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

Copied!
2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根明 博士. 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 才藝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劉慧華.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撰. 月. 2 8. 日.

(2)

(3) 謝 辭 終於,來到了寫謝辭的這一刻。兩年半來,披星戴月、拋夫棄子,埋首在文 獻中趕報告、寫論文,那感覺無窮無盡的研究生生活,終於有了收穫滿滿的結束。 心中除了無比的歡喜外,回首來時路,心中湧現的是無限的感激。感謝你們—我 生命中的貴人,沒有你們的幫忙,我無法順利的走到這夢想中的一刻。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吳根明老師,在寫作的過程中,老師給予我相當自 主的空間,讓我有廣闊的空間去發揮,但仍不忘時時提醒我論文寫作中該注意的 地方,在老師嚴謹的指導下,我的論文才能順利的產出。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吳 宗立教授與羅瑞玉教授,鉅細靡遺的審閱我的論文,提出寶貴的建議,讓我的論 文能更臻完善。在研究所進修期間,社發所諸位教授的豐富學養,也使我獲益良 多,在看待社會上諸多的議題時,能有更深的視野與感受,這也是社發所帶給我 的一項寶貴收穫,感謝社發所諸位教授帶給我的啟發。 此外,要謝謝在這這兩年半中,與我同甘共苦的研究所同學,尤其是與我同 組報告的慧玲,還記得我們一起膽顫心驚的經歷過 n 次的報告,一次又一次的慶 幸我們又過了一關;還有,在論文寫作期間,一同奮鬥的翠玲與婌琪,這段期間 幸虧有你們一起並肩作戰,才能使沉重煎熬的論文寫作生活注入了多一點的歡 樂。大家一起朝向同一個目標努力的感覺是美好的,很慶幸,有你們與我一起努 力,這是一段美好難忘的回憶。 感謝兩位好友-月玲和姮娟,謝謝你們無私的分享,總是不遺餘力的幫我, 一路上為我加油打氣,讓我在進修期間,沉重的的壓力與情緒有紓解的空間。此 外,我要感謝新南國小同事們,榮志主任、志明、國順在問卷發放上的大力協助, 毓德主任、阿玉與瓊瑩在行政工作上的包容與體諒,宏文、福峰不時的加油打氣, 都令我好生感動,真想跟你們說聲:能當你們的同事,我真是太幸福了,真的好 愛新南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另外,協助我發放問卷的秀蓮、淑惠、智文、獻文, 及替我搞定所有恆春地區學校問卷的妹妹-蕙慈,與諸多陌生但仍熱心協助我發.

(4) 放問卷的主任、老師們,也謝謝你們的幫忙,讓我的問卷調查能順利完成。 家人的支持,是我不斷往前的動力。謝謝媽媽每天為我們做豐富美味的料 理,照顧我們生活上的大小事。謝謝爸爸無微不至的替我們照顧女兒,讓女兒能 健康、快樂的成長。謝謝妹妹與我一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研究所就學的 後半段時間,有妳一起上圖書館、一起熬夜寫報告,感覺不那麼苦了,接下來, 妳要自己努力囉,姐姐我一定會全力支持你的! 最後,感謝一路陪伴我、支持我、鼓勵我、給我信心與勇氣的老公。謝謝你 總是無怨無悔的支持我,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做我想做的事;每天,不管自己有多 忙多累,你總是耐心的聽我傾吐,替我排憂解悶,在人生中許多重要的關卡,幸 好有你在一旁鼓勵與陪伴,才能讓我有信心度過這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因為有 你,我才能這麼幸福,謝謝你的付出、謝謝你的包容、謝謝你的體貼與呵護!還 有,媽咪最愛的小寶貝—小穎穎,妳是媽咪向前衝的最大動力,每每想到不能陪 在妳的身邊參與妳的成長點滴,就讓我感到萬般不捨,所以我告訴自己,一定要 早日畢業,現在,媽咪終於畢業了,終於可以全心全意的陪著妳了,這是最令我 開心的事! 回想起來,真的覺得自己好幸福,想告訴所有關心、鼓勵、幫助過我的貴人 及我愛的人:有你們,真好!謹以此論文獻上最深的謝意!. 劉慧華. 謹誌 2013 年 1 月.

(5) 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 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之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 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子女教育期望,及才藝學習態度的差異情 形,並探討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相關情形與預測力。 本研究以100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公立國小的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 以自編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調查問卷」作為 研究工具」,依學校所在區域採取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進行。有效樣本共計 358份,最後將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 論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有較高的傾向,其中以「人際互動」 為最高,其次為「品格能力」。 二、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才藝學習持有高度的認同態度,其中以「關心行為」 為最高,其次為「價值認同」。 三、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國小學童參加才藝班的需求傾向於需要,其子女參加 才藝班的比率亦高達八成以上。 四、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參加的才藝課程以藝術型課程最多,其次為運動型 及知識型課程,每月才藝學習費用以「3001~6000」元最多。 五、屏東縣國小教師讓子女參加才藝學習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增加子女培養興 趣與才能的機會,其次是為了強健孩子身心發展;填補孩子的空閒時. i.

(6) 間,增加休閒娛樂也是考量因素。 六、女性國小教師、居住在山地或離島地區的國小教師,對子女人際互動的 教育期望較高。 七、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才藝學習的態度沒有明顯的不同。 八、國小教師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愈高對才藝學習認同的程度愈高。 九、子女教育期望的「社會成就」層面對於整體才藝學習態度的影響最大。.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教育相關單位、國 小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才藝學習態度. ii.

(7)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skills and ar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skills and ar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skills and ar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ed situations as well as predictability of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kills and arts learning attitude. This study took teachers who teach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academic year 100 in Pingtung County as subjects, and used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f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skills and arts learning” as a research tool to take samples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here were 358 valid questionnaires. Finally, all the data received were analyzed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have highe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Among many different aspec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haracter and ability. 2.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skills and arts learning. Among many different aspects, “the behavior of concern”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value recognition.. iii.

(8) 3.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go to skills and arts classes and up to 80% of their children go to skills and arts classes. 4.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their children attend the arts-type classes most, followed by sports and knowledge-based classes.. The. monthly tuition cost for learning skills and arts ranges from 3001 to 6000 NT dollars. 5.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et their children learn skills and arts mainly because they want to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children to develop interests, to strengthen their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o fill their children's free time and to increase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s well. 6.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iving in the mountains or isolated islands have highe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7.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skills and arts learning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8. The highe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for their children, the more they recognize the learning of skills and arts. 9. Social achievements in parental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attitude toward skills and arts learn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the school author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ental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skills and arts. iv.

(9)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 iii 目. 次............................................... v. 表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論........................................ Vii.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x 1. 13. 第一節 子女教育期望之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才藝學習態度之理論基礎..................... 33. 第三節 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1. 第五節 研究程序................................... 9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5.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97. 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才藝學習態度與教師子 女才藝學習之現況分析....................... v. 97.

(10)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 態度之差異分析............................ 第三節. 109. 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分 析........................................ 129. 子女教育期望對才藝學習態度之預測情形....... 13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37. 第四節.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53. 第二節. 結論....................................... 158. 第三節 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67. 壹、中文部分........................................ 167. 貳、英文部分........................................ 176. 錄.................................. ............ 179. 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79. 附錄二 專家意見整理................................ 191.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99. 附錄四 正式問卷.................................... 203. vi.

(11) 表 次 表2-1. 國內外有關教育期望的定義…………………………… 15. 表2-2. 子女教育期望研究層面分析表………………………… 30. 表2-3. 才藝學習相關涵義彙整表……………………………… 34. 表2-4. 國內外有關態度的定義………………………………… 36. 表2-5. 才藝課程之分類彙整表………………………………… 39. 表2-6. 多元智能的特徵及強化方法彙整表…………………… 42. 表2-7. 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變項及內容彙整表………… 53. 表2-8. 子女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56. 表2-9. 不同背景變項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62. 表2-10 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63 表3-1 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分佈及抽樣表情形 ……………… 76 表3-2. 正式問卷寄發學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76. 表3-3. 正式樣本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78. 表3-4. 協助審查問卷專家名單………………………………… 84. 表3-5 「子女教育期望量表」 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86 表3-6 「才藝學習態度」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87 表3-7 「子女教育期望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9 表3-8 「才藝學習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0 表3-9 「子女教育期望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91 表3-10 「才藝學習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91 表4-1 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98 表4-2 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量表之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 99 表4-3 國小教師才藝學習態度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100. vii.

(12) 表4-4. 國小教師才藝學習態度之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01. 表4-5. 國小教師認為國小學童參加才藝班的需求程度統計分 析表……………………………………………………… 102. 表4-6. 國小教師子女參加才藝班課程統計分析表…………… 104. 表4-7. 國小教師子女才藝學習每月費用摘要表……………… 107. 表4-8. 國小教師讓自己子女學習才藝的原因表摘要表……… 108. 表4-9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t考驗摘要表… 109 表4-10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11 表4-11 不同教育專業背景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13 表4-12 不同居住地區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114 表4-13 不同家庭收入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116 表4-14 不同子女數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17 表4-15 不同子女就學狀況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16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才藝學習態度之t考驗摘要表… 120 表4-17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才藝學習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21 表4-18 不同教育專業背景的國小教師在才藝學習態度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22 表4-19 不同居住地區的國小教師在才藝學習態度之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124. viii.

(13) 表4-20 不同家庭收入的國小教師在才藝學習態度之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125 表4-21 不同子女數的國小教師在子女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26 表4-22 不同子女就學狀況的國小教師在才藝學習態度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27 表4-23 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129 表4-24 子女教育期望各層面預測才藝學習態度整體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132 表4-25 子女教育期望各層面預測「價值認同」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33 表4-26 子女教育期望各層面預測「關心行為」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34 表4-27 子女教育期望各層面預測「需求動機」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35 表4-28 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綜合彙整表… 137 表4-29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綜合摘要 表………………………………………………………… 141 表4-30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才藝學習態度之差異綜合摘要 表………………………………………………………… 146 表4-31 子女教育期望對才藝學習態度預測之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綜合摘要表…………………………………………… 151. ix.

(14) 圖 次 圖2-1 Finn的期望網………………………………………………. 20. 圖2-2 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21. 圖3-1 研究架構圖…………………………………………………. 72. 圖3-2 研究流程圖…………………………………………………. 92. 圖4-1 屏東縣國小教師認為國小學童參加才藝班需求程度統計 103 圖4-2 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參加才藝班之整體比率圖………… 103 圖4-3 國小教師子女參加才藝班類型統計……………………… 104 圖4-4 國小教師子女參加才藝班每月平均費用統計…………… 107. x.

(15)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屏東縣國小教師之子女教育期望與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及 其關係。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 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 一刻起,便對孩子抱有許多不同的期望,也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的肩 上更多了一層甜蜜的負擔,開始對孩子的教養,投入許許多多的心力。 教育,一向是中國人所最重視的一塊,為人父母者無不費盡心思,投入子 女 的 教 育 , 期 待 孩 子 能 青 出 於 藍 而 勝 於 藍 。 許 多 跨 文 化 研 究 ( Dandy & Nettelbeck, 2002;Peterson, Steinmetz, & Willson, 2003)也一再顯示,傳統以來, 華人父母不分社經階層與背景,都視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 責任之一。時至今日,台灣社會的父母仍認為孩子的教育乃稱職父母的重要職 責(劉慈惠,2006)。 華人父母如此重視教育,是受到中國傳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 觀念所影響。黃毅志(1994) 、張英華、薛承泰與黃毅志(1996)在探討民眾對 階級的認同時,更多次指出,在台灣,教育程度是評估個人階級位置的最重要 標準。張怡真(1998)也表示,子女的教育、學習成就不但代表個人的努力, 還代表家庭、父母的教育成果與聲望地位;父母更相信,教育代表子女的未來 整體是否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希望透過教育來鞏固社會地位或促進社 會流動,成為父母不變的信念,也因此對子女產生較高的教育期望。 由於社會傳統觀念不易拋除,早期國內學者(林俊瑩,2001;林義男,1993; 1.

(16) 張怡真,1998;張善楠、黃毅志,1997;黃菁瑩,1999;楊景堯,1989)對於 子女教育期望的定義也大多聚焦在孩子的學業表現及未來學歷上的最高期望。 然而,學業表現及學歷成就是否就是個人未來成功的絕對保證呢?隨著教育思 潮的演變,社會大眾對所謂成功教育的想法也有了轉變。 針對「二十一世紀人才所需的能力」,美國學校管理協會曾邀集各領域專 家,集思廣益歸納出以下三大能力:學業能力(包含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 應用、資訊處理、外語知識等能力) 、個人能力(包含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適應能力、終身學習等能力) 、公民能力(包含負責、自律、誠 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 (周慧 菁,2004) ;周慧菁(2004)同時也指出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等國現正極 力推行品格教育。由上述可知, 「品格教育」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新顯學,未來 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業上積極努力外,更要培養個人的品德及溝通、思考、解決 問題等社會適應的能力。 近來國內學者(沈力群,2009;林淑娥,2002;侯世昌,2002;張世平, 1983;曾建章,1996;黃正弘,2005;黃淑惠,2005;蔡添旺,2006;楊大龍, 2009)也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應只是學業及未來成就有好的表現,也希 望子女擁有良好的品格及社會適應能力,而紛紛將「品德」及「人際互動」加 入了父母教育期望的定義中,甚至在侯世昌(2001)、林淑娥(2004)、陳娟娟 (2005) 、黃正弘(2005) 、蔡添旺(2006) 、楊大龍(2009)的研究結果中皆顯 示,家長對子女品德及人際層面的期望高於學業成就的期望。 由上述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然而對於重視的內容因為時代 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教師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高知識分子,其自身的學業或成就 表現在社會上皆屬中上階層,在面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時,是否會將其自身的表 現投射在子女身上,也希望子女的學業或成就能高人一等,或是因為本身的個 人背景,或是所接受的教育養成訓練,而對子女有其他不同層面的教育期望。. 2.

(17) 由於過去缺乏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希望了解國 小教師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少子化的時代來臨,家庭中子女數減少,在家庭資源固定的情況下,家庭 子女數的減少,使得每個孩子所能分配到的教育資源相對增多,父母關注的焦 點集中在少數的子女身上,投資在每個子女的教育經費上也相對較高。劉正 (2006)指出,這種教育資源集中的情況,也間接形成了學童們大量的補習行 為。從近年來相關的統計資料,也能證實補習風氣日益普遍。 內政部(2001)曾針對「中華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指出,台閩地區之在學學齡兒童(十二歲以下) ,約有 61.3%上過才藝班。兒童 福利聯盟(2004)針對台灣都會地區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的結果更顯示,都 會區每個兒童都上補習班學才藝,其中學一至兩種才藝者約佔 46%到 67%,調 查中甚至發現有九位同學同時學習十項以上的才藝。根據教育部(2012)針對 「全國補習班最近十年成長統計圖表」顯示,補習班從 2003 年的 7692 家到 2012 的 18982 家,十年間已增加了 11290 家之多;而全國的補習班中以招收國小學 童的補習班(8740 家)佔最多數。由上述種種數據顯示,才藝學習,正是現今 國小學童課後生活的寫照。 才藝班的崛起,是我國經濟起飛,國民所得增加的社會現象之一(孫敏芝, 1995) 。雙薪家庭的增加,父母為解決孩子無人照顧的窘境,而將孩子送進才藝 班,一方面可安置孩子,一方面又可讓孩子多學才藝。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 傳進台灣後,父母為了發展孩子的各項智能,對於才藝學習更是趨之若鶩,市 面上也因應家長需求,出現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才藝課程。九○年代教育 改革興起,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學生的升學能力,讓教、學更多元化(教育部, 2003)。然而,「多元的」九年一貫課程,讓父母不知該如何指導孩子,產生重 重的無力感;重視「多才多藝」的多元入學制度更帶給家長們深深的恐慌感, 深怕不送孩子學習才藝,無法面對未來的升學競爭。. 3.

(18)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才藝學習有其興起之時代背景,然而使才藝學習風氣 大行其道的則是「父母對才藝學習所持之態度」 。從有錢人的奢侈品,到幾乎人 人都從事的全民運動,所代表的是家長對才藝學習價值的認同,還是自身或環 境所產生的需求動機所致;父母在子女學習才藝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是 本研究欲探究的重點之一。國小教師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對於教育的新知 及教育改革議題,通常是最早接觸,也是最主要的執行者,在教育專業背景養 成的薰陶及所身處工作環境的影響下,面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否和一般家長有 相同的想法,面對「兒童才藝學習」這樣的流行趨勢,國小教師子女是會參與 其中,還是由身為教師的父母自己教導,了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的態度, 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自古以來,教師的形象一直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從這句話可看出, 教師在一般社會大眾眼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專業的角色。在教師的職業光環下,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社會大眾來說都有示範作用,因此教師對自己的言行都相當 的謹慎。而教師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態度,是否也以高標準來看待,對子女的學 業、未來成就、品格能力、人際互動等同樣具有高標準的教育期望;在這樣的 育期望下,是否也影響到教師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 才藝學習成為培養孩子競爭力的方式之一,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國小教 師,面對兒童課後一窩蜂參加才藝班的情形必定有深刻感受。在一般家長眼中, 可以兼具教育與托育功能的才藝班,在具有教師身分的家長眼中,又具有何種 價值。從教師的專業角色到教養子女的家長角色,身兼教師與家長的國小教師, 對才藝學習的態度是否和一般家長不同。 在蒐集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有關教育期望的研究多偏向子女所覺知的 父母教育期望,或是以一般家長為研究對象,並未有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的 文獻。有關才藝學習的研究多偏重於父母為孩子選擇才藝班所考量的購買動機 與消費決策關係來著手,僅有楊淑雯(2005) 、陳怡珊(2007) 、徐曉君(2008)、 鄭秀蘭(2008)從對才藝學習的態度、認知、動機、看法等方面來做探討,而 4.

(19) 以國小教師為對象者,僅有楊淑雯(2005)一篇。從楊淑雯(2005)對高雄市 國小教師所作的調查結果得知,高雄市國小教師子女參加才藝班的比率高達九 成以上,如此之結果引發研究者欲了解,為何自身從事正規教育工作的國小教 師,亦如此熱衷將子女送至才藝班學才藝,和子女教育期望是否有關;國小教 師對才藝學習所抱持的態度又為何,這些種種過去研究尚未探討的議題,讓研 究者想一探究竟,故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對象,從教師的專業角度來探討教師 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對才藝學習所持之態度。 研究者為屏東縣國小教師,現育有一女,在和同事談論子女教養問題時, 發現同樣身為教師,但是對於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對子女才藝學習的態度卻不盡 相同,有的汲汲營營、極力栽培,有的期望孩子快快樂樂成長,未特別安排才 藝學習,同為教師,但彼此間的觀念卻不盡相同。此外,從屏東縣補習班資訊 管理系統(2012)的統計資料發現,屏東縣市的補習班從 2003 年的 103 家到 2011 年的 434 家,十年間增加的 4.3 倍之多,且招生對象以國中階段(205 家)與國 小階段(180 家)的補習班為最多,在少子化的時代,不減反增的補習班數量, 顯示屏東縣國中小學生課後補習的情形普遍。然而,在屏東縣市 434 家補習班 中,卻有將近半數(209 家)的補習班集中在屏東市,多數的偏遠鄉鎮則完全沒 有補習班的蹤影,這樣的現象是否與不同背景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和才藝 學習的態度有關。因此,研究者欲了解,在幅員廣大,包含市區、鄉鎮、山地、 離島地區的屏東縣,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 度,其兩者間的相關性,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針對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 度進行探究,並分析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以此為主題進行探 究,其結果可提供給教育行政機關、國小教師、家長和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5.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的現況。 二、了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的現況。 三、了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情形。 四、了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之差異情形。 五、分析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對子女才藝學習態度的相關情形。 六、分析對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對子女才藝學習態度的預測情形。 最後將研究結果供教育行政單位、國小教師與家長做參考。. 6.

(21)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的現況為何? 二、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教師其子女教育期望的差情形異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子女才藝學習所持態度的差異情形為 何? 五、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相關性為何? 六、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對子女才藝學習態度的預測情形為何?. 7.

(2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了本研究能順利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相關重要名詞包 括: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分述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 本研究界定的國小教師係指屏東縣 100 學年度正式編制內之公立國小現職 已婚或育有子女的合格教師,包括教師兼行政工作的主任、組長、級任導師和 科任教師,代課老師及實習老師不包括在內。. 二、子女教育期望 子女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在教養子女過程中,對子女學業表現、未來成就、 人格發展、社會適應各方面之期待,而此期待是指父母希望子女接受何種的教 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一種態度或心向,並能影響父母對子女之教育投 入、成績關注、親子互動等行為實踐。 本研究之子女教育期望是以受試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教師子女教育 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內之第二部分「子女教育期望量表」的得分高低來代表, 在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得分愈高表示教師子女教育期望愈高,得分越低者反 之。本研究之量表包含「學業表現」、「社會成就」、「品格能力」、「人際 互動」 四個層面,茲分述如下:. (一)學業表現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課業學習、學業成績、未來最高學歷等方面之期望。. (二)社會成就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未來職類別、職業地位、社會地位等方面之期望。. 8.

(23) (三)品格能力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道德品格、行為表現、學習態度、能力養成等方面之期 望。. (四)人際互動 係指家長對子女在人際互動、交友狀況、溝通能力等方面之期望。. 三、才藝學習態度 本研究所指之才藝學習是指家長為了讓子女培養興趣、發揮潛能等目的, 而使其子女參加的校外學習活動,這類學習活動有固定的課程和上課時間,並 且有別於以完成學校課業為目的之課後托育,其中包含知識性的補習活動如: 數學、英文等,及培養才藝型的各類才藝班。 才藝學習態度是指父母對才藝學習之看法與感受,包含對才藝學習價值及 成效的認同,並進一步影響其送子女上才藝班之行為傾向,如:需求動機、關 心行為等。 本研究之才藝學習態度是以受試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教師子女教育 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第三部分「國小教師才藝學習態度量表」的得分高低 來代表,在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才藝學習態度愈高,得分越低者反之。本研 究使用之量表包含價值認同、需求動機、關心行為三個層面,茲分述如下:. (一)價值認同 才藝學習之價值認是指父母對才藝學習一事之看法或價值認同程度,屬 於才藝學習態度之認知層面。研究者根據所蒐集之文獻,將才藝學習價值分為: 習得一技之長與投資未來之經濟價值、精進課業與補充教育之專業價值、增進 身心發展及陶冶性情之情意價值、累積文化資本與發展人際關係之社會價值, 以父母對此四種才藝學習價值之認同程度,來了解才藝學習態度之認知層面。. 9.

(24) (二)需求動機 需求動機是指引起父母讓孩子參與才藝學習的心理感受,即才藝學習態度 之情感層面。本研究將動機區分為家長家長內在心理因素、出自孩子需要及社 會環境影響,由此三方面探究才藝學習態度之情感層面。. (三)關心行為 關心行為是指父母在子女學習才藝的過程中所顯現於外的行為傾向。研究 者根據文獻,將父母之關心行為分為支持鼓勵型、傾聽陪伴型、引導實踐型、 關心成效型,以此四種類型來探究才藝學習態度之行為層面。. 10.

(2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並分析 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茲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為區域型研究,故以屏東縣為取樣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已婚或育有子女的正式教師者為研究的母群 體,合計抽取 363 位教師為施測對象。.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以問卷調查所蒐集之資料為主,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 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及其關係,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在子女教育期望方面,研究者由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出:學業表現、社會成就、 品格能力、人際互動 四個層面;在才藝學習態度方面,則包含:價值認同、需 求動機、關心行為三個層面。.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項四個 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地區 研究者時間、經費及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因此,本研究範圍選定在屏東縣,. 11.

(26) 研究結果可能無法直接類推於其他地區。.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影響,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之 母群體,研究樣本並位涵蓋其他地區,故研究結果僅限於解釋屏東縣國小教師 的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及兩者的相關性,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 論上必頇相當謹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工具是使用研究者自編之「國小教師子 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問卷,以進行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 態度資料的蒐集。受試者在填答當下可能會因個人的認知與當下的情緒,而對 問卷內容的詮釋有所差異,或因外在環境的客觀因素,如受到社會的期許或心 裡的防衛機制所影響,而無法呈現真實反應,使問卷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四)研究變項 影響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在歸納 相關文獻及考量研究目的之後,擬從教師的性別、年齡、教育專業背景、居住 地區、家庭收入、子女數、子女就學狀況等七項背景變項,來探討教師的子女 教育期望及才藝學習態度,無法涵蓋所有的變項,因此在研究推論時會有所限 制。.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歸納 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問卷編製及結果分析討論之基礎。以下共分為三節進行文 獻探討:第一節探討子女教育期望之理論基礎;第二節探討才藝學習態度之理論 基礎;第三節分析子女期望與才藝學習之相關研究,期藉由綜合文獻探討之所得 以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第一節. 子女教育期望之理論基礎. 在華人社會中,教育一向被視為促進社會流動的途徑,父母們普遍相信子女 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將來取得高經濟報酬職業及高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因此對 子女的教育自然有許多期望。許多研究也顯示,教育期望與教育成就,以及經濟 收入、社會地位取得之間相互關係密不可分(黃毅志,1999;謝小岑,1998) 。周 新富(2006)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有重大的影 響,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母會將其價值、期望或態度內化到子女的行為模式 之中。侯世昌(2002)表示家長教育期望會透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 種期望足以使教育程為事實,並影響子女的具體表現及日後的教育成就。由上述 足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對子女的成長及未來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力。本 節將針對子女教育期望的意涵、教育期望的相關理論、教育期望的影響模式及影 響子女教育期望的因素進行探究。. 壹、子女教育期望之意涵 子女教育期望這個名詞中以「期望」的概念最為重要,所謂期望,是個人對 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意義或潛意識的評價,致使評價者對被評價者表現了視其所 持評價為真的態度,甚至會期許被評價者表現與其所持評價一致的態度,及期許 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Finn, 1972)。張春興(1996)認為「期望」是在有目的的 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冸人有所預期者,常在自己以後行為結果中應驗,是先預 13.

(28) 期些什麼,是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作為將應驗自己的預言;陳冠貝(1999) 認為期望是指對人的一種態度、價值觀、看法或期待;而莊昌憲(2001)認期望 係指某一種特定行動能否導致某項結果的機率,亦即個人在某種情境下作出某種 行為後,可預測隨之而來的酬賞或結果的信念,稱之為期望。綜上所述,期望可 能是機率或是態度,而本研究所指稱之「期望」係指父母對教育子女所產生之一 種心向,因此採 Finn 及陳冠貝的觀點,將教育期望視為是一種態度。 子女教育期望,顧名思義指的即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由於國內相關研 究所探究及解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有學者稱之為「父母期望」或「家 長教育期望」 。而「教育期望」是指在社會地位取得的過程中,隨著個人所扮演的 角色而來,建立在個人對未來事業成功之價值冹斷與期待,而內化成願意投入精 神與努力的主觀認知,進而展現在參與實際的教育行動上(Spenner & Featherman,1978)。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向來是華人父母教育子女所信奉的準則,認為 只要孩子能拿到好成績、取得高文憑,就是未來成功的保證。因此,早期國內學 者在探討教育期望時,大多以父母對子女「成績表現」及「未來學歷」上的期待 作為探究的重點,郭生玉(1975)即將父母期望定義為父母對子女日常功課的表 現及對未來教育之期望。有些學者更將子女教育期望直接界定為子女應該受多少 教育,亦即父母對於其子女學歷上的最高期望,包含希望子女最少要接受的教育 程度及最好能接受的教育程度(林義男,1993;黃菁瑩,1999;楊景堯,1993) 有些學者則將教育期望從對學業及學歷上的期待,更延伸至對子女未來職業 及成就上的期望,蕭惠蘭(2003)即將家長的教育期望定義為父母對孩子學業成 就的期許,以及對未來學歷或工作上的最高期望。而這種將教育期望定義為父母 對子女的學業表現及未來學歷及職業期待的定義,顯示出人們將教育當作是獲得 經濟冺益及取得社會地位的一個途徑,然而隨著社會觀念的演變,父母逐漸意識 到個人的成功與否並不能與學業或學歷畫上等號,品格與能力才是影養孩子一生 關鍵。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除了學業上的成就外,子女的人格、品德、社會適. 14.

(29) 應能力等,更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因此,有學者從孩子的行為表現與社會適應能 力的觀點來定義子女教育期望。張世帄(1983)即認為教育期望是指為人父母者 對子女的行為表現及未來成就所寄予的期望。 近年來,有許多的學者將品德及人際關係等社會適應能力納入子女教育期望 的範疇中,侯世昌(2002)將家長教育期望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學業及成就」 期望:包括子女在校的學業成績、最高學歷取得及未來社會地位的期許;其二是 「品德及人際」的期望:包括子女的操守、道德觀念、行為表現以及受歡迎的程 度。 針對教育期望的定義因學者解釋及探究的角度略有不同,所以定義也因此有 所差異,茲將教育期望的定義整理如表 2-1,以期對教育期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表 2-1 國內外有關教育期望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教育期望定義. 郭生玉(1975). 意指父母對子女日常功課表現及未來教育之期望。. Seginer(1983). 將父母期望區分成「實際的期望」及「理想的期望」,實際 的期望包含父母特殊的信念和學業表現標準的設定,理想的 期望則是有關子女未來成人後的生活目標,實際的期待是「預 期」,而理想的期望是「夢、願望和有希望的預期」。. 張世平(1983). 為人父母者或是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品格、行為操守,以及人 際互動等具有某種程度的期待。. 楊敏玲 (1984). 父母依據子女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與子女溝 通經驗,對子女的行為表現與日後發展方向,所賦予的期望 及評價。. 楊景堯(1989). 希望子女在學歷上的最高期望。. 林義男 (1993). 父母對子女以及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及對未來成就的表 現,包括學業成績的表現、最高學歷的取得及未來社會成就 的期許所懷抱的期望。. 曾建章(1996). 在日常生活以及互動經驗中,父母依子女的行為表現,對其 未來學業成就發展方向所給予的期望與評價。. 張善楠、 黃毅志(1997). 家長對其子女在學校成績、未來教育成就的期望。. 15.

(30) 表 2-1 (續) 張怡真(1998). 父母對子女學校成績和對其未來成就的期望。. 黃菁瑩(1999). 家長對子女在校學業表現及未來學歷上的最高期望。. 林俊瑩(2001). 意指家長對子女在學校成績、未來教育成就的期望。. 侯世昌(2002). 意指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 的一種心向或態度,又分為「學業成就期望」以及「品德及 人際」期望兩個層面。. 簡伊淇(2002). 意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依子女行為表現,對其未來「學業 成就」發展方向所給予的期望和評價。. 柯銀德(2003). 父母對子女日常功課表現及未來教育之期望。. 蕭惠蘭(2003). 意指子女知覺父母學業成績的期許,及未來學歷或工作上的 最高期望。. 吳孟錞(2004). 父母依據子女在其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與子女互動 的經驗,對子女學習表現及日後發展所寄予的期望與評價, 範圍包括課業提供、親子互動、成績關注及參與活動的機會。. 林淑娥(2004). 父母對其子女在學校成績、未來教育成就的期望,分為學習 及成就期望、品德及人際期望兩個層面. 黃淑惠(2005). 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的一 種心向或態度,包含學業成就期望、品德及人際期望兩個層 面。. 賴文誠(2006). 父母在面對子女的求學過程及日常功課表現上,依其子女的 學業表現,對其未來發展方向給予的期望與評價。. 蔡添旺(2006). 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的一 種心向或態度,包含品德、學業、健康與人際等四個層面的 期望。. 邱愉蓉(2008). 父母依子女日常生活中行為表現,對其未來學業成就發展方 向所給予的期望與評價,包含課業提供、親子互動、成績關 注和參與活動的機會。. 沈力群(2009). 父母對子女所抱持的期待,包含了對學業成績的期待、最高 學歷的期待、職業的期待、品德的期待、人格的期待等。. 楊大龍(2009). 家長對其子女在學業表現、社會成就、品德表現、人際互動 等四個層面的期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6.

(31) 綜合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於子女期望的看法,可看出隨著全人教育觀點的日 受重視,子女教育期望也從家長對子女學業表現及未來學歷的取得的觀點,到包 含社會適應能力及人格發展。因此,研究者認為,子女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在教養 子女過程中,對子女學業表現、未來成就、人格發展、社會適應各方面之期待, 而此期待是指父母希望子女接受何種的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一種態度 或心向,並能影響父母對子女之教育投入、成績關注、親子互動等行為實踐。. 貳、子女教育期望的相關理論 綜觀國內外研究,並無直接探討子女教育期望的理論,過去的研究也大多從 教師期望理論的角度來探究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然而從社會學、教育心理學 的角度來探究,仍有部分理論可作為子女教育期望之相關理論基礎。以下茲就教 育心理學及社會學兩方面來探究父母期望的理論基礎。. 一、教育心理學方面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最初是心理學 家 Merton 於 1948 年在《The Antioch Review》期刊發表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一文而來,意指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情境的結 果或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而後兩位美國心理學家 Rosenthal 和 Jacobson(1968)將 這套理論應用在教育上,提出教師期望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稱為「教師期望理 論」或是「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其研究指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力。教師對學生的積極 期望(例如:學生聰明、能幹),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行為(好成績、更勤奮); 教師對學生消極的期望(例如:認為學生愚笨、無能) ,則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態度 (不想思考、懶散),因此會應驗教師當初的預言(引自蔡銘津,2010)。比馬龍 效應指出了教師期望對學生學習成效的重大影響力。 若將「比馬龍效應」推論到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上,則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17.

(32) 會透過其態度、言行,影響子女對自我的期望,進而影響其日後的行為表現或未 來成就。家長對子女所抱持的希望,會讓父母體認到自己所頇扮演的角色,同時 在適當的情境表現出相對應的行為,這種發自於期望而後表現行為的過程,心理 學上稱之為「角色理論」(role theory)(張春興,2006)。因此,由於家長對子女 有所期待,會使父母產生自身角色的體悟而表現出相對應的行為,當子女感受家 長的期望,便會在其學業與行為上產生影響。而此一觀點,也獲得國內外學者研 究的驗證。Parsons 等學者(1982)以五至十一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 信念與學生的期望有直接關係。Buchmann 與 Dalton(2002)的一項跨國研究亦證 實父母對學業表現的態度,強烈地影響到子女的教育期望。Buchmann 與 Dalton (2002)以及 Cheng 與 Starks(2002)也都支持父母教育期望影響兒童的教育期 望,再進一步影響到本身的學業成就。林義男(1988)以國小學童為樣本的研究 發現父母的教育期望愈高以及對教育價值所持的態度愈積極者,其子女的學業成 就亦愈高。張善楠與黃毅志(1999)以台東地區國小五年級的研究同樣印證父母 教育期望愈高,學童教育抱負也愈高,進一步會影響學業成績。 綜上所述,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比馬龍效應」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期 望會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展現而影響子女的自我期望,而子女的自我期望又會 影響其行為表現,久而久之,其行為和成就便逐漸應驗子女的自我期望,形成了 「自我應驗預言」。由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推探,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對子女 成長、發展有長遠的影響。. 二、社會學方面 美國社會學大師 Colmen(1988)認為家庭可以提供三種不同的資本:財物資 本(即家庭財富及收入)、人力資本(例如:父母的教育程度)、社會資本(家 庭中的社會資本指兒童與父母的關係) 。他認為假如家庭關係不佳,則父母的財物 資本、人力資本則難以傳遞給子女使用,因此,其特冸強調「社會資本」對於兒 童教育與兒童學習的重要性。 就教育層面來說,Coleman(1988)將社會資本分為「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 18.

(33) 庭外社會資本」。「家庭內社會資本」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父母對子女教育的 投入、教育期待、親子間的互動等等,親子間的關係連結愈強,表示家庭內社會 資本愈高,愈有助於提昇子女的學業成就。 在國內、外有關社經背景影響學業成就的研究中,Coleman 的社會資本往往 被視為中介變項。例如:khattab(2002)在以色列以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參與、期望與 親子關係的品質來測量社會資本,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資本除了對子女教育抱負 產生直接影響外,也會讓子女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與期望,進而有助於提升其 教育抱負;而且當社會資本變項被控制後,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學校教育 等變項,即降低了對學生教育抱負的影響力。 在國內,陳怡靖與鄭燿男(2000)的研究亦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的社 會資本越高,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越關注、越投入,則越有冺於教育年數。而巫 有鎰 (1997) 的研究也發現:父母社經地位越高、社會資本越高,將會對子女的教 育越關注與期望越高,結果對子女的成就抱負有正面的影響,且會提升子女的學 業成績,證實了社會資本有助於提升子女的教育抱負,且是影響教育抱負的中介 變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影響子女學業成就的家庭背景因素是透過社 會資本來運作的。Coloman 的社會資本運用於教育場域,顯見家長介入孩子教育 的程度對孩子學習成長的影響甚為顯著,當家長對孩子持有較高期待時,便會費 心的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最好的學習資源,有助於孩子的學業及成就表現。是 故,Coloman 的社會資本運用於教育上,將可以解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對 於孩子學習及成長有深遠的影響。. 参、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的影響模式 父母是期望的傳遞者,經由社會化的過程會將其想法、信念傳遞給子女,以 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子女的自我期望、抱負和決策,而子女的自我期望又與教育 成就有正向的關係。父母的子女教育期望如何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由 Finn 的期 19.

(34) 望網可得知其交互影響關係,其模式如圖 2-1 所示:. 文化傳統和需求 個人被知覺到的特性 (年齡、種族、性別、能力、以往成就). 同儕期望. 教師期望. 父母期望. 他人期望. 自我 期望 自我概念. 直接影響 成果表現 (成就). 圖 2-1 Finn 期望網 資料來源: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頁 381),周新富,2006,台北市:五南。. 這個期望網組成教育的重要部分,例如個人對教育地位的期望、教師及父母 等重要他人的期望,而其中父母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期望的影響力最大。王克先 (1996) 、林淑娥(2004)與侯世昌(2002)等皆表示父母對子女在教育上所抱持 的態度、期望和信念,會轉化為外顯行為上,這種態度足以使期望成為事實,並 影響子女的具體表現及日後的教育成就。 關於父母期望之形成與影響,侯世昌(2002)根據Braun之教師期望理論模式, 建構出成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如圖2-2,並分冸說明如下:. 20.

(35) 背景變項. 學生外在表現. 智力、性別、 家中排行、年 家長知覺. 齡、興趣. 中介變項 家長性別、職業、年齡、學歷、 社經地位、過去的經驗、親子關係. 家長期望. 學業成績. 未來成就. 品德. 人際關係. 家長行為. 學生的知覺. 中介變項 學生自我概念、學校教育、 同儕關係、親子溝通. 學生的自我期望. 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 圖 2-2 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頁 32),侯世昌,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21.

(36) 一、學生外在表現 學生因其在家中的排行、學生人格特質、智力、性冸、年齡、興趣等個冸條 件、因素的影響或成長背景的不同,在各方面會有不同的實際成就或行為表現。. 二、家長知覺 學生的表現透過外顯行為而為父母所知覺到。家長的知覺與子女實際的行為 表現愈符合,親子間的互動會愈良好。. 三、家長期望 家長會因家長性冸、職業、年齡、學歷、社經地位、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及 親子關係的影響而建立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家長期望分為對子女學業成績及未來 成就,以及對子女品德及人際關係的期望二個層面、四個類冸。. 四、家長行為 父母因對子女的教育有所期望,而表現出一切能為外界所察覺的態度或行為 取向,尤其是與子女間的互動關係。. 五、學生知覺 因父母的態度、行為或父母直接告知,學生知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期望為 何。學生所知覺到的父母期望與父母實際的期望愈接近,親子間愈易溝通,以建 立適當的期望水準。. 六、學生的自我期望 學生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期望後,會影響學生對自己的自我概念、成就動 機及對自己的期望水準,並因而影響其實際的行為表現或成就水準。. 七、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 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或成就水準如與父母的教育期望相符,長久下來即顯示 家長的教育期望應驗;如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或成就水準如與父母的教育期望不 22.

(37) 符,則父母需重新建立其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或改變其外顯行為。 根據上述侯世昌(2002)所提出之家長教育期望模式可以發現,家長從學生 外在的行為表現而形成家長知覺,在各項家長背景因素交互作用下產生對於子女 學業、未來成就、品德及人際關係等不同層面的期望,而家長也會因此出現相對 應的外顯行為,更進一步促進子女的知覺,而使子女表現出因應家長期望的行為, 由於最後形成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由這一連串的反應中,可以得知,家長對子 女的教育期望能對子女的行為產生自我應驗,對子女的學習及成長具有重大的影 響力。. 肆、影響子女教育期望的相關因素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對子女的影響深遠,對於影響子女教育期望的因素也 是值得探究的一環,歸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後,可將相關因素概分為家長背景因 素及子女相關因素兩方面,以下從家長及子女兩個面向對影響父母期望的因素分 述如下:. 一、 家長相關因素 從父母本身來探究影響子女教育期望的相關因素,可分為父母教育程度、家 長性冸、社經地位及職業聲望、居住地區、家長年齡及所屬族群,茲分述如下:. (一)父母教育程度 黃菁瑩(1999)認為,父母的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期望具有最直接的影響。 楊瑩(1988)研究發現家長教育程度越高,對其子女受教育的機會越有冺。楊景 堯(1993)認為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重要因素,因為父母的教 育程度會影響其價值觀念、語言類型、進而影響到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教育成就。 Kaplan、Liu 及Kaplan(2001)研究也發現家長的教育程度與其教育期望有顯著的 正相關。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長,較有自己的見解,對子女教育所持的態度愈是積 23.

(38) 極,對子女也會寄予更高的期望,而此教育期望便會直接顯現在帄常的行為中, 影響其子女之受教育程度,故其子女的教育程度也較高,這樣的正向關係,亦獲 得國內多數研究(林俊瑩,2001;林淑娥,2004;侯世昌,2002;紀淑玲,2011; 黃菁瑩,1999;趙淑芬,2009;蔡添旺,2007)的支持。。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與教育期望並非一定呈直線關係(周 裕欽,廖品蘭,1997) 。瞿海源(1989)在「台灣地區民眾的教育價值觀」之研究 調查中也曾指出,民眾對孩子的教育期望都很高,而且本身教育程度愈低的民眾 就愈傾向於期望子女的教育程度愈高愈好。 綜上所述,大多數的研究都指出父母教育程度與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呈正相 關,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父母的教育程度低,仍對子女產生高期期望,這代表未 受高學歷的父母,希望子女能努力向上,有更好的成就。雖然國小教師皆有一定 的教育水帄,教育程度差距不如一般家長這樣懸殊,但是在師資培育開放後,國 小教師來自於不同專業養成背景,在不同學歷背景、不同養成教育之下之國小教 師,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否有差異,也有待進一步探究。. (二)家長性別 在周裕欽、廖品蘭(1997)探討出身背景、本人教育程度與對子女教育期望 之關連情形的研究結果發現,父親的教育程度普遍高於母親,但父親對子女的教 育期望卻比母親來得低。林俊瑩(2001)、林淑娥(2004)、黃菁瑩(1999)的研 究同樣亦均發現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比父親高。然而侯世昌(2002)的研究則 指出,雖然國小學生家長中,母親的教育期望帄均高於父親,但兩者間並未達顯 著水準。紀淑玲(2011)的研究亦顯示,國小學童家長性冸對子女教育期望並無 顯顯著差異;黃正弘(2006)、陳娟娟(2006)、楊大龍(2011)亦發現國小資優 生家長之性冸,在其教育期望上並無差異。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對 國中學生家長所作的調查結果亦顯示家長性冸與子女教育期望無關。 綜合以上研究討論可發現,部分研究顯示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比父親高, 其原因可能是中國傳統夫妻角色地位,父親出外打拼負責家庭經濟,母親則在家 中相夫教子,一般人以子女的成就來評定母親是否稱職,以致母親對子女的教育 24.

(39) 期望較高。然而,由於社會環境的轉變,雙薪家庭成為社會趨勢,在兩性帄權的 觀念盛行下,父母的角色也跳拖傳統觀念,因而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近年來 在部分的研究中發現並無發現差異。若研究對象為國小教師,其結果為何,有待 進一步的探討。. (三)社經地位及職業聲望 許多研究中均指出高社經地位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較高(周裕欽、 廖品蘭,1997;侯世昌,2002;楊瑩,1988;蕭慧蘭,2003;謝小岑,1998;簡 伊淇,2002;蘇慧玲,2006) ,也較有能力提供豐裕的教育資源,進而有冺於子女 的教育成就(巫有鎰,1997;孫青山、黃毅志,1996;蔡淑玲、瞿海源,1992)。 國外學者Fan(2001)的研究也顯示家長的社經地位與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有很大的 相關性。Davis與Kandel(1981)更指出社經地位是影響父母期望最強的因素。然 而,根據邱靜娟(1993)整理國外文獻指出社經地位是否影響父母的教育期望有 兩種看法:一是家庭社經地位高者,父母希望子女接受較高教育(Stendler, 1951; Rosen, 1959;Jeff&Adams, 1964) ;而另一種不同的看法是,父母對自己在階層化 體制所居地位的不滿意,可能使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對子女有較高的教 育期望,激勵子女力爭上游而能想上流動的機會(Kahl, 1953;Eills&Lane, 1963; Krauss, 1964)。針對第二種看法,國內學者林清江(1980)亦持有相同觀點,其 認為家庭社經地位極低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卻相當高,這是向上層社會流動表 現,不過在態度上仍有差異,一部份基於教育成就可以提高職業成就之認識,為 達到社會晉升而有較高的教育期望;另一方面則僅希望在未來的職業上有所成就 而忽視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關於父母的職業與父母教育期望的關係,Konh的調查研究指出,不同 職業階層的人在面對不同的工作條件與要求,會影響到個人的人個及價值觀,並 進一步影響到他們在教養子女時所強調的價值觀與教養方式(引自黃毅志, 1997) 。目前國內研究亦多發現家長的職業聲望越高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越高(吳 帅妃,1982;林俊瑩,2001;侯世昌,2002;姚若芹,1986;莊昌憲,2001) 。但 林淑娥的研究卻指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不因從事的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各 25.

(40) 行各業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都很高。. (四)居住地區 在父母教育期望與居住地區之間的關係中,林俊瑩(2001)研究發現偏遠地 區家長的教育期望較都市地區的家長低。侯世昌(2002)亦指出市區學校中的家 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較高,鄉鎮次之,偏遠地區則最低。在張善楠、洪天來、張 麟偉、張建盛、劉大偉(1997)探討「社區、族群、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學業成 就的關係」中,是以台東縣四所國小為研究對象作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原 住民學童的學業成績一般低於漢人學童;而家長的教育、職業、教育期望也低於 漢人學童的家長。此外,在林淑娥(2003)的研究中也發現偏遠地區的家長生活 水準較低,文化刺激較少,因此,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較一般地區的家長來得低。 由此可知,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隨著居住地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居住地都市化程度愈高,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愈高(林俊瑩,2001)。. (五)家長年齡 家長的年齡是否會影響對子女教育期望,由於過去的研究著墨較少,目前尚 無定論。僅有侯世昌(2002)針對國小學童家長進行研究發現,35歲以下的家長 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最低,惟家長的年齡與其子女教育期望無顯著差異。然而,研 究者認為,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與教養觀念的改變,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可能隨家長年齡而有所差異,本研究將進一步研究家長年齡與父母教育期望之關 係。. (六)族群 有研究指出,種族亦是造成子女教育期望差異的一項背景因素,不同種族有 不同的文化意識,因而影響到對子女的教育期望。Stevenson與Stigler(1992)研究 美國和亞洲國家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差異,發現亞洲父母一般有較高的學業期 待,會盡力使其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Mau(1997)在研究有關亞洲移民、亞裔 美國人及美籍白人的研究中亦指出,文化、種族會影響父母的教育期望,亞洲文. 26.

(41) 化是相信教育與努力有關,勤勉是最重要的,所以亞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比較 多的參與及課後活動的限制,會鼓勵孩子多花時間在學業上,而美籍白人則認為 讀書是一種責任,較崇尚民主管教,孩子的成績表現要歸功於孩子的能力。 國內雖然沒有像美國複雜的種族問題,但也包含了本省籍、外省籍、客家籍、 原住民籍四大族群。孫清山、黃毅志(1996)的研究顯示客家人較重視子女的教 育所以客家人的教育成就高過外省籍及本省籍。周裕欽、廖品蘭(1997)的研究 發現客家人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表現得較為積極,原住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則顯著 低於其他三個族群。. 二、子女相關因素 除了父母本身相關因素會影響其教育期望之外,子女的性冸、人數、年齡亦 會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茲分述如下:. (一)子女性別 我國傳統上重男輕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思想影響了父母對子女教 育期望的差異。有多數研究指出,我國父母對男孩的教育期望高於對女孩的教育 期望(吳帅妃,1982;林俊瑩,2001;周裕欽、廖品蘭,1997;黃菁瑩,1999; 楊景堯,1993) 。周裕欽、廖品蘭(1997)更進一步指出父母對男孩的期望比對女 孩期望來得高,男孩帄均期望教育年數為14.52 年,女孩則為13.68 年。Xie& Hultgren(引自周新富,2006)亦指出,父母對而兒子有較高的期望,比較在意和 關心男孩的成績,並給予兒子教多的才藝訓練和教育。Young(1998)在美國的研 究也發現亞裔小學生的父母,在期望其子女追求高等教育上有性冸上的顯著差異。 然而,亦有研究發現父母對男孩女孩的教育期望並沒有顯著差異(柯銀德, 2003;崔苑文,2005;張怡真,1988)。國外學者Helling(1993)在一項對一到 四年級學生家長進行的研究甚至發現,家長對男孩的期待低於對女孩的期待。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因時代演進以及少子化趨勢, 重男輕女的觀念已漸式微,父母對於男孩女孩的教育期望已逐漸趨於一致。. 27.

(42) (二)子女人數 Blake(1981)所提之「資源稀釋理論」認為,子女數愈少,愈有冺於父母投 注心力、時間、資源在孩子身上,而子數越多,則家中的教育資源越會被稀釋。 Coleman(1988)亦提出類似的觀點,父母的時間、精力有限,子女人數越多,則 每位子女獲得父母的關心與幫助越少。因此家庭的兄弟姊妹人數多,則父母對子 女的教育期望會比較低(張善楠、黃毅志,1999)。侯世昌(2003)研究結果顯 示,子女數四個以上者,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最低,子女數只有一個或二個的家長, 教育期望較高,惟家庭的子女數與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未達顯著差異。李裕隆 (2008)的研究中也發現不同家庭子女數之家長教育期望無顯著差異。林俊瑩 (2001)的研究表示,子女數愈多,家長的參與度反而愈高。林淑娥(2004)推 論可能與目前少子化之趨勢下,家庭子女數多在三人以下,故家長均能全力栽培 子女,對子女都有相當的教育期望所致。. (三)子女年齡 國內外有許多研究指出,子女年齡會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Miller (1986)與 Sun(1994)的研究結果發現,子女就讀年級愈高的家長,對子女的 教育期望較低,林俊瑩(2001)的研究結果也一致。蔡添旺(2006)的研究亦發 現家長教育期望會因子女就讀年級然而不同。然而也有多項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 生家長並不會因為子女就讀年級的高低不同而影響其對子女之教育期望(林淑 娥,2004;侯世昌,2002;黃淑惠,2005),其中林淑娥(2004)推測其原因有 可能是因為即便是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其學習與可塑性仍很高,因此家長仍維持 抱持高度之教育期望。而 Helling(1993)在一項對一到四年級學生家長進行的研 究則發現,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低於四年級學生的家長。. 三、小結 影響父母期望的因素眾多,大致可歸因為家長相關因素及子女相關因素。在 家長相關因素中包含家長性冸、年齡、社經地位、居住地、所屬族籍等,子女相 關因素包含子女性冸、年齡、子女人數等。然過去國內外對於上述之相關因素對 28.

(43) 子女教育期望影響之研究結果不一,有再進一步探究之必要。本研究之對象為國 小教師,上述之相關因素對國小教師而言,是否會影響其子女教育期望,為本研 究欲探究之重點,惟國小教師在社會上是屬同一社經地位之團體,故社經地位此 一相關因素不列在本研究背景因素之中,然國小教師來自於不同專業教育背景, 不同的教育養成經驗,可能造成個人思想及觀念上的差異,故本研究改以教育專 業背景為背景因素,探究對父母教育期望的影響。此外,少子化時代,重男輕女 觀念已日漸式微,家長對子、女之教育期望已趨於一致,故子女性冸此一相關因 素在本研究暫不探究。綜上所述,本研究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家 長性冸、年齡、教育專業背景、家庭收入、居住地區、子女就學狀況對子女教育 期望之影響。. 伍、子女教育期望層面之建構 經研究者文獻整理後得知,國內關於教育期望之定義,最初只聚焦在父母對 子女課業表現或最高學歷等關於學業成就之期望(林義男,1993;郭生玉,1975; 黃菁瑩,1999;楊景堯,1993) 。而後,張世帄(1983)始將子女教育期望之層面 擴大至父母對子女行為表現上之期待,侯世昌(2002)更進一步將子女教育期望 分為「學業及成就」與「品德及人際」兩個層面。 綜上所述,關於子女教育期望研究的層面,隨著教育思潮的演進而有所差異, 茲針對國內有關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層面整理如表2-2。. 29.

數據

表 2-1 (續)  張怡真(1998)  父母對子女學校成績和對其未來成就的期望。  黃菁瑩(1999)  家長對子女在校學業表現及未來學歷上的最高期望。  林俊瑩(2001)  意指家長對子女在學校成績、未來教育成就的期望。  侯世昌(2002)  意指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 的一種心向或態度,又分為「學業成就期望」以及「品德及  人際」期望兩個層面。  簡伊淇(2002)  意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依子女行為表現,對其未來「學業 成就」發展方向所給予的期望和評價。  柯銀德(2
表 2-3    才藝學習相關涵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才藝學習相關名稱及其內涵  葉麗君  1988  才藝教育就是才能和教育的訓練,凡是音樂,舞蹈、美術以及 其他專門技能的訓練,都可稱之為才藝訓練。  葉雅馨  1989  將才藝學習明確定定義為校外補習教育。  劉玲琳  1991  才藝學習是指在「才藝教室」或「才藝班」進行的課程。  幸曼玲  1995  才藝教育是將一個人先天所具有的內在潛能,透過後天適當的 學習環境與教導來激發潛能。  蔡美芳  2003  認為才藝教育是要發展孩子天生的潛
表 2-6    多元智能的特徵及強化方法彙整表  智能類別  特徵  強化方法  語文智能  1.喜歡閱讀  2.拼字、認字能力強  3.喜歡撰寫  4.喜歡文字類的遊戲  5.喜歡口語的辯論方式  6.有系統、講求次序  7.對模式結構極敏感  1.做字彙遊戲  2.玩拼圖、拼字遊戲 3.書寫或閱讀 4.編輯、製作班別  5.說故事、參與辯論、討論 6.玩時間地點的記憶遊戲  邏輯-  數學智能  1.喜歡抽象思考  2.喜歡有組織的架構  3.喜歡電腦  4.喜歡計算  5.注重精確  6.有系統、講
表 2-8(續)    侯世昌    (2001)  國 民 小 學 家長 教 育 期 望 、 參 與 學 校 教 育 與 學 校 效 能 之 研 究  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及其家長 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法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Hoping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upplement schools to elevate the quality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