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司徒達賢(1999:180)表示,志工基本上是因為受組織使命吸引而來,他們並不 重視物質報酬,但也不希望在此受到平日工作場所一樣的管理方式。由此可知,志工人 力資源管理,與針對企業員工是有差距的,所以有必要重新檢視志工人力資源的特性與 制度。

一般而言志工人力資源的特性有以下幾個特點:(蔡天生,2000:22-23)

1.志願服務是無給職。

2.志願服務時間是有彈性,且通常由志工自行調配適合自己的時間。

3.通常並不一定需要專業的背景或學經歷。

4.志工對屬機構的責任通常比專職人員低。

5.志工對屬機構的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

因應這些與企業不同的特性,兩者所關注的重點可能也會有差異。王精文認為,志 工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其內容應包括以下五項(引自謝定中,2007:15-16):

1.工作分析:工作說明書、工作職掌、工作調派、志工人力組織架構等。

2.人力招募與遴選:志工招募流程、甄選標準、授證,以及相關表格之建立。

3.引導及訓練:志工在職教育及訓練等資料(課程規劃、講師資料、效評)。

4.績效考核:獎評、生涯發展、福利等。

5.溝通制度:志工通訊、年度大會、意見箱、意見調查 。 Robbins 分為以下五項(引自羅清寶,2001:17):

1.規劃:需求評定、整體性的方案規劃、階段性完成的目標、經費、行銷或網絡合 作等策略。

2.組織:志工組織架構設計、志工的分組或分工、規範的訂定、制度的訂定、授權。

3.用人:工作流程、招募和甄選、教育訓練。

4.領導:督導型態、溝通協調、福利及激勵。

5.控制:建立志工工作評估標準和方法、志工基本資料建檔、志工需求及滿意度評 估。

陳金貴(2002:149-152)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在志工管理的運用可以依下列七個方 面考量:(1)志工徵募;(2)志工訓練;(3)志工評估;(4)志工倫理;(5)志工激勵;(6)志工

與機構職員的關係;(7)志工流動。

郭春欒(2007:23)則區分為:(1)志工人力需求與規劃;(2)招募與遴選;(3)教育 訓練;(4)督導;(5)獎勵及績效考核評估等五項。

若依上一節將人力資源管理所分成四個主要領域,來比較企業與非營利事業所關注 的重點,會發現在「人力需求規劃與任用」與「人才培育」,是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兩者 皆重視的領域,其他部份就有顯著的較分岐。在「評估考核」、「激勵與流動」的部份,

雖然也都兩者關注的重點,惟兩者的差異在於企業多以經濟作為主要的工具,非營利組 織少了這項資源,在作法上便有顯著差異。此外非營利組織較忽略典型的「勞資關係」

與「安全衛生」兩部份,卻更重視「志工的督導」的問題。

兩者關注的重點會有如此的差別,關鍵就在企業員工與志工兩者之間最核心的差異 點,也就是前述的經濟因素。非營利組織之所以重視督導、關心激勵與志工流動,就是 少了企業所擁有的經濟誘因,因此就必須更強化激勵志工與督導志工的能力,以避免志 工績效不彰,甚至流失。

根據兩者的比較分析,志工人力資源管理應當包含「人力需求規劃與任用」、「人 才培育」與「考核評估」等三項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皆重視的領域,也需要納入非營利組 織較為特殊且重要的「志工督導」與「志工激勵及志工流動」兩部份。以下將針對這五 個部份做更深入的探討:

一、志工人力需求規劃與任用

非營利組織跟企業一樣需要進行人力需求的規劃,也就是要設計完善的志工計劃,

這樣才能針對志工的人力需求做精確的判斷。郭春欒認為(2007:23),良好的志工計 劃是提供機構對於志工發展的方向,也是與志工之間事先溝通、建立共同意識及態度的 工具,更是機構對志工人力資源有效管理的相關依據及倫理守則。

Steve McCurley(2001:69-86)等認為,要使志工計劃具有高效能最重要的因素在於 志工工作設計,重點及步驟如下:

(一)諮詢員工需要何種志工工作:志工的工作內容也應該是員工希望完成的工作。

(二)建立員工需求圈:員工需求圈代表基於員工的需求與興趣,而產生對志工的工作要 求,包括所需的技能、所需投入的時間、機構希望志工擁有的態度和特質。

(三)以成果設計志工職務:設計出讓人想做的工作是計劃的關鍵,應該有以下四個特質:

1.擁有感:讓志工覺得工作成敗是個人責任。

2.有權思考:讓志工有權思考決定工作方式。

3.為結果負責:為結果負責就能為工作成果中獲得成就感。

4.測量成果:測量成果,否則志工無法知道工作是否有效。

(四)設計工作職掌說明:包含職銜、目標、成果、建議從事活動、評量方法、資格、時 間表、地點等。

(五)協調與更新:需時時更新以配合志工與機構的需求。

完成志工計劃後,就能進行招募與遴選,陳定銘(1999:132-135)認為,志工招 募的途徑有四:

(一)建立志願服務網絡的途徑:與資訊科技相結合,將有熱忱且願意從事志工的應徵者 建立檔案。

(二)宣傳促銷途徑:利用舉辦研討會、說明會、演講等方式,加深民眾參與興趣,而加 入志工行列。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途徑:透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吸引民眾參與興趣,而加入 志工行列。

(四)聯合招募的途徑:利用聯合舉辦博覽會等方式,可呈現各個組織的成果,並實施招 募志工的方式。

招募工作進行完畢,就能開始遴選的工作,由於志工的特性不同,遴選的標準自然 有些差異,司徒達賢(1999:200)就認為選擇志工應該有三個特別標準:(1)對組織 使命有所認同;(2)富同情心;(3)情緒的成熟及穩定性。

志工遴選方案很重要,以免浪費之前投入的資源,陳定銘(1999:135-137)建議 如下: (1)提供組織的志工手冊,介紹相關資訊讓應徵者參考;(2)填寫甄選資料表格,

做為篩選的參考;(3)初次篩選出一些有潛力且符合需求的應徵者;(4)有效面談,選擇 出所需要的志工。

二、志工的培育

志工的工作因為類別及屬性不同而難易不一,但是不管難易程度如何,進入組織還 是會有程度不一的訓練,使志工對組織及工作屬性有所了解。

通常志工的訓練有以下三種基本方式(曾華源、曾騰光,2003:310-311):

(一)職前訓練:到職之前的訓練,主要目的是希望能讓志工對機構的工作性質與內容有 最基本的瞭解,及提供志工完成指定工作所需的技巧。

(二)在職訓練:在職期間的訓練,又可分補充學識技能訓練、儲備學識技能訓練、人際 關係訓練及理念整合技能訓練。

(三)職外訓練:派遣志工至外間機構所舉辦的研討會或培訓課程。

三、志工的評估考核

非營利組織在志工的選擇及人才培訓的資源也遠不如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掌握 志工的績效,使其能達成組織的目標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Steve McCurley 等認為

(2001:255-256),志工屬志願服務,這讓一般志工管理人員比較不熱衷評估志工的表 現,但是考核評估,卻有幫助志工發揮潛能、幫助志工對機構更有參與感,這兩個很重 要的功能, 因此,志工的績效考核評估應當非營利組織該重視的課題。

黃皇凱及陳金貴認為評估志工的方法可分為(引自羅清寶, 2001:25):

1.督導者評估:由直接督導志工的人擔任,這是最通常使用的途徑。

2.自我評估:由志工評估自己的工作表現。

3.同伴評估:由志工相互評估。

4.服務對象評估:可用問卷方式,送請志工所服務過的對象加以評估。

5.團體或委員會的評估:由相關的工作團體一起來評估。

在評估志工時有些原則必須掌握,Vineyard 認為有效的志工評估原則為:

1.志工對其將從事的工作必須清楚。

2.評估必須公平。

3.著重工作的評估而不是個人。

4.評估應在合作的氣氛下進行。

5.志工應有完成工作所需的工具、資訊和支持。

6.應立即糾正志工的明顯錯誤。(引自羅清寶,2001:25)

四、志工的督導

非營利組織在人才選擇、人才培育及評估考核的資源均不如企業,就需要督導來補 足這些不足,梁偉康認為督導的主要用意,乃是藉著督導工作將有關的知識及技能加以

傳遞,希望志工能夠有更好的工作表現,並提供志工情緒、評價、資訊、及實質的支持,

督導的方法有五大類型(引自謝定中,2007:17):

1.討論: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方法,通常有自由發表和個案討論兩種形式。

2.策劃:是指透過志工的集體思考後,制定程序、方法與目標,並據以為執行及評 估的標準。

3.問題解決:這是一種透過志工們集思廣益,一方面解決問題,一方面達到教育功 能的方法,常見的形式有:名義小組法、腦力激盪、小組研習。

4.模擬方法:用模擬或假設問題的方法,來探討問題,進而達到教育的目標,常見 的方法有:模擬練習、角色扮演。

5.直接督導:由專業督導或資深志工進行示範,使新進志工能藉以觀摩分析,學習 優點改善缺點。

曾華源與曾騰光(2003:359-364)則認為,督導志工需要掌握十個重要原則:

1.建立彼此信任的督導關係。

2.確認雙方的角色職責與期待。

3.做好工作安排與分配。

4.適時提供幫助與回饋。

5.確保志工在機構內的目標及行政程序內提供服務。

6.做好志工和機構間溝通橋樑。

7.以鼓勵和尊重替代責備與批評。

8.協助處理志工之衝突。

9.協助志工建立適當的工作價值與態度。

10.督導者要多面向自我省思。

若能確實掌握督導的功能,將能有效強化志工的工作表現,更能達到組織的目標。

五、志工的激勵與志工流動

周文霞(2004:22)表示,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員工在沒有激勵的情況 下,他的能力只發揮了20%,在開發和激勵後,他的潛能會發揮到 80%,這意味著只要 受到充分激勵,組織績效可以提高四倍。

若要掌握和運用激勵,必須充分理解激勵的理論依據,以下將針對著名的激勵理論

提出說明:

(一)需求層次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於指出,人類有五個需求需要滿足,各需求間有先後 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高一層次的需求才會產生,五需求依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於指出,人類有五個需求需要滿足,各需求間有先後 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高一層次的需求才會產生,五需求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