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實施

若從結構功能論的觀點來看,班級是一社會體系,為學校組織的一部份,影 響班級師生行為有二大因素:制度層面及個人層面,前者為團體規範層面,受文 化因素影響;後者為個人情感層面,受生理因素影響。只是班級又為一獨特的社 會系統,影響班級內的互動因素並不僅限於系統內,即其並非一先驗的社會系 統,故班級社會系統是可藉觀察等方法作實徵性的研究(陳奎憙,2002)。因而,

本研究係以質性研究為思維,採個案研究之取徑,在資料蒐集方面則以觀察及訪 談並行,以下將分別介紹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資料蒐集方法、受訪對象、研究者 角色與關係、研究倫理及自省幾個部份。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如何看自身與教師的互動關係,以及影響學生與教師互 動的因素為何,基於質性研究思維能貼近研究對象的社會脈絡、凸顯主觀意義

(subjective meanings)與日常經驗(李政賢譯,2007)之特性,採質性取向作 為研究思維。在研究取徑上,個案研究受社會學理論影響頗深,多從微觀角度進 行教育研究,研究主題涵括學生間的同儕互動、教師角色的設定對師生互動的影 響、學校中的潛在課程,以及學校教育與社會均等間的關係等等(Goetz &

LeCompte, 1984; 引自 Merriam, 1988),而個案研究對於整體性十分強調的特 質,也讓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上,無論研究對象是學生、學校或課程,都十分注 重對社會文化的詮釋及整體文化脈絡的考量(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

26

2003),同時,個案研究之所以適合作為本研究之取徑,係因本研究大致具備個 案研究四點特色─「特殊性」、「描述性」、「啟發性」以及「歸納性」(Merriam, 1988):

第一、 特殊性(particularistic),本研究以台北地區一所跨區就讀比例高而 升學率佳的學校中一個更換過導師的班級為場域,探討學生如何看待自身與教師 的互動,其中更因導師的更換,讓學生對於前後任教師持有不同的觀感及適應方 式,此為場域之特殊性。同時,本研究並不在與其他研究相互比較,而是著重於 從整體脈絡的觀點出發,來探究個案場域中的互動現象,此為研究焦點的特殊性。

第二、 描述性(descriptive),由於師生互動係為一複雜過程,其中涉及了 許多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透過觀察及訪談來蒐集資料,力求達致「厚實的描述」

(thick description)來探討研究場域中發生的現象以及研究對象的觀點。

第三、 啟發性(heuristic),個案研究在促使讀者能藉由研究現象來拓展其 經驗,而透過研究帶來的新意義,讀者也能確認其已知的知識。本研究冀望藉由 個案場域中的師生互動樣貌,呈現學生的想法及感受,引發讀者在其既有經驗上 產生共鳴,並為讀者帶來新的啟發及思考。

第四、 歸納性(inductive),本研究在透過對研究場域中所得資料的反覆檢 視,呈現不同的學生眼中大致是如何看待自身與教師的互動,從中形成師生互動 間的規則或概念,亦言之,本研究是透過場域中所見及所聽的資料來理解學生眼 中的師生關係,而非進行任何假設的驗證。

貳、 資料蒐集方法

關於研究資料的蒐集,我透過現場參與觀察及訪談來蒐集研究資料,在訪談 的部份先透過焦點團體訪談來瞭解班上同學分別喜歡或不喜歡怎樣的或哪一科 的教師、原因,及如何看待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情形,同時將現場觀察時所產生的 疑惑提出詢問(焦點團體訪談大綱見附錄一),只是在焦點團體訪談中,訪談參 與者的言談可能會受他人的在場而影響,在不同的脈絡中提出不同的陳述

(Morgan, 2002),而藉由訪談參與者不斷的對話互動而獲取資料的特性,也可 能造成發言權僅握於特定某幾位較為強勢的成員手中(歐素汝譯,1999),因此 為能就研究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我再利用個別訪談來瞭解不同學生的看法,在個 別訪談的設計上,我著重瞭解學生的背景經驗,如過往與教師的互動經驗,以及

27

父母是否參與班級事務、又如何看待孩子與班級教師的互動(個別訪談大綱見附 錄二),試圖從中瞭解不同背景經驗的學生如何看待自己或班上同學與教師的互 動情形。

一、 參與觀察

由於師生互動關係可能會受微觀及鉅觀等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表現在學校 日常生活中,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選用上採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黃瑞琴(1994)指出,參與觀察特別有助於研究人際間、事件間之關係、人群和 事件的組織以及人類社會生活的脈絡。透過參與觀察,我得以對日光班的班級文 化、學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同時隨著觀察的時間增加,我也逐漸與學生建 立良好互動關係。每次進行現場觀察時,我會記錄田野筆記,田野筆記是將觀察 所得的人、事、物寫成文件的方法,格式則視研究者習慣與方便而定(Emerson, Fretz, & Shaw, 1995),學生常常戲謔地說我就像個狗仔隊、書記官,將他們上課 的情形全都記錄下來,比他們上課還要認真,而他們也時常在課間時聚集在我身 邊,翻閱我於課堂中所記錄的筆記,回顧他們上課情形,同時也能知道其他同學 在課堂中的動向。

但也因為學生會利用課間翻閱我的田野筆記,98 學年度下學期剛開學沒多 久,小馬及小紅走到我身旁,拿起桌上的田野筆記開始翻了起來,小馬看到筆記 中寫到他將手機夾在書裡傳給其他同學時,突然大叫了一聲,引來小紅的注意,

小紅接過田野筆記後,開玩笑地大聲嚷嚷:「我來看這什麼爛東西!」而後像是 抓到我的把柄般地接著說:「老師你很機耶,你跟老師告密齁!」聽得我一頭霧 水,後來才知道小紅因為上課玩遊戲王卡,目前處於被導師禁玩的狀態,而田野 筆記中正好記錄小紅上課不專心的情形。我於是回應田野筆記是不會交給老師們 閱讀的,這是研究之初我就給班上同學的保證,這般保證我確實也都有做到,況 且他被禁玩在先,我記錄在後,小紅一臉「似乎也有道理」的表情,才讓這抗議 事件落幕。

除了課堂觀察外,課間與學生的閒聊及討論也是我記錄的內容之一,有時我 會請學生幫我補充上課我所看到或聽到的資訊的背景知識,並隨手將其記錄在田 野筆記中,有時則是記錄學生彼此或與教師在課間的互動情形與對話。

28

二、 訪談

除了透過參與觀察,觀看日光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情形外,我也透過訪談學 生,來瞭解他們如何看待自身或班上同學與教師們的互動,讓他們在自我表露的 過程中開展自身的師生互動關係經驗與觀點,在訪談的規劃上,由於初進研究場 域時,學生曾與我分享班上小團體較多,而在觀察的歷程中,則發現班上與老師 們互動較頻繁的多為特定幾位學生,其餘的學生則與教師們有較少的言語互動,

為求儘量瞭解班上所有學生的感受,因此本研究採「焦點團體訪談」及「個別訪 談」來進行資料蒐集。

(一) 焦點團體訪談

Flick(2002: 181)指出團體討論互動的訪談方式為一種建構社會真實的歷 程,更貼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情境(廖志恒譯,2007),它允許 訪談參與者有更多的時間來反思、並回想起一些經驗,同時某人提到的事情也能 激發其他人的回憶與意見,讓彼此的觀點有交流的機會(任凱、王佳煌合譯,

2005)。基於焦點團體較開放的問答方式,在訪談參與者彼此互動、對話的過程 中,將可能引發更多的想法,增加資料的豐富性,促使研究者獲取較深層及細緻 的涵義(歐素汝譯,1999)。為此,本研究先採用焦點團體訪談來蒐集日光班學 生對教師的大致看法,探究學生喜歡及無法接受的教師特質,透過這樣的歷程來 探討國中生如何看待自身及班上的師生關係,其中是否有差異性,而差異性的來 源又為何。

在焦點團體訪談的分組規劃上,考量到學生與自己平日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較 能不吝表達自身想法,因此我請學生自行找尋組別,以4-7 人為單位,再告知我 即可,但若學生無受訪意願也不加以強迫,在焦點團體訪談的安排上總計四場,

共24 人受訪,在學生自尋組別下,焦點團體訪談的安排為男女學生各二場(見 表3-1)。週四下午連兩堂的國文課多半被小慈老師拿來當作文課使用,而自習課 則是日光班學生得以閱讀課外讀物的課堂,因而訪談時間係利用週四下午的課堂 時間,以不妨礙老師教學進度為主,每場訪談大約進行30~40 分鐘。

29

表3-1 焦點團體受訪成員一覽

組別 成員 訪談時間

小從組(男) 小從、小映、小毅、小重、鉛筆、小翹 2010/03/11 小靜組(女) 小靜、小蔚、虎呼、幽刃、星夕、咩肚 2010/04/08 小馬組(男) 小馬、小紅、炎絕、小華、小右、小按、小旋 2010/04/15

小奕組(女) 小奕、小乘、小詠、小鈺、小涵 2010/04/2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這四組焦點團體訪談的學生特質及與教師互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但大致可 因性別因素而劃分成二大類:

1. 男生組:小馬組裡除小華外,其餘學生與教師互動十分直接,在課 堂中若對老師感到不滿,會立即將情緒反映在課堂中,也因此成為 教師較常關注的對象;而小從組裡僅小從會在課堂中直接表達其不 滿的情緒,其餘學生則在私下抒發其對教師的不滿。大抵而言,日 光班男學生在常規方面較常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及糾正,當詢問到不

1. 男生組:小馬組裡除小華外,其餘學生與教師互動十分直接,在課 堂中若對老師感到不滿,會立即將情緒反映在課堂中,也因此成為 教師較常關注的對象;而小從組裡僅小從會在課堂中直接表達其不 滿的情緒,其餘學生則在私下抒發其對教師的不滿。大抵而言,日 光班男學生在常規方面較常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及糾正,當詢問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