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組織認同的影響,

以及研究心理賦權是否在兩者關係中具有中介效果。本章共分四節,

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重要名 詞釋義以及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以下就各節內容詳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位處知識型社會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環境巨幅變化,社會快速變 遷,帶動教育教育環境的改變與相關政策之調整。學校領導者因此面 臨諸多挑戰,少子化的衝擊、十二年國教政策、課程發展的翻

轉、……等,傳統的學校管理、教學過程與課程設計不斷的遭遇衝擊 與挑戰,學校領導者必須根據變革所提出的要求做及時因應。Kotter

(1994)曾說:「良好的管理,能掌握複雜度;有效率的領導,能帶動 組織變革。領導的功能即在於創造出有建設性和適應性之變遷」。如今 學校校長領導不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展現,學校教師扮演的角色亦正 在轉型,每位成員都得為學校發展與轉型承擔責任。有別於以往教書 的定位,教師被賦予更多的期待:如何成立社群、發展專業自主、參 與學校教育發展、創新教學…等。在校務評鑑以及諸多競爭型計畫如 高中優質化、旗艦計畫中皆將教師參與度列為重要參考指標即可窺知 一二。因此校長如何帶領教師擘劃學校願景、群策群力為共同目標付 出努力、提升學校績效再創高峰即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足見校長領 導的重要性。

當社會組織越複雜時,更需要精密的領導力來推動變革(Fullan, 2001)。學校組織特性有別於一般企業,為一 結合科層結構與鬆散結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三足鼎立的結構,校長暨為科層體制的維持者,又是改革的帶領者,

在目前變動不定的環境下,轉型領導無疑是最適合出現在學校中的領 導模式(張明輝,1999)。Silins(1994)指出:轉型領導之概念,有 助於教育的革新與進步,學校領導者應藉由轉型領導,促使改革更加 成功。轉型領導理論為校長的領導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強調領導者 重視革新,以前瞻的眼光鼓舞部屬並激發其高層次的工作動機,以共 同達成既定目標(秦夢群,1997)。學校轉型領導重視教師的參與,透 過改變組織成員的認知與內在動機來推動組織的發展與轉變,此種觀 點為推動學校改革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於學校革新,特別是校長 在學校中如何激發教師工作動力、實現組織變革具有啟示作用。據此,

欲瞭解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的行為關係影響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是學校重要的人力資產,在學校變革過程中,如何帶領教師 認同組織並提高意願為之效力,是所有領導者需要瞭解的。日本策略 大師大前研一在《低 IQ 時代》中,為教育界的賦權疾呼,提出賦權在 歐美國家已逐漸成為教育主流,呼籲日本應快速跟上這股潮流(引自 張文隆,2010)。Spreizer(1995)認為賦權能增進內在動機,透過個 人對工作意義價值觀的認同,為組織願景的實現而努力,並在過程中 提升自身的能力。當教師感受到被賦權時,會認為自己是組織中的重 要成員,激發內在動機,進而提高對組織的認同感,願意付出及參與 學校決策,為組織的共同目標努力。Peter F. Drucker 在《管理的實務》

書中亦提到賦權是未來的趨勢,多數企業亦聲稱賦權是組織不斷改進、

重啟管理創新的引擎(引自張文隆,2010)。因此,瞭解心理賦權的作 用與機制實屬重要,乃本研究之第二項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擁有知識即代表具有影響力。因 此知識工作者擁有較高之自主性,若希望這樣的員工願意為組織自發 性的貢獻心力,必須激發他們由衷的認同組織,才能為組織創造附加 價值(溫金豐,2005;Albert, Ashforth, & Dutton, 2000)。近年來,組 織認同已是組織行為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一個人對組織的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感於內影響工作的滿意度,於外表現在為組織效力的程度,對組織 的發展與效能具有一定之影響力。在學校組織變革的過程中,教師乃 是第一線的實踐者,對學校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教師,能被激發展現更 多的組織公民行為,有助於學校經營績效的提升。唯目前在教育研究 的範疇中,也許是因為以往多數研究者未將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切割 劃分之緣故,對於組織認同的研究非常稀少,足見此研究之價值與迫 切性,此乃本研究之第三項動機。

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想探討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組織認 同的影響,並瞭解心理賦權感受是否在兩者之間具有中介效果,期能 將實徵研究之結果進行分析並提出可行之建議,俾利教育行政單位參 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