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藉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98 學年度之「教師問 卷」、「學生問卷」及「家長問卷」之統計資料進行次級分析,了解高中 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本章共分為三節,依序為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範圍、研究目的與問題及名詞解釋等四部分。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部於民國 89 年提出「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輔 導身心障礙學生接受彈性多元的安置、充分升學高中職,增加了高中職 階段之身心障礙學生人數。根據教育部 90 學年度統計數據顯示,高中職 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共 10317 人,到了 100 學年度,高中職教育階段 身心障礙學生人數共計 22415 人,其中安置於一般學校的身心障礙學生 共 17786 人(約佔高中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 79%),由統計數據可見,

高中階段的身心障礙學生以進入一般學校接受教育者最多,又以安置於 普通班和分散式資源班居多(約佔高中教育階段一般學校身心障礙學生 73%)。身心障礙學生人數增加,在安置上勢必產生了許多需求與適應的 問題,如果未能了解學生在校適應狀況與影響其適應之因素,並做出妥 善調整,將延誤了學生可能的發展與學習機會,也浪費了珍貴的教育資 源,此為本研究動機一。

1930 年代,國外學者將適應行為納入診斷智能障礙者之指標(徐享良,

2007),適用於身心障礙學生適應行為之評量工具開始發展,身心障礙學 生之適應狀況受到關注,國內學者也引進國外評量工具並建立國內常模,

或是自行設計適合施測國內身心障礙學生之量表,以了解身心障礙學生 於家庭與學校生活之適應行為(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邱紹春譯,2004;

洪儷瑜、張郁雯、丘彥南、蔡明富、孟瑛如,2001;徐享良,2007;盧 台華、鄭雪珠、史習樂、林燕玲,2003);這些工具多將適應視作為個體

2

與環境互動時的行為、能力或技能,故評量偏重於適應能力或適應行為 (adaptive behavior),適應(adaptation,或譯為調適)與適應(adjustment)之 義相似,但張春興(1989)認為 adaptation 重在說明個體的彈性,指個體能 改變自己以適合環境的要求,而 adjustment 比 adaptation 含有較多的主動 性,是指個體能主動運用技巧以增加自己與環境的和諧關係。故其他研 究者研究學生適應狀況時,並非使用上述偏向 adaptation 的量表評定學生 之學校適應行為,而是採用其他偏向 adjustment 之向度評量學校適應 (school adjustment)。

起初,採用 adjustment 概念之學校適應研究,研究對象多為普通班 學生(吳武典、林繼威,1982;吳新華,1996;徐慕蓮,1986;陳貴龍,

1987;張植珊,1976;蔡敏光,1985;簡茂發,1986),橫跨國小入學新 生到大學等各個教育階段。其後,研究者將學校適應評量延伸至特殊教 育需求學生,較為深入地了解特殊需求學生之學校適應狀況(江明樺,

2001;吳武典,1997;黃玉真,1994;陳麗君,1995:郭靜姿,2000;

蔡明富、吳武典,2001),這些評量將學校適應視為個體與學校環境互動 後的結果或狀態。

目前國內有關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研究,其研究對象包括 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學習障礙、自 閉症等類別(江明樺,2001;李欣蓉,2012;林怡杏 2007;林怡慧,2006;

林惠芬,2004;施清嵐,2003;高佑仁,2004;陳淑瑗,2004;黃政昌,

2000;黃韻如,2004;張照明,2003;張聖莉,2008;莊璧阡,2011;

詹文宏,2004;詹文宏、周台傑,2006;詹文宏、郭美辰,2004;鄭麗 蘭,2011;鍾雅玲,2011;謝佳男,2001),但多數係針對就讀特教班或 綜合職能科之身心障礙學生,部分研究為針對單一障礙類別,並未深入 了解安置班別對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僅有少數研究對象為普 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林怡慧,2006;高佑仁,2004;張聖莉,2008)。

另外,多數研究探討身障學生個人因素與學校因素對學校適應之影

3

響,只有少數研究將家庭因素納入調查,且家庭因素僅以家庭社經地位 作為研究變項,對於家長參與之探討甚少,也未將家長參與做為研究高 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相關因素,此為本研究動機二。

學校為培養學生社會化之重要場所,學校生活的適應良窳將會影響 學生的學習、人際關係或個人的身心狀況,甚至長遠影響到學生未來的 社會生活適應(莊明貞,1985)。以生態系統的角度而言,系統中的各環節 皆會影響學生之適應(顏瑞隆、張正芬,2012),不只學生於學校環境、學 習過程中所遭遇之經歷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生活的另一大重心---家 庭生活經驗,也勢必對學生之學校適應產生關聯。

家庭因素中以家庭社經地位對學校適應之影響的研究為數最多,家 庭社經地位是否影響子女適應,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多數的研究認為 社經地位會影響學生的學校適應(李敦仁、余民寧,2005;林俊瑩、黃毅 志,2008; Battin- Pearson et al., 2000; Newcomb et al., 2002; Suh et al., 2007),但有些研究結果顯示社經地位對學校適應不會造成顯著差異(林信 香,2002;徐享良,1999;詹文宏,2004)。有學者認為家庭社經地位並 不直接影響子女的適應行為發展,而是透過父母的價值觀、期望、管教 方式、家庭關係等因素對子女產生影響(林生傳,1976;鍾郁心,1998),

所以家庭社經地位是否對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造成顯 著差異,需要加以了解。研究也發現青少年的適應與父母的參與行為有 很大的關聯,若父母能提供各項支持,則子女會有較好的學業成就和社 會適應(Kawabata et al., 2012; Simpkins et al., 2009);父母參與障礙子女的 學習能增進親子積極性互動、針對其所面臨的問題給予直接的協助、讓 子女的障礙感受被接納、使其從他人的經驗知識獲得問題解決的訊息,

父母也可自外界取得人力、財物等資源以解決子女實質的困難等(郭春在,

2001)。從近年來特教相關法令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家長參與對身心障礙 兒童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包括 94-142 公法規定家長有權參與子女的安置 和輔導方案、IDEA 法案持續強調家長參與的權力,也增加家長參與其子

4

女教育決策的保障、國內的特殊教育法與相關條文也都明確規定家長參 與的權利,並訂定特殊學生家長代表參與各項行政事務或委員會的保障,

且家長參與除了對子女產生影響外,對於學校、教師和社區都會產生影 響(黃志雄,2007)。故了解家庭中影響子女學校適應的因素,將有助於高 中職教師確切針對學生適應問題的癥結點介入處理,並提供適合於學生 的資源協助,才能保障身心障礙學生的權益,使其潛能獲得最大的發展,

此為本研究動機三。

過去許多調查研究受限於研究經費、研究期程、樣本收集等條件,

難以廣泛性的調查,也無法整體呈現不同地區、不同障礙類別學生之學 校適應現況。為能確實掌握身心障礙學生受教情形和特殊教育實施狀況,

於 2007 年建置之「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Special Needs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 SNELS),有系統地收集各類身心障礙學生、家 庭和學校等長期追蹤資料,主要目的除了檢視國內身心障礙教育實施的 現況與發展趨勢,也進行各項主題的探究,藉此呈現學生的教育成果或 表現(王天苗,2012)。資料庫不僅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樣本,還橫向跨類別 與城鄉、縱向跨時間地收集資料,以學生為本作多樣化來源的資料收集,

資料來源也較個別研究者穩定,解決前述各項研究限制。利用資料庫現 有資料,可避免本研究與以往相似研究收集到重複資料,或為收集資料 而反覆打擾教育現場工作者與家長,更可減少收集資料過程中,可能對 部分身心障礙學生或其家長產生之心理層面傷害或負面影響,乃本研究 動機四。

由於教師和家長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能觀察到學生的行為表現與 人際互動狀況,不過教師與家長由於觀察的情境不同,能獲得關於學生 學校適應情形的資訊也互不相同,陳冠杏(1998)同時調查教師與家長的意 見,認為教師與家長對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的狀況看法相當一致;施清 嵐(2003)調查得知教師和家長共同認為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 的人際互動差,也共同認為整體適應情形是好的;不過,Dillon 與

5

Underwood(2012)調查自閉症學生父母對於其自閉症兒童升上高中前、剛 升上和升上高中一年後的觀點,家長認為自己所觀察的與校方認為的兒 童狀況並不同,認為校方並不了解學生狀況;顏瑞隆、張正芬(2012)利用

「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不同教育階段之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 之狀況,發現教師與家長所認為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困難並不完全相同。

學生在校生活是多樣且複雜的,由多位評量者同時評定,可從不同角度 呈現學生學校適應情形,也能夠愈接近真實狀況。但由於個別研究者要 同時收集不同評量者對學生的評量且樣本數量要足夠並不容易,「特殊教 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具有此項優點,其以學生為本,同時收集教師、家 長、學生本人、學校行政人員等資料,資料來源穩定,可豐富關於學生 學校適應情形的訊息,此為研究動機五。

綜合上述,由不同評量者評定高中職普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之學校 適應情形、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與學校適應的關係,是需要被了解與掌 握的。因此,期盼藉由本研究能有初步了解,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 建議,給予行政單位、教師和家長作為教學與輔導之參考,以培養並提 升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能力,進而促進身心障礙學生之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