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心理賦權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心理賦權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係在探討心理賦權(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的意涵及其 相關研究,分為四個部分,包含心理賦權的意涵、層面與測量工具、

再探討其相關之研究。

心理賦權的意涵 壹、

賦權(Empowerment)乃是個人與組織藉由學習、參與、合作等 過程或機制,獲得掌控與自身相關事務的權力,而提升個人生活與組 織績效。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賦權理論越發被管 理學家所重視,在賦權的相關研究中,約可歸類出兩種說法。在 20 世 紀 90 年代之前,關於賦權的研究較偏向結構賦權(structural

empowerment),直到 1990 年 Thomas 等人再提出不同觀點才轉而研究 心理賦權(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結構賦權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關注組織本身,視賦權為一種主管 與員工分享權力與資源的管理方式。而員工個人的被賦權程度,將受 到訊息、支持、完成工作所需支援、後續的發展機會與組織的機動性 等因素所影響(kanter,1977,1993)。

心理賦權則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關注個人對工作與組織的知覺,

視賦權為一種內在激勵的概念。相較傳統之賦權理論僅關注權力如何 下放,忽略被賦權者的心理感受,Conger& Kanungo(1988)則認為員 工的動能並不一定是權力轉移的直接結果,只有在員工感受到主管的 賦權行為時,才有可能產生行為或態度的改變,因此說明心理感知是 賦權措施有效與否的關鍵。因此,Conger& Kanungo 將賦權定義為:

當組織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增強員工自我效能感的過程,屬於內在激勵 的概念。Tomas & Velthouse(1990)即是以 Conger 等人的觀點為基礎,

提出心理賦權的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構賦權與心理賦權兩者觀點看似不同,卻又相互關聯。不同於 結構賦權較關注工作中實際賦權條件的存在程度,心理賦權較著重個 人對於結構賦權條件在心理上的解釋與反應。(Hechanova, Alampay, &

Franco,2006)。因此,也可以說結構賦權為心理賦權的必要條件。

多數研究皆闡明組織結構、政策與實踐對於 提高個人的心理賦權 程度具有重要意義(Seibert, Silver,& Randolph,2004)。亦有研究顯示 心理賦權程度較高的人對於其工作與組織會產生更高的行為感知

(Hechanova, Alampay, & Franco,2006)。

社會認知理論強調個體、行為和環境三者為一種交互作用的關係,

Conger& Kanungo(1988)以此觀點作為框架,對心理層面的賦權進行 分析,認為賦權不單單僅是授予部屬權力與資源,尚隱含「(enable)

使之能夠……」之意義在其中。因此可將之定義為一種提升自我效能 感(self-efficacy)的過程。賦權的本質並非僅單純改變個體的外在行 為,同時也是改變個體內在信念的過程。

Thomas & Velthouse (1990)根據 Conger 等人所強調的內在激勵 觀點,提出心理賦權的概念,並進而發展出賦權的認知模型 ,主張心 理賦權是賦權的個體體驗的綜合體。此綜合體藉由個體對工作環境的 主觀評估及他人對環境的相同看法,產生自我對工作之價值認定,進 而影響工作表現。

Spreitzer(1995)以認知賦權模型為基礎,開發心理賦權模型,他 將心理賦權定義為:由員工知覺的工作意義、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和 工作影響力組成的員工內在工作動力概念。Spreitzer 認為此四個層面 構成心理賦權的本質,反映員工對自己工作角色的積極定位,四者缺 一不可。工作意義係為員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對工作目標與 工作價值的判斷。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是否具備成功完成工作 所需的技能、能力和知識的認知與評價。自主性代表個體對自己的工 作行為和過程進行控制、選擇或自主決策的一種認知。工作影響力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組織部門的戰略、管理、營運等方面之影響力的認 知程度。

Menon(1995)主張,心理賦權是以個人的心理體驗為前提,個 體感受被賦權的程度。心理賦權能讓員工感受到激勵思維,能增加個 體內在的任務動機,透過個人對任務意義的評價或認知,使個人能主 動,持續地完成組織目標,其目的在促使其運用本身的能力、產生對 環境的影響力,提高為組織效力之意願(Spreitzer, 1995; Thomas &

Velthouse, 1990)。

Conger 與 Kanungo(1988)說明心理賦權是賦予個體能力的一個 過程,能激發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態度與執行力。藉由正式的組織實務 及非正式機制提供給員工有效的資訊,進一步消除其無權的知覺並提 高員工增進自我效能。

Amabile(1988)指出:感受到心理賦權的個體認為自己有獨立自 主的權力,相較其他員工,被賦權者較不在意工作與規則的約束,因 為少了限制的因素,他們所以可以更自在的發揮新的創意。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心理賦權定義如下:

心理授權是員工感受到被激勵與賞識的一個過程,藉由賦權能讓 員工認同組織價值觀,認為自己所從事之工作具足具意義,並在過程 中提升其內在動機、增進自我能力,提升自我認同感與組織認同感,

進而自發為組織效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心理賦權的層面與工具 貳、

一、心理賦權的層面

Thomas(1990)提出心理賦權包含四個認知層面:

(一) 意義(meaning)

(二)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or competence)

(三) 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

(四) 影響(impact)

意義是指個體依據個人價值觀與標準,對工作目標與意義產生的 價值感受;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於自我本身工作能力的評價;自我 決定是指個體對於工作方式與付出多寡的掌控權之認知;影響則是指 個體對於組織策略、經營方針與績效的影響程度。此概念與結構提出 後獲得多數學者的認可,替心理賦權的實證研究奠下基礎。

Fulford & Enz(1995)認為員工心裡賦權應包含三個成分:工作 意義、自我效能感和個人影響力。

Menon(2001)提出不同於以往學者的觀點,認為早期的賦權研 究取向並非是互相排斥的關係;相反的,藉由透過綜合不同的研究取 向,將有助於更加深刻的瞭解賦權的本質。在此認知下,Melon 提出 測量賦權的綜合性心理學研究方法(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指出在個體層面,心理賦權包含三部分(Menon, 1999):

(一) 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

控制感包括對權威的信念、做決策的範圍、可獲得的資源、

進度掌控度、與工作表現。

(二) 勝任感(perceived competence):

勝任感意思為對工作角色的掌控,包含能熟練處理多項任務,

以及能成功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三) 目標內化(goal internaliz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目標內化包含個體能掌握組織價值的激勵性,或領導者提供 激動人心的願景。

控制感展現傳統賦權方法中權力分配、提升部屬自主性等措施的 效果,相當於「影響」或「自我決定」。勝任感與 Conger 和 Thomas 等 人的提出的「自我效能感」類似,目標內化則代表了賦權的內在動力 部分,反應員工對於組織目標的承諾程度。因此,本研究採 Menon 之 觀點,將心理賦權分為三部分:即控制感、勝任感、與目標內化。

二、心理賦權的工具

在眾多心理賦權的測量工具中,最具代表性且應用最為廣泛的應 屬 Spreitzer(1995)以美國前 50 大產業之員工為對象進行研究,所開 發之心理賦權量表。此量表是以 Thomas 等學者(1990)所提出的賦權 模型為基礎,包含工作意義、自我效能感、自主性與工作影響力等四 個維度。 此問卷的信度良好,各項度的α 值在 0.79~0.85 之間,總信度 係數 Cronbach’s α 為.72,顯示內部一致性良好。

Melon(1999)根據他的心理賦權定義與結構的觀點,編製心理賦 權量表。將 311 位員工的問卷分析後,發展出三個因素、共九道題目 的心理受權量表;包含控制感(三個問題,例如:我能影響我所在的 部門完成工作的方式)、勝任感(三個問題,例如:我具備完成工作所 需的能力)、與目標內化(三個問題,例如:我受到組織目標的鼓舞)

三個分量表,各構面的α值分別為.83、.80、.88,信度良好。

Melon 之後再以此量表對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的樣本進行實證研 究,α分別為 0.80~0.88 與 0.81~0.87(Melon,2002),表示此量表在不同 國家情境下依然具有良好信度,並且顯示 Melon 所提出的三層結構獲 得數據支持(Melon 2001,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心理賦權的相關研究 參、

心理賦權因為受到個體的內心知覺與個人經歷影響,不同背景的 個體對於賦權的意義感受必定不盡相同。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於 心理賦權的前置變量進行探討。從過去的相關實證研究結果得知,影 響心理賦權的因素可大致分四類:即個體因素、工作特徵因素、組織 因素以及文化因素。

一、 個體因素:

如人口統計學變量、人格特質與壓力詮釋方式(interpretive style)

等,主要包括人力資本與人格特徵對心理賦權的影響。

在人口統計量部分,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Spreitzer

(1995,1996)對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心理賦權的相 關性進行研究,發現僅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心理賦權正相關。

Koberg 等人(1999)的研究結果表明只有任職期限與心理賦權呈現正 相關。Scott 等人(2011)研究發現,工作水平、任期年限以及年齡與 心理賦權呈現正相關。Hancer 等(2003)的研究結果是年齡、性別、

教育程度、任職期限、職位類別等均對心理賦權產生影響。

人格特徵對心理賦權存在重要影響,Thomas 等(1990)提出控制 傾向與心理賦權的自我效能感、工作影響力兩個層面有關。Spreitzer

(1995,1996)研究結果說明控制傾向與自尊與心理賦權均有顯著影 響,內控型的員工比外控型的員工具備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與自主權;

高自尊個體比低自尊個體有更高的賦權知覺。

此外,研究發現,核心自我評價高的個體傾向於選擇具有挑戰性 的角色,並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會選擇有意義的目標,具有更高的 心理賦權水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壓力調適風格部分對心理賦權亦有影響,具體來說,「技能認同」

(skill recognition,例如個體感受到因為自己的才能發揮而影響事情圓

(skill recognition,例如個體感受到因為自己的才能發揮而影響事情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