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

第二節 後續研究

一、增加受試者人數、擴大受試者的範圍以及設定實驗對照組

因本研究的僅有一位受試者,較難證明本研究的聲調訓練課程針對任何 日籍高齡華語學習者都有幫助,因此要增加與本研究受試者同樣背景的受試

第五章 研究結論

153

者,才能提高研究的完整性。此外,為了對比兩種年齡之間的異同,筆者認 為受試者的年齡範圍可以擴大到年輕人。能夠證明針對高齡與年輕都有幫助,

就可視為個理想的學習材料,同時可分析這兩個年齡所產生的偏誤有何差異。

最後為了要更能證明此訓練課程與MyCT系統的有用性,可以設定對照組,

其對照組自三種可選一或複數。筆者考案的內容為:實驗期間的從頭到尾完 全以自學訓練方式來進行練習、實驗期間內每週都跟研究者上聲調訓練課程 以及實驗期間的前半段僅進行自學訓練,在後半段才可以跟研究者上聲調訓 練課程。這樣可以無所不包,能夠更詳細的分析受試者進步的主要要素。

二、利用多元的訓練課程

在本研究中僅用 MyCT 之單句練習方式,按照受試者的要求該選其他 的。此系統的各訓練方式有各意義,使用不同的訓練方式,可能將顯現不同 的效果,值得研究某種背景的學習者適合用哪個方式。另外,筆者在訓練課 程時基本上不打斷受試者的練習,而結束後僅告訴他哪有唸錯為止。受試者 瞭解自己所產生錯誤的當下,可以立刻使用 MyCT 針對唸錯的項目加強練 習。之後可以對比無進行加強練習成果異同如何。

三、研究語料

本研究的五次聲調錄音與 MyCT 聲調訓練課程內容皆使用同一套語料。實 驗的一個月期間內都使用這一套語料,受試者的成績變好為理所當然的。筆 者應該設計另一套語料來進行聲調錄音六,分析受試者聲調錄音五的結果為 純粹地提高聲調能力,或是僅是習慣了實驗語料。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雷(2013a)。談談漢語教學中如何看待漢語單音節聲調與雙音節聲調的關 係―以日本大學二外漢語教學為例―。島根大学外国語教育センタージ ャーナル,8,69-76。

丁雷(2014b)。談談日本 2 外漢語教學中第三聲的認識問題。島根大学外国 語教育センタージャーナル,9,107-117。

王幼敏(1998)。日本人學漢語中的聲調語調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

95-96。

王強、安玉香和陳麗(2010)。對外漢語聲調教學新探。沉陽建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2(4),502-505。

王漢衛(2004)。聲調性質作用的再認識與聲調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

45-50。

王韞佳(1995)。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語言教學與研究,3,126-140。

古川千春、曾金金(2005)。以日籍學生為中心的數位華語語音教學策略初 探。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 會。38-48。

田圓(2003)。從日本留學生的漢語聲調偏誤分析談對日學生聲調教學。天 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川(1994)。漢日超音質特徵對比實驗。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84-87。

朱川(2013)。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增訂版)。台北:新學林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何平(1997)。談對日本學生的初級漢語語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44- 50。

余靄芹(1988)。聲調教法的商榷。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86- 99。

155

李明、石佩雯(1999)。漢語普通話語音辨正。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 版社。

李嬌(2014)。日語重音規律初探。蘇州教育學院報,31(2),68-71。

吳宗濟(1982)。普通話語句中的聲調變化。中國語言,6,439-450。

吳宗濟(1996)。趙元任先生在漢語聲調研究上的貢獻。清華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1(3),58-63。

阮氏如靜(2016)。華語聲調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越南籍華語初級學習者 的聲調正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孟子敏(2000)。日語學生的華語語音偏誤成因及教學策略。世界華語文教 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六屆第四冊教學應用組,64-77 。

邵寶誼(2005)。線上漢語拼音網站簡介。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379-386。

岡井將之、曾金金和潘鶴翔(2007)。針對日籍學習者漢語拼音之數位教學 設計。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 員會。175-189。

林華一(2007)。零起點日籍學習者之漢語聲調習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 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林燾、王理嘉(1995)。語音教學程(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金敬華(1996)。日本人學習漢語發音難的癥結與解決方法。山東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5,100-102。

易丹、黃華強(2012)。普通話“聲調特徵教學法”初探-以廣西人學習普 通話為例。現代語言(語言研究版),3,102-103。

徐子亮、吳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宮本幸子(1997)。日本人學習漢語聲調。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 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618-624。

陳子悠(2007)。日韓泰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研究。陝西師範大 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懷萱、陳立芬(2005)。華語文數位教學教材設計與開發。第四屆全球華

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23-229。

庵功雄(2006)。新日本語學入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郭錦桴(1993)。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虹(2003)。日本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福建師範大學語言文 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萍(2007)。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現現況。「外語能力測驗之 動向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政治大學。

陸儉名(2005)。漢語教員應有的意識。世界漢語教學,(1),60-63。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語音理論-上篇。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葉德明、陳慶華(2010)。數位華語發音。新北市:正中書局。

曹文(2006)。漢語語音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出版社。

曾金金(2008)。華語語音資料庫及數位學習應用。台灣:新學林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童彬蓉(2003)。年齡與第二語言習得。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6(3),57-59。

黃斐瑄(2016)。日語高低重音對於華語聲調習得的影響-以中日同形詞聲 調偏誤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華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中(2014)。以日語重音和語調的教學策略改善日籍初級學習者聲調偏 誤成效之探討。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任(1948)。國語入門。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2002)。趙元任全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佳平(2008)。日本留學生漢語雙音節詞聲調偏誤調查報告。商業文化,

(3),33-34。

劉藝(1998)。日韓學生的漢語聲調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5-100。

蔡喬育(2012)。論記憶老化及其對高齡者實施對外華語教學的啟示。中原 華語文學報,10,101-112。

黎天睦(1987)。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和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 版社。

157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戴洪波(2012)。二語習得中的語言僵化現象分析。邊疆經濟與文化,4,125- 126。

關鍵(2000)。聲調教學改革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4,51-54。

顧芳(2015)。日本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青年文學家,36,125。

二、英文文獻

Bybee, Joan, Chakraborti, C., Jung, C., & Scheibman J. (1998). Prosody and segmental effect: some paths of evolution fo word stress. Studies in Language, 22, 267-314.

Byrnes,J.P.(2008).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 (3rd ed.).Boston:Pearson/Allyn&Bacon.

Chen, M.Y.(2000).Tone Sandhi: patterns acriss Chinese dialects. Camn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aik,F.I.M., & Salthouse,T.A.(2000).The handbook of aging and cognition (2nd ed.).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zaja,S.J., & Sharit,J.(1993).Age-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computer-based work. Psychology and Aging, 8, 59-67.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03).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uanmu,S.(2000).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2nd ed.). 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Hyman,L,M,(2001).Tone systems. In Martin Haspelmath,Ekkehard Koning, Wulf Oesterreicher & Wolfgang Raible (eds.) 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erslas :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Vol.2.Berlin & New York: de Gruyter.pp.1367-1380.

Krashen,S.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New York: Pergamon,1982.

Lenneberg,E.(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New York:Wiley and Sons.

Nyberg,L.,Bäckman.L.,Erngrund.K.,Olofsson,U.,&Nilsson L-G(1996).Age differences

in episodic memory, semantic memory, and priming: Relationships to demographic, intellectu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hychologycal sciences, 51B(4), 234-240.

Pike,K,L.(1948).Tone languages.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Rechard,J.C. Et al. (200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elinker, L.(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2),209-231.

Small,B.J.,Hultsch,D.F.,&Masson,M.E,J.(1995).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perceptually based,but not conceptually based implicit tests of memory. Journall of Gerontology :Phychological sciences, 50B(3), 162-170.

三、日文文獻

王振宇、李小捷(2011)。初級段階における中国語発音の指導について。

ポリグロシア,21,31-44。

王曉青(2000)。中国語の四声と日本語の東京アクセントの対照研究―日 本語アクセントの高低感覚に関する指導のために。台灣日本語文學報,

15,11-35。

古川裕(2008)。中国語の文法スーパーマニュアル―中国語の奥底を流れ る超重要ルールがわかる。日本:アルク。

西暢子(2004)。日本語母語話者の中国語声調聴取に関する一考察―第二 声と第三声の混同―。多元文化,4,15-27。

金田一晴彦(1980)。国語学大辞典。東京:東京堂。

松本洋子(2011)。日本語母語話者に対する中国語発音教育の理論と実践。

早稲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論文。

服部四郎(1954)。日本語の言語学(第二巻)。東京:大修館。

胡玉華、宇野忍(2005)。日本人の中国語初学者に声調学習を援助する際

159

の効果的方法に関する研究―構成法的な仮説検証法を用いて―。教育 心理学研究,53,541-550。

馬場良二(2015)。無アクセント方言における句、発話イントネーション の究明。日本語音声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3,25-42。

窪薗晴夫(1995)。語形成と音韻構造。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四、網路資源

一般財団法人日本中国語検定協会(2017)。中国語検定試験関連データ。

2017 年 1 月 8 日,自取http://www.chuken.gr.jp/tcp/data/results.html

HSK中国語検定。HSK日本での受験者数の推移。2017 年 1 月 8 日,自取 https://www.hskj.jp/about/

附錄一: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表

161

163

165

附錄二:審聽表範本

167

169

附錄三:MyCT 聲調訓練課程練習表範本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