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忍辱行的實踐方式

第四章 忍辱行對於人間佛教推動的意涵

第二節 忍辱行的實踐方式

現今人類處於高度文明時代,許多新穎科技提供美好與便利生活,人類壽命也 無限延長,對比從前,看似迎來勝利的新時代。但同時,現代人也歷經著許多焦燥、

恐懼、不安及承受種種新世代的疾病。傳統道德中的忍辱精神,似乎也伴隨新科技,

在隱隱消失中,古老偉大智者佛陀所說,不要去仇恨那些抵毀我們的人,轉惡為善,

轉恨為愛,這世界才能處處和平、和諧與幸福。148

二十一世紀的菩薩應如何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作為精進的後盾。面對萬種人、

萬種物,如何在自身崗位上,奉行六度波羅蜜?行忍辱克服種種困難?環境的改變 已威脅到人類,在複雜環境中求生存,更是一種生命忍辱的調理。面對一切因緣法 則上,當觀想如同露珠、泡沬、閃電,瞬間美好亦或黑暗,在生命旅程上,須更努 力讓自己在面臨人生谷底時,在黑暗中前進,激盪出生命的能源,使其生命充滿意 義。

在高僧大德、聖賢年代,有其處的困境,而現今世紀所面臨氣候變遷導致地球 暖化、天災增加,所有物種,皆面臨生存環境中的危機,外在生活上種種不適,是 我們首當其衝要學習忍耐的境界,但這些尚處於「生忍」階層。以智慧、及忍辱克 服此時代之苦難,此為《法華經》的弘傳特色之一。

相對來說,對治慾望與苦痛其中一項方法「忍辱行」,於當代人修持及生活上 有極大的重要性。弘法修行過程中,名聞利養薫誘的抗拒,乃至於在生活上種種情

146慧嶽法師,《天台宗的淵源——南嶽慧思禪師的教學》,http://t.cn/RnBFIoc,瀏覽日期 2018.4.5。

147德異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大正藏》冊 48,頁 352。

148釋印海、張大卿合譯,《佛教徒的信仰》,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 年 4 月,頁 303。

65

境狀況、未來所要突破的種種瓶頸,忍辱是一種增上力量。所謂無邊罪過在於瞋;

無量功德,則在於忍。這也是為何佛教把「忍辱」視為最大的修行功課,因一切法 成就在於忍。如何修習忍辱行 ?以下舉列四點方式作為念想。

一、歡喜償還.以德報冤

人與人之間的因緣,牽涉甚雜,或見歡喜、或見瞋恨起。如果過去生沒有造作,

今生就不會有順境、逆境來考驗,用歡喜心來償還,以德報冤的心境,是因為看透 背後的因緣,對於仇者,持以以德報冤的精神。如同在《大智度論》卷十四記載:

當自思惟,一切眾生有罪因緣,更相侵害。我今受惱,亦本行因緣,雖 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惡報,我今償之,應當甘受,何可逆也!譬如負 債,債主索之,應當歡喜償債,不可瞋也。149

如上述引文中所言,明了因緣,心中才能不起瞋心,以防破壞所有積聚的善行,

以忍辱護住所有百劫的善根。菩提達磨大師於《四行觀》中對於修行者所會遇到的 因緣,在經文中提到:

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 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 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 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150

因此,釋尊在成就佛道過程中,面對種種的境界,持續不斷修持忍辱,及精進 於所有的密行功德,以達成圓滿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法身之相。曾經羅睺羅與舍利 弗尊者在王舍城中拖缽乞食時,遇到流氓惡漢的辱罵棒打,頭破血流,但是,舍利 弗告訴羅睺羅:

149(後秦)鳩摩羅什譯,〈序品1〉,《大智度論》卷 14 ,《大正藏》冊 25,頁 166。

150曇琳記錄,《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卷1,《卍續藏》冊 63,頁 404。

66

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當以慈悲憐 愍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有榮譽的時候,不能使心高舉;受侮辱的時 候,不能使心生恨,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比忍辱的人更有勇氣。天上 人間,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151

而,對於修道者,有所謂的「名關」、「利關」、「恭敬關」。如大家所熟知 的唐朝悟達國師德行高深,受皇帝崇敬,尊封為國師,而一念心中忘失修道者最重 要的無生法忍之內涵,起傲慢之心,累世的冤親債主便有機可趁,在國師的膝蓋上 長出了人面瘡。

西藏密勒日巴尊者,因年輕時造了罪業,爾後悔改知錯,上師為了拔除其往昔 所造諸業,在生活中錘鍊他的心性,建房子,拆了又建,來回數十次,激發他的忍 苦精進修行之毅力,進而證得無上菩提。152

上述三位尊者例子,皆是學習忍辱,將每位眾生皆觀想成未來佛,才能息下瞋、

忿之心,進而去除習氣種子。學習忍辱波羅蜜,是用來改變自己的心,以歡喜心來 接受償還過往罪業。

二、常行慈心.對治瞋心要行的忍辱

忍辱、忍讓,總是讓人覺得是一種妥協、委屈壓抑的讓步,人生大多時候,時 時在忍受孤獨、忍耐誤解、忍耐失敗,在這些忍的考驗中,無非是鍛鍊我們內心最 深層的毅力與耐力。為提高生命層次與高度,面對人生低谷,只要能夠忍得住、熬 得起,就有辦法成為真正的智者。

行者常行慈心,雖有惱亂逼身,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 行慈……菩薩修行悲心,一切眾生常有眾苦:處胎迫隘,受諸苦痛;生 時迫迮,骨肉如破,冷風觸身,甚於劍戟。153

151星雲大師,《十大弟子傳》,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年,頁 290。

152張澄基譯註,《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台北:慧炬出版社,1983 年。

67

釋尊未成佛前,身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心中沒有起任何一點瞋心。

這樣的忍辱,因在心上沒有激起任何漣漪波瀾,沒有任何剎那瞋念,而成就佛道。

經典裏記載:「一個人持戒、布施的功德,都不及忍辱的功德。」154這世間所有 事業的成就,無一不是在忍辱中所淬鍊出,大聖尊者佛陀如同大海,能包容所有傷 害、毀辱他的人,寬恕一切毀謗他的人,將其細流匯納,成就大海之深。

三、念眾生苦.對治一切人等的忍辱

對於眾生的苦惱,在經文中有非常多,如下文所述,菩薩對眾生有終生之憂而 為修行悲心、勇往無畏,見一切眾生有許多的苦惱,從人最初在母胎中所受的窒悶 之痛苦,及至出生時與空氣接觸一剎那間,接觸到空氣如冷風劍刺。爾後所面臨的 老、病、死、苦等眾苦。如同《大智度論》中所提到:

復次,菩薩修行悲心,一切眾生常有眾苦:處胎迫隘,受諸苦痛;生時 迫迮,骨肉如破,冷風觸身,甚於劍戟。是故佛言:「一切苦中,生苦 最重。」如是老、病、死苦,種種困厄,云何行人復加其苦?是為瘡中 復加刀破!復次,菩薩自念:我不應如諸餘人,常隨生死水流,我當逆 流以求盡源,入泥洹道。一切凡人,侵至則瞋,益至則喜,怖處則畏。

我為菩薩不可如彼,雖未斷結,當自抑制;修行忍辱,惱害不瞋,敬養 不喜,眾苦艱難,不應畏佈;當為眾生興大悲心!155

在上述經文中,如同《法華經.化城喻》中釋尊變現化城,為引導眾生能離苦 得樂,人在出生所受到苦後,有了情緒上之惱苦,開始面對愛別離苦、怨憎恚苦。

因此星雲大師在度眾的過程中,因自身也遭逢國家戰爭、喪失父親、三餐不繼,顛 沛流離中見到眾生的苦通,而有了大悲心之顯發。

153(後秦)鳩摩羅什譯,〈序品1〉,《大智度論》卷 14 ,《大正藏》冊 25,頁 166。

154(宋)法天譯,《毘婆尸佛經》卷2:「佛言:諦聽!我今演說波羅提目叉曰:忍辱最為上,能忍得 涅槃。」,《大正藏》冊1,頁 158。

155(後秦)鳩摩羅什譯,〈序品1〉,《大智度論》卷 14 ,《大正藏》冊 25,頁 166。

68

爾後為了度眾,於1949 年春,來到台灣後,推動人間佛教弘法,施設了許多接 引的方便法門,雖這些舉動引起當時很多在家居士的批判,認為大師是佛教界的魔 王,不止如此,甚至於教界上也不易接受,乃至對於「人間佛教」這個名詞的反感,

在歷經佛光山開山五十年後,才漸漸被教界所認同理解。

從早年參與僧侶救護隊,一開始所提倡「青年歌詠隊」,以學生青年為主要對 象,教唱佛陀聖歌,包含對於法師們上台唱歌、梵唄表演,至後來大師開大座講經,

讓很多信徒登台獻供的新興舉動,實為示現大慈悲,從新生兒的毓麟之喜、佛化婚 禮、菩提祝福禮到壽誕之禮的舉辦,皆是大師感於佛法對於人的重要性,因此開種 種度眾法及方便門,在此四、五十年之間,弘化過程,佛光山許多實踐面皆以「人 間佛教」理念舉辦各種活動,以佛陀紀念館為例,其中的五和塔,為佛教新時代踏 出一大步,舉辦佛化婚禮、菩提祝福禮、毓麟之禮、壽誕之禮,藉五和中「家庭和 順」之理念與生活融合,以簡易無負擔的學佛方式來度眾。過程中,同樣也遭受到 各種質疑、批判,外界認為「人間佛教」為新興宗教。在中國,直至目前,尚有許 多反對「人間佛教」的聲音,直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於2015 年當選中國佛 教協會會長後,積極推動並贊同「人間佛教」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才消弭了許 多反對的聲浪。156人間佛教的發展推動、弘化過程中,遭遇到各式各樣反對、各種 批評與責難,但因心中有眾生,心甘情願的忍辱,才能成就大願。

四、以眾為師.對治分別執取的忍辱

以眾為師,恆常不輕他人為常不輕菩薩的特點,能夠以所有人等為導師,為消 除內心執取的分別。而在大師一生展現於修養品德中,令人景仰學習的智慧,可以 在其著作中,以《往事百語》第一冊《心甘情願》中〈忍耐就是力量〉這篇文章裡,

看到大師親自道出了實踐菩薩行的方法思想,說明忍辱對自己一生的重要性:

156《學誠法師--現代寺院的幕後推手》,http://t.cn/REBR3Le,瀏覽日期 201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