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量表重組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人力資本概念上的限制

部分論者(蔡秀娟,2002)認為人力資本概念有將人「物化」的危機,將人力視為 資本並加以衡量,原即有其爭論,且人力資本形成方式複雜多樣,強加衡量實有困難。

惟本研究僅係透過衡量,試圖發現學校人力管理的問題所在,應無倒因為果之虞。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於資料分析過程中的部分發現,以及一些受限於時間、成本等問題,無法於 本研究完成者,可資做為未來研究重點,以下分項說明之。

一、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僅囿於宜蘭縣的公立國民中學,且並未實施普查,將使本研究 結果的推論受限。本研究所發展的衡量工具可適用於其他各級公立中小學,未來應考量 擴大研究範圍,例如:實施普查,或擴大至全縣國民中小學或是區域縣市(例如:宜花 東、桃竹苗、雲嘉南),或透過各縣市的比較,發掘更為深遠的學校人力資本現象。

二、設計不同量表

本研究希冀發展一套完整含括學校人力資本內涵的衡量工具,惟實際執行時,易因 教職員所需填答問項不同而導致廢卷比例增加,且教職員人力資本所側重項目容或有所 差別,未來可考量針對此種缺失,分別設計適用於教師及職員的兩份量表,以提升研究 品質。

三、加入互評方法

本研究所建構的衡量工具係以自我評鑑方式,調查教職員對於學校人力資本的知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受程度,惟部分指標(例如:教學專業知能),自評時容易有盲點存在,未來可參採 人力資源發展領域常使用的「360 度回饋評鑑法」(360 degree feedback),透過教職員的 互評及校長的他評,增加衡量的可信程度。

四、增加訪談對象

本研究訪談的受訪對象僅限於教職員,雖包含各類職務,並有考量其代表性,惟在 交叉驗證(double check)的要求上仍然可能不足。未來應再增加訪談對象─包括校長、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承辦人或承辦主管等,透過各方意見對話,使所發現的人力資本意涵 能夠更加完整明晰。

五、再行探討相關議題

本研究的部分發現,例如:校長領導力低落、校長儲訓遴選制度缺失、學校教學與 行政、教師與職員、資深與資淺的組織衝突等議題,對於學校人力資本管理的良窳,均 具有重大的影響,惟並非單純人力資本衡量工具所能深究者,應另再深入探討,使學校 的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更臻完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佳梅(2006),《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榮敬(2004),《國民小學智慧資本探索性之研究》,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王旭統(2004),〈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建構高效能公務人力團隊─行政院人事行 政局企劃處一年來推動工作重點〉,《人事月刊》,第39 卷第 3 期,頁 37-40。

王崇斌(2003),〈公務人力資本評估制度簡介〉,《人事月刊》,第 36 卷第 1 期,頁 13- 19。

朱子君、朱如君(2000),〈現代學校行政與人力資源管理〉,發表於「新世紀教育發展 願景與規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朱道凱譯(1999),《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R. S. Kaplan and D. P.

Norton 原著(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台北:臉譜。

江岷欽、莫永榮(2000),〈智慧資本:新世紀的公務人力資源觀〉,《人事月刊》,第 31 卷第3 期,頁 6-23。

江豐富(1995),〈以文憑取才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台灣地區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第3 卷第 5 期,頁 17-35。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公務人力資本衡量方法運用說明》,取自 http://www.cpa.gov.tw/public /Attachment/8111016284271.doc。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4),《93 年度行政院整體公務人力資本衡量解讀分析報告》,取 自http://www.cpa.gov.tw/public/Data/811261352671.doc。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5),《94 年度行政院推動公務人力資本衡量制度解讀分析報告》, 取自http://www.cpa.gov.tw/public/Data/81126137671.do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安妮(2003),〈智慧資本的類別與評價機制之探討〉,發表於「92 年度智慧資本的創 造與管理」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安妮(2004),〈平衡計分卡重點發展方向─與智慧資本相結合強化策略核心組織〉,

《會計研究月刊》,第224 期,頁 98-108。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台北:五南。

吳思華、黃宛華、賴鈺晶(1999),〈智慧資本衡量因素之研究─以我國軟體業為例〉,

發表於1999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高雄市:中山大學。

吳清山、林天佑(2002),〈教育名詞: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研究月刊》,第 47 期,頁 134。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詞:人力資本〉,《教育研究月刊》,第139 期,頁 144。

呂育誠(2004),〈人力資本觀點下公務人員角色的再定位〉,《人事月刊》,第 39 卷第 3 期,頁20-29。

呂育誠(2007),〈公務人員激勵概念新詮:人力資本觀點〉,《人事月刊》,第 45 卷第 5 期,頁51-59。

呂青展(2006),《人力資本之概念與衡量:以雲林縣政府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勝瑛(2006),〈台灣的人力資本及其競爭力之分析〉,《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 2 卷第1 期,頁 7-17。

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T. Stewart 原著(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Nations),台北:智庫。

李秀如(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人力資本之相關研究》,新竹教 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漢雄(2001),《人力訓練與發展》,台北:空大。

周威廷(2005),〈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概念對人事管理策略的影響〉,《人事月刊》,第 40 卷第 3 期,頁 6-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周威廷(2007),〈美國聯邦政府人力資本策略管理推動作法及其啟示〉,《人事月刊》,

第44 卷第 1 期,頁 12-24。

林大容譯(1999),《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L. Edvinsson and M.

S. Malone 原著(l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台北:麥田。

林秀英(2001),〈無形勝有形─智慧資本衡量課題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24 卷第 2 期,頁 90-100。

林佳宜(2006),〈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增進學校智慧資本之應用〉,《師說》,第 191 期,

頁22-27。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R. G.. Owens 原著(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台北:揚智。

林虹君(2007),〈淺談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網路社會學通訊》,第 64 期,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42.htm。

林國正(2006),《國民小學校長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建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玲、陳正倉(2006),《應用統計學(三版)》,台北:雙葉。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修訂初版)》,台北:雙葉。

施純協譯(1999),《智能資本:領航於新的商業版圖》,J. Roos, G. Roos, N. Dragonetti and L. Edvinsson 原著(Intellectual Capital: Navigating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台 北:知行文化。

柯廷穎(2006),《服務業人力資本衡量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良浩(2007),〈人力資本時代來臨〉,《研習論壇》,第 81 期,頁 1-5。

胡峰(2001),〈國內人力資本理論與研究綜述〉,《中國 CHINA 新幹線》,頁 24-26。

范熾文(2004a),〈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內涵之建構〉,《學校行政雙月刊》,第 30 期,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范熾文(2004b),〈人力資源管理及其在學校行政上應用〉,《國教天地》,第 157 期,頁 72-78。

范熾文、呂佳靜(2008),〈學校人力資源發展的內涵與做法〉,《師說》,第 202 期,頁 4-8。

張瓊玲(2008),〈中華郵政公司智慧資本及人力資本分析之研究〉,《執法新知論衡》,

第4 卷第 2 期,頁 105-129。

梁榮輝、蔡木霖、王偉權、林杰麃(2007)〈台灣會計師業人力資本衡量指標之研究:

運用AHP 分析〉,《績效與策略研究》,第 4 卷第 2 期,頁 19-42。

莫菲譯(1999),《無形資產致勝策略─微軟、網景、昇陽等成功企業的新財富》,K. E.

Sveiby 原著(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anaging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台北:圓智。

莊怡軒、李美玲(2001),〈有效衡量企業智慧資本的良方〉,《管理雜誌》,第 327 期,

頁144-147。

莊奕琦、李鈞元(2003),〈如何衡量人力資本:理論與台灣實證〉,《經濟論文叢刊》,

第31 卷第 1 期,頁 51-85。

郭欣怡(2007),《公務人力資本落實途徑之研究:人事人員的觀點》,台北大學公共行 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月春、劉靜如(2005),〈公務部門人力資本衡量制度之運用〉,《人事月刊》,第 40 卷 第3 期,頁 13-24。

陳正沛譯(2004),《人力資源計分卡》,B. E. Becker, M. A. Huselid and D. Ulrich 原著(The HR Scorecard: Linking People,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台北:臉譜。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怡君(2006),《建構政府部門之人力資本計分卡》,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美純、林政興(2005),建構學校機構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以桃園地區高等技職院校 為例,萬能學報,第27 期,頁 1+3-14。

陳家紋(2006),《公立高職學校組織文化與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台南大學教育經營 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雯婷、陳冠宇、黃柏翔(2004),〈提升人力運用品質─從人力資源走向人力資本(以 惠普科技為例)〉,《品質月刊》,第40 卷第 2 期,頁 37-40。

陳憶芬(1997),〈教育與所得關係探討:人力資本論與文憑篩選說之解釋〉,《教育研 究》,第5 期,頁 41-53。

陳憶芬(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力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研 究資訊》,第6 卷第 5 期,頁 86-95。

陳錦麗、曾榮豐、楊晴安(2008),〈國立大學人力資本之衡量、分析與運用〉,《T & D 飛訊》,第65 期,取自

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90b9a9da4ae2a221820cc7c7b59aa32f.p df。

單驥(2007),〈人力資本在知識經濟下的角色〉,《人才資本》,第 7 期,頁 58-59。

彭錦鵬(2004),〈美國「總統管理方案」的績效評估制度〉,發表於「議題與視野:績 效管理制度」公共事務論壇,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曾金龍(2007),《策略性人力資本管理與衡量指標之研究:以 Y 證券公司為例》,台灣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俊堯、古永嘉(2004),〈智慧資本與公司無形價值關係之研究─以臺灣製造業為例〉,

《管理與系統》,第11 卷第 1 期,頁 1-30。

黃同圳(2006),〈創造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收錄於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 理的12 堂課》(全新第三版),台北:天下,頁 21-52。

黃海山(2008),《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台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黃淑貞(200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中原(2005),〈政府再造的績效管理策略之研究〉,《國政研究報告》,取自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R-094-004.htm。

詹文男、范錚強、張朝清(2002),〈企業智慧資本衡量研究─以資訊硬體產業為例〉,《產 業論壇》,第4 卷第 1 期,頁 109-137。

詹文男、范錚強、張朝清(2002),〈企業智慧資本衡量研究─以資訊硬體產業為例〉,《產 業論壇》,第4 卷第 1 期,頁 10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