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卷受持之疑難

第三章 《法華經》之弘傳及其忍辱行

第二節 經卷受持之疑難

《法華經》中菩薩行,以經卷受持為弘經實踐的中心。經中所說,「法師」並 不限定於固定對象上。〈法師品〉中明確指出,若能以身體實踐五法行者,也等於 在自利利他基礎情況下,為五種法師,並不受於出家、在家的角色的束縳。故,在 實踐上,全經二十八品之中揭示修行方法主要以為他人解說經義、書寫、受持、讀 誦、供養經卷等。而,其中對經卷的受持,是《法華經》最具有弘傳之特色,但也 是最為人所無法信受的地方。

此經所強調一佛乘思想,主張眾生皆能成佛,如何開權顯實,引領眾生入佛之 慧,乃為《法華經》之宗旨。為強調《法華經》功德殊勝,經卷受持成為進入一佛 乘的善巧方便法門。今依此理念,以四個部份試析《法華經》經卷受持的內涵,針 對《法華經》中「簡易修持」的疑難部份作探討。

94(西晉)竺法護譯,〈輕慢品19〉,《正法華經》卷 9,《大正藏》冊 9,頁 122。

95《香光莊嚴》,第86 期,2006 年 6 月,頁 70。

44

一、歷史緣由

經卷受持與佛塔信仰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釋尊滅後,原始佛教時期的佛弟子們,

將佛陀所遺留下的舍利建塔供奉,作為佛陀法身智慧的象徵,禮拜佛塔中舍利象徵 等同於禮敬佛陀,漸漸地,以此為信仰的中心。

佛塔因而形成了佛教神聖的建築象徵,形成了「佛塔信仰」,到了大乘佛教後,

開始有佛像雕刻出現,但塔寺的禮拜,在佛弟子心中依然保有重要的地位,阿育王 時期,佛塔的建造更是達到了 鼎盛時期。96在《法華經》中也強調建塔的殊勝功德及 不思議。經云: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成佛塔,如是諸人等,皆 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97

經中的說法,是否喻示《法華經》興起也含有「佛塔信仰」的傳承?其又是如 何演變成「經卷受持」?

初期大乘經典,如《般若經》、《維摩經》等側重經典受持,並強調供養佛塔,

只能獲得升天福報,不能獲得無漏智慧 。因此,《法華經》在此背景之下,逐漸改 變其信仰形態。經云: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 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 坊供養眾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 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98

經中所示,若能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此經典者,等同於起塔造寺及造僧 坊供養眾僧。在〈見寶塔品〉中,亦云:「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

96李玉珉,〈中國早期佛塔溯源〉,《故宮學術季刊》第六卷,第三期,1989 年,頁 75-104。

97(後秦)鳩摩羅什譯,〈方便品 2〉,《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8。

98(後秦)鳩摩羅什譯,〈分別功德品 17〉,《妙法蓮華經》卷 5,《大正藏》冊 9,頁 45。

45

彼之寶塔皆踊出其前」。99體現了佛塔踊出證明佛陀所說之法真實不二,因此,只要 依一顆至誠懇切的心,供養佛塔亦或誦持經典,皆能獲得無上功德,最終邁向成佛 之道,此亦彰顯出佛陀以佛塔信仰為發展基礎,誦持《法華經》為未來的傳承。

在組織結構及經文的脈絡上,意味著佛塔信仰與經卷受持密不可分。100因此,

從最初的「佛塔信仰」,逐漸轉成「經卷受持」,此乃在初期大乘佛教時期,《法 華經》弘傳上的背景因素。

二、實踐方式的內涵

《法華經》後半經文中,不斷地重覆強調五種實踐法:受持、讀、誦、解說、

書寫《法華經》,便可獲得其大功德的意旨。在菩薩行理論與實踐組織上,此五種 實踐法,也是在《法華經》中被視為邁向佛道的捷徑。

(一)受持:所謂受持法,即在佛法上踏實綿密的實踐,對於法華教法能相信 並行持,進而思惟及憶念法的內容,稱為受持法師行。

(二)讀、誦:以研究、目視經文為讀,並口吟誦、諷誦。過程中,需心口合 一齊閱,專心虔敬,熟讀之,便無有忘失。在讀誦的過程,以口誦,心念觀想佛陀 法音流入心中,與法義結合,運用於舉心動念處。因此經典的讀誦,貴在專而不在 多。讀誦時,對不解的經義,應常誦、深研思惟其義,方能知其理。

(三)解說:經論教義上的解說,屬於法施的範圍。法師者,除了不為名聞利 養所惑,更要以法布施於人。故,在《法華經》中,法師並不以出家眾為特定對象。

(四)書寫:以信、受持為根本,書寫經文,乃將為佛法流佈弘傳於世間,也 是大多數佛教徒歡喜的其中一項行門。一般皆以抄經來報恩、還願或培養身心定力。

對於《法華經》的書寫,以日本日蓮宗的受持最為廣泛。因此,佛教普及性隨著《法 華經》的抄寫漸而流通深入民間,也因信仰讀誦的功德,使得許多人能夠背誦佛經,

顯現出在弘傳方面,《法華經》對於書寫經卷、讀誦的功德力非常強大。

99(後秦)鳩摩羅什譯,〈見寶塔品 11〉,《妙法蓮華經》卷 4,《大正藏》冊 9,頁 32。

100林久稚譯,平川彰等著,《法華思想》,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年 11 月,頁 21-32。

46

此五種實踐法,為經卷受持之內涵,因簡易修持,引起了疑難,而出現經中所 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101也因而道出經中隨處遭受迫 害,故,在〈勸持品〉中有了「念佛告勅故,皆當忍是事」。102之宣說。

三、經卷受持與一佛乘

《法華經》的前半以佛塔信仰為主,於〈法師品〉之後,便以經卷受持代替了 佛塔信仰。故對「一乘法」加以強調,就很自然地轉向重視《法華經》的「經卷受 持」。〈方便品〉中體現出《法華經》對於經卷的重視,到了〈法師品〉之後才出 現大量宣揚持經的意義與功德,文中提到了許多受持、諷誦、讀說此經的功德利益,

使得許多佛教徒歡喜信受奉持。

釋尊說此經,是為使二乘者 、乃至受持經義者,能發起菩提之心,行菩薩之行,

而入一佛乘,成就佛道。在〈方便品〉中云:

佛滅渡後,如是等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 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 餘乘,唯一佛乘。103

釋尊出世世間一大事因緣,為使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因此,能聽聞《法華經》

之人,於過去、現在及未來都有成佛的因緣。釋尊在世時所說大乘法,座下的聲聞 弟子都無法完全信解,甚有五千比丘當場離席退席,更何況在釋尊滅度後,因此釋 尊表示,若於滅度後,能夠受持、讀誦、解義者實為難得之人,也和此經結下未來 成佛之因緣,即使在現世不能成就一佛乘,在未來其他佛土中,也能有因緣親近諸 佛,聽聞《法華經》,終可圓滿成就佛道。

101(後秦)鳩摩羅什譯,〈勸持品13〉,《妙法蓮華經》卷 4,《大正藏》冊 9,頁 31。

102(後秦)鳩摩羅什譯,〈法師品10〉,《妙法蓮華經》卷 4,《大正藏》冊 9,頁 36。

103(後秦)鳩摩羅什譯,〈方便品 2〉,《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7。

47

因此,到了〈法師品〉,以經卷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及供養,作為實踐菩 薩行的思想主軸。此品的「法師」,是指受持、讀誦、弘宣《法華經》者,皆為法 師,也喻指法師為實踐菩薩行者之稱謂。

故,釋尊告諸大眾,若有人於佛住世時、佛滅度後,能聽聞經中一偈一句,乃 至一念生起歡喜者,皆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此一念隨喜,包含了一切眾生。〈法 師品〉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種種供養經卷……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 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

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104

上述此品重點,即是經卷弘宣的實踐,不管在家、出家,只要能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皆能成就佛道。另在〈分別功德品〉中,也提出了特別 強調經典弘宣的功德。經云:

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 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 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 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105

上述經文中,從信、解方面入手,深研理解佛法之趣味,在信解後始能受持,

並廣宣教導幫助他人也如此行持、讀誦、書寫,不僅是自利利他的功德,也能實證 佛之智慧。

四、經卷受持讀誦之殊勝

104(後秦)鳩摩羅什譯,〈法師品 10〉,《妙法蓮華經》卷 4,《大正藏》冊 9,頁 30。

105(後秦)鳩摩羅什譯,〈分別功德品 17〉,《妙法蓮華經》卷 5,《大正藏》冊 9,頁 45。

48

《法華經》中,在〈法師品〉、〈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法師功 德品〉、〈如來神力品〉等皆在強調經卷供養功德,從宣說聽聞、教授書寫、供養、

讀誦《法華經》、聽聞隨喜,乃至受持者,皆能得六根清淨之福德。

另在〈常不輕菩薩品〉中,雖常不輕菩薩是屬於實踐《法華經》者,但在經卷 受持上,證實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殊勝功德,經文中云:

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 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

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06

常不輕為實踐大乘佛法代表之一,為釋尊說明自己過去生受持《法華經》,得 無上證等證覺的實例,在弘宣《法華經》過程中面對任何人,不管是不是大乘根器 者,皆以堅持的信念、行動,來推廣《法華經》。見人便歡喜讚歎:「汝等皆行菩 薩道,當得作佛」。107即使遇到了增上慢者也是讚歎,實成為受持《法華經》的大 菩薩。

釋尊在成佛前,實踐忍辱菩薩行而成就種種功德、神通力與智慧。因此,經卷 的弘通流傳也圍繞在菩薩行實踐上。常不輕菩薩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並非此世 的成就,而是過去世中對經典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的菩薩行,無有停止懈怠,

為了成就佛菩提,而堅持不懈、忍辱不悔,由此可知,經卷的功德力量,實在不可

為了成就佛菩提,而堅持不懈、忍辱不悔,由此可知,經卷的功德力量,實在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