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

第二節 教材說明

本教材共十二課,每課內容包括課文、策略及句型練習、生詞、問題與討論、

短文及課後活動等部分,其中,課文由對話與短文組成,策略及句型練習包括策 略說明及相關句型練習。練習設計則涵蓋想一想、問題與討論、任務活動及文化 萬花筒等單元。以下針對本教材所設計的〈拒絕〉與〈請求〉之內容逐一說明設 計理念與編寫依據。

一、課文 (一) 對話

根據第四章第三節之訪談分析,以真實性、適當性原則為依據,設計簡短的 對話呈現華語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之表達模式,有助於學習者掌握其形式特徵,

順利與人溝通,因此,本研究於教材對話的設計上力求簡明,以凸顯學習重點。

每課的對話中首先介紹主要人物,繼而說明情境,並安排固定角色出現於兩個情 境中,透過其與不同地位、關係者的對話方式和內容,以及非語言溝通方式之表 現,幫助學習者辨明在華人的差序格局社會中,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跟誰說什麼 話、怎麼說。對話中有關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的語料則來自第二章第三節的文獻 分析結果,符合編寫跨文化溝通教材頇遵孚之真實性原則。

本教材依據第四章第一節訪談分析結果作為情境設計參考,體現出教材之真 實性。以〈拒絕〉一課為例,選擇工作職場為背景,提供學習者拒絕關係普通的 同事和上司之請求的相關情境及對話,藉此呈現行為難度高的情況下,華語中拒 絕地位不同者的言語行為表達模式;另外,基於女性較不願拒絕上位者(Liao &

Bresnaha,1996),故將角色性別設定為男性。其次,在學習的先後順序上,考 量內容的難易程度,將拒絕地位帄等者之情境置於拒絕上位者之前,以便學習者 能在已建立之基礎上循序漸進。相關內容請見〈拒絕〉一課中的「情境」及「人

第五章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

89 物介紹」。

在〈請求〉一課中則根據第四章第二節訪談分析結果,首先納入台灣大學生 租屋之情境,呈現面對不熟識之陌生人時華語的請求方式,以提供學習者真實之 學習內容,滿足其學習需求。其次則以學習者請求老師撰寫推薦信之高難度行為 作為學習情境,並對雙方之親疏關係加以區分,其中同時插入對地位帄等者之請 求,藉以對比不同社會地位及社會距離對華語請求言語行為所產生之影響。此外,

第二章第三節的文獻分析結果顯示,提出請求時女性較男性更加重視禮貌的程度

(丁鳳,2002),因而此處選擇女性為主角。相關內容請見〈請求〉一課中的「情 境」及「人物介紹」。

(二) 短文

依據第四章的訪談結果,除了在對話中呈現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之表達模式,

對於影響語言表達方式的文化意涵,受訪者也認為有必要透過短文加以說明。因 此,本教材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於短文中進一步說明兩種言語行為之內在成分、策 略的選用,以及制約表達形式的文化因素,幫助學習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相 關內容請見〈拒絕〉與〈請求〉中的短文。

二、練習設計

跨文化溝通教材的最大特色,便是在教材中進行文化對比,使學習者透過教 材了解不同文化間差異之所在,並能破除對文化的刻板印象,順利跨越文化的藩 籬。因此,依據第二章第二節的文獻分析及第四章第三節之訪談結果,本教材遵 循多樣性原則設計了包括討論、觀察、訪問等體驗式、互動式的文化對比活動,

藉由多元的任務引導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也反思母語文化,以培養其具備 跨文化溝通意識與能力,體現出教材設計之多樣性。而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以供學 習者反思,並賦予學習者自行規劃任務的權力,使其在討論的過程中透過與他人 的互動與交流看到不同的觀點,與跨文化溝通教材之開放性原則相符。以下分述 各項活動之設計理念與學習目標。

(一) 想一想

有別於一般教材直接以對話或文章帶領學習者進入學習內容,本教材於課前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

90

規劃設計了三個思考討論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習者檢視自我觀察不同文化的視角 並反思母語文化,以便在進入課程主題時進行文化對比,培養跨文化溝通意識。

其次,促使學習者對課程主題先行思考,有助於在進入課文內容時能聚焦於學習 目標,提高學習成效。

(二) 問題與討論

依據文獻及訪談分析,本教材以「開放性」為依歸,設計與學習主題相關之 討論問題,以供學習者藉此深入理解目的語文化,並進而反思母語文化。此一部 分的設計包含三種不同性質與目的的問題,其一是閱讀理解問題,以測詴學生對 學習內容的了解,例如,孙帄對同事說,「我恐怕沒辦法幫你。」這句話是什麼 意思?第二是問題分析,要求學生詴著解釋在互動情境中的某種文化行為,例 如,為什麼孙帄沒有直接回答經理的問題,以促進學習者進一步思考目的語文化 的特點;第三則是跨文化討論問題,旨在激發學生對文化背景的學習興趣,透過 對比母語文化,一方面了解自身文化也在過程中更能了解他人文化。例如,在你 的文化中存在地位差異嗎?可以從哪裡觀察出來?

(三) 任務活動

透過文獻分析及訪談所得之結論,「多樣性」應為教材的編寫原則之一,因 此,本教材共設計四種不同類型的任務活動。「訪問台灣人」係從認知層面出發,

要求學習者依據教材中所設定的情況或問題當面訪問台灣人,以了解其對於特定 主題的思想、價值觀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角色扮演」乃要求學習者根據教材中 的特定情境,在實際扮演前深入思考某一角色的言語表現及態度,藉由角色模擬 體會跨文化溝通之複雜性及所需技巧,有助於從認知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習者的跨 文化溝通能力。「觀察台灣人」的活動中要求學習者透過觀察、記錄、分享和討 論,了解文化底層的價值觀如何影響個體的言行表現,進一步認知不同文化間的 異同。「觀察與體驗」則是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轉換為主動的角色,自行設計 任務活動,以動態的方式親身體驗及觀察文化行為與語言表現,而與小組成員討 論的過程就是一種跨文化溝通,亦體現出跨文化溝通教材中的「開放性」,如同 自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個層面培養跨文化溝通意識與能力。相關內容請見教材中 的任務活動。

第五章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

91

此外,為增添練習的多樣性,本教材參考 Hurn & Tomalin(2013)所提供之 跨文化溝通能力訓練方法,於每一課中設計「文化萬花筒」的活動,希冀藉由各 種類型的活動幫助學習者體察文化的影響力,最終能跨越文化的藩籬。以〈拒絕〉

為例,透過「文化刻板印象練習」的活動設計,可以讓學習者在活動進行的過程 中觀察自己與他人如何理解文化,並進而排除對文化的既定印象。在〈請求〉中,

則參考「文化同化」的做法,利用易起文化衝突之情況為主題,詳細描述事件背 景和溝通雙方的想法、行為及情緒反應,讓學習者在小組討論中,經由他人的視 角了解個人的行為、感受以及對事件的解讀皆受文化支配,並進而思考如何採取 適當的態度或溝通方式以排除跨文化溝通中的障礙。相關內容請見教材中的任務 活動。

三、生詞

本教材為擴充學習者之詞彙量並使學習量帄均,將每課的生詞量設定於 60 至 70 個之間,配合教材使用者程度,生詞的選取則是以「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 作委員會」編製之「華語八千詞表」中「高階級」(2490 個)詞彙為範圍。為方 便學習者預習及複習,每個生詞皆附有漢語拼音、國語注音及英文釋義,其下並 提供兩個例句,幫助學習者掌握生詞的意義和用法;同時,也在部份生詞下呈現 與拒絕和請求行為相關之例句,並以粗體字標示,以提供學習者更多練習機會,

相關內容請見〈拒絕〉及〈請求〉教材中之生詞例句。為鞏固學習者程度,每一 例句中除生詞外,其餘皆為「華語八千詞表」中入門級至進階級之詞彙,以利學 習者溫故而知新。此外,每一課的部分生詞亦反覆出現於其後的各課內容中,以 加深學習者的印象,提高學習成效。

四、策略及句型練習

訪談結果顯示,在教材中呈現文化的適當性,有助於學習者得體地運用語言 進行跨文化溝通。針對此一需求,本教材根據第二章有關言語行為之文獻分析結 果,設計「策略及句型練習」單元,首先說明拒絕及請求時華語母語者所使用的 策略及其功能,並附帶有關語用及文化的說明,以幫助學習者充分了解地位和親 疏關係對語言所造成的影響。其次歸納出其常見句型並提供例句以供學習者練習,

希冀藉由這些跨文化溝通知識的介紹,幫助學習者跨越文化的隔閡。

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以拒絕和請求言語行為為主題

92

五、語法練習

本教材雖以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為學習目標,然而,從學習外語的 角度觀之,特別是對進入高階級(B2)的學習者而言,如同學習生詞一般,學習 語法仍然有其必要性。因而,本教材於每課中皆規劃 7 至 9 個語法,並針對每一 語法提供兩個例句,其下再設計練習題,以期學習者能全然掌握其用法,從聽說 讀寫等方面提升其語言程度。

本教材雖以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為學習目標,然而,從學習外語的 角度觀之,特別是對進入高階級(B2)的學習者而言,如同學習生詞一般,學習 語法仍然有其必要性。因而,本教材於每課中皆規劃 7 至 9 個語法,並針對每一 語法提供兩個例句,其下再設計練習題,以期學習者能全然掌握其用法,從聽說 讀寫等方面提升其語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