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國際交流教育概況及其重要性

第六節 陌生人倫理之探究

自古以來人類論及倫理,多數是論述與熟識者之間的倫理,如《孟子·

滕文公》:「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禮記·中庸》:「君臣也、父子也、

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而今,在全球化世界 主義的背景之下,由於交通的便利與科技的發達,人們接觸陌生人變得非常 頻繁,於是一種新的倫理觀出現,即「陌生人倫理觀」(The Stranger Ethic)。嚴格說來,陌生人倫理出現在耶穌的時代(當撒瑪利亞婦人幫助受 傷的利未人時,此行為受到耶穌的肯定與讚許)或更早的西方之希臘羅馬時 代(西元前五世紀時),但它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闡揚約在十八、十九世 紀。到了二十一世紀,由於交通的便利,科技的進步,網路的流暢,造成世 界主義的出現,在國際化、全球化的影響下更加受到矚目與關注。於是不同 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的陌生人倫理觀:

J. Derrida用Plato之khōra的「包容萬有」和Socrates的「接納一切」之思 想來建構他的「友善接納」的倫理之一「包容差異」之理念。他闡揚Plato、

Socrates、與Heidegger之精神,以「友善接納」倫理作為他的哲學核心;含 蘊著「包容差異」與「尊重」之理念(張鍠焜, 2010)。

Kwame Anthony Appiah則以世界主義的觀點來論述,提出了民族化的世 界主義;一方面強調世界公民的全球化責任,另一方面強調尊重區域差異:

他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科技的進步,交通的便利,促使這個 世界成了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人們亟需與陌生人相 處,還需面對多樣性的文化及差異,所以他推崇世界主義的道德觀來幫助我 們與陌生人相處及面對跨文化的問題。認為陌生人世界裏的道德規範強調的 是理解、寬容、與接納。先要理解那些文化產生的特定環境,然後我們便會 寬容它接受它。並且尊重差異(張春潔,2013)。

簡成熙認為陌生人的倫理強調的是在自由主義成熟之後人們應該要培 養的公德,也就是要積極主動地追求求善求美的德行 (簡成熙,2004,

428) 。

陳正國則推崇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之商業社會的倫理13,認為陌 生人的倫理意味著現代商業社會中所存在的友誼 (陳正國,2012,779) 。

陳吉斯則提出三種陌生人論點以及他們觀物待人的方式:1.疏離者的投 射式觀看,(projective looking) 2. 畸零人的回應式觀看(responsive

looking),及3. 旅行者的反省式觀看(reflective looking)。其中以旅行者之 反省式觀看(reflective looking)最有價值(陳吉斯,2002)。他們暫時離開 熟悉的家鄉的塵囂,遊走他鄉做一個陌生人,觀察陌生的人、事、物,欣賞 陌生奇異的風景,為了拓展視野,將異樣的經驗融入自我的經驗之中。以數 學般的條理、詩意的文筆,將風景(所見物)、文化傳統和觀者的觀看模式 三者際會(chiasma)的排列組合呈現出來。

Nel Noddings以關懷倫理觀來發揮陌生人關懷倫理學與西方傳統道德哲 學的根本,她著重於道德之「行」或是「實踐」的層面,強調關懷意味著體 諒(feel with)別人,也就是去接受他人,於是建立了關懷的關係。藉由關 懷他人,提升了個人的品格。也使關懷關係構成關懷倫理道德觀之基礎(李 佳蓉,2010)。 將所學的知識技術自由自在地用在關懷別人和自己上。這 乃是諾丁「關懷倫理學」主要的真諦。

龔長宇則認為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特別是都市裏的人們,每天都得接 觸陌生人,與陌生人互動、溝通、與協調合作,因此潛藏著許許多多的危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道德情操論》--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中區分三種道德層次:傑出或偉人 德性、常 民之德、正義。而欲培養常民之德與正義,須先認識、培養社會化的自愛 在照顧己身 利益的同時,了解自身只是芸芸眾生之一,因此需平等看待一己幸福與他 人幸福。而社會 化之自愛的最佳孕育與體現場所,正在於陌生人社群之中。陌生人社 會或商業社會雖是自 然人性與歷史演化的綜合產物,但透過對社會化自愛的認識,商 業社會足以建構新的倫理 秩序;陌生人得以被接受成為擬公民;而他們彼此亦能成為 擬親屬(陳正國,2012)

與風險,因此需透過信任、包容、和責任來化解危機,於是信任、包容、和 責任三項是他陌生人倫理中的重要核心(龔長宇,2014)。

此外,從聖經上耶穌的比喻讓我們知道陌生人的倫理觀就是「以慈愛的 心去接待那些有需要的人」(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37節)。

朱啟華更從三位學者的理論根據來論述臺灣應該有的國際教育,他舉 Hayden(2006)、和Räsänen,(2007)的觀點來強調21世紀中國際化、跨文 化的重要,又舉Sampatkumar及Haywood的主張來論述愛、和平與自由的價 值—這些在時代的變遷下,愛衍生出容忍與關懷,自由和平推衍出尊重(朱 啟華,2013)。這種容忍、關懷、與尊重就成了當前國際化之人民所需要的 新倫理觀了。

除此以外,各校常公布校園倫理規範或寄宿家庭之寄宿學生之倫理規 範來提醒學校行政人員、老師、職員、寄宿家庭、以寄宿學生應該得到的關 懷與照顧,或應遵守的倫理規範。

因此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總括陌生人倫理的內涵如下圖:友善接納、包 容差異、尊重、體諒、關懷、理解、寬容、容忍、信任、包容、和責任、以 慈愛的心待人、與接納差異、培養求善求美之公德、建立友誼、並將風景、

文化、和觀者之觀感呈現出來。

圖 2-3 陌生人倫理的核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簡言之,從圖中可以看出陌生人倫理是以慈愛的心為核心,表現出友 善接納、包容差異、理解、信任、尊重、體諒、關懷、寬容、接納差異的態 度,進而建立友誼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