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壹、 研究背景

教育本身就是個交流的活動; 是師生的交流、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

是人與知識的交流、更是知識傳遞與切磋的互動跟交流。然而近年來由於下 列現象的出現,使得教育走向國際化、全球化的方向,於是國際交流教育備 受矚目:

一、國際趨勢

由於交通的便利、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暢行,使得二十 一世紀成為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世代。在這全球化的趨勢下,國 際交流之學習成了一種新的趨勢,出國旅行成為時尚,藉著出國旅 行,人們直接接觸了不同的人、經歷了不同的事、物。親身體驗到了 不同的文化和感動。因而拓展視野、增廣見聞、擴展新知、增進友 誼。國際倫理因而有了改變且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尤其對學生而言,

國際交流的學習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進外語溝通的能力、

親身體驗異國文化、還能建立異國情誼。換言之,在這二十一世紀的 全球化之世代裏,藉著接觸異國的陌生人,我們不斷地在學習與成 長。在知識的層面,人們藉著直接的交談與溝通學習了別國的語言與 文化,在態度上藉著居住在他國的境內與當地人的互動而接觸了他國 的文化,進而對他國的文化有更多的瞭解和接納,於是人們學習了關 懷、信任、體諒、包容、尊重、責任、熱情、與勇氣等的態度來對待 他人。這些親身的經歷與體驗是一種學習;一種動態的學習,尤其對 年輕的學生而言,在陌生的環境中與陌生人一起生活是一種對自己的 挑戰,學習如何以外文與陌生人互動與溝通,挑戰自己成為更優秀的 人才。因此在這全球化的世代裏,為了培育新生代成為二十一世紀具 有挑戰性的菁英以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樑,國際交流的重要性突顯出 來,而寄宿家庭式的國際交流使得國際交流的核心價值-對文化了解及

語言的增進(陳美如、郭昭佑,2014 )-易於彰顯,因此它的重要性也 越加受到重視受與矚目。

如今,世上多數先進國家早已將國際教育(Internatioanl

Education/Global Education)列為重要教育目標之一。英國教育技能部 於 2004 年發表完整的教育、技能與兒童服務之國際策略,包括國際面 向之融入課程、國際學校獎、外國語文學習、新的國際網站、教師國 際專業成長、校長國際訪問研習等,其後,國際發展部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推動「全球學校夥伴計畫」

(Global School Partnerships)鼓勵英國中小學和亞、非、拉丁美洲的學 校結盟交流(DFID, 2008)。歐盟的 Comenius 計畫鼓勵歐洲不同國家 的學校建立夥伴關係(陳美如,2010)。在美國,為了推動國際教 育,已於 1977 年設置「全球教育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Global Education)(Abdullahi, 2010 : 26),且 2005 年亞伯拉罕·林肯海外留學 獎學金委員會廣泛地參與海外留學之推動工作,把推動海外留學作為 美國高等教育推展的下一個重要的歷程。又根據 Kenneth A.Tye

(2003)的調查研究顯示,有十四個主要國家將國際教育列為學校教 育的要素,包括美國、澳洲、加拿大、日本、南韓、俄國、英國…

等。除了個別國家的國際教育計畫外,也有若干國際教育網路連結,

長期進行跨國性的教育交流,例如 iEARN、Associated Schools Project of UNESCO、 Comenius、Europe-wide Global Education Congress、

Classrooms Across Borders Project(劉慶仁,2009)。從上述世界各大國 的重視與鼓勵看來,國際教育的重要性真是不言可喻。

臺灣也早在 1947 年開始設置「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來推動及處 理國際交流事宜,唯早期都以大學師生的交流為主,到了 2007 年教育 部頒布了《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把高中生併入交 流範圍,教育部又於 2010 就年頒布了《國際教育白皮書》,正式宣告 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重要性與未來發展,目標在透過學校教育的系 統化力量, 將國際意識及關懷世界議題的素養融入教學內容,培養具 備國際視野與國際競爭力之年輕學子(教育部,2010;陳美如、郭昭

佑,2013)。至 2011 年發表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 21

以往旅行教育至日本較多,近年來除日本外,至其他國家的旅行 密蘇里州聖路易的 Villa Duchesne 跟臺灣的大同高中的學生做視訊互 動,Villa Duchesne 的負責老師是他們的資訊主任 Stephanie Moore,大 同高中的負責老師是研究者本人,於是我們進行了三年的教學實驗工 作,此工作又與 e-book 實驗結合(e-book 指的是當時使用的 tablet PC,由微星提供),而聘請了交通大學的周倩教授及師大英語系的周 中天教授當指導教授。周倩教授是資訊上的顧問,而周中天教授則是 此實驗的英文指導教授。當時我們每月一個大主題、每週一個小主題

(大主題之下的小主題),有一次,我們的主題是「One day trip around my city」,我們先譲學生分組設計一個一天的郊遊行程,然後在週末 時讓每組學生去實地走訪,回來後就做了這趟旅行的簡報檔,簡報內 們就在視訊中開口「Welcome to Taiwan」而美國的學生也歡迎我們去

1我們因彭心儀論文之需進展成為台美兩國的學術交流之互訪活動。我看到了學生璨爛的笑容綻放

St. Louis,於是從那一年開始,我(研究者)每年帶學生去聖路易,美國的學校 也每年送學生到臺灣來。其實這個國際交流之活動最初幾年較著重於視訊互動 的跨國教學,用網路上的視訊軟體讓學生每週以視訊方式與美國密蘇里州之 Villa Duchesne 高中學生做視訊討論,每個月一個主題,學生在視訊之前得做簡報檔以 便在視訊時傳上電腦與對方學校分享、介紹、並討論主題內容。在「One day trip around my city」的主題之後才展開了互訪性的國際交流學習活動。於是雙方開始 利用寒暑假期間互訪,在互訪時,學生住在寄宿家庭之中,並且每天跟著寄宿的

雖然 2018 年的寒假之國際交流學習活動已是研究者第十九次帶學 生到 St. Louis 了,但每次都一樣的興奮,且一次比一次地更受到感 動,也更加瞭解美國之教學模式和美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每當我們 含著眼淚揮別熱愛且呵護我們的寄宿家人時,真覺得有點不捨、也有 點無奈。在這時空交會的冰雪地帶,我們相遇、相知,而慢慢建立了 感情。別離的時刻,滿懷心酸,卻帶著豐厚的友情及滿滿的祝福踏上 歸途。短短的 26 天,我們師生都成長了許多,也學習了很多。

換言之,研究者之國際交流活動始於視訊互動的學習,進而推展 至出國互訪之交流活動。再因著出國學習而有了寄宿於外國家庭的經 驗,這種寄宿之國際交流活動的經驗更強化了國際教育的意義。

這些寄宿家庭(host family)不但主動免費地接待我們的學生,提 供免費的食宿,還付出了許多的時間、金錢、和熱忱給素未謀面的外 國學生(臺灣學生),例如製作歡迎海報、安排參訪活動、帶去巡訪 名勝古蹟、在出名餐館招待當地美食、幫忙清洗換洗衣物、贈送許許 多多的當地禮物等等。雖然帶隊老師在聖路易時沒有跟學生們住在一 起(每個人都是住在寄宿家庭裏的),但是帶隊者會覺得自己天天與 孩子們在一起歡樂,包括他們在寄宿家裡的歡樂和在學校裏與美國學 生一起上課的快樂,因為有許多可愛的團員和美國學校的老師們會在 line 上和臉書上(face book)分享每天豐富的經歷及感受。帶隊者常會 感到自己天天與遊學團的孩子們在一起;緊張、興奮、挫折、與開 心。且一天比一天更喜歡這群孩子們及他們的寄宿家人。而且每次看 到學生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回國,或寄宿家人刻意為我們臺灣的學生 們重新購買行李箱以裝置他們贈送的龐然禮物時,大家心中都感動不 已,於是研究者(帶隊者)欲尋求其中的奧妙--那個隱藏在這個活動背 後颤動我們心弦的驅策力。

被這些陌生人的熱忱和無私的愛感動著,研究者於是著手探討和 撰寫國際交流之教育研究,特別著重於學生之學習成果及參與活動之

感受,以窺其玄奧之處,來作為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之引燈,提昇自己 與他人的品德。

三、理論層面

這種國際交流活動的旅行有它獨特的教育價值,它能「寓教於 樂」。如同十六世紀法國唯實主義的教育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 ~1592)所強調之旅行的教育價值一樣。本研究者和蒙田一樣都認 為旅行是極具珍貴價值的教育,蒙田曾為文強調旅行與生活教育的關 係。旅行的功能是「一石數鳥」;首先,旅行讓人的心靈持續地運作 在觀察前所未知的事物上,提供學生認識許多不同的人民、觀念、習 俗;並從相互比較中敏銳學生的腦筋。在增廣見聞、擴大視野下,才 不會侷限知識於一隅。其次,學習外語有事半功倍之效;語言是一種 習慣,旅行外地就能常常練習外語。第三,旅行可以充實歷史、地 理、人文、社會、及自然等具體知識,在認識天候、特產、古蹟、地 形、自然景觀、奇花異草等知識上,旅行者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第 四,旅行時可以培養吃苦、耐勞、獨立、自主的性格,不仰賴他人,

遇到困難,自己謀求解決。第五,旅行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教育,不 會像教室內的學習那樣單調、沈悶,學習心情及氣氛較佳,師生感情 也較密切 (方永泉,2002) 。第六,旅行可以增進跨國情誼,自己建 立新的人際關係,帶來對自我的信心和肯定。這種對自我的自信和肯 定會給自己的一生帶來正向的影響。

根據蒙田等學者的看法,出國旅行是最具體而直接地吸收異國資

根據蒙田等學者的看法,出國旅行是最具體而直接地吸收異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