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研究倫理

在研究倫理上,分由「化名」、「自省研究關係」,以及「資料使用」三個面 向加以陳述:

壹、 化名

由於本研究涉及參與者彼此不同脈絡之觀點比較,在倫理之考量上將絕對遵 守「隱私與保密」之準則,即不談論與研究參與者有關的訊息,及運用匿名原則 來保護研究參與者,在匿名的部份,除個別訪談受訪的學生由他們自取暱稱,其 餘在觀察中或焦點團體訪談中出現的學生皆由我將其化名。

貳、 自省研究關係

在這一年的參與觀察中,隨著與學生的熟稔程度的變化,我在班上的角色定 位也有所轉變,雖然一週只進入日光班觀察一天,我的出現似乎也逐漸為班上的 師生互動帶來些許影響。雖然在初入現場時,小慈老師曾帶著我與授課教師打照 面,說明我是以研究生角色進入班上觀察師生互動情形,但授課教師多半把我視 為「實習教師」,在課中會以「老師」來稱呼我,因此日光班學生一開始也多將 我以實習教師的身份看待,那時,我自身也因為擔憂介入班上的師生互動,加上 尚未找尋到一套與學生互動的合適方式,與日光班學生一直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距 離,如此我可以以一個相對較為中立、不介入班上師生互動的角色來觀察學生與 教師們的互動,但當學生將我視為實習教師時,這般帶有上對下的關係,讓我不 免也擔心無法得知學生的想法,究竟他們是如何看待他們與教師的互動關係。和 學生關係的轉變關鍵點是在「糖果」的出現,一開始思慮不夠周延的行為也為班 上的師生關係帶來影響,當學生發現我隨身總習慣攜帶些小糖果時,他們會利用 下課時間對我發伸手牌,而後對於願意接受訪談的學生我又以糖果回報時,學生

48

將我與糖果劃上等號,即使是上課時間,男生們也會對著我要糖果,但會因為授 課教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如果是英文課或國文課,學生較常無視於老師的 講課,轉過身對我大喊要糖果;數學課時,學生則會默默地走到我身邊跟我要糖 果,而在其他課堂則未出現類似的情形。在這段關係的轉變中,一方面我對於自 己與學生距離的拉近感到釋懷,學生也開始與我分享課堂以外的事物活動,我和 他們的關係不是像以往那般「上─下」的師生關係,而是較為傾向為一種年齡相 近的互動關係,對於學生而言,我比較清楚他們的流行、想法,較有親近感;但 另一方面,我也覺察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介入班上的師生互動。

關於介入班上師生互動的部份,大可就如後二點來思考:

第一、 就如前述,學生跟我要糖果的舉動會穿插在課堂之中,偶爾也干擾 了教師的授課,另,部份學生會有亂扔糖果紙的情形,造成班上髒亂,

當我發現自己造成了這樣的影響,除了自省自己缺少了身為研究者的 自覺,與小慈老師討論自身舉動造成的干擾外,也與學生再三重申他 們這般的舉動會給教師添麻煩,我也會感到十分困擾,這才讓課中的 干擾降到最低。

第二、 由於焦點團體訪談的時間安排在週四下午,雖然是利用自習課的時 間,降低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干擾,然而藉接受訪談之便,學生 有機會離開教室,迴避與教師的互動,

參、

資料使用

在完成焦點團體訪談後,我會將訪談稿謄出,並給各訪談組別的同學進行確 認,但由於焦點團體是由多位日光班同學組成,在謄錄逐字稿時,偶會遇到無法 辨識發言者的時候,此時我會在訪談後隔一週的觀察曰請該組受訪學生聽取無法 辨識的錄音片段,協助辨識發言者。不過在核對逐字稿的部份,日光班學生僅就 人名有誤的部份進行糾正,對於訪談內容則未表示意見。而在個別訪談的部份,

在訪談過、逐字稿謄出後,我會再就訪談內容有疑義或欲再追問的地方,以即時 通訊的方式進行詢問。

「日光班快報」為學生用以描繪特殊事件或班級生活的刊物,得以呈顯日光 班學生的文化,可視為本研究重要資料之一,然而,雖已將個案學校及班級名稱 加以匿名,日光班快報特殊之情境描繪仍極具辨識度,對此,本研究雖欲以學生

49

觀點來進行師生互動探究,但我也以研究者的角度出發來解釋所得之資料,欲從 中思考教師立場,探究教師於教室情境中可能受到的限制。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