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地方襲產推動文化保存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從地方襲產推動文化保存

一、地方襲產

除了UNESCO所登錄的世界襲產,還有強調在地性價值的地方襲產,關於 襲產的定義,Aplin(1998)採用規模(scale)、重要性(importance)與獨特或代表性 (uniqueness or representativeness)三個面向界定襲產;另有英國鄉村署推動地方 襲產計畫(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LHI),希望幫助在地居民能調查與關注在地的 地標、景觀、傳統習俗與文化,該計畫欲達成三個目標,包括地方特色、多樣 性、理解以及訪問(LHI,2006b)。四個目標主要的內容如下所述:

1. 地方特色(Local distinctiveness):確保英格蘭襲產的自然、建築、考 古、產業與豐富文化特色能在世代間被保存。

2. 多樣性(Diversity):協助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在地方發展與貫徹計 畫、記錄與關注地方襲產,並學習相關的技能。

3. 理解(Understanding):廣泛了解地方襲產,包括其自然與歷史背景,以 及塑造我們環境的貢獻。

4. 訪問(Access):透過地方襲產的知識增值、記錄與關注,投入更多心力 從事公開訪談。

LHI 將地方襲產分成五個類別,包括考古襲產(Archaeological heritage)、

自然襲產(Natural heritage)、建築物襲產(Built heritage)、習俗與傳統文化襲 產(Customs and traditions)與產業襲產(Industrial heritage),學者王鑫在內政部營建署市 鄉局(2006)的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九十五年度國土規劃顧問諮詢總報告 中提到,LHI 對於地方襲產定義之五大類別內涵,各類別之說明如下表所示。

30

LHI (2006b). Lessons Learnt: A review of the 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 2000 – 2006.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6),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九十五年度國土規畫顧問諮詢總

31

不管是世界襲產或者地方襲產,均應探討其對於國家、社會與大眾之意 義,王鑫(2011)認為襲產保育(heritage conservation)具有五大意義

1. 是一種表達方式,意義可以被生產、被再造。

2. 是地方、國家與世界認同的象徵符號,是巨大的意識型態意義。

3. 是一種新產品的誕生,具備文化意義與經濟意義。

4. 襲產可以被消費,民眾消費行為可再一次創造消費的文化與經濟意義。

5. 促成政治的、社會的、行政的管理行為。

林曉薇(2008)研究英國世界文化襲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的文化保存與城鄉發 展,認為理解與再現文化景觀的整體脈絡性結構及地方文化的內涵是解決文化 景觀界定標準及保存現況與問題的重要指標。並以巴那文工業地景的案例對台 灣的文化保存提出四個參考方向:

1. 理解文化景觀保存與再利用的整體脈絡性結構 2. 加強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基礎以利範疇界定

3. 透過文化景觀保存結合都市再生規畫帶動地方特色發展與認同 4. 整合多元化相關跨領域專業者及部會組織

由上述可知推動文化保存的關鍵在於了解社會脈絡與文化發展的內涵,也 需要跨部門與各界合作,除了基本的古蹟修護,教育工作也是重要的目標。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透過學習而傳承,支配著信念與行為的一些傳統及風 俗習慣(Kottak, 2005)。也是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知識的總合,包括 了文字、語言、建築、民俗技術、藝術與生活工具。英文「文化」的字源是與 對自然資源的拓墾行為(cultivation)有關的(康旻杰,2002)。文化的內涵中也包 括了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從人類與環境互動而產生的文化,通常可以分 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超自然三大範疇,三類文化的性質各不相同,但多 少都與環境相關(劉益昌等,2014)。

32

文化保存也是目前我國環境教育八大領域之一,《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及管理 辦法》第三條規定,環境教育人員分為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氣候變遷、災害 防救、自然保育、公害防治、環境及資源管理、文化保存、社區參與及其他經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專業領域。

UNESCO(2005)制定《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簡稱

《文化多樣性公約》,使文化多樣性在國際社會上產生共識,不再只是學術名 詞,公約中定義文化多樣性是各個群體與社會多種表現文化的形式,不只能透 過文化襲產,還可藉由藝術創造、生產活動、傳播與消費等方式展現。

施國隆(2010)認為文化多樣性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傳承性、獨創 性、時間性、空間性、結構性等不同性質相互結合的有機互動。同時,文化多 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進步動力(何星亮,2008)。劉益 昌等人(2004)認為維持文化多樣性需要推動文化保存,文化保存的積極意義有 下列三項:

1. 文化自信的建立:理解土地的認同是國民文化自信建立的基礎。

2. 文化價值的創造:文化保存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是當代普世價值。

3. 文化經濟的產出:希望文化資產得以創造經濟的產出。

二、相關案例研究

(一)英國案例:匡托克丘陵

位於英國西南方地匡托克丘陵(Quantock Hills)於 1958 年被登錄「為傑出 的自然風景區」(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AONB),Quantock Hills AONB Service (2004)指出匡托克丘陵是英國第一個 AONB,LHI 曾資助當地 景觀與道路修復,以及協助居民研究在地舊地名與路名。

33

匡托克以其丘陵地的高速公路與道路景觀作為地方襲產,為了保留原有 的景觀不受開發影響,包括道路指示牌的樣式設計均有細心考量,維持地方 特色以及讓民眾能更加認識地方襲產,LHI 也與當地的社群合作組成夥伴關 係。

(二)國內案例:澎湖二崁村

二崁聚落位於澎湖縣西湖鄉的二崁村,在民國七十八年,二崁村被列為 傳統聚落保護區,也是台灣第一個傳統聚落保護區。至今整個村莊聚落,仍 然保持著傳統與自然的面貌,並且保留當年漢人冒險渡海開拓的足跡(澎湖縣 旅遊處,2011)。「崁」是澎湖當地人稱的高地,二崁是指村落南北各有一處 高地而得名。

劉秋雪(2007)研究二崁村被政府列為聚落保存區後,並於82年規劃後陸 續進行各項整修工程迄今。民國90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指定澎湖 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傳統聚落特定區,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直到近 幾年經由文建會(今文化部)計畫成立地方文化館。

蔡宗琳(2012)研究二崁村的學生戶外鄉土教學發現,透過鄉土教學可以 讓學生在傳統聚落保存區中學習與意識到二崁村的地方文化特色,尤其是二 崁村的人情味與寧靜,也發現社區組織在文化保存上的努力,透過傳統文化 的學習也了解先人飲水思源的態度,年輕學子也更能體會傳統文化與技藝不 僅僅是保存上有困難,傳承也面臨極大的挑戰。

澎湖地區為達成文化資產保存及藝文涵養的提升,落實長期的社會教育 是必然的途徑,但是,教育的成效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劉秋雪,2007)。

文化保存的意識若要從年輕學子紮根,不只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也是重要 的工作,前人也在二崁村鄉土教學學習成效的研究中,肯定戶外鄉土教學的 優點。

34

三、小結

《文化多樣性公約》提醒了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守護的共識,襲產教育是為 了襲產的文化保存,而文化保存應當重視文化的多樣性,為人們所屬的群體建 立自信並創造價值,文化保存亦仰賴各界調查研究以及跨部門共同參與,包括 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皆是重要的途徑。沒有深厚的文化作為自信的基礎,是不 可能面對自己居住與存在的土地,只有長遠的歷史文化做為背景,才有自己的 環境倫理,也才能體會和土地相處的道理(劉益昌等,2014)。以人與環境的和 諧共存為最終目標,在改變人心與改變生活態度的層面上,有其不可或缺的重 要價值及深遠影響(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與余世 璋,2012)。

反觀加蚋仔的文化保存現況,非常需要一套有系統的架構整合現有的地方 襲產,成為完整的、因地制宜的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英國的LHI 比起世界襲 產的高度更能切入地方的深度,可以作為教育架構與內涵之參考。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