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的現況為何?

二、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教師其子女教育期望的差情形異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的差異情形為 何?

五、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相關性為何?

六、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對子女才藝學習態度的預測情形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了本研究能順利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相關重要名詞包 括: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分述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

本研究界定的國小教師係指屏東縣 100 學年度正式編制內之公立國小現職 已婚或育有子女的合格教師,包括教師兼行政工作的主任、組長、級任導師和 科任教師,代課老師及實習老師不包括在內。

二、子女教育期望

子女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在教養子女過程中,對子女學業表現、未來成就、

人格發展、社會適應各方面之期待,而此期待是指父母希望子女接受何種的教 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一種態度或心向,並能影響父母對子女之教育投 入、成績關注、親子互動等行為實踐。

本研究之子女教育期望是以受試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教師子女教育 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內之第二部分「子女教育期望量表」的得分高低來代表,

在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得分愈高表示教師子女教育期望愈高,得分越低者反 之。本研究之量表包含「學業表現」、「社會成就」、「品格能力」、「人際 互動」 四個層面,茲分述如下:

(一)學業表現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課業學習、學業成績、未來最高學歷等方面之期望。

(二)社會成就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未來職類別、職業地位、社會地位等方面之期望。

(三)品格能力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道德品格、行為表現、學習態度、能力養成等方面之期 望。

(四)人際互動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人際互動、交友狀況、溝通能力等方面之期望。

三、才藝學習態度

本研究所指之才藝學習是指家長為了讓子女培養興趣、發揮潛能等目的,

而使其子女參加的校外學習活動,這類學習活動有固定的課程和上課時間,並 且有別於以完成學校課業為目的之課後托育,其中包含知識性的補習活動如:

數學、英文等,及培養才藝型的各類才藝班。

才藝學習態度是指父母對才藝學習之看法與感受,包含對才藝學習價值及 成效的認同,並進一步影響其送子女上才藝班之行為傾向,如:需求動機、關 心行為等。

本研究之才藝學習態度是以受試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教師子女教育 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第三部分「國小教師才藝學習態度量表」的得分高低 來代表,在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才藝學習態度愈高,得分越低者反之。本研 究使用之量表包含價值認同、需求動機、關心行為三個層面,茲分述如下:

(一)價值認同

才藝學習之價值認是指父母對才藝學習一事之看法或價值認同程度,屬 於才藝學習態度之認知層面。研究者根據所蒐集之文獻,將才藝學習價值分為:

習得一技之長與投資未來之經濟價值、精進課業與補充教育之專業價值、增進 身心發展及陶冶性情之情意價值、累積文化資本與發展人際關係之社會價值,

以父母對此四種才藝學習價值之認同程度,來了解才藝學習態度之認知層面。

(二)需求動機

需求動機是指引起父母讓孩子參與才藝學習的心理感受,即才藝學習態度 之情感層面。本研究將動機區分為家長家長內在心理因素、出自孩子需要及社 會環境影響,由此三方面探究才藝學習態度之情感層面。

(三)關心行為

關心行為是指父母在子女學習才藝的過程中所顯現於外的行為傾向。研究 者根據文獻,將父母之關心行為分為支持鼓勵型、傾聽陪伴型、引導實踐型、

關心成效型,以此四種類型來探究才藝學習態度之行為層面。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並分析 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茲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為區域型研究,故以屏東縣為取樣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已婚或育有子女的正式教師者為研究的母群 體,合計抽取 363 位教師為施測對象。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以問卷調查所蒐集之資料為主,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 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及其關係,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在子女教育期望方面,研究者由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出:學業表現、社會成就、

品格能力、人際互動 四個層面;在才藝學習態度方面,則包含:價值認同、需 求動機、關心行為三個層面。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項四個 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地區

研究者時間、經費及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因此,本研究範圍選定在屏東縣,

研究結果可能無法直接類推於其他地區。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影響,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之 母群體,研究樣本並位涵蓋其他地區,故研究結果僅限於解釋屏東縣國小教師 的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及兩者的相關性,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 論上必頇相當謹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工具是使用研究者自編之「國小教師子 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問卷,以進行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 態度資料的蒐集。受試者在填答當下可能會因個人的認知與當下的情緒,而對 問卷內容的詮釋有所差異,或因外在環境的客觀因素,如受到社會的期許或心 裡的防衛機制所影響,而無法呈現真實反應,使問卷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四)研究變項

影響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在歸納 相關文獻及考量研究目的之後,擬從教師的性別、年齡、教育專業背景、居住 地區、家庭收入、子女數、子女就學狀況等七項背景變項,來探討教師的子女 教育期望及才藝學習態度,無法涵蓋所有的變項,因此在研究推論時會有所限 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歸納 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問卷編製及結果分析討論之基礎。以下共分為三節進行文 獻探討:第一節探討子女教育期望之理論基礎;第二節探討才藝學習態度之理論 基礎;第三節分析子女期望與才藝學習之相關研究,期藉由綜合文獻探討之所得 以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第一節 子女教育期望之理論基礎

在華人社會中,教育一向被視為促進社會流動的途徑,父母們普遍相信子女 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將來取得高經濟報酬職業及高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因此對 子女的教育自然有許多期望。許多研究也顯示,教育期望與教育成就,以及經濟 收入、社會地位取得之間相互關係密不可分(黃毅志,1999;謝小岑,1998)。周 新富(2006)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有重大的影 響,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母會將其價值、期望或態度內化到子女的行為模式 之中。侯世昌(2002)表示家長教育期望會透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 種期望足以使教育程為事實,並影響子女的具體表現及日後的教育成就。由上述 足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對子女的成長及未來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力。本 節將針對子女教育期望的意涵、教育期望的相關理論、教育期望的影響模式及影 響子女教育期望的因素進行探究。

壹、子女教育期望之意涵

子女教育期望這個名詞中以「期望」的概念最為重要,所謂期望,是個人對 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意義或潛意識的評價,致使評價者對被評價者表現了視其所 持評價為真的態度,甚至會期許被評價者表現與其所持評價一致的態度,及期許 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Finn, 1972)。張春興(1996)認為「期望」是在有目的的 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冸人有所預期者,常在自己以後行為結果中應驗,是先預

期些什麼,是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作為將應驗自己的預言;陳冠貝(1999)

認為期望是指對人的一種態度、價值觀、看法或期待;而莊昌憲(2001)認期望 係指某一種特定行動能否導致某項結果的機率,亦即個人在某種情境下作出某種 行為後,可預測隨之而來的酬賞或結果的信念,稱之為期望。綜上所述,期望可 能是機率或是態度,而本研究所指稱之「期望」係指父母對教育子女所產生之一 種心向,因此採 Finn 及陳冠貝的觀點,將教育期望視為是一種態度。

子女教育期望,顧名思義指的即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由於國內相關研 究所探究及解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有學者稱之為「父母期望」或「家 長教育期望」。而「教育期望」是指在社會地位取得的過程中,隨著個人所扮演的 角色而來,建立在個人對未來事業成功之價值冹斷與期待,而內化成願意投入精 神與努力的主觀認知,進而展現在參與實際的教育行動上(Spenner &

Featherman,1978)。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向來是華人父母教育子女所信奉的準則,認為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向來是華人父母教育子女所信奉的準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