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德布西的法國藝術歌曲與詩人

第三章 德布西生平與創作

第三節 德布西的法國藝術歌曲與詩人

德布西被視為是德國作曲家-胡果.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51的法 國版

兩人的歌曲風格皆展現詩詞與音樂的高度融合,詩詞語韻優先於音樂織

52 Carol Kimball. Song: A Guide to Style & Literature. (Redmond: PST..Inc, 2000.) P.185.

53 Les musiciens qui ne comprennent rien aux vers ne devraient pas en mettre en musique. Ils ne peuvent que les gâsher.

54 Margaret Cobb. The Poetic Debussy: A Collection of His Song Texts and Selected Letters (USA: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8.) P.xiv.

些歌曲採用共二十四位詩人的詩作,包含作曲家自己創作的詩詞。55在 1879-1887 年間,德布西為十三位詩人的詩作譜曲,其中以巴拿斯派的詩人為主,包含高堤 耶、里爾、邦維爾、布何爵、魏爾蘭等人,他們的詩作大都帶有自然、神秘、 暗 示的風格。自羅馬返回巴黎之後(1887-1915),德布西對於其歌曲創作的詩詞選 擇更加多元,除了象徵派代表詩人魏爾蘭、馬拉美、波特萊爾以外,亦回歸法國 中世紀較為簡樸的詩作,例如:法國詩人-維庸(François Villon, 1431-1474)56、 宮廷詩人-奧爾良公爵(Charles d'Orléans, 1394-1465)57。身兼音樂評論家的德 布西寫作能力更為精煉,進而嘗試自己創作詩詞,1892 年創作的套曲《抒情散 文》(Proses Lyriques)是德布西首次詞曲創作。

以下將分別簡介本篇詮釋報告中所探討的十首早期歌曲之詩人的生平。其 中,《麥花》之詩人安德黑.吉侯(André Girod)在歷史上並未留下痕跡,筆者 所能蒐集之相關資料,吉侯可能是德布西的一位友人,其餘關於生平背景及有無 其他作品等,皆未留下紀錄,因此本節中並不介紹吉侯。

一、泰奧多爾.德.邦維爾 Théodore de Banville,1823-1891

1823 年,出生於法國穆蘭,父親是一名海軍軍官,一直都在巴黎接受教育,

早年學習法律但未完成學業,後來專心從事詩歌創作。初期作品受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和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58的影響。

19 歲(1842)時,第一部詩集《女像石柱集》出版,描寫希臘的仙女和牧童

55 主要詩人與德布西歌曲數量如下:邦維爾 13 首、馬拉美 4 首、魏爾蘭 18 首、布何爵 9 首、波特萊 爾 5 首、奧爾良公爵 5 首、維庸 3 首,德布西自己的詩作 7 首。

56 中世紀末法國詩人。於巴黎出生,生平不詳,據說曾因謀殺、盜竊罪而被控,最後下落不明,被後 世稱為現代「被咒詩人」(poètes maudits)的鼻祖。維庸在生前默默無聞,到了十六世紀由詩人馬羅(Clément Marot)編輯、出版了他的詩歌,維庸的名字才漸漸進入法國的文學正典。詩集《小遺言集》(原稱 Le lais)

相愛的故事,引起當時文學批評者的注意。1846 年,第二部詩集《鐘乳石集》

問世,歌頌生活和愛情,色彩明麗,音韻和諧順暢,有七星詩社(La Pléiade)59 之遺風。1857 年發表了兩本《短歌集》、《奇歌集》,前者表現了對古代的崇拜和

二、史蒂芬.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

「複雜、纖巧的馬拉美,體格不大,舉止穩重,有教士般的尊嚴。睫毛 像絲絨,掩蓋著他綿羊般多情的眼睛。」

弗朗索瓦·戈貝(François Coppée, 1842-1908)60

1842 年三月十八日,馬拉美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官員家庭。但在他還很小

進修一年,隔年與瑪莉亞.葛哈(Maria Gerhard)結婚。1873 年,開始於巴黎 的中學以教學維生,生活過得平靜和諧。每周二晚上,都在羅馬街自宅與藝術界 的許多朋友、崇拜他文采的人聚會,一起討論詩歌、討論哲學、討論藝術。

馬拉美的作品並不多,著有《詩與散文》、《徜徉集》等,長詩《希羅迪亞德》、

《牧神的午後》。在他死去前一年(1897)創作的《骰子一擲,不會改變偶然》

(Un coup de dés jamais n’abolira le hasard),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其中運用了不 同字體、字型大小和空白,把一首詩變成了一本具有空間感的書。

61 ... doit y avoir toujours de l’enigme dans la poèsie... Ne peindre pas la chose, mais l’effet qu’elle produit. Le vers, doit donc pas, là se composer de mots, mais d’intentions, et toutes les paroles s’effacer devant la sensation.

馬拉美來說只是「一個字」,這個「字」的音調給我們從未聽到過的感覺,在一 種新的氛圍下顯現出某種事物,而這些事物,又帶有許多象徵意涵。或許有些讀 者會認為晦澀難懂,但馬拉美對語言美感的追求與其詩歌中的音樂性,是顯而易 見的。

三、保羅.魏爾蘭 Paul Verlaine,1844-1896

「馬拉美的生活平靜而有規則,魏爾蘭卻是騷動而可憐;馬拉美的詩裡,沒 有一點自己生活的影子,魏爾蘭放在他詩裡的,只有自己的生活。」62

1844 年三月三十日,魏爾蘭出生於法國洛林區的梅斯,家裡相當富有,父親 是工兵的指揮官。魏爾蘭在巴黎長大,並且接受教育,畢業後成為一名巴黎市政 府的公務員。

1863 年,魏爾蘭在《道德的進步》雜誌上發表十四行詩《普律多姆先生》, 1865 年起,在當時創刊不久的《藝術》雜誌上發表多首詩作及研究波特萊爾的 數篇文章,從此開啟他的寫作之路。也是這段時期,養成他貪戀杯中之物的酗酒 習慣。

1870 年,與馬蒂爾.莫特(Mathilde Mauté)-德布西的鋼琴啟蒙老師莫特 夫人之女-結為連理,這時候正是普法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刻。戰爭結束後,魏爾 蘭結識了阿圖爾.韓波,兩人之間的同性戀關係越演越烈,韓波的性格也是相當 無法無天,滿腦子狂放的思想。後來,魏爾蘭甚至為了這段關係,放棄了妻子與 家庭,飄洋過海到了英國。1873 年,在一次爭吵酒醉後,魏爾蘭用槍誤傷了韓 波,而被捕入獄。坐牢期間,魏爾蘭正式與妻子離婚,韓波也離開了他。

62 盧月化編著,《近代法國文學》,(台北,台灣商務,1983),頁 24。

1877 年,魏爾蘭正式返回法國,並於中學任教。1881 年,出版他第一本詩 集《明智》(Sagesse),這本詩將魏爾蘭的情感高貴化,並且將他與天主教至高 至廣的情感合而為一,在文學界造成關注,讓他一舉成名。

但這個人生高潮並沒有維持太久,魏爾蘭最喜歡的男學生在 1883 年因病去 世,三年後,母親也離開了他,他的生活窮困潦倒,長期酗酒以及疾病的摧殘,

讓他的性情變得很壞,躲在房子裡不出門,或是把僅有的錢都花在妓女身上。

這段灰暗的人生一直持續到魏爾蘭死亡,在這段期間他創作了《平行集》

(Parellèlement)、《愛情集》(Amour)、《題獻》(Dédicaces)、《幸福》(Bonheurs)。

1895 年底,他寫了幾首名為《死亡》(Mort)的詩,成為他最後的作品,或許也 是對於死亡來臨的準備,魏爾蘭在隔年(1896)的一月八日,在紊亂與貧苦中死 去,享年五十一歲。

魏爾蘭寫作不作分析,也不作抽象的思想, 但他有捉住最細微的情感的天 慧,能夠不加思索,以最真摯的直覺來寫作。對於詩的結構,他主張新詩應在內 容與形式兩方面,都有新的表現。這兩方面都要表現得十分含蓄,似是而分非、

似真似幻,不要讓人一眼看破,才能引起讀者內心的感覺與體悟。

除此之外,魏爾蘭天生富有一種音樂的想像力,秉持著「音樂至上,除了音 樂之外還是音樂」的原則,使聲音和字兩者完美結合,他的情感也充分的與讀者 的心產生共鳴。因此,他是個偉大、完美的藝術家,能寫出天真而自然、美麗又 充滿藝術性的詩,象徵派的代表詩人當之無愧。

四、保羅.布何爵 Paul Bourget,1852-1935

1852 年九月二日,布何爵出生在距離巴黎北方約一百二十公里,隸屬於索姆

省的城市-亞眠。他的父親是一位數學教授,在布何爵出生幾年後,被任命到位 於法國中部的克萊蒙費朗教書,布何爵隨著父親的工作遷移,並且在此地接受教 育。

1872 年,布何爵開始了詩歌創作,自第一部詩集《在海邊》(Au Bord de la Mer),到 1882 年出版最後一部詩集《懺悔》(Les Aveux)。在這期間,他擔任文 學記者,並且在 1883 年在《新評論》(Nouvelle Revue)期刊發表了與心理學相 關的研究-《當代心理學測驗》(Essais de Psychologie Contemporaine)。1884 年,

布何爵前往英國並待了約莫四年的時間,在那裡,他發表了共四篇長短篇小說,

都十分受到人們喜愛。

布何爵作品產量豐富,並曾獲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持續創作至 1935 年,

於聖誕節當天卒於巴黎寓中,享年 83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