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根據〈方便品〉中所載:「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2忍辱被視為能修福、修慧 的法門之一。

本研究以「忍辱」法門作為一門深入的研究,原因是「忍辱」法門,在菩薩行 裡,為大乘菩薩必需要修持的項目之一,而忍辱行的意涵是廣義的。《法華經》與一 般經典不一樣的部份,在於《法華經》作為經中之王,但經文內容簡易、平民化,

因此在教義上讓人不易接受,故產生出在弘化過程的忍辱精神。

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法華經》為初期大乘經 典,強調本經為經中之王,並清楚說明人人皆能成佛的理念。然而,在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並行時期,一乘與三乘、在家與出家,教義上分歧,也造成《法華經》中 各品不斷提出身為一位修持法華的行者,對於外在環境、個人的修持乃至是對外的 弘化,必須具足「忍辱行」的修為。

本文將藉此透過外弘、內證的部份,釐清及探討根據《法華經》在經文上,如何強 化忍辱與修持忍辱行?本研究目的依此經典弘傳的過程中,釐清以下問題:

一、《法華經》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初,對於一佛乘思想、眾生皆能成佛的主張,

面對傳統部派佛教抨擊過程,如何以忍辱的修為,在其時代背景下,採取積極行動,

面對弘傳經典的困境而不失信念?對應現今社會,在宗教弘化上的艱難與簡易修持 的疑難,如何實踐忍辱行?

二、僧伽如何學習《法華經》中菩薩累劫弘法時,從忍辱力的展現,進而提升 內心的力量?如何在面對困境時,將忍辱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在面臨社會的各種挑戰,提供針對忍辱行對於當代社會意義及實踐的方法。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法華經》為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其思想運用於各種菩薩行的實踐,引導聲聞、

2(後秦)鳩摩羅什譯:〈方便品 2〉,《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8。

3

緣覺二乘人,乃至是出家或在家的修道者,在弘法的過程中,除了發菩提心 、大慈 悲心、自利利他的大願之外,在眾生成就佛道的同時,忍辱行亦是此經在弘傳過程 中代表精神之一。從經典義理思想上及佛教各時代背景中,探討忍辱行所要代表的 意涵。故以此內容重點,作為收集文獻的範疇,並希望應用相關研究法,分析及探 討各篇章之思想。

本研究方法主要以歷史研究、文獻分析、詮釋學為主,參照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並做為本文的徵引之用。

一、歷史研究法

依循歷史的脈胳,蒐集及閱讀,從印度時期,佛教傳入至中國佛教的書籍,了 解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興起、演變,並從《法華經》成立之時代及思想特色上,

探討在當時代背景下,所興起的教派,為何《法華經》必須以忍辱行的精神意涵來 弘傳,將在各章節中做探討。

二、文獻學研究

客觀理解佛教思想,文獻的研究為之必要,其方法可解明佛教的思想目的。3本 研究依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作為主要依據的版本,其研究價值建立於經 典文獻及義理思想上,過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思想、梳理經典經文,並參照學者著書 及研究成果作一互文參照,並在各章節中解明《法華經》為何在大乘佛典經中,被 奉為經中之王。

三、詮釋學研究

「詮釋」為人文科學的輔助學科,是一門關於傳達、翻譯、解釋和闡明的學問 與技術,旨在為文本提供一種理解與解釋的工具。4本研究將站在一個弘法者的角度

3 許明銀譯,平川彰,《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 年 5 月,頁 43。

4 潘德榮,《詮釋學概論》,https://goo.gl/LFWHWC,瀏覽日期 2017.3.10。

4

上,對於《法華經》各品進行經文的解讀及詮釋,如何運用菩薩忍辱行的精神,面 對新時代弘法上的困境與問題,並深入探研經中各品佛法的意涵及精神,以外弘內 化的解行並重,進而對其經義解明。

四、論文架構

本研究將分為五章,作為論述重點:

第一章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法華經》的成立背景,何以弘揚此 經需以「忍辱」來成就,何以在末法中,讀、誦、書、寫、受持此經有如此大的困 難性。為本研究想進行深入探究之處,以此說明研究目的為何。

並透過歷史研究方法、文獻學方法、詮釋學方法,此三種研究方式,分析其成 立此經背景下之社會文化狀況,深入解析連接各品中所蘊涵之忍辱。另以文獻部份,

包含經文原典、現代著作、學者專書、期刊論文為主作為探討,以佛教歷史背景、

文獻、思想為研究方法。在結構綱要方面,內容、論述、章節上,做簡要說明,預 估主題的研究方向及各章節大意。

第二章為《法華經》文本管窺,作一概要性梳理,對於部派佛教與初期大乘佛 教並行環境中,《法華經》在其時代下所代表的意涵,及其歷史背景下所產生出的困 境。

延伸說明形成整部經典最重要的思想特色,從大乘興起原因,及初期大乘經典 與《法華經》思想體係的相關連,歸納出四點:一佛乘理念、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

對佛法堅定不疑的信念、圓滿無上菩薩道思想。從三乘歸一理念,闡述大乘佛教中,

何以如惡人提婆達多、龍女、小兒皆能成佛之疑點,牽引出「信」的思想,及弘傳

《法華經》法師對法堅定信念到整個菩薩道的思想脈絡。

第三章包含了本研究重要內容,對於弘傳者忍辱行精神、弘化艱難的部份,提 出釋尊對此部份的看法,並以常不輕菩薩為例。另從經卷受持的疑難,剖析經卷受 持疑難與殊勝處,到弘傳者應如何依經中法義,在遇到境界、苦難上升起信力,如 何依釋尊囑咐來行持忍辱法門,並拾取各品內容中,佛陀對於忍辱宣說的經文義理,

5

說明一位菩薩行者,行持忍辱法門之態度。

第四章則針對忍辱行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動及當代社會意義之實踐、影響及重要 性,縱觀當前時代背景,進而研究弘傳者對於內在修惟的忍辱精神,及對忍辱行的 看法與修持法門,主要探討弘化上忍辱之實踐,並論述對於現今社會態勢,從個人 自身出發到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修行人對忍辱的價值定義、自利利他之修持方 向等。

第五章則為本研究的結論,依據前四章的探研及論述,回應本研究之目的,並 說明本研究之結果。

以上為本研究組織上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