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哲學家的觀點看國際交流教育的的歷史發展

第二章 國際交流教育概況及其重要性

第一節 從哲學家的觀點看國際交流教育的的歷史發展

從哲學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旅遊各地塑造了許許多多偉大的哲 學家,這些哲學家也旅遊各地來傳揚他們的哲學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說旅 遊有他的教育價值。在本節就西方之詭辯學派、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十六世紀之威夫斯、拉柏雷、蒙田、十七世紀之康 米紐斯、笛卡爾、洛克、十八世紀的盧梭、十六、十九世紀在英國流行之 大旅行、二十世紀美國的杜威、以及中國的孔子等哲學家對旅遊與教育關 係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旅遊的教育價值:

一、詭辯學派的辯士們

古典希臘哲學對早期不同宗教的希臘化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前蘇 格拉底的哲學家們對於傳統的神話對他們周遭所見現象的解釋,而贊同更 理性的解釋提出質疑,而而試圖用更理性的方式來解釋,他們想靠觀察和 推論來解說圍繞在他們周圍所發生的真實之自然現象,他們提出了合理的 論點來告訴他人他們的觀點。儘管哲學家們對於理性和觀察的重要性之尺 度有所爭論,但二千五百多年來他們大多使用由前蘇格拉底學派所發明的 方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已經看重觀察的重要 了,他們用觀察所得的結果來應證和推論周遭所見現象的原理,而不是迷 信神話中的解釋。因此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們就已經用觀察和推論的 方式來確定和支持自己之獨特觀點。

到了公元前五世紀至前四世紀時的詭辯學派如普羅泰戈拉

(Protagoras)、希庇亞斯(Peisistratus,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之子)、高爾吉 亞(Gorgias)等人以辯才稱著。這些辯士們巡走各地藉著論辯來尋求真 理。且以雅典為中心,周遊希臘各地,對青年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 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周遊希臘各地去教 導辯才是這批辯士的特色。

二、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

到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時代,他們遊走各地以傳道授 業解惑。以下就此三賢之教學方式對國際交流之所見做簡短之論述:

蘇格拉底 Socrates(前 470 年-前 399 年)對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是 他的辯證法,他喜歡提出一個問題來回答被問的問題,這被稱為蘇格拉底 教學法或層層詰問法,也被稱之為產婆法。蘇格拉底喜歡以提問的方式來 探討神、正義、和道德等的議題。這種辯證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方 法;當人們對一個主題看法不同時,人們針對這主題進行對話,通過對話 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提出,藉著眾人提出的觀點來澄清觀念,進而建立對 事物真理的認知。在聖路易參訪期間,我們從觀課中看到美國的老師也非 常重視學生之間的對話以及學生與老師的對話,藉著許許多多的提問,導

入老師要進行的主題,也藉著提問老師控制著教學的進度。當我們欣賞著 他們的課堂討論之餘,我們想起了蘇格拉底的產婆法以及層層結問法。幾 千年來這種提問式的教學法仍然非常適用於教學上。一直至今人在教育上 受用無窮。

柏拉圖(約公元前 427 年-前 347 年)也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公 元前 399 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當時 28 歲的柏拉圖對當時的政治 體制非常失望,於是開始遊遍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加等 地以尋求知識。據說他於四十歲時(約公元前 387 年)結束旅行返回雅 典,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創立了自己的學校—即著名的柏拉圖學院。除了創 立柏拉圖學院外,他還創作了許許多多的著作,如《理想國》。依此看 來,雲遊各地,塑造了這個偉大的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 384 年生於古希臘哈爾基季基半島的斯塔基拉

(Stagira)。從小亞里斯多德在貴族家庭環境裡長大。在 18 歲時,亞里斯 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此後 20 年間亞里斯多德一直住在學 院裏,直至他的老師柏拉圖去世他才離開雅典。離開雅典後,他先接受了 赫米阿斯(Hermias of Atarneus)的邀請去訪問小亞細亞。公元前 344 年,

赫米阿斯被謀殺後。亞里斯多德就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 尼。公元前 335 年腓力二世去世,亞里斯多德回到雅典,在那裡建立了自 己的學校「學園」(Lyceum)。由於他習慣於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 園,所以他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由上述經 歷可知這些地方孕育了他的哲學思想,以及產出了他許多哲學的偉大著作

(Paul Nash & Andreas M. Kazamias & Henry J. Perkinson , 1965 ; 徐宗林,

1985)。

三、 十六世紀西班牙的威夫斯、拉柏雷、蒙田

對旅遊教育(或稱 Travel for Education)最看重的應該是十六世紀西洋 啟蒙時代社會唯實論(Social Realism)思想家,如拉柏雷(F. Rabelais)、 蒙田(M.E. de Montaigne(1533-1592)、威夫斯(Juan Luis Vives 1492~

1540)等,他們基於教育的實用目的與社會功能,主張學生應走向社會,

面對生活,學習於實際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方法,以達其適應社會生活為目 的,因而倡導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十六世紀西班牙的威夫斯很重視旅行教育。他強調孩童應經由感官來 辨別異同、學習活動應以自然觀察為主、讓具體事物呈現在孩童眼前、透 過他們的感官與實際接觸來獲取知識、從「已知」到「未知」、經由「感 官」,才到「心靈判斷」等等。威夫斯用感官經驗及實際的歸納方法來探 索心靈現象,用觀察及分析方法來了解實情。他認為這種透過感官經驗及 實際的歸納所得的知識可靠度最高。而且兒童在認知過程中,要與自然多 接觸,這樣較能引起學習的興趣,也較能滿足孩童的求知慾。

他呼籲教學的起點應先注意學童的心理需求。因此他被譽為「現代心 理學之父」。他屬於「仗義直言」派的人,強調以一份證據,說一份話,

所以是個實事求是的人,知識以實用為主,要與事實生活發生密切的關 聯。教學時,應當讓學童了解許多實用性的器具,以及對人生有實用及益 處的課程。

不論男女,都應注重「智慧」的培育,而為人處世的智慧,在他看來 就是最具實用價值的智慧。

威夫斯自己四處為家,認同當地。接受各鄉土的差異如同接受人與人 之間的個別差異一樣。他認為應該要承認不同的鄉土人情,並且予以認 同,這樣不但能充實心靈內容、表現虛懷若谷的雅量,也較能使生活愉 快、使社會和平。

蒙田所主張的教育方式是以旅遊為手段來達成學校的教育目的;他認 為學生遊歷各國,不但可以充實豐富而有用的知識,還可以培養處理現實 社會中實際生活的正確抉擇能力,所以旅遊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學校教育 內容,應以旅遊列為首要課程,且其教育方法,應以旅遊教學列為最切要 的方法。

拉柏雷認為旅遊不但可解除讀死書的苦悶,而且可獲取社會的教育資 源。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藉遊歷各地,可從社會知識寶庫中得到最直接的 生活教育及最實在的生活經驗。

根據蒙田和拉柏雷對旅行所持實用的論點,旅行教育的效益,可歸結 為以下的幾點:(1)外國語文訓練的良機;(2)獨立自主人格的鍛練;(3)多元 文化的了解,認識各地的歷史風情與地理風光;(4)減除種族自我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的偏見,增進種族的融合、同化的觀念;(5)旅遊的閱歷 經驗,廣開知識源流,並有助於能言善道的言詞表達。蒙田所說「只要心 中知,文字自然出」的道理,即在於此(王連生,2000 )。

蒙田本人於 1580 年九月五日從法國博蒙出發,經瑞士和德國,進行了 十七月又八天的義大利之旅,共 527 天,途經 42 個城鎮。這是蒙田的自我 探尋之旅;離開他自己的城堡書房,深入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生動地紀錄 了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結成《蒙田義大利之 旅》。與不似其他旅客關注於名勝古跡,而將目光聚焦於表現「人」的標 誌上,不論是鄉野的土地,或是城市的行政結構、馬路鋪設、建築特點,

或新的工藝技術及農耕器械,他都很感興趣,不厭其煩認真地給予描述。

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寫作一樣隨興,不僅讓他欣賞到自然界之種種形態及 生生不息演變,還了解到五花八門的人生、觀念和風俗。《蒙田義大利之 旅》是《蒙田隨筆集》的實踐版、行動宣言,更是照見作者真實面貌的自 畫像。最重要的是蒙田透過這趟旅行親睹希臘精神的傳承與新舊羅馬的交 接,即文藝復興前所留下的根基。這看似隨意之旅,卻是保存十六世紀義 大利樣貌的最完整紀實,蒙田仔細地在所停留的各處標註里數,雖然交通 工具與現代迥然不同,但相對提供當年的情境,而除了自然景觀外,建 築、宗教遞變、飲食習慣、食物品項,甚或是服飾裝扮等等,都在行腳中 一一被註記,讓讀者了解到十六世紀的真實視角。這趟旅行不但使他產出 世界聞名之著作,還形塑了他獨特的哲學思想--旅遊教育(馬振騁譯,

2012)。

在蒙田的另一主要著作《散文集》中。他提出了:「學習和教育只服從 於一個目的」—讓學生養成「完美的判斷力」。在蒙田看來,培養判斷力 是教學的頭等大事和中心任務,也是全部教學方法的基礎和出發點。他提 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 1、不要死記硬背。「死記硬背,並不是完善的知 識,這只是把別人要求記住的東西保持在記憶裡罷了。」學生不僅要記住 老師的話,更要領會老師所講內容的精神實質,要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學

在蒙田的另一主要著作《散文集》中。他提出了:「學習和教育只服從 於一個目的」—讓學生養成「完美的判斷力」。在蒙田看來,培養判斷力 是教學的頭等大事和中心任務,也是全部教學方法的基礎和出發點。他提 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 1、不要死記硬背。「死記硬背,並不是完善的知 識,這只是把別人要求記住的東西保持在記憶裡罷了。」學生不僅要記住 老師的話,更要領會老師所講內容的精神實質,要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