態產生交互影響,則將造成更嚴重的學習問題,如圖 2-3(引自 楊坤堂,2002)。從學習障礙環境因素的影響來看,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發

49

現,少數或是文化弱勢的族群在障礙比例出現偏高(張英鵬,2001; Harry

& Anderson,1994),Fuchs 和 Fuchs(1998)也提到文化不利者,在文化上 的差異可能是他們學習困難的根源。這些文化相對弱勢的族群可能與真正

50

二、 學習障礙的性別

一般而言,在學習障礙的鑑定中均出現男生比女生多的情形。上村 菊朗等人利用Myklebust的兒童評定尺度進行學習障礙的研究中指出,學 習障礙中男生人數較多,性別比將近4:1,其中幼稚園學習障礙兒童男女 比例為2:1、小學低年級比例為2:1、高年級生則為1:1,都是男生比女 生比例高(引自蕭嘉妮,2001)。然而Tittemore、Lawson和Inglis(1985) 在分析1,371位(其中包括942位男生及429位女生)的學習障礙樣本中,發 現男女間的學習障礙指數平均數的差異並不顯著。王木榮(1995)的研究中 也指出男女間學習障礙指數平均數未達顯著標準,不必特別建立學習障礙 指數男女常模對照表。依據國內教育部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11)中統計,

國小學習障礙人數的人數,男生為5,999人,女生為2,803人,性別比例約 為3:1。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學習障礙性別人數的比例男生高於女 生,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明顯。

三、 學習障礙的出現年齡

上村菊朗等人利用 Myklebust 的兒童評定尺度所測量出日本學習障礙 的出現率,其對象包含 3~15 歲的幼稚園學童、小學生及中學生,其中男 生有 683 位,女生有 670 位,共計 1,353 人。結果被認定為學習障礙兒童 中,幼稚園 502 人中有 14 名,約佔 4 %;小學生 617 名中有 36 人,約 6%;

中學生 234 名中有 15 名,約 6 %。由此可見學習障礙的出現率隨著年齡增 長是會有明顯變動的,而以小學中低學年比例較高為特徵(蕭嘉妮,2001)。

依據國內教育部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11)中統計,學習障礙在學前階段 (6 歲以前)被鑑定出來的人數僅有 3 人,且集中在新北市,但在國小階段 學習障礙的人數卻增加為 9,246 人;在國小學習障礙人數,低年級學習障 礙學生 416 人,佔全體學障總人數 4.73%,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 3,233 人,

51

佔全體學障總人數 36.73%,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 5,153 人,佔全體學障總 人數 58.84%顯示國內學習障礙的鑑定仍以學齡階段為主,且學習障礙的 人數自中年級開始大幅度的增加。

四、 學習障礙與非學習障礙學習特徵的相關研究

黃姿慎(2006)研究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表現之特質,對 照一般常模標準化樣本後可以發現,學習障礙學生在所有分測驗上的表現 皆較一般兒童落後,而且各項分測驗的表現均落差較大。丁婷芳(2006)比 較國小一般學童與特殊教育學童,比較短期記憶能力,其研究結果發現一 般學童的短期記憶能力優於學習障礙學童。

Gillam 和 Johnston(1992)比較9~12歲語言學習障礙兒童與一般兒 童在口述與寫作產品內容的差異,發現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所使用的辭彙數 目、句子與複句結構較少出現,並且會出現語句混亂的現象。Scott 和 Windsor(2000)以10項語言指標分析學齡階段語言學習障礙學童的口語 述說能力,發現語言學習障礙學童在總T單位數、總詞彙數、每分鐘說出 的詞彙數都顯著低於同齡學生。呂淑琴(2007)在國小一年級普通兒童與國 語學習障礙兒童口語語法能力之研究中,發現國小普通兒童接受性、表達 性與全量表口語語法商數、口語語法能力、反應能力皆顯著高於國小國語 學習障礙兒童,且國語學習障礙兒童出現較多語法能力及反應能力的錯誤 類型。沈姵君(2006)在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口語語法能 力之研究中,研究結果發現學習障礙兒童在接受性、表達性與全量表口語 語法商數均顯著低於一般兒童。

黃姿慎(2006)研究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表現之特質,研 究結果,相較於語文智商,學習障礙兒童在知覺組織的表現上較無缺陷的 特質,但仍有12.26%的學習障礙學生作業能力低於一般程度,且學習障

52

礙的類型不同,在知覺動作表現的差異也很大,非語言型學習障礙比語言 型學習障礙在知覺動作的表現較為落後。

Toro、Weissberg、GuareLiebenstein(1990)針對學習障礙學生與非 學習障礙學生社交問題的解決能力及學校行為的比較研究發現,學習障礙 的整體適應比同年級的普通學生低。蔡美玉(2003)研究國小學習障礙學生 生活適應與人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結果發現一般學生在生活適應與人 際問題解決能力均較學習障礙學生來得佳。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學習障礙和非學習障礙在「認知發展」、「語言 發展」、「知覺動作發展」及「社會適應發展」的學習特徵有明顯的差異。

然而國內外對於學習障礙及非學習障礙的比較,大多仍停留在國小階段以 後的學生,關於學前階段的文獻非常少,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學習障礙及 非學習障礙學生在學前特徵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