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語言與聲韻覺識的因素

一、語言發展的理論

語言是人類溝通思想、表達情感和學習思考的工具,同時語言也是促進 兒童社會行為與智力發展最重要的媒介,一般在六歲入學正式接受學校教育 前,兒童已經學會用生活上必需的語言,故語言的基礎奠基於學前階段(張春 興,1990)。兒童語言發展過程非常複雜,探討此一過程或其與認知、社會經濟、

文化環境的理論數量相當多,其中解釋語言發展的理論大致可分為:行為主義 學派、語言天賦說和交互作用論,茲說明如下:

(一)行為主義學派

Skinner 等行為主義學派者主張兒童的語言學習與一般學習行為一樣,是經 由刺激與增強之故,兒童的行為是被動反應刺激的結果,在牙牙學語階段,若 幼兒發出一正確的語音時,會得到成人適度的鼓勵與增強,是為增強作用;若 發出的聲音未獲得注意,幾次之後幼兒即不再發出該聲音,即為消弱作用。因 此環境的安排和控制可以制約兒童的語言學習,使兒童建立符合成人期望的語 言模式進而學習到語言。

社會學習論者 Bandura 則認為兒童的語言是學習與模仿而來的,透過主要 照顧者與同儕之間的互動,相互模仿學習而來,兒童們最喜歡模仿他心目中最 重要的人,例如:家中父母養育他、關愛他,便會成為兒童的模仿對象。兒童 模仿父母或其他人說話,會適時的得到鼓勵因而產生一社會增強效果,促使兒 童更願意模仿成人的語言,逐漸學會成人使用的語言(引自沈添銓,1997)。

(二)語言天賦說

語言學家 Chomsky 則主張人類天生就具有一種「語言學習機制」

(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簡稱 LAD),幫助人們習得語言,他認為人們 所使用的語言多如牛毛,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語言的習得不需刻意教導,就能 自然吸收語言,不論家庭環境或智力如何,兒童學習語言的步調大都一致,換 言之,語言發展受生理成熟的影響大於來自於後天環境的學習經驗。此外,也 主張人類大腦結構與神經系統具有辨別語音以及學習語法、語意的能力(引自 葉重新,2004)。

(三)交互作用論

交互作用論主張人類學習語言受先天生理功能和後天學習環境交互作用的 影響。交互作用論採「認知理論」和「社會溝通論」的觀點。「認知理論」認為:

語言發展是屬於認知發展的一部分,語言發展源於兒童的智力發展,言語與思 維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交互作用,不可分割(靳洪剛,1994);而「社會溝通」

論則認為人際溝通對語言有重大影響,兒童語言發展大致在有「鷹架」支撐的 社會互動過程中完成的,用 Vygotsky 的「近側發展區」概念來說明,即在母語 學習的情境中,大人提供了語言鷹架、概念鷹架和結構鷹架,這些鷹架通常是 結合在一起的,有了這些,兒童就比較能了解語言傳達的意義,進而「破解」

聲音的符號系統(引自沈添銓,1997)。所以,語言學習是在生理、認知、同儕 互動及環境相互作用中而產生的(簡秀如,2004),與兒童的生理成長和經驗有 密切關係(葉重新,2004)。

承上所述,交互作用論者認為:個體與生俱來就擁有良好的生理機能與良 好的學習語言環境者,其語言發展程度最佳;有良好生理機能、卻沒有良好學 習語言環境者,或有良好學習語言環境、卻沒有良好生理機能者,其語言發展 次之;生理機能欠佳、又沒有良好學習語言環境者,其語言發展最差,所以生 理和環境因素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略(葉重新,2004)。

二、影響語言發展與聲韻覺識能力的因素

以下分別就性別、家中的語言模式、學習經驗、生理狀況、家庭社經地位 各方面,來探討可能影響學童語言發展與聲韻覺識能力的因素:

(一)性別

Maccoby 根據 1600 項研究結果分析,加上本身研究發現(Maccoby & Jacklin, 1974)在語文能力方面,國小女生一般優於男生。其他研究(Hyde &

Linn, 1986;Linn & Hyde,1989;張春興、陳李綢,1977)也顯示出相同的結 果。在智力測驗中的語文理解方面,女生優於男生,且在學業成就測驗方面,

國小階段的女生也優於男生(引自張春興,1994)。

一份由 Lonigan、Burgess、Anthony 和 Barker(1998)所發表關於美國孩 童發展音節、首尾音、和音素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過程的報告。分析這些參與 者的偵測韻腳、首韻、組合字母(如:b + a + t = bat;cow + boy = cowboy)

和分離字的能力(如:說岀 batman 這個字,但不要發出 bat 的音;或說岀 beat 這個字,但不發出﹝t﹞的音)。結果發現:性別對於聲韻能力的發展沒有明顯 差異。張嘉津(1999)的研究也顯示學童的聲韻覺識成績,女生的平均較男生 高,但男女之間的成績並沒有達顯著差異,雖然兩個研究結果都沒有明顯差異,

但皆將性別納入變項中,表示「性別」有值得探討的價值,故本研究亦將「性 別」納入研究變項中深入探討。

(二)家中的語言模式

語言包含語言型態及語言本身,Bernstein(1977)認為:在不同家庭背景 中的角色系統,將產生不同的溝通方式,使其語言形式也有所不同。當老師以 一般國語傳授教學內容時,如果與學生在其角色系統中所熟悉的溝通系統相 異,而使得老師認為學生的表達能力較差(戴慈慧,1999),會影響學生的人際

溝通與學習反應,所以學生父母所使用的語言是學生進入小學後的第一語言溝 通形式(林璣萍,2003)。

語言的不同特性會影響兒童聲韻表現,Cossu 等人(1988)發現年幼的義大 利孩童比講英語的孩童有較佳的聲韻覺識能力,但與講廣東話和日語的人相 比,講英語的人有較佳的聲韻覺識能力。但對於同時會說兩種不同語言的中國 孩童來說,如:英語、中文和印尼語,語言的不同會影響其聲韻表現。也有研 究指出以非拼音文字為第一語言的香港學生(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在英語非字 測驗上使用聲韻知識有所困難(引自 Gillon, 2004)。張嘉津(1999)指出學童 的聲韻覺識能力與學童學習背景有相關,家中常用國語學童之聲韻覺識成績顯 著高於家中常用閩南語的學童,但若與家中同時常用閩南語與國語的家庭相 比,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語言特質的不同,聲韻表現也會不同。

任秀媚(1986)在針對五年級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言能力及智力之 比較研究中指出:語言系統的不同、語言品質及刺激不足,是形成山地原住民 學童學習成就低落的可能原因之一。有限的語言能力會限制兒童的表達能力與 思考方式的發展;學前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此階段中,主要照顧者的 語言模式將對孩童的認知發展產生強大的制約力,而母親更是在家庭語言情境 中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性人物(Bossard,1960)。張淑猜(2005)也持同 樣看法,以外籍配偶為例,由於母親語言差異的影響,造成子女在學習注音符 號的過程中產生一些發音和聲調的問題,如:翹舌音「ㄓ」、「ㄔ」、「ㄕ」、

「ㄗ」、「ㄘ」、「ㄙ」分不清楚,也拼不出來,或三拼音,拼的時候要想一 下,速度較慢,不像一般學生那樣流利。

林璣萍(2003)調查外籍配偶子女進入小學後的學習適應現況,發現外籍 新娘子女在學校適應上所面臨的問題除了來自於身心狀況、智能、文化、家庭 社經地位外,語言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大多數兒童早期語言環境都是在 一對一(母親對孩子),或一對二(父母對孩子)的環境下發展的,所以家庭對

兒童的語言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力。父母親的語言能力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有直接 的影響,在跨文化的家庭中,兒童沒有承受雙語優勢,反而受到語言發展的干 擾(陳庭芸,2001;張淑猜,2005)。此外,林松齡(1999)認為母親的文化 資本與監督角色對子女的學業成就影響比父親更為深遠,所以,外籍配偶子女 容易有語言學習困難,肇因於外籍配偶以不熟悉的語言(台語、國語或客語)

教育子女,加上缺乏與成人與同儕的互動,在語言發展上常有遲緩現象發生(陳 佩足、陳小云,2003)。身處異國的外籍配偶,新國度的語言和文字所造成的 困難,常造成教育第二代的一大障礙(夏曉鵑,1997;鍾重發,2003;劉秀燕,

2003;王光宗,2004;陳湘淇,2004;盧秀芳,2004;謝慶皇,2004;黃琬玲,

2004;張叔猜,2005;陳雅雯,2005;許殷誠,2005)。承上所述,家庭中的 語言模式,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三)學習經驗

家庭外面的經驗也會影響語言的習得,如:學生的學前教育、學校教育與 放學後的課後加強班。托兒所提供愈多的語言刺激,小孩子就愈快學會語言技 巧(游恆山等譯,1991)。學童的聲韻覺識能力與學童學習背景有相關,在張嘉 津(1999)的研究中,入學前沒有學過注音的學童聲韻覺識成績比有學過的高,

但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他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注音符號先修班多半重 視注音符號的讀、寫及記憶力,這樣的教材內容與國小前十週的教學內容極為 相似,使得小學教材無法吸引那些已經學過似懂非懂的學生,造成學童學習動 機低落,成績也相對較差之故。

Lane 等人(2002)歸納拼音文字系統中聲韻覺識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早期 的語言經驗在聲韻覺識的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後天的學習和教育方式是影響 學童的聲韻覺識能力主要的原因(Huang & Hanley, 1997),而足夠的練習將

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聲韻知識和運用能力(Gillon, 2004)。

「社會溝通」論認為人際溝通對語言有重大影響(沈添銓,1997),兒童入 學前後,如果有參加安親班、才藝班或有其他親友支援協助系統,會增加其與 外界溝通的機會,此學習經驗應該會對兒童的語言發展產生影響。對於外籍配 偶子女來說,學前教育是補強其早期語文與學習經驗的重要管道(謝慶皇,

「社會溝通」論認為人際溝通對語言有重大影響(沈添銓,1997),兒童入 學前後,如果有參加安親班、才藝班或有其他親友支援協助系統,會增加其與 外界溝通的機會,此學習經驗應該會對兒童的語言發展產生影響。對於外籍配 偶子女來說,學前教育是補強其早期語文與學習經驗的重要管道(謝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