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三節 後續展望

有關本研究之後續展望,建議如下:

1. 首先建議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實驗以進行修正調整,並進一步驗證其確能 提升學習者之跨文化溝通意識與能力。

2. 本研究所編製之跨文化溝通教材係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研究方向 僅關注於面對面溝通之口語表達形式,然而,透過網路以書面形式拒絕他人或提 出請求之溝通方式,亦為學習者實際生活中不容忽視的需求。因此,建議未來研 究可針對上述方向進行教材設計,以符合現今之網路時代特性,滿足學習者不同 之學習需求。

3. 本教材中有關拒絕的研究範圍限定於拒絕請求,然而文獻證實除了拒絕請求,

拒絕的範圍尚且涵蓋拒絕邀請、拒絕建議及拒絕提供,且拒絕策略隨情境變化而 有不同。另外,訪談結果也顯示學習者的拒絕經驗不限於請求,未來若擴大研究 範圍,除可豐富教材內容,亦有助於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培養。

4. 除了進行深度訪談之質性研究,亦能輔以問卷之量化研究方法,將深度與廣 度結合,提升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

136

參考文獻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例

參考文獻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例 refusals. In R. C. Scarcella, E. S. Andersen, & S. D. Krashen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Series on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pp. 55-73).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Bennett, J. M., Bennett, M. J., & Allen, W. (2003).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nt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 D. L. Lange & R. M. Paige (Eds.), Culture as the cor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p.

237-270).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Chang, Yuh-Fang. (2009). How to say no: 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ragmatic transfer. Language Sciences, 31, 477-493.

Chen, X., Ye, L., & Zhang, Y. (1995). Refusing in Chinese. In G. Kasper (Ed.), 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Technical Report #5, pp.

119-163).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參考文獻

141 Curriculum Center.

Eslami, Z. R. (2010). Refusals: How to develop appropriate refusal strategies. In A.

Martínez-Flor, & E. Usó-Juan (Eds.), Speech act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p. 217-236). Amsterdam,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Fantini, A. (Ed.), (2007). Explor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St. Louis, MO: Washingt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Hall, E. T.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d Company.

Hall, E. T. (1976).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Hofstede, G., & Hofstede, G. J. (2005).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Revised and Expanded 2n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ong, W. (1996).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request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22, 127-138.

Hong, W.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request patter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5(2), 193-210.

Hurn, B. J., & Tomalin, B. (2013).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algrave Macmillan.

Kim, Y. Y.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 integrative theory.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eech, G.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NY: Longman.

Lee-Wong, S. M. (1994). Imperatives in requests: Direct or impolite—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 Pragmatics, 4(4), 491-515.

Liao, C. C., & Bresnahan, M. I. (1996). 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 Language Sciences, 18, 703-727.

Searle, J. R., & Vanderveken, D. (1985). Foundations of illocutionary logi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ih, Yu-hwei E. (1994). What do “Yes” and “No” really mean in Chinese? In J. E.

Alatis (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interdependence (pp. 128-149).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例

142

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2-112.

Triandis, H. C. (1995). 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Wiseman, R. L. (200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W. B.

Gudykunst (Ed.),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1-208.

附錄

143

附錄一: 華語教師訪談問題

一、 訪談目標:了解學生使用華語與老師溝通之情形

(一) 訪談問題 1:根據您的經驗,如果您當面對一個學生提出某種請求,只需 要花他一點點時間,例如請他幫忙轉交作業或通知當日未到同學須知事項 時,學生曾直接拒絕您的請求嗎?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訪談問題 2:如果學生用間接的方式表示他不能幫忙時,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二) 訪談問題 1:請您回想一下,如果您當面對一個學生提出某種請求,可能 需要讓他花一些時間,例如請他在課後協助另一同學了解當日課堂中所學 內容,以排除該生學習困難,學生曾直接拒絕您的請求嗎?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訪談問題 2:如果學生用間接的方式表示他不能幫忙時,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例

144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三)訪談問題:請您回想一下,如果學生當面向您提出某些請求,只需要花 您一點點時間,例如請您再次說明考試或作業書寫方式時,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四) 訪談問題 1:請您回想一下,如果學生當面向您提出某些請求,可能需要 讓您花一些時間,例如請您替他們寫推薦信或修改自傳時,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訪談問題 2:如果學生用間接的方式表示他不能幫忙時,

(1) 和您很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2) 和您不大熟的學生是怎麼說的?

(3) 對於學生的這種表達方式,您覺得符合華語的表達模式嗎?

(4) 您認為學生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附錄

145

二、 訪談目標:了解教師對拒絕及請求言語行為之學習建議

(一) 訪談問題: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必須當面拒絕跟我們很熟或不太熟的 老師、上司提出的請求,如果他們請求的事要耗費我們一些時間才能完 成,我們可能當面拒絕。您認為在這些情境下要拒絕對方,有什麼是學習 者應該特別注意或學習的?哪些是適合納入教材中的情境?應該怎麼 教?

(二) 訪談問題: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必須當面跟我們很熟或不太熟的老 師、上司提出請求,如果我們請求的事要耗費對方一些時間才能完成,我 們提出請求的表達方式就會不同。您認為在這些情境下要提出請求,有什 麼是學習者應該特別注意或學習的?哪些是適合納入教材中的情境?應 該怎麼教?

三、 訪談目標:了解教師對編寫跨文化溝通教材之建議

(一) 訪談問題: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即使使用同一種語言溝通,仍然可能 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而引起誤解或衝突,如果要編寫教材讓學生學習這 方面的知識,可否請您根據教學經驗提供編寫建議?

(二) 訪談問題:您認為在此種教材中有必要對於不同文化差異進行討論,做文 化比較嗎?應該怎麼教?

(三) 訪談問題:您認為在此種教材中有必要加入任務活動作為練習嗎?應該怎 麼做?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例

146

附錄二: 華語學習者訪談問題

一、 訪談目標:了解學習者使用華語拒絕別人和提出請求的經驗

(一) 訪談問題:你曾經在哪些情況下用華語拒絕別人?對你來說有困難嗎?你 碰到的困難是什麼?

(二) 訪談問題:你曾經在哪些情況下用華語提出請求?對你來說有困難嗎?你 碰到的困難是什麼?

(三) 訪談問題:在你的經驗中,你與同學或朋友之間發生過因拒絕或請求而產 生的誤解或衝突嗎?讓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件是什麼?您認為發生此事件 的原因是什麼?

二、 訪談目標:了解學習者使用華語與老師溝通之情形

(一) 訪談問題 1:如果一位老師當面對你提出某種請求,只需要花你一點點時 間,例如請你幫忙轉交作業或通知當日未到同學須知事項時,你會直接或 是間接拒絕老師的請求嗎?

(1) 對很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2) 對不大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訪談問題 2:如果一位老師當面對你提出某種請求,可能需要讓你花一些 時間,例如請你下課後留下幫忙或接受訪談,你會直接或是間接拒絕老師

的請求嗎?

(1) 對很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2) 對不大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附錄

147

(二) 訪談問題 1:如果你當面向一位老師提出某個請求,只需要花老師一點點 時間,例如請他再次說明考試或作業書寫方式時,

(1) 對很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2) 對不大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訪談問題 2:如果你當面向一位老師提出某個請求,可能需要讓老師花一 些時間,例如替你寫推薦信或修改自傳時,

(1) 對很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2) 對不大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三、 訪談目標:了解學習者對使用華語拒絕別人和提出請求的學習需求

(一) 訪談問題: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必須當面拒絕跟我們很熟或不太熟的 老師、上司或朋友提出的請求,特別是他們請求的事要耗費我們一些時間 才能完成。如果有一本教材中的一個主題與使用華語拒絕別人有關,你希 望從教材裡學到什麼?

(二) 訪談問題: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必須當面跟我們很熟或不太熟的老 師、上司或朋友提出請求,特別是我們請求的事要耗費他們一些時間才能 完成。如果有一本教材中的一個主題與使用華語提出請求有關,你希望從 教材裡學到什麼?

四、 訪談目標:了解學習者對編寫跨文化溝通教材之建議

(一) 訪談問題: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即使使用同一種語言溝通,仍然可能 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而引起誤解或衝突,如果要在教材中讓你學習這 方面的知識,你希望能學到什麼?

(二) 訪談問題:在這種教材中對於不同文化差異進行文化比較時,你希望教材 提供什麼樣的練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