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華經》中各品忍辱之體現

第三章 《法華經》之弘傳及其忍辱行

第三節 《法華經》中各品忍辱之體現

透過《法華經》中,弘傳者在修行過程中,生活上的影響,所要承受外界對佛 教、對僧團的觀點,皆需以忍辱波羅蜜為準則。本節擷取散落在九品中對於忍辱的 列述,並對其經文,做了相關梳理說明。經典一開始,釋尊便開宗明義,在〈序品〉

中,對忍辱有了以下示意: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 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109

在《法華經》一開始即表明,菩薩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菩薩道行持修學布 施、忍辱等六種波羅蜜,應在人群中實踐佛法,幫助眾生得到幸福圓滿,雖末法惡 世中,到處有嫉妒或故意毀壞者,菩薩所行施忍辱法,能忍受一切的侮辱而不生瞋 恨,能忍之於心,不見有所忍之境界、無需忍之心,克服萬難,如此行持。如〈方 便品〉中的偈語:

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108釋孝順譯,菅野博史著,《法華經—永遠的菩薩道》,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 版社,2005 年 2 月,頁 290。

109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序品1〉,《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3。

50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 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以貪愛自弊,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 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110

在前段〈序品〉中,釋尊已點出若遇到未完成修行境地卻起傲慢心的修行者,

應行持忍辱力。進入〈方便品〉後,又提出上述七點,於時劫濁亂時,眾生罪業煩 惱深厚,懷有許多貪、瞋、慢、疑惡念,造就不善性。修行者於弘傳上的困難,應 行忍辱精進,對於一切人等,應起平等大悲心。如下〈信解品四〉中所說:

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111

此偈說明,凡夫之心,迷失於無明之中,不以為苦,反而樂此不疲,大聖佛陀 為諸法之王,為喚醒迷惘眾生,換上糞掃衣(為此品中之窮子喻)。故,釋尊降誕 人間,現凡夫身,實則為使眾生能從卑屈、虛無中解脫,以方便法行救度,依眾生 不同根機教化。如下〈化城喻品〉中的偈語: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眾生聞此法,得 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112

〈化城喻品〉中經文譬喻,釋尊見眾人取寶途中渴乏疲極,失去信心,而變現 出休憩所。此喻佛陀為教化苦惱眾生,永不停歇奉勸,以方便法門,指引眾生對法

110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方便品2〉,《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7。

111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信解品4〉,《妙法蓮華經》卷 2,《大正藏》冊 9,頁 19。

112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化城喻品7〉,《妙法蓮華經》卷 3,《大正藏》冊 9,頁 23。

51

升起大歡喜,令修善道。使修忍辱法者及持五戒十善之人,開啟追求真理的大信心。

而追求真理過程,修行者應依弘經三軌來行持,在〈法師品〉,釋尊如是說:

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 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 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供養於法師,引導諸眾生,集 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 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 量億劫,為眾生說法。113

此品提到弘傳者對外的弘經三軌,代表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及一切法空性,

在此弘經三軌前提下,含括對佛法的「信」與如何折伏自身心性,引發出對一切眾 生的大慈悲心,即使遇到任何障礙及境界,皆能不為所動搖,心甘情願的忍耐,才 不會被煩惱及任何事相上事物所拘泥。因信與忍辱,才能朝著目標,精進奮鬥前行。

建構在弘經三軌基礎下,以四安樂行為軸,在〈安樂行品〉中,對於末世持經法,

釋尊對文殊菩薩說法,如下:

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 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 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113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法師品10〉,《妙法蓮華經》卷 4,《大正藏》冊 9,頁 31。

52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謟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不輕蔑於人,亦 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 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 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 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 方便,說此諸經。114

菩薩之道,以大慈悲心愍諸眾生,以柔和能忍的胸懷,不放逸懈怠,恭敬化導;

於諸佛釋尊,猶若慈父,破除憍慢,意行安樂,必然說法無有障礙;智者之德養,

謹行慎護,無量無邊眾生,自當恭敬尊重。到了〈從地涌出品〉,菩薩從地涌出為 提醒我們自身不生不滅之佛性,如下面偈誦: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 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汝今出信力,住 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 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115

地湧,也代表著大眾,釋尊說所有法,皆不離開人間、不離開大眾。地湧菩薩,

其實就是象徵我們的自心寶藏與我們的自覺力。未來在弘化的過程中,吾人是否能 忍辱負重,為自己的宗教去承擔與面對,這也是地湧菩薩所要提醒未來世的佛弟子 的。修行是為了使自身能夠安住正念並活在當下,理解一切事物的因緣生滅,在〈分 別功德品〉中,如下偈誦:

114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安樂行品14〉,《妙法蓮華經》卷 5,《大正藏》冊 9,頁 37。

115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從地涌出品15〉,《妙法蓮華經》卷 5,《大正藏》冊 9,頁 40。

53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 於增上慢,為此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 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 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 行是行,功德不可量。116

在此品中,強調持此經者,兼布施持戒,在本生故事中,談及關於布施行的內 容,菩薩成就久遠劫來,常以布施給予眾生,不只是物質、精神,亦或肉體的部份,

而在布施波羅蜜行中,背後的精神就是忍辱行;另在《婆沙論》中也主張忍辱於持 戒中附隨而起,而能離諸瞋惱。因此,可看出六度波羅蜜中環環相扣,皆為修持菩 薩行的重要德目。117而常不輕菩薩,則為《法華經》中最具忍辱代表性之菩薩,在

〈常不輕菩薩品〉,有如下的偈誦:

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 忍受之。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 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 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118

116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分別功德品17〉,《妙法蓮華經》卷 5,《大正藏》冊 9,頁 45。

117許洋主譯,神林隆淨著,《菩薩思想的研究(下)》,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 年 11 月,頁 203。

118以上取意(後秦)鳩摩羅什譯,〈常不輕菩薩品20〉,《妙法蓮華經》卷 6,《大正藏》冊 9,頁 51。

54

〈常不輕菩薩品〉在第三章的第四小節中,已如實剖解分析過,常不輕菩薩的 忍辱精神及忍辱行,更是吾人處於當代社會實踐上,最好的榜樣。由上述各品經文 中,可見菩薩弘法過程中,乃至到釋尊授記成佛,對於困境應需提起忍辱力量及對 法之信心。因此在受到眾生質疑、毀謗時,能夠忍下,能夠有信心繼續在佛道上走 下去。一般人為了自身利益都要行忍辱,更何況是身為菩薩行者,要利益眾生、成 就佛道,就更需要行忍辱了。

上述各品法義,俾使我們體會到,受持「忍辱」的力量,以及忍辱與精進緊密 的關係,從對釋尊敬信從「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119到最後「世事可忍 不?」120在這九品中,不斷有扺毀《法華經》或弘法者的文句,面對這些情境,釋 尊常以「忍辱」來對治,作為一種修行增上的行持,以此種堅固的毅志力,源自於 對於佛法的信心。身為一位修行者,在弘傳佛法的道路上,更要以沉著、慈悲、忍 辱來面對所有不同的眾生及境界。

上述各品法義,俾使我們體會到,受持「忍辱」的力量,以及忍辱與精進緊密 的關係,從對釋尊敬信從「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119到最後「世事可忍 不?」120在這九品中,不斷有扺毀《法華經》或弘法者的文句,面對這些情境,釋 尊常以「忍辱」來對治,作為一種修行增上的行持,以此種堅固的毅志力,源自於 對於佛法的信心。身為一位修行者,在弘傳佛法的道路上,更要以沉著、慈悲、忍 辱來面對所有不同的眾生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