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三節 寄宿式國際交流的好處 第四節 陌生人倫理之核心 第五節 遭遇之問題

第五章 提出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二、

對於實務和後續研究

的建議

整理訪談資料與問卷資料

撰寫觀察紀錄與結果

第五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之方式

本研究混雜著觀察法、訪談法、及紮根研究法,除了親身參與活動的觀察 外,還進行了多次的訪談以蒐集資料。其訪談大綱乃是事先擬好之「半結構式訪 談」題綱,所以可以根據訪問題綱的順序把資料加以編碼整理。其過程,經過描 述(describing)、分類(classifing)以及連結(connecting)三個步驟。在資料分 析之前先把訪談資料編碼,在編碼的過程中,採用了張芬芬(2010)所言之編輯 式(Editing Analysis Style)之資料分析及 Strauss 和 Corbin 所言之主題編碼

(selective coding )之方式(陳昺麟,2001,330)。想藉著紮根研究,經由系統 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去發掘國際交流實務的現況、發展更好的交流活動,並忠 實地反映美國高中之學習現象,以此來增進我們對國際交流實務的了解,進而去 驗證從前哲學家們對旅行教育的理論。

希望透過紮根研究能夠增進我們對目前世界運作國際交流實務的了解。

壹、資料整理與分析之範圍

本研究之資料整理與分析的範圍包括 2018 國際交流訪談紀錄之整理(編碼 後)、參訪學生問卷之整理、及觀察紀錄之整理三大部份。

2018 年一月 25 日,本研究者帶著二位老師、一位家長、36 位學生到美國密 蘇里州的聖路易進行國際交流的學習。這已經是研究者第二十次帶學生到國外進 行國際交流活動了。在國外期間,,學生住在寄宿家庭裏,白天跟著 host

sister/brother 到學校上課、或參加學校安排的校外教學活動。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是 自己一個人住在美國家庭裡,所以他們在全英文的環境中學習,他們必須靠自己 跟外國人以英文來溝通與互動。這對高中學生來說真是一種挑戰,更何況國中學 生呢!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這些學生在美國的學習狀況以及適應狀況,作 為將來改進的參考。

本研究著重在訪談工作,所以在出發前就設計好了四份訪談大綱:一份是訪 談行政主管的大綱、另一份是訪談寄宿家庭的、另一份是訪談帶隊老師和家長 的、最後一份是訪談學生的。希望能夠藉著這些訪談來深入了解參加這種國際交 流的細節,本研究總共訪談了十五位國內外的師生,十三位是在美國聖路易斯進 行國際交流時所做的訪談,兩位是剛回國的時候進行的訪談。以下就是訪談資料 與內容。

此外還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對學生做了一點問卷來做輔助資料,希望這個問 卷調查對訪談結果能有所補充。

這些訪談紀錄原是以錄音方式儲存,回國後整理為訪談逐字稿,再將這十五 份訪談逐字稿分類整理為四個部分:美國學校行政主管的部分、美國寄宿家庭的 部分、臺灣師長的意見部分、 以及臺灣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活動的學生意見。整理 完後再次歸納為:背景、動機、獲益、問題、及展望五個部分。最後以此五個部 份做分別說明。

貳、訪談內容架構:(如下圖:圖 3-2 及圖 3-3)

圖 3-2 訪談內容整理後之架構圖(一)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圖 3-3 訪談內容整理後之架構圖(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壹、 訪談內容整理與分析

一、 從背景方面來看:

(一) 臺灣參與活動的學生對國際交流的觀點是:

這次參加國際交流學習活動的學生們都認為他們的寄宿家庭很 棒,因為他們的 host 爸和媽都很照顧他們,而且他們的 host 爸常常陪 他們玩,他們的 host brother/sister 也常會幫忙安排各項活動,例如找一 些美國的電視節目來跟寄宿者一起分享,跟寄宿者解說它在演些什 麼,而且跟寄宿者一起看,還順便讓寄宿者練習英文。

(二) 臺灣師長對國際交流之觀點是:

從師長的觀點來看這種國際交流之出國遊學活動是很有意義的,

因為能進去教室觀課,於是會產生感覺、會產生思考、會做比較,進 而改進自己的教材和教法。以下是師長們寫的的回饋:

師長們都認為這次的國際交流活動很有意義。(台 師長 1 活動意 義) (台 師長 2 活動意義)

先以老師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差異是可以進到學校一段較長 的時間,又可以進去課室觀課。所以可以明白美國老師是怎麼上 課的,於是會有所感覺,雖然一時沒有辦法比較,可是這個記憶 會留在心裡,回去的時候就會再次思考,思考這兩種不同的教育 方法最後到底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的教育方法 跟我們不一樣。最大的不一樣其實是他們的教育系統跟我們不 同,其實 Priory 老師的教學並沒有我想像的差異那麼的多,因 為它是一個很傳統的學校,也就是說他們的系統設計是這樣的,

他們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寫作文寫一節課,所以是沒有壓力的,也 沒有進度的要求,換句話說,他們給了老師很大的空間;老師的 每一節課的上課內容及評分方式都是他自己決定的,非常的自

由。既然是他自己決定的,就很簡單,不用擔心段考,不用擔心 進度。臺灣的成績評量,學校有一定的規定,譬如說第一段考要 佔百分之幾,期末考要佔百分之幾,平常成績要佔百分之幾,這 些都得依照規定去做的,老師沒有很大的空間,一定得跟著共同 的進度,因此有很大的壓力,如果老師跟著共同的進度就沒有很 大的空間來做有趣的活動,不可能做整體的活動設計,主要的課 程都是要考試的部分,要不然成績要怎麼辦呢?美國這邊好像都 在上選修課一樣,從頭到尾都是由老師決定,他想要怎樣就怎麼 做,譬如他想這一節課來寫作文就寫作文,下一節課就互相批 改,這樣就兩節課過去了。在臺灣不可能這樣子。他們上課也很 悠閒,所謂的悠閒就是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老師的自主性很 高。臺灣比較講究公平性,有時候臺灣的家長會注意老師教些什 麼,可是美國這邊的家長不會在意,所以這邊的評分就比較不客 觀了,標準不一樣,就像有些是營養學分一樣,有些較嚴格給 分,但是臺灣就不能這樣,像繁星啦! 其他的計畫啦!分數是會 影響升學計畫的,於是很注重成績的公平性,家長和學生都一樣 很在乎給分的公平性,共同的段考佔 60%,老師只能有 40%的權 限,所以會有這些規定,就是怕老師的主觀性和標準的不一致,

不可能像美國這樣隨興給分的。臺灣非常重視公平性,凡是與聯 考掛勾的話,就是無解,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但是這學期我們 有比較好一點了,現在在臺灣注重共同備課,這狀況就會比較好 一點,共同備課的結果,就會有比較一致的教材,也比較清楚考 試的內容和範圍,從前因為沒有共同備課,也不知道別人教了些 什麼,因此會擔心考試會出現什麼樣的題目,只得每一章每一節 都教得很細,有時候只教了一遍,考了出來,學生不會答,就會 問說:老師你怎麼都沒有教呢?但是同年級的老師如果有一起討 論,說好了什麼範圍,弄清楚了哪些一定會考哪些一定不會考,

大家講好了,然後把教材刪得少一點,這樣老師可以掌控的空間 就會有比較大一點的空間,我覺得這很有差別,先前沒有共同討 論,就只能擠一點點時間出來做創意活動,如果不知道會從哪裡

出題,就會全部都得教,而無法騰出時間做活動。 (台 師長 1 學校課 程)

這跟在哪一個學校教書有關,譬如建中北一女的老師就不擔 心這些了,不論有沒有教,學生都自己準備考試。(台 師長 1 學校課程)

但是現在 我提的是一般的學校狀況,老師會擔心沒有教到 的如果考出來,學生的成績就會比較差一點,所以臺灣的老師在 教材上會比較用心,不敢疏忽哪一部分,只要是該教的就會全力 以赴地去教,非常顯示出考試領導教學的狀況,這種考試領導教 學的狀況很明顯,也不容易改變的。(台 師長 1 學校課程)

雖然現在考試題型的改變,彈性比較大,但還是跟美國的狀 況差別很多,雖然美國也有為 AP 考試做準備,但還是不太一 樣,而且家長也不太在意,就像在大學一樣,如果我們的學習終 點是在研究所的話,大家對大學的教授的教學也會有意見的,因 為目前大部分大學是學習的終點,所以大家就沒有那麼計較了。

(台 師長 活動意義)

(三) 美國學校行政主管對國際交流的觀點是:

美國學校行政主管認為國際交流是個雙方都受益的活動,但是 他們希望來訪者是經過挑選的優秀學生--行為舉止良好、有興趣於學 習他們的文化、有興趣並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與活動並且在課堂上 表現良好、對他們學校感興趣、能敞開心胸接受美國的事物並且儘 可能地吸收、竭盡全力去嘗試去體驗他們沒有的東西。而且他們甄 選寄宿家庭也很謹慎,條件是:1. 要有額外的臥室或床的家庭。2.

學生要品學兼優。3. 家裡要有足夠的空間。4. 對接待外國學生有興 趣。5. 確知他們在家時會為參訪者提供各種活動和體驗的家庭。6.

要有接待你的熱忱。

他們的學校送學生出國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次數各校不一,

有些學校多得難以計數(美 行政 P 背景 3)。有個學校雖然說他們他們 不常送學生出國,但是他們有送學生出國做宣教工作。這種重視 宣教工作的學校通常不會把學生當作交換學生派往其他國家。他

們送學生出國是基於傳揚福音的任務或是去關照落後國家的孩子 們。這種派學生參加國際交流之傳教的訪視旅遊,通常都是相當 短暫的,最多只有一兩週(美 行政 C 背景 3)。

們送學生出國是基於傳揚福音的任務或是去關照落後國家的孩子 們。這種派學生參加國際交流之傳教的訪視旅遊,通常都是相當 短暫的,最多只有一兩週(美 行政 C 背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