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認為加蚋仔襲產教育應充分結合地方歷史脈絡,尤其是新店溪河岸 變遷對加蚋仔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提出下列數項建議,供地方政府與加蚋仔的 社區組織、文史工作室、教師與積極參與的公民作為參考。

一、政府的角色與職掌

建議政府單位應重視加蚋仔的地方襲產,整合里長或社區組織,打造開 放與友善的戶外教學空間,滿足「現地教學」之需求,呼應陳板(2000)主張 應透過切身體會社區歷史建築物的真實,認同社區中最具意義的文化空間。

對於在地居民、年輕人與學生都能產生正向的效益。

(一)交通部公路總局與防空洞

東園街公路總局旁保留下來的防空洞周邊草坪可作為社區開放空間,

除了保存二戰時期日本統治與美軍空襲的歷史,作為現代人反思歷史與追 求和平的宣示,同時呼應到UNESCO 的世界襲產教育中「襲產與和平文 化」教學目標;亦是老少咸宜、寓教於樂的綠地,使地方襲產能滿足現代 人的生活需求,也能促進居民對於地方襲產的認同。

(二)堀仔頭景觀

堀仔頭水道歷經地方文史團體與公民多次發起保存運動的倡議之後,

如今市政府將水道保留並興建景觀公園,但堀仔頭老屋與古井未能現地保 存,恐移去他處,為了確保地方襲產的完整性與教育功能,本研究建議主 管機關應考量水道與古井屬同一水脈,務必體認到活水源頭一旦切斷無異 是摧毀聚落歷史。

135

(三)保甲路

東園街與寶興街之間許多巷弄是沿用日治時期的保甲路,不似近現代 道路筆直,蜿蜒曲折深入各庄頭,是重要的地方襲產,且在臺北市內已難 以復見。

隨著本地人口擴張與外地人口移入,多年以來保甲路顯得雜亂擁擠,

甚至可能有病媒蚊蟲孳生之疑慮,需要加強環境整潔維護,也建議里長辦 公室與社區發展組織等單位推動社區美化,融入地方歷史元素,近年來有 新一代藝術工作室進駐加蚋仔,都是相關主管機關與社區組織可以積極合 作的夥伴。

(四)人與水岸的空間

加蚋仔南側的新店溪水岸目前主要是馬場町紀念公園與臺北市批發市 場,馬場町紀念公園成立旨在紀念戰後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早期 是處決人犯的刑場,現在除了紀念性的功能也作為臺北市民重要的運動休 閒空間。

水岸與聚落之間以雙園堤防相隔,早年為了避免洪患而興建雙園堤 防,卻長期阻隔了人與水岸親近的距離,加蚋仔的地方襲產形成與新店溪 密切相關,理想的襲產教育應拉近兩者之距離並強調其關係,除了水岸空 間活化與多加利用,也應設法讓民眾有更高的意願從聚落走到水岸,除了 休閒遊憩,也了解聚落歷史,更不能忽略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136

二、教育者的專業與責任

加蚋仔在地數間中小學,包括臺北市立華江高中、臺北市立萬華國中、

臺北市立雙園國中、臺北市立東園國小、臺北市立西園國小、臺北市立萬大 國小、臺北市立新和國小與私立光仁小學,教師可結合加蚋仔地方襲產特色 與價值設計校本位課程或十二年國教特色課程。

(一)東園街與西園路周邊地區

東園街與西園路在日治時期開通,早期路名分別為「艋舺至枋寮道」

以及「艋舺至枋橋道」,也就是從臺北市萬華區通往中和與板橋的主要道 路,周邊以東園國小歷史最為悠久,陸續有其他學校興建。

華江高中、萬華國中、雙園國中、東園國小與西園國小可針對古今地 圖中校園周邊水路與道路之變化,尤其是無尾港被填平開闢成西藏路的歷 史,了解聚落如何受到環境變遷所影響。

(二)萬大路周邊地區

萬大路周邊地區一直到青年公園一帶曾經是日治時期的飛機跑道,舊 地名為「八張犁」聚落,南側的「客仔厝」聚落現在主要是臺北市批發市 場,堤外的河濱公園水岸空間是已經消失的「下庄仔」聚落,聚落與道路 重大改變的關鍵,是日治時期徵收土地設練兵場以及戰後蔣經國擔任行政 院長時所推動的萬大計畫;水岸空間改變則是受雙園堤防興建影響。

萬大國小、新和國小以及光仁小學可嘗試探所古今地圖中水岸與飛機 跑道的所在位置,對應今日地圖中的街道輪廓,了解日治時期的航空發展 史以及聚落與新店溪水岸環境的互動關係,特別是萬大計畫造成聚落風貌 的變革,並從舊地名的認識了解校園周邊的自然與人文特色。

137

透過襲產教育增強加蚋仔的地方襲產知名度,一方面建立地方襲產的品牌 與名聲,亦可向政府部門或企業爭取相關協助,才能有更多資源與機會推動加 蚋仔在地的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護工作。

加蚋仔的地方襲產知名度提升也助於地方建立自信心,民眾更能認同與關 注自己生活的空間與環境,透過襲產教育瞭解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發展出具 有地方認同與歷史文化基礎的環境倫理,也期待隨著襲產教育的推動與知名度 提升之際,能吸引更多跨領域的研究者投入加蚋仔的地方襲產研究,從各多面 向與角度詮釋加蚋仔地方襲產的價值,使襲產教育的內涵更加多元,延續這一 把教育及文化傳承的薪火。

138

139

參考文獻

西文部份

Aplin, G. (1998 ). Australi ans And T heir Envir onment:An Int 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al Studi es. Mel bourne: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

Aplin, G. (2002). 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HI (2006a). A review of the 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 ICT and Website Project

2000-2006. Retrieved April 25,2016, from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11016113744/http://www.lhi.org.u k/what_we_do/programme.html

LHI (2006b). Lessons Learnt: A review of the Local Heritage Initiative 2000–2006.

Retrieved April 25, 2016, from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11016113744/http://www.lhi.org.u k/what_we_do/programme.html

UNESCO (1972).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Retrieved May 20, 2015, from

http://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

UNESCO (1994).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Programme. Retrieved April 15, 2015, from http://whc.unesco.org/en/wheducation/

UNESCO (2002). 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 Retrieved May 20, 2015, from

http://whc.unesco.org/en/educationkit/

140

UNESCO (2005).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Retrieved July 10, 2014, from http://en.unesco.org/

Quantock Hills AONB Service (2004). Quantock Hills 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Highway Heritage Project. Retrieved, from April 26, 2016, from

www.quantockhills.com

141

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 (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文化。

王志弘、余佳玲與方淑慧 譯 (2004)。Grang, M. (1998)原著。文化地理學。臺 北市: 巨流圖書。

王瀞苡 (2011)。阿里郎的堅持與躍升-韓國文化遺產傳承策略探討。文化資產保 存學刊(18):27-38。

王曉鴻 (2013)。中國大陸世界遺產教育發展概況。台北市:農委會林務局世界 遺產講習會論文集。

王鑫 (2011)。悠遊世界遺產。兩岸自然保護區暨世界自然遺產論壇論文集

王鑫 (2013)。讓世界看見台灣-登錄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意義。新世紀智庫論 壇第 63 期。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2006)。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九十五年度國土 規畫顧問諮詢總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吳雅玲 (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

李光中、王鑫、許玲玉 (200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世界遺產教育的高等教育 內涵探索。教育資料集刊(39):305-324。

李素馨 (2010)。文化地景的多樣性不確定性-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對話,地景保育 論文集(2008~2012):83-9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何星亮 (2008)。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多樣性教育。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 版(28-4):46-51。

142

林思玲、榮芳杰 (2014)。點燃一把傳承之火:世界遺產教育的回顧與觀察。文 化資產保存學刊(29):55-80。

林曉薇 (2008)。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 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畫(35-3):205-225。

邱心淳 (2015)。產業博物館發展環境教育之需求探討-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 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 (2005),量化研究法(二) 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市:雙葉書廊。

周素卿、高傳棋 (1996)。舊地圖與都市土地利用變遷:以台北加蚋仔地區為 例。地理學報(21):1-37。

洪伯溫 主編 (1983)。艋舺地區鄉土教材研究專輯。台北市:台北市立萬華國 民中學。

侯沛芸 (2005)。世界遺產教育推廣策略研擬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 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國隆 (2010)。文化多樣性在台灣文化資產的體現。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4):

5-16。

徐雨村 譯 (2009)。Kottak, C. P. (2009) 原著。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 索。新北市:桂冠圖書。

高傳棋 (1997)。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成與 轉化。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芷瑋 (2012)。是我的襲產嗎?-剝皮寮歷史街區造訪者動機、地方意象與襲產 認同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43

翁國華、閻亞寧 (2013)。世界遺產與金門鄉土教育。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康旻杰 (2002)。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 北市:台北市文化局。

郭妃娟 (1997)。加蚋仔庄民間信仰。地理教育(23):97-112。

陳板 (2000)。社區總體營造 V.S.歷史建築,留下我們的記憶空間-歷史建築保存 與再生研討會論文集。52-60,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儒瑋 (2006)。歷史場所解說探討-以金門島水頭聚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與李亦園 (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 市:東華書局。

黃服賜 (2001)。英國襲產保育的地方行動。環境教育季刊(26):25-34。

黃服賜、王鑫 (2005)。從襲產觀光的觀點探討台南市永續觀光發展策略。德霖 學報(9):147-156。

黃富三 主編 (2009)。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 比較觀點。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游登良 (2008)。國家公園與世界遺產。新北市:華立圖書。

傅朝卿 (2013)。讓世界看見台灣-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新世紀智庫 論壇第 61 期。

曾逸仁 (2014)。申遺的教育推廣與民眾參與。臺北市:文化資產局 2014 世界 遺產講堂-世界遺產的價值與描述。

144

路向南 (2016)。走入東園街老街區。艋舺傳奇(35):6-7。

蔡宏圖 (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宗琳 (2012)。以澎湖二崁社區資源進行國中戶外鄉土教學的學習成效分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慧敏 (2004)。島嶼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評估研究。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 理處,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

鄭接黃 (2016)。有情指「南」 你不得不知道的南萬華。艋舺龍山寺季刊(32):

34-43。

劉秋雪 (2007)。澎湖西嶼二崁聚落保存區之歷史發展及居民參與現況探究。藝 術論壇(5):88-111。

劉益昌、趙金勇、王嵩山、林會承、林修澈與李台元 (2014),永續社會系列-文 化保存,臺北市:五南文化。

謝金青 (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

謝金青 (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