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忍辱行對生命的價值

第四章 忍辱行對於人間佛教推動的意涵

第四節 忍辱行對生命的價值

忍,為包容。忍有五德具,所謂百忍永無憂,一般人對於生命的價值,不外乎 為名譽、財產、事業,而當這些受到損害時,是人所最難忍、最易起瞋忿心,因此,

從古自今忍辱對於人類德性的進展中尤為重要。

在華人社會中,最注重和諧的人際關係,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涉及到 謙讓和順的態度品德。對於生命的體悟中,若是沉迷於計較、比較中,而無法以一 種更寬廣的格局來體察包容一切,那麼生命便不能有更深的體悟與深度。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從自身行為、學業、事業、家庭方面,如抽煙、喝酒種種 外在的五欲六塵中,不論是不是在學佛後,有很多的習氣若要導正,需要強大的毅 力和忍辱。因此,要在社會上成為佼佼者,如同世界當今知名的成功人士或宗教家,

無一不是經過許多困境,忍辱負重,將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的極致,才能揚名世 界。

在古代,為了國家,政治人物且需相忍為國。孔子曾告誡子路:「百行之本,

忍之爲上。」,乃至老子的「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與佛教中「六度萬 行,忍為第一」相呼應。

本節以淨化心靈、成就道業、完成人格三點來論述忍辱行對生命的價值為何。

一、淨化心靈

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忍辱可以去除我們的煩惱、習氣與欲望。在修行中斷除 煩惱生死,需忍受外境的考驗,對於煩惱的產生而牽引出的脾氣,忍辱是關係到一 生修行的成敗。

在日本,臨濟宗禪師白隱慧鶴禪師,最著名忍辱典範,便是為一位年輕未婚懷 孕女孩,背上莫須有的罪名,默默扶養出生的小孩,即使名聲敗壞也沒有任何起心 動念與怨對,在被信徒誤會辱罵時,只以一句「是這樣嗎?」回應。雖一年後真相 大白罪名洗清,禪師也依舊不動聲色,一句「是這樣嗎?」雲淡風清。修道者的不

81

增不減不怒不瞋,受辱不瞋,受罵不忿,為真正的無生法忍。以忍辱的力量、智慧,

成為禪門學者的風範。

對於一般在家學佛者而言,為何要受持三皈五戒、菩薩戒,首要便是淨化心靈。

忍辱外在的欲望,從不殺生、不偷盜,以人為主,從心靈環保的角度上來淨化心靈。

故,為人處事上,尤其是修道的過程中,需要忍辱不攀緣外境,在現今時代,更要 節制好買的心,不因沒有而追求,產生種種欲望煩惱而造作出惡業,才能減少自身 的煩惱,因此忍辱能淨化心靈,完成人格。

二、成就道業

一般人因行忍辱方能獲得成功者,如南非的國父納爾遜.曼德拉,曾因致力於 廢除種族不平等與貧困不公,被政府關押27 年,出獄後的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對 三位常對他施虐的白人獄警致敬,說出教導了無數人民的名言:「我年輕時性子脾 氣暴躁,在獄中,正是在他們三位的幫助下,我學會了控制情緒。」曼德拉將這一 切視為逆增上緣,並從忍辱中得無上妙法,創造自己一生的幸福,讓靈魂得到自由。

因為他的寬容、忍辱,為南非的種族和諧跨出一大步。

而對於在修道學佛的信者,在其過程中,從佛教基本的十善五戒中修正自身行 為。從修道的過程要學習忍辱,如浮山法遠,為曹洞宗第七代祖師,宋仁宗賜號圓 鑒大師。因不喜功名利祿,潔身自好,也被稱為遠祿公。

昔者浮山遠,天衣懷,與眾同參葉縣省,共七十餘人。省一見即呵之曰:

汝輩踏州縣僧,來此何為?我那有間飯養你閒漢耶。叱之去,眾不為動,

遂取水潑之,眾又不散,復以灰撒之眾皆怒,捨去。惟懷遠二人,端坐 如故。省曰:彼皆去矣,爾胡不去。遠曰:久慕和尚道德,不遠千里而 來,豈因一杓水、一把灰,遽即去耶。……182

182(明)湛然圆澄撰,《慨古錄》卷1,《卍新續藏》冊 65,頁 367。

82

浮山法遠禪師,在未開悟前求法於歸省禪師,歸省禪師一見這些學僧便開始喝 斥驅逐眾僧離開,在寒冷冬日用水潑趕、棍棒喝斥,但法遠毫無畏懼,求法之堅定 不因一杓水、一把土而離去。

且遠職當典座,用常住物,供常住僧,於理無虧,估賠甚。何更逐之,

住他寺房,於省何有?不還房錢,則告官相逐,省為太過矣。而遠公終 不為移,予觀其心,真如須彌山王,八風吹不能動,美播萬世,皆省公 成就之也。若今時人,見如此事,公議紛然,則何處有芳馨,如遠公者 矣。吁!183

之後法遠在寺院擔任飯頭職位,未經請示,私自用常住物煮粥供僧眾,歸省禪 師依清規司打法遠三十香板且要求償還等值物品後,逐出寺門,而為求得一法的法 遠,忍辱不退轉,不肯離去,每日於房廊下立臥,歸省禪師告大眾:「法遠乃為參 禪法器。」並傳法與之。反觀今日修道者,若遇此事,則忿恨離去,況論求法。

而學佛者,對於佛教中基本的十善五戒中修正自己行為的同時,也要修忍辱。

在《法華經》中,許多關於菩薩忍辱行,如常不輕菩薩、藥王菩薩等。而在《大集 經》中,釋尊也告訴苦行菩薩說:「過去無量僧祇劫,種種布施習檀那,清淨尸羅 及羼提,精進坐禪學般若安樂一切眾生故,備忍種種諸苦辛」。184在過去的無量劫 中,修習了種種的布施、忍辱、精進等,忍受種種的辛苦,皆是為了安樂一切眾生。

在台灣近代著名高僧,廣欽老和尚,其信徒常尊稱「廣公上人」或「果子師」

(水果師)。其最著名的公案:常住寺院的功德款,因老和尚在深山潛修回寺後不 見,眾人因而指罪於老和尚。古人說:「萬夫所指,無疾而死。」大老和尚受到眾 人的默擯,卻沒有任何的辯解。一周後,才知道是當家法師與香燈師對老和尚的考

183(明)湛然圆澄撰,《慨古錄》卷1,《卍新續藏》冊 65,頁 367。

184(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送使品 9〉,《大方等大集經》卷 43,《大正藏》冊 13,頁 283。

83

驗。老和尚卻不曾為此而有任何的動念,如同他對弟子的開示:「能行忍的人福報 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業障、開啟智慧」。185

再者,星雲大師,創辦北台灣的第一間派下別院「普門寺」,1949 年大師初到 台灣,在飄流的歲月裡,走投無路,面對不知所止的未來,度過有一餐沒一餐的日 子。來台灣初期,為東初老師編輯《人生雜誌》,連夜趕送到台北,卻因人微言輕 被忽略,忍受二日的飢餓,促使大師立下誓願:「日後我一定要普門大開,廣接來 者」。186二十年以後(1974 年),大師在台北成立了「普門寺」,教導所有僧眾每 餐提供所有來寺者用齋,並善待之。直至今日,已成為佛光山的各個別分院一個不 成文的規定,實現了大師「普門大開」的心願。

三、人格完成

而忍辱一詞,不論是對現今的人們,或是古今中外,忍辱行無非是生命中,無 人能奪取的一塊瑰寶。北宋理學家程頤:「能不能忍耐憤怒與欲望,便可以判斷他 有德無德」。對照《法華經》經典〈提婆達多品〉中,提婆達多雖為佛陀的堂兄弟,

但在修行的理念上與佛陀觀念不合且為了權利鬥爭,因而履次破壞僧團,還加害佛 陀。而釋尊的智慧忍辱,雖提婆達多在另一層面代表著惡人象徵,但他生生世世都 以「逆助」的方式,在幫助釋尊在佛道上有了成就。

從大師身上思考忍辱的利益,除了能保持內心的寧靜,更能激起勇敢與堅毅之 心。人生本就會經歷許多不如意、冤枉之事,所謂勇者無懼,因為忍辱帶來的力量,

如同水一般雖無色無味,但其內力堅韌無比。

2012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一書《以忍為力》中的一篇〈超越管理〉,

由星雲大師與知名企業家嚴長壽先生的知性對談,提到如何用慈悲來管理?慈悲的 本懷含蓋著忍辱的精神,大師為自己忍辱一生的實踐方式,這樣說:

185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法語集》, http://t.cn/Rd8QbQx http://t.cn/Rd8QbQx,瀏覽日期 2018.5.30。

186星雲大師,〈大陸僧侶在台灣〉,《百年佛緣7-僧信篇 1》,高雄:佛光出版社,頁 195-206。

84

我的一生經過幾次比較重要的忍耐,都是一種尊嚴受損,我能把它給忍 耐下去。忍而了以後,我自己感覺到:「啊,這一次忍耐這件事情,我 修行至少扺得十年以上的功夫。」我一次又經過一次忍耐,「唉呀,這 種難忍能忍,我至少抵二十年修行的功夫。187

生命的價值為何?本研究認為,能夠發揮生命的極致才能創造出生命真正的質 感,也因為忍辱才能攀越生命中的顛峰。大師來台灣至今,69 年的時間將人間佛教 弘傳至五大洲,並在世界各地創辦了五所大學,早期初到台灣,處於動盪不定的政 治氛圍中,被懷疑、關押,甚至創建佛光山之初,也頻頻被政府干涉及附近居民的 反對挑釁,這中間的艱辛、種種奮鬥,若無忍辱做為生命的基石,又如何度過弘法 的難關。

釋尊以「難忍能忍,打罵不報」來回應提婆達多,並視提婆達多為逆增上緣的 善知識,如此累世而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估且不論忍辱的功德利益有多少。

現代人所注重追求的外相,在各種佛典中提及,若要相貌莊嚴,修行忍辱實為對自 身最好的回報。

在生命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遇到不如意的境界,需要以理智來制伏瞋忿煩惱,

必須藉「忍辱行」來克服。而修習忍辱所能帶來的有八種大功德利益:

1、忍辱有利於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2、修忍辱有利於持戒、得定、開發智慧。

3、忍辱有利於消除業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5、忍辱能減少煩惱,使心清淨。

6、忍辱有利於精進修行。

7、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利於人我和諧。

187星雲大師,〈超越管理〉,《以忍為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1 月,頁 1。

85

8、忍辱能得相好莊嚴。188

另,根據經典所記載,在所有的修持法中,修忍辱不但能消業開智慧,更如上

另,根據經典所記載,在所有的修持法中,修忍辱不但能消業開智慧,更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