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志工人才培育方面,將依職前訓練、在職訓練及職外訓練三個部份進行分析討論:

一、職前訓練:

委員會每年約進行兩梯次的推廣講師培訓,自第二期推廣講師培訓班以後,每期的 培訓時間約進行2 個個月,相關分析如下:

(一)推廣講師培訓班的特色

經由調查發現,其訓練特色有以下四點

1.訓練目標明確,培訓可以立即上線的志工,利用課程、活動、作業等制度,來達這個 目標。幹部A7 表示:

「我們現在的培訓是著重在複製我們開發出來的教材,所以以教材內的內容 作訓練的課程軸心,一方面建構所謂的自然知識,另外方面是熟悉教材後可 以發揮的更完整,透過這個過程,對於這個環境也會更有想法,而有些改變,

把知識能轉成行動,還有一部分是讓人聽到心裡面去的技巧部份,當然透過 不斷的練習如試講,在水準的要求上,這樣我們訓練出來都有一定的水準,

至少講這些教材基本的素質是有的。」(A7)

2.課程訓練相當多元,包括室內的課程,以及三次的旅行課程,這些課程著重四大領域:

(1)生態專業:包含與演講主題相關的專業課程,共有植物、昆蟲、鳥類及青蛙等生態 課程,除了室內課程,也包含自然體驗課程。這部份的課程,受到解說工作委員會 影響很大,尤其戶外自然體驗活動,大多都會挑解說定點,也是委由具備解說員身 分的幹部負責活動的進行。

(2)演講專業:包含自我介紹演練、推廣講師演講技巧、邏輯訓練、反應力練習及反對 問題處理等演講相關的室內課程。這部份的課程是推廣講師委員會自行發展出的專 業,課程的安排與內容的設計,隨著當時的需求而改變,例如台灣自然生態之美培 訓班結訓之後,研究者與副召集人討論試講情況後,決定再開發邏輯與創造力課 程,這樣的進步,志工也察覺到,普遍評價不差。志工們表示:

「那時候我們還沒反應力練習與邏輯的課,後來再來看,就覺得有幹部 一直有在思考如何把東西變得更容易上手,這點很好。」(C1)

「演講技巧部份,自己在外面上班,覺得口才已經不錯了,但是到了推廣 講師班才發現,這又是不一樣的技巧,技巧的訓練已經不輸給外面, 已 經到了專業了, 用心的程度更是外面的課程遠遠比不上的。」(D3)

(3)荒野精神傳遞:包含五股溼地的過去與未來、公共工程與環境政策、溼地庇護中心、

認識荒野及理事長時間等課程,讓受訓學員更清楚荒野保護協會的理念,及所發生 的動人故事。

(4)情感凝聚相關課程:透過一些活動與課程的觸動,讓成員彼此間的關係更緊密,例 如團隊活動、生命之歌等,這些課程往往是學員最深受感動的部份。志工們表示:

「課程也很厲害,愛與隸屬塑造得非常好,例如生命之歌,讓我們分享生 命,讓生命有連結。」(C4)

「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這分兩大部分,一是增加自然知識,一是增加團 體凝聚力, 那我覺得這兩部分都做得很好。在培訓的過程中,生命之歌、

自我介紹、PA 的活動都算是,還有我們有三次的戶外旅行,跟其他培訓 比起來頻率算高的,這種戶外課程睡在一起感情會特別好。」(C2)

「我覺得最深刻的是生命之歌的設計,她讓我重新感受到推廣講師的用 心,讓我們願意把深層的東西願意拿出來分享,例如有人願意分享一些可 能連朋友都不願意分享的事,如婚姻狀況。」(A6)

3.以紮實繁重的作業與嚴格的試講制度,提升受訓學員的能力。在作業方面,採用學分 制度,受訓學員結訓前必須完成必要學分,若有請假及遲到等違規事項,也會被扣若 干學分數。學員也必須在特定期間內,以被認可的補學分方式補足學分,期末才有考

試的資格。下表即為第二期推廣講師培訓班的學分制度運作說明:

灣自然生態之美」的教材依架構切成9 大塊主題。考試當天早上學員抽籤決定將要考那 一主題,學員再分組依序演講抽到的主題,考試過程中,輔導員們會針對每位學員進行 評分,若該學員的輔導員平均分數及格,則擁有試講一整套教材的資格,若不及格,則 需要事後再進行一次抽段式的補考直至通過。

這樣子的設計,一方面是維持推廣講師的品質,用制度淘汰些不適合或不用心的 人,另外一方面也是減輕輔導員的負擔。幹部A3 表示:

「利用學分與考試有計畫淘汰不適合的人,出來的講師比起解說員素質更齊,

解說員能一直維持風格,但是我們會讓他們在發展自己的特色之前,至少在畢 業前,能夠符合我們需要的方向。此外,我們一直強調生態知識可以再培養,

經驗可以再補,透過訓練就可以達到均標。這樣很容易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因為模式已經確定,情況都是我們可以掌控,所以可以減輕輔導員的負擔,不 需要花心力去發展其他課程,讓輔導員有心力去發掘其他需要注意的部份。」

(A3)

4.輔導員功能深受肯定,身教與言教能讓受訓學員深受感動,許多志工之所以願意留在 這個團體,是因為訓練過程當中被輔導員的熱忱所感動。志工們表示:

「就是比我早到,比我們晚睡,還要張羅很多,一直在想怎麼做會比較好,會 覺得這邊的人做事都蠻積極的。就是..對環境對人都蠻有熱情的,那就會覺得 是一個不錯的地方,讓人想來。」(C3)

「我覺得輔導員把人心抓住做得很好,這些輔導員有互動交流,有感情,受訓 完願意留下來,真的很好。」(C4)

「看到隊輔以志工的身分那麼付出,還那麼有默契,他們就會感動,甚至好奇 這群人為什麼要這麼做,什麼事情讓他們留下來,若因此好奇,那我們就成功 了。輔導員的身教很重要,就有人問我,妳們都不用睡嗎? 晚睡又早起,他就 很有感覺,就很感動。」(A4)

5.完整的教材與教案之配合,讓訓練更加容易:由經驗豐富的講師所完成的完整教材與 教案,讓推廣演講的目標更加明確,也能讓演講的品質具一定的水準,對於培訓講師 的工作而言,也會更方便。幹部A2 表示:

「我們給了學員完整的教材與教案,讓她們可以很容易上手準備與練習,加上 有試講的把關,我們可以確定每個講師每場演講都會有一定的水準。」(A2)

這個做法也更能達到荒野保護協會的目標。祕書長表示:

「各分會有自己的教材,但是對於協會所要發展的方向,不一定那麼確實,能 夠適時提出配合台灣環境及協會發展的教材是很重要的,如節能減碳與溼地、

海岸等我們在倡議的方向,如果有教材的演講配合,會更有力量,因為倡議部 分我們都是挨打的,我們若能提出來,影響社會,有助於理念推廣的傳遞,所 以這部份是重要的。」(B1)

(二) 其他的看法與建議

所有調查對象對於推廣講師的培訓評價都很高,尤其在課程實用性及情感凝聚的功 能都發揮得很淋漓盡致,但是亦有少數幹部建議需要加強自然體驗的課程。A2 表示:

「培訓整體是滿意的,如果可以再加強的,就是需要增加自然體驗的課程。」

(A2)

然而這樣的訓練特色,並不一定完全讓委員會外部的其他志工認同。推廣講師培訓 班的嚴格程度,可以算是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培訓中屬一屬二的,這在荒野強調彈性與自 由的志工文化下,顯得特別突兀。棲地工作委員會召集人就表示,訓練的門檻應該可以 再降低,以增加志工的數量:

「就我觀點看,我覺得量可以更大,門檻可以降低些,指的是訓練過程的門 檻,可能會讓人害怕,怎麼要求那麼多,現在有質之發展,有考核的機制,

門檻可以降低,量可以更大。」(B6)

既然訓練模式與荒野的志工文化有些許扞格,甚至被容易被提出質疑,那麼推廣講 師培訓班,為何還選擇這樣的標準?這與推廣講師獨特的志工屬性有關,因此對於品質 的要求較高,這部分在第三節考核評估部分會再做詳細說明。此外,因為遴選與訓練過 程比較不強調發展講師個人特色,所以在職訓練時,有必要補足這部份的缺口。

二、在職訓練:

在職訓練部分可以從一般講師與幹部兩部分來分析。

(一)一般講師的在職訓練

一般講師的在職訓練方式可分為下列兩種:

1.室內聚與室外聚:室內聚與室外聚,為委員會志工的固定聚會,大約每個月各進行一 次,ㄧ次在室內進行,以課程為主,名為室內聚,ㄧ次在戶外活動,叫做室外聚。每 年年底,幹部會積極運作,利用投票的方式,票選出下個年度的室內、外聚的課程與 活動,希望透過這些課程與活動,強化推廣講師演講的相關知識與體驗,因此主題皆 與演講題材相關。普遍上大家對於室內、外聚的看法如下:

(1)目標明確,強調對於志工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演講主題相關的體驗。幹部 A6 表 示:

「室內聚會聚焦在課程裡面,對講師知識的提升是有幫助,也會激起講師 去參與群組的活動,是個誘因。」 (A6)

(2)可以讓家人參加,讓志工的家人了解自己的家人來這邊做什麼,增加對他的支 持。幹部A5 表示:

「也能是拉進家庭關係的媒介,這是一種宣傳的管道,也能讓講師的家人 更支持。」(A5)

(3)內容可以再多元些,不一定只鎖定在環保與生態部份。幹部 A5 建議:

「我覺得有些議題上可以更輕鬆點,可以少一些議題方面的課,例如上次 的發聲練習就很不錯,可以加強演講技巧相關訓練的課程,如台風、演講

「我覺得有些議題上可以更輕鬆點,可以少一些議題方面的課,例如上次 的發聲練習就很不錯,可以加強演講技巧相關訓練的課程,如台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