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因素

學校適應評量包括活動參與、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等內容,青少年 的學校適應困難常會顯現在學業、行為和社交領域,這些問題容易使其 脫離學習過程或輟學(Farmer, Hall et al., 2011),而學業能力和行為問題也 會在家庭因素和學校生活失敗(school failure)之間產生調節(Newcomb, Abbott, Catalano, Hawkins, Battin-Pearson, & Hill, 2002),故一些研究者嘗 試將不同輟學因素、學業表現和學校適應困難/學校生活失敗/輟學形成模 式或理論(Archambault, Janosz, Morizot, & Pagani, 2009; Battin-Pearson, Newcomb, Abbott, Hill, Catalano, & Hawkins, 2000;Newcomb et al., 2002;Shek, 1997; Suh, Suh, & Houston, 2007)。

Shek(1997)檢驗家庭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適應和問題行為之

22

間的模式,家庭環境包括父母教養風格、家庭功能、親子衝突等項目,

心理健康包括一般精神疾病、生活滿意度、生活目標、絕望、自尊等項 目,學校適應指學業能力和品行,問題行為指抽菸和藥物濫用。研究發 現學生對於家庭環境(父母教養風格、家庭功能、親子衝突)的覺知與其心 理健康、學校適應和問題行為有顯著相關,家庭因素對於青少年尤其是 對亞洲青少年的心理適應扮演重要角色。

Battin-Pearson 等人(2000)利用五種模式與學業表現構成預測輟學的 模型,五種模式有一般異常行為、不良接觸、學校社會化、家庭社會化 不佳和結構因素;一般異常行為(general deviance)指吸毒、犯罪行為、性 行為和懷孕;不良接觸(deviant affiliation)指學生與反社會性格的同儕接 觸;學校社會化(school socialization)是指學生與學校情感連結差;家庭社 會化不佳(poor family socialization)包含家長教育期望低和家長受教程度 低;結構因素(structural strains)包括性別、種族與低社經地位。結果發現,

除了學校社會化模式外,其他模式皆會預測學業表現不佳,而學業表現 不佳能預測輟學。但不管哪一種預測模式,學業成就不佳都是導致輟學 的主要原因,其它因素只是促使輟學的附加因素而已;Battin-Pearson 等 人認為五種模式皆無法完全地解釋輟學因素,最恰當的解釋模式是將五 種模式中的因素同時包含。

Newcomb 等人(2002)利用結構因素、異常行為、學業能力和高中學 校生活失敗形成一結構方程模式(SEM),研究驗證結構因素(性別、種族、

社經地位)會潛在影響異常行為(學校問題、性行為、嗑藥、犯罪)和學業 能力(學期平均分數 GPA),結構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高中學校生活 失敗(逃學、輟學),異常行為和學業能力會潛在影響高中學校生活失敗,

尤其是學業能力不佳、早期的異常行為和家庭社經地位低是最潛在影響 輟學的因素。

Suh 等人(2007)將受試者分為三類:低社經地位、學業成就不佳、休 學,利用 20 個變項預測三類學生的輟學行為,包括學期平均得分(GPA)

23

低、休學、低社經地位、沒有理由的遲到、學校缺席天數、對老師的正 向感覺、家庭成員的人數、母親最高學歷是低或高、與生父母同住、性 別、在校有受傷的威脅、在校打架次數、行為和情緒問題、學校出席總 次數、利用老師/諮商師或是家庭成員作為資源解決個人問題、利用學校 朋友或是家庭成員作為資源解決個人問題、同儕計畫升大學的比例、母 親採放縱態度、第一次性經驗是在 15 歲或以下、對未來的樂觀態度等 20 項,其中,缺席次數、家庭成員數、母親學歷、與生父母同住、出席 次數、性行為、同儕升學比例和樂觀態度等 8 項變項對於三類學生的輟 學行為都呈現顯著相關。研究發現家庭因素與輟學之間的關係在三類學 生中都很穩定,家庭相關變項(家庭成員數、母親學歷、與生父母同住) 會強烈的影響輟學比例。

顏瑞隆、張正芬(2012)則認為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狀況是由生態系 統中的動態運作而成,系統中各因素皆會影響學生,微系統部分是指自 閉症學生的特質,居間系統部分是指學生與不同場域的互動,包括師生 關係、同儕關係、親子關係、安置班別,外部系統部分是指學校行政組 織或是相關權益法令系統,巨觀系統則是指校園文化、價值觀或意識型 態,第五層是時間緯度或稱歷時系統,指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經歷 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同影響。

根據上述不同變項與模式,可以發現學校適應困難進而使高中生輟 學的因素來源很多元,包含家庭、個人、學校和社會因素,但學校適應 困難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也無法歸類至單一模式(顏瑞隆、張正芬,

2012;Battin-Pearson et al., 2000;Newcomb et al., 2002;Shek, 1997;Suh et al., 2007)。

影響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因素,根據相關研究(李欣蓉,2012;

林怡杏,2007;林怡慧,2006;林惠芬,2004;高佑仁,2004;莊璧阡,

2011;張照明,2003;張聖莉,2008;詹文宏,2004;顏瑞隆、張正芬,

2012;Archambault et al., 2009;Dillon & Underwood, 2012;Kawabata et al.,

24

2012;Konuk et al., 2006;Metsiou et al., 2011;Pinkney et al., 2013;Tur-Kaspa

& Bryan, 1995;Witt et al., 2003)可大致歸納為三類,包含學生個人因素、

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各因素分述如下:

一、個人因素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個人因素涵蓋範圍廣泛,常見以性別、年級、障礙類別、能力程度 等作為研究變項。

(一)性別

不同性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狀況有差異,女性身心障 礙學生普遍較男性佳(林怡慧,2006)。不同學校適應分量表部分,也是女 性普遍較男性佳,肢體障礙、腦性麻痺和身體病弱的女性學生在勤學適 應和常規適應優於男生(林怡杏,2007);女性聽障生情緒適應比男性聽障 生好(高佑仁,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同儕適應分量表,女生得 分明顯高於男生(林惠芬,2004);綜合職能科學生中,女生在課業學習和 人際關係得適應表現優於男生(莊璧阡,2011)。Archambault 等人(2009) 也分析男性、較低智力及安置於特教班的學生有低成就與參與不佳的表 現,明顯地較多不良行為,也表現較低的順從行為,進而造成學生輟學。

Nadeau 與 Tessier(2009)調查腦性麻痺學生與非腦性麻痺學生之學校適應 狀況,研究顯示出生時間(是否為早產)與性別都會讓學齡階段肢體障礙學 生在學校有社會適應問題。

(二)年級

不同年級也會影響適應狀況,林怡慧(2006)發現高中職普通班三年級 學生的學校適應較一、二年級為佳。詹文宏(2004)同儕關係量表部分,三 年級學生之同儕關係優於一年級學生。林怡杏(2007)肢體障礙腦性麻痺和 身體病弱的一年級學生,其師生關係適應優於二年級。Kawabata 等人 (2012)認為 ADHD 學生的年齡會和 ADHD 症狀程度及學校適應有關,年 紀越長或是青少年的 ADHD 學生更容易因注意力不佳或低學習動機影響

25

學業表現、產生較大學習壓力,且 4~6 年級的 ADHD 學生受到母親關愛 會減緩注意力問題和學校社交問題,但較年幼和青少年 ADHD 學生則沒 有相同效果。Konuk 等人( 2006)發現多數 12~18 歲聽障青少年比 6~11 歲 聽障兒童有較高的焦慮/憂鬱得分。

(三)障礙類別

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適應狀況有顯著差異,心理障 礙/認知缺損類學生,例如學習障礙、嚴重情緒障礙、自閉症及智能障礙 者之學校適應較差(林怡慧,2006)。不同的障礙類別常因自身障礙部位影 響而產生適應問題,心理障礙/認知缺損類學生的適應問題屬於內在能力 所引起的外在行為問題,如智能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或是自閉症,

因為障礙造成自我控制能力差,導致學生容易注意力短缺或無法集中等 情況影響學習適應(江明樺,2001;施清嵐,2003;黃韻如,2004;張照 明,2003),黃韻如(2004)調查也顯示學習障礙學生在個性和情緒掌控能 力較一般同學差,其情緒狀況容易影響學生的人際適應。生理障礙/感官 缺損類學生則是因為外在障礙部位而引起適應問題,李欣蓉(2012)與張照 明(2003)曾歸納以往研究說明視覺障礙學生由於行動不便、與外界交往頻 率少、學習資訊的收集、處理與形成概念速度慢等,而有人際、環境、

課業適應問題,謝佳男(2001)發現肢體障礙及身體病弱學生會因身體病弱 必須經常就醫,或體力狀況無法負荷,使得學生需要常常請假或曠課、

出席情形差。

(四)能力或障礙程度

不同能力程度的身心障礙學生,其學校適應狀況有差異(Pinkney et al., 2013)。張照明(2003)及李欣蓉(2012)發現輕度視障生在環境適應分量 表的得分較中重度學生高;使用一般文字閱讀者在學校適應全量表、人 際適應、環境適應分量表的得分比使用點字或放大文字的視障生高。不 過曾尚民(2004)研究高職特教班學生的學校生活品質則發現中重度智能

26

障礙學生在學校整體感受高於輕度障礙學生,莊璧阡(2011)發現不同障礙 程度的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量表沒有顯著差異。

Richman 和 Harper(1978)推論障礙程度的輕重比障礙類別更可能會影響 個體的情緒適應。

二、家庭因素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家庭因素包含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健康狀況、家庭收入、家長教 養風格、父母支持行為等變項(Battin-Pearson et al., 2000;Newcomb et al., 2002;Shek, 1997;Suh et al., 2007)。

Metsiou 等人(2011)認為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會影響視覺障礙學生之 溝通和社會化方面的發展遲緩,父母有較高教育程度之視障學生發展較 好。Witt, Riley 與 Coiro(2003)障礙兒童的家庭負擔與適應不良有較高的 相關,母親健康狀況不佳或是家庭貧困與適應不良也有顯著相關。

Kawabata 等人(2012)認為 ADHD 學生的學業表現或社會適應問題,

有部分是受到年齡與母親教養方式;母親過度保護會影響過動症狀和負 面同儕關係,過度保護會影響 ADHD 學生的獨立和心理自主,進而無法 發展有效的人際技能,所以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行為會造成負面適應 結果;父母的支持行為(關心、溫暖等)則會提升 ADHD 學生的社交技能。

國內關於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多只以家庭社經地 位代表家庭變項,例如詹文宏(2004)研究不同社經地位之高中職學習障礙 學生,結果顯示學校適應情況於不同社經地位並無顯著差異。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多只以家庭社經地 位代表家庭變項,例如詹文宏(2004)研究不同社經地位之高中職學習障礙 學生,結果顯示學校適應情況於不同社經地位並無顯著差異。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