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師生互動相關因素

動態的師生互動磋商過程中,有著極為錯綜、龐雜之影響因素,可能來自鉅 觀層面的階級、性別與族群之差異,也可能與教師或學生個人不同之價值信念、

知覺態度有關,或受制於教育場域中互動情境裡人際關係、符號使用策略之影 響,方德隆(2002)即指出影響班級師生互動關係之因素除了班級內部師生角色、

課程教學等因素外,尚含班級之外的社會情境因素(如圖2-1):

21

社會情境

課程

教學

學生

背景知識

教師

背景知識

動態的人際 互動歷程

圖2-1 班級體系中影響師生互動之因素 資料來源:修改自方德隆(2002:161)

壹、 影響師生互動因素:社會情境

由上圖可知,社會情境對師生互動有所影響,正如 Delamont(1983)所指,

進行師生互動研究時,我們應留意在教室之外有一套更大的系統在運作,如學校 層級或國家層級的影響,臺灣濃厚的升學主義氛圍就成了師生互動的影響因素之 一,Yi 與 Wu(2004)在談論台灣學校教育時即指出為求日後有所成就,台灣教 育體制下的學生只得不斷應付無止盡之考試,致使學校中彌漫了許多失敗感,文 憑主義下的師生關係似乎緊扣著考試、競爭、升學而打轉。黃裕城(1993)也提 及升學競爭對師生關係之衝擊,為符應家長對子女成龍成鳳之高成就期望,教師 首要任務成了「販賣知識」,再加上課後輔導的興盛,沖淡了以往師生間較綿密 之依附感,同時,當教師得面對多名學生,無法兼顧所有學生之需求時,可能使 師生互動關係大打折扣,加上學生即消費者觀念的影響,師生間漸走向一種付費 受教、顧客導向之教學服務關係,也使師生關係產生變化。同樣的,杜永泰(2005)

也指出過去尊師重道觀念濃厚,家長信任學校、學生服從教師,師生關係較單純,

22

然受到民主自由風氣之激盪、家長教育水準日升、消費者導向意識抬頭以及少子 化等因素都帶給師生關係不同之影響。徐也淨(2006)則將學生對教師的分類視 為關注焦點,以一所常態編班的國中為研究場域,一個八年級班級的學生為研究 對象,透過訪談來進行資料蒐集,發現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個案班級裡的所有 學生皆忽略「學測不考」科目的授課教師,由此可見文憑主義對師生互動所產生 的影響。

貳、 影響師生互動因素:師生雙方背景知識

而在動態的師生互動歷程中,教師與學生為二個主要角色,其本身皆帶有過 往的互動經驗,而這樣的經驗會協助他們在與彼此互動時,採取特定的互動策 略,如 Keddie(1971)的研究中即指出,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在某種程度上 會將其自身個人、社會及工作相關的經驗帶入教室,其依據能力及社會階級來為 學生分類,當教師在面對不同類別的學生時,也抱有不同的期望、採取不同的互 動方式。Ivinson 及 Murphy(2006)在探討教室中的互動時,也明確指出學生本 身會因家庭經驗、與同儕互動的經驗,影響他們對教室情境的參與及認同程度,

易言之,當學生在與教師互動時,彼此的互動關係可能會受家庭、或同儕因素之 影響,即此學生會將個人經驗帶入教室互動情境中。

李昆翰(2003)以一所國中班級及導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及觀察等資料 蒐集方法,來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分類行為,發現教師基於管教的便利性,會依據 其自身的個人經驗及教學信念來對學生進行分類,而分類的衡量標準特別著重

「學業」及「行為表現」二個面向,透過這二個面向框架出「順從性」及「可教 性」兩個主軸交織出的分類架構,將學生分成六種類型,也歸結出三大類的師生 互動關係。Ball(1980)的研究中則提及,師生彼此在見面互動之初,都帶著過 往的教室經驗或事先會蒐集彼此的資訊,而這樣的資訊能幫助師生事先界定彼此 所期望的互動情境,通常在師生初見面時,學生會採取二種模式,一方面學生會 試探教師的底限,測試什麼是教師所能或無法容忍的;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形塑出 群體意識,以利日後與教師的相處。而學科知識的性質以及教師教學模式也是影 響師生互動的因素(Woods, 1983)。

參、 影響師生互動因素:性別因素

23

Younger、Warrington 與 Williams(1999)探討教室中性別相異的師生互動情 形,藉由訪談教師、學生與觀察,發現教師與學生二者對於師生互動持有相異的 看法及感受。有的教師堅稱其對所有學生採一視同仁的態度,有的教師則坦誠即 便他們瞭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卻極難達成;相對地,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於師生互動的看法也有所差異,從大部分學生的訪談資料顯 示,只有少數男生或女生認為教師是性別平等的。幾乎所有男生都覺得受到教師 較多的負面關注,他們認為教師對女生的懲罰較為寬容,而有的學生則認為女性 教師對男生的懲罰較嚴厲。許多男生指出女生上課說話不是被忽視就只是被告知 不要再講了,但相同的情形發生在男生身上不是被喝斥就是被趕出教室。甚至,

還有受訪學生指出,若女生跟老師發生爭論,老師還可能傾聽她的說法,若是男 生則馬上被轟出教室。同時,男學生發現女生可以和教師處得較好,甚至跟教師 撒嬌以達到目的,尤其對男教師更有用。男生也發現教師對男生有偏見而較注意 他們,特別是那些有不良紀錄的男生,如果發生一件老師沒有當場目擊的壞事,

教師通常會把箭頭指向班上最調皮的男生。

Einarsson 與 Granstrom(2002)的研究則更進一步指出藉著教室觀察,可以 發現,在學生的性別差異層面上,男學生得到教師較多的注意,男學生與女教師 的互動遠比男教師的互動來得頻繁,而女教師總是給予男學生較多的關注,不 過,隨著年紀的增長,男性教師將給予女學生較多的關注。

在石文宜(2006)的研究中,也得到類似的發現。她以師生互動關係的「量」

與「質」為思考點,整理師生關係與性別之相關研究,發現在「量」的部份,課 室中教師與男學生互動之頻率遠大於女生,主要推論原因在男學生較為主動或好 動之個性,而在「質」的關注面上,教師常提供較多互動以幫助男學生進行學習,

然女學生則少有此機會。此外,教師通常會詢問男學生較高層次之思考問題。另 在教師性別之考量上,或許學生對不同性別之教師持不同期待而導致師生互動關 係有所差異。

溫麗雲(2002)透過參與觀察及訪談,探究花蓮縣一個小一班級裡生活課程 中的師生互動情形,發現其中存在著性別差異的因素,大致可由教學活動及教學 過程二個層面來進行說明:在教學活動上,女學生雖然配合度極高,然屬於默默 服從的群體,而男學生則較具自信,課堂中的發言較為踴躍;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多半請男學生進行協助,而在要求教學順利的情形下,男生常被點名警告,造

24

成男生與老師的互動以負面居多。

而賴月心(2008)以一所高職電子科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觀察數學科教 學歷程及教室管理等活動,及與師生的訪談來探究數學科男性教師與男女學生在 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行為,其研究發現教師會依據男女學生本身的特質、個性及數 學能力表現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互動行為,如在班級職務的派任、口語表達、管 教態度與課堂關注等層面上都會突顯男女性別的不同;而學生亦從班級職務分 派、口語表達與管教態度上察覺教師容易有男女性別之分。

肆、 影響師生互動因素:教師期望、學業成就

教師在面對不同社會階級地位的學生,會持不同的互動態度及期待(Keddie, 1971; Rist, 1970)。Rist(1970)探究學生階級與教師期望如何暗藏於師生互動情 形之中,指出教師心目中都會形塑一理想的學生類型,而這類學生通常是被歸屬 於成功的群體,若細究教師們對於「成功」的認知,便可發現其背後所帶有的社 會價值,「受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被教師們視為成功之,而擁有這類特質的學 生則享有教師的高度期待,反之則較不受期待。而 Keddie(1971)的研究中則 顯示出,教師在面對能力中上的學生時則顯得極有耐心,課前會做足準備,課中 也針對學生的提問加以回答,但這樣的互動情形在面對低能力組的學生時則不復 見。

郭榮澤(1985)的研究以台北市立一所國中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 問卷調查進行資料蒐集,並進行統計分析,來探討高低成就學生的師生互動關 係,發現高成就的男女學生群體在教師「教學技巧」、「講解」、「溫暖」、「鼓勵」、

「接納學生感受」以及「接受學生的想法」等層面的知覺均較優於低成就群體。

而楊憲明(1988)指出,教師常因自身價值型態與低社經背景學生有較大之差異,

因而在師生互動歷程中較難建立積極之關係。陳奎憙等人則提及,當教師在處理 學生或班級事務時,可能受自身主觀之影響,常較有利於社經背景較佳之孩童,

而在有意無意間造成對家境清寒者之歧視。

江麗蘭(2006)則關注國小數學高低成就生師生互動,其以彰化縣一個小四 班級為研究場域,透過觀察並輔以訪談來蒐集資料,發現教師對高低成就生良好 表現的讚美方式有所差別、會賦予高低成就成不同的工作任務,並且在高低成就 生不當行為的處理方式上有所不同。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