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之探討"

Copied!
2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台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之探討 A Study of Heritage Education Framework and Content in Ga-La-A, Taipei. 研 究 生:劉彥甫 指導教授:蔡慧敏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臺北市.

(2)

(3) 謝誌 研究生里程畫下句點,「台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及內涵之探討」旨在為了文 化傳承而書寫,傳承人與環境互動的經驗積累,透過地方襲產的研究,我也從 中追求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生很多事,論文研究過程中總 是遭遇到許多困難,也看清許多事實,我必須由衷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人。 一、感謝指導教授蔡慧敏老師、兩位論文口試委員榮芳杰老師與方偉達老師, 給予諸多研究工作上的指導與提點,受益良多、感激不盡。蔡老師能諒解 我的處境,仍鼓勵我在論文研究中要比過去的自己更努力;榮老師是我大 學選修世界文化遺產的老師,我永遠記得大學畢業前老師說的一句話:「文 化資產保存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尊重歷史的心」;方老師總是在第一時間答應 我填答問卷與擔任口試委員,也時常提醒我環教人要勇於投入社會。 二、感謝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郭道明董事長、板橋東區扶輪社與板橋慈惠宮提 供的扶輪獎學金,支持我能減輕經濟壓力,順利完成論文,能成為扶輪獎 學生,是我非常大的榮幸。 三、感謝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高傳棋老師、台北市萬華故事館的黃禮村 先生與林偉鎮先生、「南萬華的日常」的曾冠傑先生以及文大地理系戴又 名,在我田野調查過程中給予協助與鼓勵,未來我也會以實際行動投入教 育現場與社區,透過回饋社會來表達我最深的感謝。 四、感謝母校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是加蚋仔庄的最高學府,社會科辦公室 老師們為我加油打氣,楊華曼老師與林宏儒老師鼎力相助,幫助我填答德 菲法問卷,協助研究進行;許祝君老師也提醒我不要忘記身為公民應當積 極參與公共事務;張庭堃老師邀請我回母校參加研習,能讓我拉近理論與 實務的距離;黃有善老師與楊美娟老師也樂於提供建議,如何把研究成果 應用於教育現場。我是加蚋仔庄子弟、華江高中校友,畢生以母校為榮。 五、感謝十八位德菲法問卷專家成員,包括王鑫老師,我在最後一學期旁聽環 境倫理學的課堂中經常請益論文的疑點;師大社教系徐敏雄老師,讓我能 跨領域思考社區與聚落的發展與願景;前師大學生會長楊旻恩,同為加蚋 仔庄夥伴,提供紮實的地方觀點;新和國小姜怡秀老師給予第一線基層教 育工作者的看法;艋舺龍山寺季刊責任主編鄭接黃先生,也是華江畢業的 優秀學長;同為加蚋仔居民與環教夥伴的禎蔚與俊憲,在關鍵時刻情義相 挺,還有大學恩師陳鸞鳳系主任與倪進誠老師,延續我對地方環境的關懷 與參與感。沒有各位,我無法順利完成論文。. i.

(4) 六、感謝研究室夥伴,維捷學長的經驗傳承、曉欣學姊在我口試前傳訊加油打 氣、嘉輝學長來自星星的問候、心淳與伊寧的建議與提醒、雅涵在口試當 天協助準備,謝謝你們,我要如願畢業了。 七、感謝師大環教所的師長們,包括蔡慧敏老師的論文指導與課程教學;方偉 達老師為加蚋仔的堀仔頭保存發聲;王順美老師在研討會中給予我發表後 的建議;張子超老師在環境倫理學課堂上的啟發與省思,還幫我填寫論文 的問卷;周儒老師在環境解說課程上的訓練,使我具備重要技能;葉欣誠 老師在環境政策與管理課堂上的教誨,讓我看見理想與真實的距離,還特 別在我口試前一晚電腦壞掉時,關心我檔案有無備份;還有勞苦功高的京 蕙助教,辦理我們從入學至畢業之間所有的行政業務。謝謝當時老師們錄 取我進環教所,才能在今日論文完成之際滿載而歸,踏入下一個里程碑, 迎接新的挑戰。 八、感謝師大環教所的同學,我不會忘記在研究小間的時光,大家為了論文進 度忙得七葷八素,在外開疆拓土也不忘回來抱怨外面的世界多麼不美好, 我應該會在不久後也回來宣洩負能量,謝謝俊憲、舒帆、禎蔚、東良、玟 旭等人在研究小間不時聽我抱怨!夫哥下班後還要接我電話被問說統計圖 表為什麼會放不下?曜勵、琬婷與佳昕也特地在我與俊憲口試完趕回來慶 功聚會,我們要繼續加油,趁這世界未徹底壞掉,需要環教所來拯救。 九、感謝大學時代的好友翔瀚與沛然,唯有在難能可貴的友情中才能互相傾訴 對這個世界的不滿,然後我們想辦法改變它、解決它,如德國哲學家 Marx 所言:「哲學家不只要詮釋世界,還要改變世界。」 十、感謝高中時代的同學,人生得意須盡歡,很高興畢業多年仍然能聚在一起 舉杯澆愁不再愁;尤其是學穎在我口試前還放下自己的論文,義不容辭搶 救我的電腦,也恭喜你在台北大學資工所通過論文口試。 十一、 感謝親友這些日子以來的幫助,四月底適逢媽媽住院開刀,姨丈、阿 姨、舅舅與表哥表姊們都有來關心,媽媽因此能在術後好好休養,其中最 辛苦的是妹妹;媽媽能康復,還要謝謝亞東紀念醫院仁心仁術的李宏耕醫 師在手術房十小時的妙手回春,並且感恩板橋慈惠宮媽祖與艋舺青山宮靈 安尊王的庇佑。因此,我才能放下心中大石完成研究生的未竟之業。 十二、 最後感謝我的媽媽,這些年媽媽持家盡心盡力,卻在父權體制的壓迫 下心力交瘁,仍然在看不見未來的家庭中致力讓子女追尋自己的價值,我 會提醒自己要更努力,重啟新的生活,當作是為人子女回報養育之恩;也 告誡自己要看清是非善惡,我們這一代不能重蹈覆轍,才能推倒父權體制 與保守社會的高牆。 ii.

(5) 中文摘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1972 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襲產公 約》(簡稱世界襲產公約),世界各國漸漸重視世界襲產的保存,近年來積極推 動世界襲產教育,促使更多人認識世界襲產,也體認到世界襲產對文化多樣性 與文化保存的重要性,研究者曾在台北市萬華故事館擔任解說志工,深感台北 市「加蚋仔」的文化保存非常重要,希望透過襲產教育使加蚋仔的地方襲產受 到重視,並發揮教育功能。 本研究分析 UNESCO 於 2002 年發行的《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 第二版(中文版譯為世界遺產與年輕人)以及英國地方襲產計畫,探討世界襲產 教育的架構與地方襲產的內涵,再整理關於加蚋仔歷史文化研究之文獻,初步 擬定「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再使用德菲法,由專家成員圈選適合加蚋仔襲產 教育各個主題的教學目標。 經過兩個回合的調查後歸納出結果,確認專家的意見並納入加蚋仔在地歷 史文化脈絡,完成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包括四個重要主題: 1.. 認識加蚋仔. 2.. 參訪加蚋仔. 3.. 永續加蚋仔. 4.. 咱的加蚋仔. 關鍵字:加蚋仔、世界襲產、地方襲產、襲產教育. iii.

(6) iv.

(7) Abstract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as adopt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 on 16 November 1972.. A. number of countries gradual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conserving world. heritage. Therefore,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was recently emphasized as well.. It. makes more and more people know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diveristy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Since the researcher found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conservation. in Ga-La-A,Taipei when volunteering in Wan-hua Story House as an interpreter, this research is to reveal its uniqueness by heritage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studied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by analysising “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 published by UNESCO and “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 ” by UK.. The researcher made firstly a draft of“Ga-La-A. Heritage Education Framework”. by content analysis, then invited specialists to. select appropriate education objectives for “Ga-La-A Heritage Education Framework” Delphi technique. After two rounds of surveys, reconfirming and integrating the specialists’ comments, this research finally completed “Ga-La-A Heritage Education Framework and Content”..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e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Ga-La-A,the visit in Ga-La-A,the sustainability of Ga-La-A and the symbiosis of Ga-La-A. Keywrods: Ga-La-A, World Heritage, Local Heritage, Heritage education. v.

(8) vi.

(9) 章節目錄 謝誌…………………………………………………………………………….………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 v 章節目錄……………………………………………………………………………. vii 表目錄………………………………………………………………………………...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世界襲產................................................................................................ 13 第二節 世界襲產教育........................................................................................ 19 第三節 從地方襲產推動文化保存.................................................................... 29 第四節 加蚋仔聚落概述....................................................................................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5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0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工具............................................................................ 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德菲法問卷調查結果............................................................................ 69 第二節 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 112 第三節 加蚋仔襲產教育內涵..........................................................................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9. vii.

(10) 附錄一、德菲法問卷訪談專家名單及其背景說明................................................ 147 附件二、第一回合德菲法問卷................................................................................ 149 附件三、第一回合問卷各題項之統計表................................................................ 175 附錄四、第一回合問卷專家成員填答狀況............................................................ 189 附錄五、第二回合德菲法專家問卷........................................................................ 205 附錄六、第二回合問卷各題項之統計表................................................................ 228. viii.

(11) 表目錄 表 2-1:18 處台灣世界襲產潛力點簡介 .................................................................. 15 表 2-2:世界襲產教育之教學目標 ........................................................................... 24 表 2-3:中國近 20 年世界襲產教育相關活動列表(截至 2009 年)......................... 25 表 2-4:韓國世界襲產列表(截至 2014 年)............................................................... 26 表 2-5:地方襲產分類 ............................................................................................... 30 表 2-6:練兵場用地各期徵收狀況概要 ................................................................... 39 表 2-7:加蚋仔第四階段重大開發整理 ................................................................... 41 表 4-1: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一知識層次的統計結果 ........................................... 71 表 4-2: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一態度層次的統計結果 ........................................... 72 表 4-3: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一技能層次的統計結果 ........................................... 73 表 4-4:主題一題項修正說明 ................................................................................... 76 表 4-5:主題一最後修訂結果 ................................................................................... 81 表 4-6: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二知識層次的統計結果 ........................................... 83 表 4-7: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二態度層次的統計結果 ........................................... 84 表 4-8: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二技能層次的統計結果 ........................................... 85 表 4-9:主題二題項修正說明 ................................................................................... 88 表 4-10:主題二最後修訂結果 ................................................................................. 91 表 4-11: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三知識層次的統計結果 ......................................... 92 表 4-12: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三態度層次的統計結果 ......................................... 93 表 4-13: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三技能層次的統計結果 ......................................... 94 表 4-14:主題三題項修正說明 ................................................................................. 97 表 4-15:主題三最後修訂結果 ............................................................................... 100 表 4-16: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四知識層次的統計結果 ....................................... 102 表 4-17: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四態度層次的統計結果 ....................................... 103 表 4-18:兩回合德菲法在主題四技能層次的統計結果 ....................................... 104 表 4-19:主題四題項修正說明 ............................................................................... 106 表 4-20:主題四最後修訂結果 ............................................................................... 110 表 5-1:地方歷史脈絡下的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 ................................................. 127. ix.

(12) x.

(13) 圖目錄 圖 1-1:日治時期 1/20000 明治版 台灣堡圖 加蚋仔部份 ..................................... 8 圖 1-2:台北市萬華區位置 ......................................................................................... 9 圖 1-3: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 台北市萬華區行政區域圖 ................................... 9 圖 1-4: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 台北市萬華區行政區域圖(加蚋仔部份)........... 10 圖 1-5:加蚋仔涵蓋範圍(作者自繪、採用內政府地名資訊服務網)..................... 11 圖 2-1:臺灣世界襲產潛力點分布圖 ....................................................................... 17 圖 2-2:日治時期 1/20000 明治版 台灣堡圖 加蚋仔部份 ................................... 36 圖 2-3: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 萬華區行政區域圖(加蚋仔部份)....................... 37 圖 2-4:1945 年美軍航照影像 加蚋仔部份 ............................................................ 40 圖 2-5:加蚋公學校建學紀念碑 ............................................................................... 43 圖 2-6:防空洞 ........................................................................................................... 44 圖 2-7:衣冠塚 ........................................................................................................... 45 圖 2-8:馬場町紀念公園 ........................................................................................... 45 圖 2-9:堀仔頭水道(保留並建景觀公園)................................................................. 46 圖 2-10:堀仔頭老屋 ................................................................................................. 48 圖 2-11:堀仔頭古井 ................................................................................................. 48 圖 2-12:楊聖廟現址 ................................................................................................. 49 圖 2-13:東園街(店仔口)........................................................................................... 50 圖 2-14:大勝戲院舊看板 ......................................................................................... 51 圖 2-15:保甲路 ......................................................................................................... 51 圖 2-16:孵豆芽產業 ................................................................................................. 54 圖 2-17:地方襲產所在地點 ..................................................................................... 55 圖 3-1:研究架構 ....................................................................................................... 58 圖 3-2:研究流程 ....................................................................................................... 59 圖 3-3:第一回合問卷之襲產教育架構 ................................................................... 62 圖 3-4:第二回合問卷之襲產教育架構 ................................................................... 64 圖 5-1:加蚋仔地方特色與新店溪之關聯性 ......................................................... 124. xi.

(14)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1972 年 11 月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 然襲產公約》,世界襲產委員會與世界襲產基金於 1976 年成立後長期致力於重 大規模的文化保存,最著名的文化保存案例是埃及在尼羅河上建造亞斯文水壩 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而發起各國共同保護阿布辛貝神廟免於淹沒,超過 50 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與工程師投入神廟移築的工程,立下國際上文化襲產保存的 典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 年編纂《世界襲產教育計畫》,制定相關工作目標與 教學方案,開啟世界襲產教育的序幕,2004 年世界襲產委員會於中國蘇州召開 會議並通過《世界襲產青少年教育蘇州宣言》,昭告世人應將世界襲產的概念與 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並鼓勵各級學校將世界襲產列入課程與教學計畫。 當世界襲產的概念漸漸成為國際新興思潮,許多國家陸續爭取境內文化資 產列名為世界襲產,礙於國際政治因素的阻礙,我國至今仍難以參與聯合國專 門組織,但仍然期盼與世界接軌,2002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規 劃「台灣世界遺產(heritage,或譯作襲產)潛力點」,根據 UNESCO 的世界襲產評 定準則評選出多處國內潛力點,促使國人能藉此認識與學習世界襲產,也能強 化文化保存的意識,能重視國內也存在重要的地方襲產,需要受到保護且能作 為教育場所。. 1.

(16) 目前國內主要以《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文化資產的維護、指定與管理, 現今法律條文較缺乏教育推廣的規範,致使國內文化資產即使被指定登錄成古 蹟或歷史建築,國人仍然未能充分了解文化資產的內涵,甚至鮮少接觸,從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襲產教育計畫》中可引以為借鏡,雖然臺灣未能實質 參與世界文化襲產的保存行動,但透過地方襲產的探討與學習,有助於強化國 人對於文化保存的意識。.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曾於台北市立萬華故事館擔任解說志工,台北市文化局在 2014 年 4 月至 11 月舉辦《指南萬華》特展,解說志工除了負責場館設備維護,也必須研 讀台北市萬華區相關史料,從史前文化在北台灣的發展,至漢人移墾來台的漢 原互動關係,接著是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遷台的統治,歸納出老台北的歷史脈 絡作為自己從事解說服務的基礎能力養成,尤以加蚋仔地區(萬華區西藏路以 南、中華路以西及新店溪北岸)最令研究者感興趣,研究者在志工服務期間亦投 入在地文化保存行動,並跟隨地方文史工作者行列踏查加蚋仔的地方襲產 研究者曾在一次水道搶救行動中,與文史工作者、里長及社區居民共同清 理「堀仔頭」水道,位於台北市寶興街底的堀仔頭聚落號稱「加蚋仔第一庄」, 至今仍保存了老屋、古井與活泉源頭,隱身於現代住宅區角落,聚落的存在見 證人口遷徙、產業變遷與都市發展歷程,地方文史工作者期盼未來都市更新的 過程能將此聚落部分景觀保留,成為加蚋仔地區文化保存的典範。 研究者認為年輕人看待老舊聚落與環境的態度相當重要,可能會是聚落文 化保存成敗的關鍵因素,文化是早期人類在環境中開發、求生存與建立社會網 絡的經驗累積,加蚋仔從早期自然環境的形塑、原住民族活動與漢人移墾,至 今處於台北市都市快速發展之下的邊陲地區,但縱觀古今而言,加蚋仔的地方 襲產具有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正是世界襲產所重視與保存的,雖然我國並 2.

(17) 非聯合國成員國,加蚋仔聚落也不被登錄於世界文化襲產名錄,但是卻可以透 過推動襲產教育,增進年輕人重視文化多樣性與地方襲產的價值,研究者因而 興起研究興趣投入。. 3.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台灣雖然沒有世界襲產,但是文化保存推動依然重要,研究者擔任萬華故 事館解說志工期間及參與觀察堀仔頭保存運動時,深感加蚋仔需要一套教育架 構,教導學習者認識及探討地方襲產,文化保存的意識才能深耕人心。 UNESCO 的世界襲產教育計畫雖針對世界襲產,研究者認為雖然加蚋仔沒 有世界襲產,但加蚋仔的地方襲產仍然值得推動襲產教育,效法世界襲產教育 的精神與教學方法,融入加蚋仔地方襲產的地方特色與獨特的聚落景觀,從世 界襲產的高度延伸至地方襲產的深度,發展出能因地制宜、承先啟後的加蚋仔 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 二、研究問題 誠如前文研究目的所述,本研究擬定三個研究問題進行探討,如下所述: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為何?. (二)加蚋仔地方襲產的自然與人文特色為何?. (三)適用於加蚋仔的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為何?. 4.

(19)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世界襲產 世界襲產(World Heritage) 在國內學界譯為「世界襲產」與「世界遺產」, 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2 年 11 月 16 日於會員大會中通過的《保 護世界文化與自然襲產公約》,由「世界襲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與「世界襲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於 1976 年運作後推動的世界級文 化保存成果(傅朝卿,2013)。對於全人類具有精神上及教育上的重要意義,將 世界著名重要地區歸屬為全世界共同資產的一部份,給予特別的保護及必要之 協助(游登良,2008)。世界襲產依據 UNESCO(1972)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 襲產公約》(簡稱世界襲產公約)之規定,可依其性質不同分為文化襲產(Culture Heritage)、自然襲產( Nat ure H eri t a ge ) 以及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的複合襲產 (Mixed Culture and Nature Heritage)。 本研究基於襲產旨在推動文化保存並承襲後世,”Heritage”在本研究中譯 為「襲產」,原因是要強調襲產的主體與價值是可「承襲」的,而引用相關文獻 時為了尊重原作者之翻譯,引文會有「襲產」與「遺產」兩個詞彙並用情形。. 二、世界襲產教育 世界襲產教育追溯於UNESCO(1994)的世界襲產教育計畫,其對於襲產教 育的定義是:「希望透過教育活動的方式,讓人們有表達自己對於世界自然及 文化襲產關心的機會及深入的保護這些襲產;透過教育及參與式活動的發展, 希望鼓勵並使這些將來的決策者們,能夠負起面對世界襲產所遭遇的持續威脅 的責任 (侯沛芸,2005)。也提供年輕人有機會表達對世界襲產的關切及參與襲 產保存的機會(UNESCO, 1994)。 5.

(20) UNESCO在1998年出版《世界襲產教育青年實戰手冊》,2002年發行第二版 定名為《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中文版譯為世界遺產與年輕人),2004 年第28屆世界襲產委員會在中國蘇州召開會議,制定了《世界襲產青少年教育 蘇州宣言》,作為實現世界襲產青少年教育集體行動的綱領,目標是:「讓全世 界所有青少年均接受世界遺產教育,確立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自覺擔負起保 護世界遺產的責任」(UNES C O, 2014)。與會代表皆重視年輕人的世界襲產教 育,襲產教育因而成為各國未來共同追求的目標。. 三、文化保存 文化保存為近代社會發展中的新興議題,各地社區與各界人士的文化保存 意識也逐漸興起,文化保存旨在保存文化多樣性,呼應 UNESCO 在 2005 年通 過的《文化多樣性公約》,劉益昌、趙金勇、王嵩山、林會承、林修澈與李台 元(2014)認為文化多樣性與多元文化是世界潮流與普世價值,我國必須思考文 化保存的基本理念。我國文化保存工作常見於各地文化資產的維護,大部分文 化保存工作依賴《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範,但偏重有形的建築物、古蹟與文 字記載的歷史資料。同時,文化保存也是環境教育八大領域之一。 文化是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生活經驗積累,保存文化有助於後世理解人與 環境的關係,便能知道人們對待環境的正確方式,能熟悉居住的生活環境與空 間形成與變遷脈絡,文化保存也有助於人們發展出對於環境的關懷與在地歷史 文化相呼應的的環境倫理。. 四、地方襲產 英國的 LHI(2006b)定義「地方」是由在地的居民與社區支持與推動。「襲 產」指特定時空的人群「承襲」祖先「遺產」並透過接觸產生感情與認同而願 意傳承給後代的「資產」(黃服賜、王鑫,2005)。英國鄉村署曾於 1999 年起規 6.

(21) 劃推動地方襲產計畫(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 LHI),2000 年開始挹注經費幫助地方 居民能深入探討在地景觀與傳統文化,本研究對於地方襲產之定義即參考該計 畫之內容。. 7.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以台北市加蚋仔為研究範圍,參考日治時期明治版的台灣堡 圖,新店溪北岸的加蚋仔庄範圍內包括了港仔尾、後庄仔、下庄仔、堀仔頭、 八張犁、客仔厝與店仔口。. 圖 1-1:日治時期 1/20000 明治版 台灣堡圖 加蚋仔部份 (圖片來源:中研究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加蚋仔位於台北市的西南角,範圍大致是目前的台北市西藏路以南,汀州 路、中華路以西,環河南路三段以東,新店溪雙園堤防以北一帶,即新店溪匯 入淡水河的河曲間(周素卿、高傳棋,1996)。對照今日台北市行政區則是包含 8.

(23) 萬華區南側與中正區西南側一隅。參考民國 101 年臺北市民政局出版的《臺北 市萬華區行政區域圖》,加蚋仔範圍對照目前的行政區,包含和德里、錦德里、 忠德里、保德里、孝德里、銘德里、榮德里、華中里、興德里、日善里、全德 里、壽德里、新安里、新忠里、新和里、騰雲里、日祥里、忠貞里與凌霄里。. 圖 1-2:台北市萬華區位置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C%E8%8F%AF%E5%8D%80). 圖 1-3: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 台北市萬華區行政區域圖 (圖片來源:http://ca.gov.taipei/ct.asp?xItem=42195739&ctNode=41898&mp=102001 ) 9.

(24) 圖 1-4: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 台北市萬華區行政區域圖(加蚋仔部份) (圖片來源:http://ca.gov.taipei/ct.asp?xItem=42195739&ctNode=41898&mp=102001 ). 10.

(25) 對照日治時期 1/20000 明治版的台灣堡圖與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臺北市 萬華區行政區域圖》,研究者再利用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之地圖繪製功能製作 研究範圍圖,利於研究者確認研究範圍,選定加蚋仔範圍內的鄰里進行探究。. 圖 1-5:加蚋仔涵蓋範圍(作者自繪、採用內政府地名資訊服務網) (圖片來源:http://gn.moi.gov.tw/geonames/GNMap/Default.aspx).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僅限定台北市加蚋仔,不同地方的地方襲產之形成與價 值各有其環境、人口結構、產業型態與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故本研究的加蚋仔 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不能推論至其他場域。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台北市加蚋仔境內的文史工作者,德菲法專家小 組成員包括世界襲產教育與環境教育學者、基層教師與社區營造工作者,針對 台北市加蚋仔地區的文化與聚落特性進行研究,訪談之內容與結果僅適用於本 研究中的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 11.

(26) 研究者與研究場域具有特殊且深刻的在地連結,研究者的父母親出生於此 地,也就讀加蚋仔在地的台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大學畢業後曾服務於當地的 台北市萬華故事館擔任解說志工,研究成果與論述時必須抱持客觀與審慎的態 度,避免研究者對於在地的主觀認知影響研究成果的分析。. 12.

(2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世界襲產 一、世界襲產起源 各國重視襲產的保存可追溯至埃及的阿布辛貝神廟,因為尼羅河流域興建 了亞斯文水壩將淹沒神廟,聯合國於 1959 年接受埃及的求援,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號召世界各國共同保護神廟遺跡,如考古研究、神廟遷移工程等。這些研究 和移築工程共花費美金 8000 萬元,其中一半捐自全球約 50 個國家,開啟了國 際 間 團 結 一 致 共 同 分 擔 保 護 傑 出 文 化 襲 產 的 先 河 (李光中等,2008)。 因 此立下了典範予後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有鑒於世界上的文化與自然資產遭受到嚴重 的破壞,為了喚起世人對文化與自然資產的重視,埃及的阿布辛貝神廟完成搬 遷與保存工作後,繼續推動國際社會開始保護世界襲產,世界各國漸漸認同世 界襲產的概念,世界襲產(World Heritag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根源於 1972 年 11 月 16 日於會員大會中通過的《世界文化與自然襲產保護公約》,由 「世界襲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與「世界襲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於 1976 年運作後推動的世界級文化保存成果(傅朝卿,2013)。國 際社團也會提供各種行政上、技術上、甚至經費上的支援,以協助各國推行這 項計畫(王鑫,2013)。《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襲產公約》(簡稱世界襲產公約)於 1972 年通過後,197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通過了第一批世界襲產名錄,世界 各國也開始爭相投入資源、申報境內的文化與自然資產,希望能登錄為世界襲 產。. 13.

(28) 二、世界襲產類別 世界襲產依據 UNESCO(1972)通過的《世界襲產公約》分成三個類別,包 括有文化襲產(Cultural Heritage)、自然襲產(Natural Heritage)以及複合式襲產 (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一)文化襲產(Cultural Heritage) 依照 UNESCO 的《世界襲產公約》,文化襲產(Cultural Heritage)類別包 括了紀念物(monument)、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與場所(sites)。 1.. 紀念物(monument)是以歷史、藝術與科學角度分析具普世性傑出 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的建築、紀念碑與壁畫。. 2.. 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是以歷史、藝術與科學角度分析,單立 或連接的建築物均勻坐落於一地景,具有普世性傑出價值。. 3.. 場所(sites)是人為或人與自然結合之工程,具有歷史、美學、民族 學與人類學價值的考古遺址領域。. (二)自然襲產(Natural Heritage) UNESCO(1972)也列出下列要件,符合要件並通過審核者可登錄為自然 襲產(natural heritage): 1.. 物理與生物結構上的自然特徵,具美學與科學普世性傑出價值。. 2.. 地質與自然地理結構上,從科學與保育觀點明確劃分動植物瀕危 棲息地,具有普世性傑出價值。. 3.. 從科學、保育與自然美角度上,具有普世性價值的自然遺址與明 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14.

(29) (三)複合襲產(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複合襲產兼具文化襲產與自然襲產兩種條件,有些地區是先被登錄為自 然襲產或文化襲產,後再被評價為另一種襲產成複合襲產(游登良,2008)。 《世界襲產公約》確認了各國政府保護境內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的責任, 都是全人類重要資產,這些資產不僅具有獨特的價值,對全世界的人類而言, 更具有特殊的意義(王鑫,2011)。我國政府也重視此一國際潮流,推動相關政 策讓國人認識何謂世界襲產。. 三、臺灣世界襲產潛力點 2002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規劃「台灣世界遺產(heritage,或 譯作襲產)潛力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襲產評定準則評選 出國內潛力點,包括玉山國家公園、大屯火山群、太魯閣國家公園、金門戰地 文化、水金九礦業遺址、阿里山森林鐵路、卑南遺址與都蘭山、排灣及魯凱石 板屋聚落、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棲蘭山檜木林、馬祖戰地文化、桃園臺地 陂塘、樂生療養院、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台鐵舊山 線、澎湖石滬群與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共計 18 處。 表 2-1:18 處台灣世界襲產潛力點簡介 編號. 潛力點名稱. 所在地. 入選時間(年). 1.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新北市. 2003. 2. 大屯火山群. 台北市/新北市. 2003. 3. 水金九礦業遺址. 新北市. 2003. 4. 樂生療養院. 新北市. 2009. 5. 桃園臺地陂塘. 桃園市. 2009. 6. 台鐵舊山線. 苗栗縣、台中市. 2009. 7. 阿里山森林鐵路. 嘉義縣、南投縣. 2003. 8.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雲林縣、嘉義縣、 台南市. 2009. 9. 玉山國家公園. 花蓮縣、嘉義縣、. 2003. 南投縣、高雄市 15.

(30) 10. 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 屏東縣. 2009. 11. 棲蘭山檜木林. 宜蘭縣、新竹縣、 桃園縣、新北市. 2003. 12. 太魯閣國家公園. 花蓮縣、南投縣、 台中市. 2003. 13.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台東縣. 2003. 14.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台東縣. 2003. 15.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縣. 2003. 16. 澎湖石滬群. 澎湖縣. 2009. 17. 金門戰地文化. 金門縣. 2003. 18. 馬祖戰地文化. 連江縣. 2009.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局 世界遺產潛力點 http://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傅朝卿(2013)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處襲產,倘若要成為世界襲產, 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並經歷一個理性的過程。如何藉由民眾的參與減 少官方由上而下的指導,使之成為穩固發展的根基,將是申遺是否成功並得以 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項目(曾逸仁,2014)。有鑑於此,政府與民眾對於台灣世 界襲產潛力點畫設皆須有正確與務實的觀念。. 16.

(31) 圖 2-1:臺灣世界襲產潛力點分布圖 (圖片來源:http://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礙於當今國際政治現實,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傅朝卿(2013)指出國人 對於世界遺產存有隔閡,我國總是無緣參與世界襲產的相關工作與活動,使台 灣文化資產保存與實踐以及世界遺產保存與修護的重要觀念與成果存在落差。 國人近十年來也不全然熟悉公部門規畫評選的潛力點,事隔十餘年的今日,為 展現我國保存襲產的決心,必然需要更多具體的行動來邁向終極目標。. 17.

(32) 四、小結 推動申報世界遺產的目的是謀求自我認同,建立地方認同、區域認同和國 家認同,以及參與國際社會(王鑫,2013)。曾逸仁(2014)認為申請世界襲產工作 除了初期的民眾教育推廣,加強民眾對於世界襲產推動的參與度,以及強化民 眾參與相關議題討論的機制,使全體權益關係者對於襲產有完整的共識。傅朝 卿(2013)亦認為以世界襲產來教育國民認識世界文明與文化,是台灣應該認真 思考的事。台灣民眾若能深度認識世界襲產與台灣的世界襲產潛力點,有助於 認同本土文化甚至關懷在地環境。 本研究相當推崇世界襲產教育的重要性,也能體認到台灣參與國際事務與 國際組織的困境,因此主張我國應有抱持務實態度,除了目前為追隨世界腳步 而推動的「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更應深度思考眼前的「襲產」即使沒有世界 襲產品牌加持,還能發揮哪些教育功能?促使國人更加重視文化保存。. 18.

(33) 第二節 世界襲產教育 一、世界襲產教育概述 當世人逐漸意識到世界襲產的重要性,將世界襲產的理念與知識融入正規 教育與非正規教育也成為各國政府努力的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第27條提到:「本公 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教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 本公約第1和2條中所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讚賞和尊重」(王靜苡,2011)。 為了增加國民對於世界襲產公約的認知與更加了解世界襲產,UNESCO對 於襲產教育的定義是:「希望透過教育活動的方式,讓人們有表達自己對於世 界自然及文化遺產關心的機會及深入的保護這些襲產;透過教育的及參與式活 動的發展,希望鼓勵並使這些將來的決策者們,能夠負起面對世界遺產所遭遇 的持續威脅的責任,並給予年輕人們參與保育及保存從地方到全球層次的文化 和自然遺產的機會(侯沛芸,2005)。透過世界遺產教育,使民族文化、民族精 神在青少年中得到有效的傳承,是學校教育的使命(王曉鴻,2013)。李光中等 (2008)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世界遺產網絡,積極與大學合作進行世界襲產 資訊交流、人才培育、學術研究、保存維護以及公眾宣導等工作。 襲產教育為重視國家下一代的襲產知識與學習,臺灣過去10多年來,早已 透過當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為文化部)的政策推動,開始建立屬於自己 國家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林思玲、榮芳杰,2014)。文建會(現為文化部)曾於 2003年起建置「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希望透過網路,推展世界遺產保存 觀念(李光中等,2008)。. 19.

(34) 二、世界襲產教育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04年召開第28屆世界襲產委員會會議, 於中國的蘇州召開,並頒布《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蘇州宣言》,依據《世界襲 產公約》的精神撰寫,作為實現世界襲產青少年教育的行動綱領,目標在於讓 世界青少年都能接受世界襲產教育,奠定世界襲產意識(UNESCO, 2004)。蘇州 宣言呼籲各國政府應共同行動,提出六項重要工作要點: 1. 各國應大力支持世界遺產青年教育,制定各國的行動綱領,提出具體的 目標 和措施,作為各國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的行動準則。 2. 鼓勵更多學校將世界遺產教育列入教學計畫,設置相關課程,普及遺產 知識。 3. 繼續舉辦國際、國家及地區論壇,充份利用廣播、電視、書刊、網路等 媒體進行世界遺產教育。 4. 對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進行監測和評估,促進永續發展。 5. 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應該圍繞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加強國際合作,並協 助低度開發國家建立教育機制,使全世界的青少年都能夠接受世界遺產 教育。 6. 落實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需要一筆必要的經費,各國政府與國際社會作 出具體的財政承諾也十分重要。 侯沛芸(2005)研究世界遺產教育推廣策略,認為教育部門應承擔起世界遺 產教育的責任,提出五項對於教育部門將世界遺產教育融入課程之建議。 1. 制訂一個合理的戶外教學計畫,定期安排學生參觀遊覽學校附近的地方 遺產地或是世界遺產潛力點,真正落實教學中所規定的社會實踐的目 標。 2. 依照青少年的邏輯思考方式,引導他們去觀看、觸摸、體驗、激發他們 的好奇心,落實經驗學習的理念。 20.

(35) 3. 注意文理兼修、學科的交叉與綜合等原則,在實際考察中將豐富的道德 內涵深化到學生的內心當中,並且鼓勵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4. 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走近世界遺產,例如:攝影展、畫 展、論文比賽。學校的環境也盡可能的融入遺產教育,例如:教室的走 廊、樓梯邊可以布置世界遺產主題展。定期舉辦世界遺產週等活動。 5. 學校教師也要定期參與世界遺產講座或研習營,提升自身世界遺產保育 的素養。並且須學習教案的製作、設計旅遊遺產地的遊程規劃等技能。 2002年文建會(今文化部)開始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國內也陸續探討 潛力點如何推動世界襲產教育,林思玲、榮芳杰(2014)對於我國的世界遺產潛 力點教育策略提出三項建議: 1. 遺產本身就是教室,世界遺產鼓勵所有的遺產教育課程必須「現地教 學」(on site)。 2. 教師是遺產教育實施的重要媒介。 3. 透過遺產教育建立遺產品牌。 世界襲產教育的推動,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必須增進自己對於世界 襲產的知識與教學技能,過程中需要政府與相關單位予以支持,才能擴大年輕 世代參與世界襲產的學習與保護行動。. 三、世界襲產教育推動 世界襲產教育可參見 U N E S C O 在 1994 年出版的「世界襲產教育計畫」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Programme),希望透過教育促使年輕人參與世界襲產 的維護,主要精神在於讓年輕人了解襲產的文化與生物多樣性價值,強調讓 「明天的決策者」參與。. 21.

(36) 具體的教育計畫活動有志願者行動、青年論壇、中學教師的世界襲產青年 手冊、世界襲產歷險動畫片與青年技能發展課程研討會,目的在於認識世界襲 產、鼓勵年輕人參與襲產保存以及協同專家與教師將襲產知識融入學校課程。 另外,由 UNESCO 主編的《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中文版譯為世界遺 產與年輕人),2002 年發行第二版並轉譯為多國語言,其中的實戰手冊是一個 「工具包」(kit)的概念,即為套裝課程,包含了「世界遺產的教育方法」、 「世界遺產公約」、「世界遺產與觀光」、「世界遺產與環境」、「世界遺產 與和平的文化」以及「相關資源材料」等六大種類 (林思玲、榮芳杰,2014)。 提供各國推動世界襲產教育時有一份參考範本。 本研究參考《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第二版的內容,世界襲產教 育包括了認知學習和實踐活動(UNESCO, 2002)。世界襲產教育也需要各種學科 的教師共同參與。. (一)教育方法 UNESCO 推動世界襲產的教育方法採用綜合教學法,教學過程中的學生 活動包括了討論、研究、練習、形象化演示教學、實地參訪與角色扮演。 1. 討論:討論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世界襲產的認知,更深刻理解世界襲產的 保存工作,並鼓勵學生持續關注世界襲產的議題。 2. 研究:透過圖書館與網路資料,閱讀前人的研究資料與統計數據,並向 學生講授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蒐集與分析資料、提出結論與建議。 3. 練習:強調實務性活動發展教育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投入實務性活動, 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藝術與美學鑑賞 的能力,需要為設計學生活動行程執行。. 22.

(37) 4. 投影片教學:善用當今資訊科技,如電腦、網路與投影機,鼓勵學生學 習使用科技來認識各國的世界襲產。 5. 赴世界襲產地參觀:規劃具有建設性的參觀活動,使學生對世界襲產保 存與價值有更好的認識。 6. 角色扮演:透過角色扮演,學生從演示過程了解世界襲產的保存過程與 面對的難題,不同的角色如何提出具體方案解決困境?可讓學生建立保 護意識、理解抽象的課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態度更發展學生的創造 潛能。 世界襲產教育有傑出與普世的意義,為後世的人保護世界襲產和拯救我們 的地球(UNESCO, 2002)。上述六種方法的綜合教學法是希望教師以此將世界襲 產議題融入正規教育之中,期望學生從認知世界襲產的層次漸漸改變其態度, 甚至發展出參與世界襲產相關活動的技能。. (二)教學目標 UNESCO(2002)的《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中針對「世界襲產公 約」、「世界襲產與識別」、「世界襲產與旅遊」、「世界襲產與環境」、 「世界襲產與和平的文化」五大類議題也擬定教學目標。以下內容為本研究 整理出世界襲產的教育方法與五大議題的教學目標,釐清世界襲產教育的架 構與應用。. 23.

(38) 表 2-2:世界襲產教育之教學目標 教學 目標. 知識. 世界 幫助學生增進世界 襲產 襲產的認知,如世界襲 公約 產概念、面臨之威脅、 《世界襲產公約》的重 要性、登錄標準與世界 襲產保存的關鍵過程。. 態度 鼓勵學生參與各國 世界襲產的保存工作, 能尊重與正視世界襲產 的重要性,增加對於文 化與自然多樣性認識。. 技能 幫助學生提升相關 技能,能夠為世界襲產 的保存做出正確抉擇, 針對問題提出具體對 策,致力於研究與分 析,對世界襲產有更深 刻的了解。. 世界 幫助學生了解世界 襲產 襲產象徵著文化與變遷 與 迅速的世界,且各種文 識別 化都是人類文明重要的. 鼓勵學生培養對各 國文化、歷史與自然鑑 賞能力,對於各族群與 文化的尊重有助於國際. 深度探討國家與族 群的根源,透過公開與 民主平台共同討論與思 考,承擔起世界襲產保. 一部份,並知悉文化與 自然的交互作用與依存 關係。. 間相互理解,並對於世 界襲產有共同責任感。. 存的責任。. 世界 幫助學生認識旅遊 襲產 對於世界襲產的影響,. 讓學生能理解參觀 世界襲產的旅遊型態,. 幫助學生解讀世界 襲產與旅遊因果關係的. 與 旅遊如何讓我們對世界 旅遊 襲產的文化與價值更加 了解,世界襲產又該如 何強化對旅客的管理?. 也思考如何使世界襲產 避免受到觀光帶來的負 面影響。. 資料與分析數據,擁有 推動世界襲產旅遊的技 能,建構負責任的參與 方式以及創造力。. 世界 使學生增進文化與 襲產 自然、人與環境相互影 與 響的認知,以及文化與 環境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必要 性,並了解《世界襲產. 鼓勵學生應增強環 境保護的倫理與責任 感,具有永續發展的思 維在地球上生活。. 讓學生能參加環境 保護行動,特別是世界 襲產的保存!且融入永 續發展的觀念在世界襲 產保存。. 啟發學生思考生活 中的衝突產生與解決方 式。. 幫助學生增進和平 解決衝突的能力,並協 助他人,以民主精神參 與政治與公民生活,對 UNESCO 的世界襲產保 存能予以貢獻。. 公約》對國際環境保護 貢獻。 世界 襲產 與 和平 文化. 幫助學生了解世界 襲產是和平、人權與民 主的見證,知道各族群 與文化之間的尊重與包 容之重要性。. 參考與整理自 UNESCO (2002), 《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以及 翁國華、閻亞寧 (2013),世界遺產與金門鄉土教育,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24.

(39) 林思玲、榮芳杰(2014)認為世界遺產中心擬定的世界遺產教育教學方式是 透過知識建立、觀念交流以及教育宣導共三個核心策略來推動。可以作為我國 的世界襲產潛力點推動世界襲產教育之參考。. 四、中國大陸的襲產教育 中國大陸歷經 1960~1970 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中國傳統文化 遭受嚴重破壞,自 1980 年代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促使中國大陸走向經濟開放 與富裕,也開始積極保存國內文化資產與爭取登錄世界襲產。1987 年中國大陸 的名勝古蹟首度入選世界遺產共有 6 個項目,包括長城、泰山、紫禁城、莫高 窟、秦皇陵兵馬俑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游登良,2008)。截至 2014 年長安至天 山廊道的絲綢之路登錄世界襲產,中國大陸已經有 47 處世界襲產,且持續把其 他文化資產與景觀向 UNESCO 申報。中國大陸數量眾多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以及 眾多的山岳類風景區就是人與自然結合的產物(羅佳明,2006)。中國大陸的世 界襲產申報是以地方政府為主要推動核心,成立專責的辦公室整合文物局、建 設局、旅遊局等行政系統共同推動(侯沛芸,2005)。 中國大陸在十幾年前已經注意道加強世界遺產教育的重要性,並且舉辦了 一系列的相關活動(王曉鴻,2013)。顯現中國大陸的世界遺產教育相關工作與 世界各國充份接軌。 表 2-3:中國近 20 年世界襲產教育相關活動列表(截至 2009 年) 編號. 年代. 重大會議與活動. 舉辦城市. 1. 1997. 第一屆亞太世界遺產青年論壇. 北京. 2. 2001. 中國世界遺產國際青少年夏令營. 蘇州. 3. 2002. 中國世界遺產國際青少年夏令營. 蘇州. 4. 2003. 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青年文化襲產日. 北京. 5. 2004. 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青年文化襲產日. 北京. 6. 2004. 世界遺產-我們共同的財富 首屆世界遺產青年論壇. 北京. (發表首屆世界遺產青年論壇北京宣言) 25.

(40) 7. 2006. 第二屆世界遺產青年論壇. 北京. 8. 2007. 蓬萊和平論壇-遺產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 山東省 煙台市. 9. 2009. 首屆世界遺產青少年論壇. 北京. 整理自 王曉鴻 (2013),中國大陸世界遺產教育發展概況,台北市:農委會林務局世界遺產講習會論文 集。. 王曉鴻(2013)認為世界遺產教育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以探究為導向的 獨立課程、以鑑賞為導向的課程交流、以活動為導向的非正式課程。. 五、韓國的襲產教育 韓國常常被視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故韓國的襲產教 育案例也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2014 年底,韓國已經有 11 處被 UNESCO 列 入世界襲產名錄。 表 2-4:韓國世界襲產列表(截至 2014 年) 編號. 世界襲產名稱. 類別. UNESCO 登錄年. 1. 石窟庵與佛國寺. 文化襲產. 1995. 2. 海印寺藏經板殿、高麗大藏經藏經處. 文化襲產. 1995. 3. 宗廟. 文化襲產. 1995. 4. 昌德宮. 文化襲產. 1997. 5. 華城. 文化襲產. 1997. 6. 慶州歷史遺址. 文化襲產. 2000. 7. 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地點群. 文化襲產. 2000. 8. 濟州島火山與熔岩洞. 自然襲產. 2007. 9. 朝鮮王陵. 文化襲產. 2009. 10. 朝鮮歷史村落:河回與良洞. 文化襲產. 2010. 11. 南漢山城. 文化襲產. 2014. 1997 年韓國制定《文化財保護憲章》,明定保存文化財的標準與法律依 據,王靜苡(2011)研究韓國文化遺產的傳承策略,韓國政府在遺產教育的推動 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韓國家庭重視傳統文化的習俗與知 26.

(41) 識,使傳統文化在現在社會仍然得以被保存;另外把世界遺產融入學校的正規 課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遺產;社會 教育則採取展示體驗、專業研習,滿足有志投入襲產相關工作的大眾需求。 韓國政府在世界襲產教育的資源與人力投入讓世人看見顯著成效,尤以韓 國重視專業訓練的程度可知,其文化財委員會的組成,不允許政治力的介入, 強調審議與調查工作的中立性與專業性,因此文化政策與相關工作的執行不會 因改朝換代而無法延續,也能尊重各地無形文化遺產發展的多元性,突顯各地 的特色(王靜苡,2011)。至今韓國除了積極推動既有世界襲產的保存與教育, 仍然持續爭取國內其他文化資產登錄世界襲產,向世人展現強大的野心。 王靜苡(2011)認為我國可參考韓國的世界遺產教育,從家庭、學校與社會 教育等深化、多元、跨界的積極策略。使世界襲產教育更能深入社會各界,使 民眾更加重視世界襲產。. 六、小結 UNESCO提供了世界襲產教育具體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供世人參考; 2004年的《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蘇州宣言》則呼籲各國應重視世界襲產教育的 重要性,並促進青少年參與,列舉數項指導原則;韓國更是將世界襲產教育融 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侯沛芸(2005)提出五項世界遺產教育融入 課程的建議、林思玲、榮芳杰(2014) 對於我國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教育策略提出 的三項建議;王曉鴻(2013)認為世界遺產教育應以探究為導向的獨立課程。 綜觀上述而論,世界襲產教育可歸納出下列原則,世人應重視世界襲產的 重要性、應鼓勵青少年參與、應實地參訪世界襲產、應將世界襲產融入學校課 程以及重視教師作為學生與世界襲產之間的媒介角色,目的在於促進世界襲產 的文化保存。 27.

(42) 世界襲產教育旨在教導學習者認識世界襲產並能投入行動保護世界襲產, 但是較缺乏對於襲產所在地歷史文化有深度的探討,世界襲產教育站在世界的 高度守護並行銷世界襲產,未充分延伸至地方的深度看見襲產與地方的連結。 臺灣目前雖然有官方推出的「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可推動襲產教育,但 仍有許多非潛力點的「地方襲產」值得作為襲產教育的場所,UNESCO的世界 襲產教育精神非常崇高也值得借鏡,但深入地方之前要考量是否因地制宜,才 能讓各個地方的襲產價值承先啟後。. 28.

(43) 第三節 從地方襲產推動文化保存 一、地方襲產 除了UNESCO所登錄的世界襲產,還有強調在地性價值的地方襲產,關於 襲產的定義,Aplin(1998)採用規模(scale)、重要性(importance)與獨特或代表性 (uniqueness or representativeness)三個面向界定襲產;另有英國鄉村署推動地方 襲產計畫(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LHI),希望幫助在地居民能調查與關注在地的 地標、景觀、傳統習俗與文化,該計畫欲達成三個目標,包括地方特色、多樣 性、理解以及訪問(LHI,2006b)。四個目標主要的內容如下所述: 1.. 地方特色(Local distinctiveness):確保英格蘭襲產的自然、建築、考 古、產業與豐富文化特色能在世代間被保存。. 2.. 多樣性(Diversity):協助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在地方發展與貫徹計 畫、記錄與關注地方襲產,並學習相關的技能。. 3.. 理解(Understanding):廣泛了解地方襲產,包括其自然與歷史背景,以 及塑造我們環境的貢獻。. 4.. 訪問(Access):透過地方襲產的知識增值、記錄與關注,投入更多心力 從事公開訪談。. LHI 將地方襲產分成五個類別,包括考古襲產(Archaeological heritage)、 自然襲產(Natural heritage)、建築物襲產(Built heritage)、習俗與傳統文化襲 產(Customs and traditions)與產業襲產(Industrial heritage),學者王鑫在內政部營建署市 鄉局(2006)的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九十五年度國土規劃顧問諮詢總報告 中提到,LHI 對於地方襲產定義之五大類別內涵,各類別之說明如下表所示。. 29.

(44) 表 2-5:地方襲產分類 類別 考古襲產. 說明 如山丘堡壘、墳丘、壕溝、耕地遺址、古村落遺址等,今日所見地 景,是由人類過去的活動不斷再造而來,並留下許多重要視覺特徵。 調查作業可從文獻、古地圖、書籍或繪畫中開始,再以田野調查重建 歷史。. 自然襲產. 如田埂、水澤、池塘、河溪、石楠叢、溫泉、蘆葦叢,為地方性的地 景現象及野生物棲地。可由拍照、繪圖或記錄野生生物資料進行。此 外,也可使用地景評估方法作為未來規劃或保育之用。. 建築物襲產. 如穀倉、水井、門牆、紀念碑、橋樑、里程碑、建築細部、紀念館、 鄉村綠地、傳統標誌。為地方上獨特建築元素及特徵。可由建築形式 及材料兩方面進行調查,其他細部現象如教堂的彩色玻璃、碑石等。. 習俗 與 傳統文化襲產. 如地名、公共空間、景點、鄉間古道、故事、詩歌、方言與名人等, 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的歷史及文化活動,由於趨同演變的潮流,很多 地方色彩消失,亟需維護傳統文化及古早生活方式傳承舊有文化襲 產。. 產業襲產. 如煙囪、窯、驛馬車道、採石場、礦坑、廢石堆、磨房、木桶、水 圳、鍋爐與車道。與地方性重要產業相關的具體現象,特別是聚落形 成都與當地早期產業有關,可由地名或交通建設來發掘其中奧秘。. 摘自 LHI (2006b). Lessons Learnt: A review of the 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 2000 – 2006.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6),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九十五年度國土規畫顧問諮詢總 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黃服賜(2001)認為 LHI 的推動是撇開機關本位色彩、強化機關之間縱向、 橫向的溝通、協調,可讓民眾重新認識鄉土,是站在「尊重地方」與「造福居 民」的立場。LHI(2006a)也在 2005 年新增網路教育資源,讓教師協助襲產地學 生配合現有國定的課程來學習。襲產的範圍不僅包括文化和自然實體的部分, 也納入無形的文化活動(蔡慧敏,2004)。如同英國 LHI 類別中的習俗與傳統文 化襲產,即包括如詩歌、方言與故事等無形文化資產;而襲產的界定與價值也 會因社會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也與人們對襲產是否產生認同有關,張芷瑋 (2012)研究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地方意象與襲產認同發現,地方意象對襲產認同 有正向的影響。 30.

(45) 不管是世界襲產或者地方襲產,均應探討其對於國家、社會與大眾之意 義,王鑫(2011)認為襲產保育(heritage conservation)具有五大意義 1. 是一種表達方式,意義可以被生產、被再造。 2. 是地方、國家與世界認同的象徵符號,是巨大的意識型態意義。 3. 是一種新產品的誕生,具備文化意義與經濟意義。 4. 襲產可以被消費,民眾消費行為可再一次創造消費的文化與經濟意義。 5. 促成政治的、社會的、行政的管理行為。 林曉薇(2008)研究英國世界文化襲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的文化保存與城鄉發 展,認為理解與再現文化景觀的整體脈絡性結構及地方文化的內涵是解決文化 景觀界定標準及保存現況與問題的重要指標。並以巴那文工業地景的案例對台 灣的文化保存提出四個參考方向: 1. 理解文化景觀保存與再利用的整體脈絡性結構 2. 加強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基礎以利範疇界定 3. 透過文化景觀保存結合都市再生規畫帶動地方特色發展與認同 4. 整合多元化相關跨領域專業者及部會組織 由上述可知推動文化保存的關鍵在於了解社會脈絡與文化發展的內涵,也 需要跨部門與各界合作,除了基本的古蹟修護,教育工作也是重要的目標。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透過學習而傳承,支配著信念與行為的一些傳統及風 俗習慣(Kottak, 2005)。也是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知識的總合,包括 了文字、語言、建築、民俗技術、藝術與生活工具。英文「文化」的字源是與 對自然資源的拓墾行為(cultivation)有關的(康旻杰,2002)。文化的內涵中也包 括了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從人類與環境互動而產生的文化,通常可以分 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超自然三大範疇,三類文化的性質各不相同,但多 少都與環境相關(劉益昌等,2014)。 31.

(46) 文化保存也是目前我國環境教育八大領域之一,《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及管理 辦法》第三條規定,環境教育人員分為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氣候變遷、災害 防救、自然保育、公害防治、環境及資源管理、文化保存、社區參與及其他經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專業領域。 UNESCO(2005)制定《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簡稱 《文化多樣性公約》,使文化多樣性在國際社會上產生共識,不再只是學術名 詞,公約中定義文化多樣性是各個群體與社會多種表現文化的形式,不只能透 過文化襲產,還可藉由藝術創造、生產活動、傳播與消費等方式展現。 施國隆(2010)認為文化多樣性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傳承性、獨創 性、時間性、空間性、結構性等不同性質相互結合的有機互動。同時,文化多 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進步動力(何星亮,2008)。劉益 昌等人(2004)認為維持文化多樣性需要推動文化保存,文化保存的積極意義有 下列三項: 1. 文化自信的建立:理解土地的認同是國民文化自信建立的基礎。 2. 文化價值的創造:文化保存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是當代普世價值。 3. 文化經濟的產出:希望文化資產得以創造經濟的產出。. 二、相關案例研究. (一)英國案例:匡托克丘陵 位於英國西南方地匡托克丘陵(Quantock Hills)於 1958 年被登錄「為傑出 的自然風景區」(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AONB),Quantock Hills AONB Service (2004)指出匡托克丘陵是英國第一個 AONB,LHI 曾資助當地 景觀與道路修復,以及協助居民研究在地舊地名與路名。 32.

(47) 匡托克以其丘陵地的高速公路與道路景觀作為地方襲產,為了保留原有 的景觀不受開發影響,包括道路指示牌的樣式設計均有細心考量,維持地方 特色以及讓民眾能更加認識地方襲產,LHI 也與當地的社群合作組成夥伴關 係。 (二)國內案例:澎湖二崁村 二崁聚落位於澎湖縣西湖鄉的二崁村,在民國七十八年,二崁村被列為 傳統聚落保護區,也是台灣第一個傳統聚落保護區。至今整個村莊聚落,仍 然保持著傳統與自然的面貌,並且保留當年漢人冒險渡海開拓的足跡(澎湖縣 旅遊處,2011)。「崁」是澎湖當地人稱的高地,二崁是指村落南北各有一處 高地而得名。 劉秋雪(2007)研究二崁村被政府列為聚落保存區後,並於82年規劃後陸 續進行各項整修工程迄今。民國90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指定澎湖 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傳統聚落特定區,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直到近 幾年經由文建會(今文化部)計畫成立地方文化館。 蔡宗琳(2012)研究二崁村的學生戶外鄉土教學發現,透過鄉土教學可以 讓學生在傳統聚落保存區中學習與意識到二崁村的地方文化特色,尤其是二 崁村的人情味與寧靜,也發現社區組織在文化保存上的努力,透過傳統文化 的學習也了解先人飲水思源的態度,年輕學子也更能體會傳統文化與技藝不 僅僅是保存上有困難,傳承也面臨極大的挑戰。 澎湖地區為達成文化資產保存及藝文涵養的提升,落實長期的社會教育 是必然的途徑,但是,教育的成效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劉秋雪,2007)。 文化保存的意識若要從年輕學子紮根,不只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也是重要 的工作,前人也在二崁村鄉土教學學習成效的研究中,肯定戶外鄉土教學的 優點。 33.

(48) 三、小結 《文化多樣性公約》提醒了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守護的共識,襲產教育是為 了襲產的文化保存,而文化保存應當重視文化的多樣性,為人們所屬的群體建 立自信並創造價值,文化保存亦仰賴各界調查研究以及跨部門共同參與,包括 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皆是重要的途徑。沒有深厚的文化作為自信的基礎,是不 可能面對自己居住與存在的土地,只有長遠的歷史文化做為背景,才有自己的 環境倫理,也才能體會和土地相處的道理(劉益昌等,2014)。以人與環境的和 諧共存為最終目標,在改變人心與改變生活態度的層面上,有其不可或缺的重 要價值及深遠影響(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與余世 璋,2012)。 反觀加蚋仔的文化保存現況,非常需要一套有系統的架構整合現有的地方 襲產,成為完整的、因地制宜的襲產教育架構與內涵,英國的 LHI 比起世界襲 產的高度更能切入地方的深度,可以作為教育架構與內涵之參考。. 34.

(49) 第四節 加蚋仔聚落概述 本節主要是藉由探討加蚋仔聚落相關的文獻資料,呈現出在地環境背景、 聚落發展脈絡及地方襲產,並且歸納數項地方襲產在加蚋仔與環境的關聯性、 形成背景以及獨特性。 長期以來河流是影響台灣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重要聚落之興起大多與河 流有關(黃富三,2009)。北台灣的產業發展與淡水河密切相關,嘉慶末年,由 於大嵙崁溪泥沙之淤塞,舟楫停靠受阻,乃於其下游之大加臘堡艋舺,交易貨 物,形成料館口、大溪口、王公宮口等渡頭(洪伯溫,鄭麗智,1983)。後來進 入加蚋仔的漢移民也是以淡水河為通道往上游移動到新店溪畔開墾並建立聚 落。. 一、加蚋仔環境特色. (一)地理位置與環境概況 加蚋仔位於台北市的西南角,範圍大致是目前的西藏路以南,汀州 路、中華路以西,環河南路三段以東,新店溪雙園堤防以北一帶,即新店 溪匯入淡水河的河曲間(周素卿、高傳棋,1996)。「加蚋仔」為平埔族語所 指的沼澤地,為新店溪氾濫沖積而成的曲流疤(meander scar),最早是平埔 族雷裡社的原住民居住,後來在十八世紀起有漢人陸續遷徙至此開墾,種 植蔬菜、麻竹筍、甘蔗與茉莉花等農作物,形成農業聚落。 加蚋仔的地勢低窪且地質浮鬆,不利於水稻耕作,但是適合栽種花 木、竹林、蔬果,尤以薰茶用的茉莉花與黃梔花最著名(郭妃娟,1997)。 在地人曾稱呼麻竹筍、茉莉花與後來興盛的孵豆芽為「加蚋仔三寶」,其中 薰茶用的茉莉花耕作一度為農民累積大量財富,促進了東園街早期金飾店 35.

(50) (金仔店)百花齊放的榮景;而麻竹筍的種植今日已不復見,但保留在街庄 鄰里的名稱之中,例如保德里、銘德里、全德里等名稱中的「德」,源自閩 南語同音字「竹」(tik);而保留至今仍然穩定經營的孵豆芽產業,早期是 利用加蚋仔有豐富與潔淨的地下水,後因臺北市批發市場在華中橋下位置 (客仔厝)興建,依然能維持產業的運作。 參見日治時期明治版 1/20000 台灣堡圖中加蚋仔庄內有六個庄頭:後 庄仔、港仔尾、客仔厝、堀仔頭、八張犁和下庄仔;東園街是早期聚落中 的核心地區,具商業機能,舊稱「店仔口」的地方即今日的東園市場,日 治時期設東園町,以當地種植的茉莉花聞名,周遭有麻竹園、蔬菜耕作 區。. 圖 2-2:日治時期 1/20000 明治版 台灣堡圖 加蚋仔部份 (圖片來源:中研究人社中心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36.

(51) 清初加蚋仔庄屬於擺接堡,與下崁庄以無尾港(今西藏路)相隔,無尾 港以北屬大加蚋堡,清末發展成六大庄頭;日治時代加蚋仔庄分成西園町 與東園町,以種植茉莉花的花園為名,當時為蔬果花卉專業帶;戰後國民 政府將西園與東園合併成雙園區,民國 81 年與龍山區合併改制成萬華區。 加蚋仔今日之範圍包含和德里、錦德里、忠德里、保德里、孝德里、 銘德里、榮德里、華中里、興德里、日善里、全德里、壽德里、新安里、 新忠里、新和里、騰雲里、日祥里、忠貞里與凌霄里。. 圖 2-3:台北市民政局 101 年版 萬華區行政區域圖(加蚋仔部份) (圖片來源:http://ca.gov.taipei/ct.asp?xItem=42195739&ctNode=41898&mp=102001 ) 37.

(52) (二)人口組成與遷徙 距今三百多年前加蚋仔即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雷裡社」的社址,主 要從事漁撈與採集活動以維生,加蚋仔當時仍是河床上沉浮未定的沖積沙 洲,多是低窪沼澤地帶。 大約在清聖祖康熙年間至清高宗乾隆年間,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的漢移 民渡海來台,進入雷裡社的範圍內建立加蚋仔庄,是目前得知最早於當地 建立的漢人聚落,因為加蚋仔屬於新店溪沖積之沙洲,當地自然環境受到 河道變化影響甚深,也提供了豐富的漁撈資源與土壤,讓平埔族漁撈社會 與漢移民農墾社會得以在此發展。高傳棋(1997)指出雷裡社在 1646 年有 39 戶,清代全社友 24 名屯丁,但後來雷裡社的土地大多已經被漢人佔據,明 治年間雷裡社與新店溪對岸的秀朗社合併為「雷朗社」。 漢移民在艋舺登岸後,往新店溪方向的低窪地遷徙開墾,紛紛建立聚 落,楊姓族人在靠近湧泉水源的堀仔頭定居,周姓族人則在八張犁拓墾近 40 甲土地,日後港仔尾、客仔厝與新店溪凸岸的下庄仔也陸續有漢移民進 入,其中楊姓族人數量居多,在地有「加蚋仔楊」之說。. (三)聚落發展脈絡 本研究參考周素卿、高傳棋(1996)〈舊地圖與都市土地利用變遷:以 台北加蚋仔地區為例〉文中分析加蚋仔地區發展與土地利用,主要分成六 個階段,以此分類方法作為研究者探討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之年代依據。 1.典型的農墾聚落(~1922) 從清康熙年間中葉,以福建省同安縣籍為大宗的漢人開始進入加蚋 仔拓墾,早期農業相當依賴自然環境,加蚋仔受惠於新店溪沖積富含肥 38.

(53) 沃土壤,故原住民稱「加蚋仔」一詞為低窪沼澤地,在這些條件下,加 蚋仔成為早期台北重要的農業區,以旱作作物為主,供應蔬菜、花卉(茉 莉花為大宗)、甘藷至艋舺、古亭或大龍峒聚落。 2.農墾聚落與軍事用地的進入(1922~1945) 日治時期的加蚋仔庄仍然維持傳統農業聚落的景觀,日本人將加蚋 仔庄分作東園町與西園町兩個行政區,命名主要依據當地土地利用方 式,重要農作如「茉莉花」,可添加於茶葉中品茗時更具香氣;另有蔬菜 園與果園出現在聚落中。 大正 11 年(1922 年)起,日本人開始分四個階段徵收加蚋仔土地作為 「練兵場」,對於日後加蚋仔聚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其中設置的飛機跑 道位於台北南側,又稱之為南機場,即為今日南機場夜市地名之由來。 表 2-6:練兵場用地各期徵收狀況概要 階段. 時間. 簡要說明. 第一期 大正 11 年~12 年(1922~23 年). 客仔厝、八張犁東側約 13 甲農地。. 第二期 昭和 1 年~2 年(1926~27 年). 八張犁聚落 30 戶。. 第三期 昭和 4 年~5 年(1929~30 年). 第二期徵收地北側 45 甲地。. 第四期 昭和 18 年~19 年(1941~44 年). 改採強制徵收,徵收 10 甲農地建飛 機跑道。. 整理自 周素卿、高傳棋(1996),舊地圖與都市土地利用變遷:以台北加蚋仔地區為例,地理學報(21): 1-37。.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S15 Expectation value of the total spin-squared operator h ˆ S 2 i for the ground state of cationic n-PP as a function of the chain length, calculated using KS-DFT with various

Bell’s theorem demonstrates a quantitativ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local realist world view (à la Einstein) –which is constrained by Bell’s inequalities, and

pop

Show that the requirement in the definition of uniform continuity can be rephrased as follows, in terms of diameters of sets: To every  > 0 there exists a δ > 0 such that

Lecture & modified by baluteshih Credit by yp155136. Credit

A series of eight Key Learning Area (KLA) Curriculum Guides (Primary 1 to Secondary 3) and the General Studies (GS) for Primary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6) have

• 有向圖(directed graph)、無向圖(undir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