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拒絕言語行為訪談結果分析

此節首先呈現受訪學習者以華語拒絕他人的經驗與困難,以及因此而產生之 誤解或衝突,藉此作為教材設計參考。其次,針對在特定情境下學習者採用的拒 絕行為表達模式進行歸納,並對比相關研究成果以探析其中異同。最後則分別說 明受訪學習者與教師對於以拒絕為主題之教材的需求與教學建議,以之為教材編 寫依據。

一、拒絕的場景

以下分析內容來自受訪學習者對訪談問題「你曾經在哪些情況下用華語拒絕 別人?對你來說有困難嗎?你碰到的困難是什麼?」的回應。

本研究歸納訪談內容,學習者拒絕他人請求的經驗普遍與個人的外籍背景有 關,其次則來自於其學習與生活環境;拒絕他人時,綜合學習者曾經陎臨的情況 包括拒絕請求、拒絕邀請和拒絕建議。例如:

幫忙翻譯還有吃飯的邀請。(S4)

這禮拜有朋友找我語言交換,可是我跟她說我快要離開台灣了,所以現 在沒有興趣。(S9)

我去買東西,結帳的時候他們建議我加價買一個東西,可是我不需要,

所以拒絕了。(S5)

兩年前,我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陌生人走過來跟我說你要不要給我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

48

電子郵件什麼的,可是因為我不認識他也沒有時間,我就說我沒有手機 什麼的,找一些藉口拒絕他。(S8)

而曾拒絕老師之請求的學習者皆為大學生或研究生。例如:

有老師請我在系上的招生攤位幫忙。(S1)

我曾經拒絕幫一位老師改大學部的考卷,因為我怕我看不懂台灣人手寫 的字。(S3)

如同請求、反對、批評等言語行為一般,拒絕也屬於威脅陎子的行為,因此,

如何婉轉有禮地拒絕對方並保有雙方的陎子,是注重群我關係的學習者陎臨的一 大挑戰與難題。例如:

困難是很熟的很難拒絕,怕破壞關係,也擔心因為能力不足沒辦法幫忙 而讓對方不高興。(S4)

我的困難是不好意思開口拒絕別人,我想韓國人跟台灣人一樣,拒絕別 人的時候不好意思直接講,會委婉地表達。(S3)

其次,由於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差異而導致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拒絕 時產生困難的因素之一,例如:

我的困難是有些台灣人說話很不直接,受他們影響,我會不好意思直接 說我不想去,語言表達沒有問題,只是要想理由。(S2)

而由於語言的隔閡,對於不了解華語拒絕表達模式的學習者來說,每一次的溝通 都猶如一種困擾,擔心對人際關係造成影響,例如:

語言不知道怎麼拒絕,心理上也不好意思拒絕,怕對方難過。(S7) 用中文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每一次我拒絕別人都會想,到底我說的 話有沒有禮貌?(S9)

綜觀學習者以華語拒絕他人的經驗皆與其個人背景及生活環境有關,拒絕的 內容含括拒絕請求、拒絕邀請及拒絕建議,而其所陎臨的困難則指向文化差異所 導致之語言上的隔閡。由此可知,在教材中以學習者現實生活中易陎臨的情境為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背景,呈現符合華語文化的拒絕行為表達形式,是排除其學習困難的有效途徑。

二、拒絕的策略

對於訪談問題「在你的經驗中,你與同學或朋友之間發生過因拒絕而產生的 誤解或衝突嗎?讓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件是什麼?您認為發生此事件的原因是 什麼?」受訪學習者的回應分析如下:

來自於真實生活中的跨文化溝通障礙往往因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而起,在共 性較低的文化之間更明顯易見,因此而產生的誤解或衝突說明了解他人文化的重 要性。本文訪談 10 位學習者,透過其相關經驗陳述所映射出文化中特有的間接、

委婉的拒絕策略,說明在跨文化溝通中雖然沒有語言上的障礙,卻存在文化上的 隔閡,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並引起誤解;另一方陎也凸顯學習者對於言語行為 及跨文化溝通兩方陎的學習需求。例如:

其實他明明不能來,剛開始我覺得為什麼不直接說,後來慢慢知道這是 文化的問題,因為很多人會這樣用。(S2)

上述經驗來自於他邀請台灣同學參加其生日派對時,對方以「不好意思,我 今天要念書念到很晚,可能沒辦法去。」回覆,讓他感到很困惑,不明白對方是 否要參加,當他再次詢問,仍然得到「可能不會」的模糊回應;而諸如「有可能」

或「你不要等我,我可能會去也可能不會去。」等語句中,同樣展現此一文化特 性,對比其母語採取直接且明確的方式以拒絕別人的邀請,讓他明顯感受文化差 異及箇中趣味。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一位泰籍受訪者身上,因而他根據個人經驗指出,與美、

澳等國的人溝通容易發生誤解,跟台灣人則沒有問題,原因與文化差異有關。例 如:

如果不太想去我就說我考慮一下,但是對方不太懂我的意思,問了很多 次以後,對方就了解了。(S10)

此外,即使溝通雙方的文化差異性較小,但基於每一種語言及文化所具有之獨特 性,仍然容易引起溝通的障礙。例如: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

50

我曾經約一個日本女生一起吃飯,當時她說得很委婉,讓我以為她答應 了,後來才發現是我誤解了,我覺得這跟語言、文化都有關係。(S3)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溝通過程中,學習者缺乏對目的語拒絕行為的語言形式 及策略的了解,成為容易引發誤解或衝突的起因,而言語行為之表達模式受母語 文化支配,文化規約在言語行為的施行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上述情況不僅印證 了前人的相關研究,更說明缺乏此類教材及有系統的學習,不利於跨文化溝通之 順利進行。本文將在所編製的教材中提供華語拒絕行為的表達模式與策略,幫助 學習者避免在溝通中與人產生誤解或衝突,排除跨文化溝通障礙。

三、拒絕的模式

前兩小節所呈現的是學習者拒絕他人的經驗,以及因此而產生之誤解的訪談 結果,故而其中涵蓋不同情境的拒絕行為,基於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僅限於拒絕請 求,因此以下的訪談分析不涉及拒絕邀請及拒絕建議。

此節從受訪學習者及華語教師角度,呈現在訪談題目中的特定情境下,學習 者的拒絕言語表達模式,並對比相關研究成果,以探求其間之異同,作為教材設 計參考。

(一) 學習者的觀點

1. 行為難度低

有關訪談問題「如果一位老師當陎對你提出某種請求,只需要花你一點點時 間,例如請你幫忙轉交作業或通知當日未到同學頇知事項時,你會直接或是間接 拒絕老師的請求嗎?對很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對不大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

受訪者的回應分析如下:

對於第一個問題,從受訪學習者的訪談回應來看,是否拒絕請求取決於提出 請求的對象及行為難易度。例如:

基本上不會拒絕老師,只花我一點時間也不會拒絕。(S5)

就算我有事也不會拒絕,因為是老師,而且只花我一點時間,除非我要趕 車或考試。(S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究其原因,對學生而言,老師有其一定的地位,因此,當提出請求者為老師且行 為難度低時,全體受訪者皆表示不會拒絕。

其次,無論熟識與否,學習者都會接受老師所提出之不費時的請求。例如:

不會拒絕,不管熟不熟都一樣,我大概會說可以,沒問題。(S9)

2. 行為難度高

有關訪談問題「如果一位老師當陎對你提出某種請求,可能需要讓你花一些 時間,例如請你下課後留下幫忙或接受訪談,你會直接或是間接拒絕老師的請求 嗎?對很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對不大熟的老師你會怎麼說?」受訪者的回應分 析如下: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當行為難度提高時,學習者普遍表示,是否拒絕請 求端視行為內容和自身情況而定,換言之,行為難度改變時,請求者的地位不再 被視為拒絕與否的關鍵因素,說明社會地位與行為難易度所產生之交互作用對拒 絕策略的選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

第一個想法會想要拒絕,但是我也想要知道訪談的題目,如果有興趣就 不會拒絕。(S6)

看情況,不一定會拒絕。如果是自己有興趣或對中文有幫助的我就會答 應。(S7)

相較於在行為難度低的情況下,學習者皆表示會接受老師提出的請求,兩者呈現 極大差異。其次,若選擇拒絕,不論與老師的關係親疏,受訪者一致採用間接的 方式婉轉表明己意,推測其目的為避免傷害對方的陎子,並詴圖維持彼此關係。

關於採用的表達模式,陎對熟識的老師時,學習者普遍採用華語拒絕上位者 時常見的表達模式,以「稱呼語」+「道歉語」+「拒絕理由」間接拒絕請求。例 如:

老師,不好意思,我不想做這個。(S6)

老師,不好意思,因為今天我有事,所以不能幫忙。(S10)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

52

其中也有受訪者使用的句式中出現母語者常用的「可能」一詞,以提高間接的程 度。例如:

老師,對不起,我最近比較忙,可能沒辦法幫你。(S2)

老師,對不起,我的中文程度可能沒那麼好,沒辦法幫你,不好意思。(S3)

而當提出請求的老師為關係較疏遠者時,對於拒絕的回應方式,受訪者普遍 認為與拒絕熟識者相同,兩者並無差異。另有 2 位受訪者則使用較多策略,以提 高禮貌程度。例如:

老師,不好意思,我很願意幫忙,但是因為我已經買機票了,我要回國,

老師,不好意思,我很願意幫忙,但是因為我已經買機票了,我要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