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思摩特網建置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是以思摩特網提供的網站功能,提供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園地,其 建置的理論依據可讓本研究在分析教師分享知識行為上有所參考,所以,將思

摩特網建置的理論依據簡介如下(思摩特,95)。

壹、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因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及不同的目地而有不同的定義。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說:「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資訊的流動,讓需 要者獲得正確的資訊,因而能快速採取行動。國內學者林天祐與吳清山(民 89) 認為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係指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作有效 的管理和整合,透過組織成員知識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成為團體制度 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增加組織的資產,擴增組織的財富和創造 組織的智慧。

Nonaka 與 Konno (1998)提出知識創造模式──即社會化─外部化─合併化─

內在化模式:(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 ,簡 稱SECI)知識的創造乃是顯性知識及默會知識互動而呈現一種螺旋狀的過程,

如 圖 1。

1、共同化( Socialization):所謂的社會化乃是個人能將其默會知識與他人 分享。

2、外顯化(Externalization) :是指能將默會知識傳播並將它轉化成為他人 所理解的模式。

3、結合(Combination) :是指經由顯性知識的對話而使得原本的顯性知識 變成更複雜的一套顯性知識。可透過溝通、擴散和把知識系統化。

4、內化(Internalization):是指將新創造的顯性知識內化成組織的默會知 識。此可經由做中學及訓練使知識內化。

將知識創造構面圖(Nonaka & Konno, 1998)應用到教育領域來看,可 以更了解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的運用。知識來自於人們的思想中,有的能夠利 用文字、書籍傳遞,所以教學需要使用教科書,或者是教師自編的講義、教材 等等, 幫助教師傳遞知識給學生;但是有的知識,如技能、認知、經驗、價值 等等,是很難經由文字、語言表達的。而這些存在人們心中的知識,是可以藉 由人們之間的互動,如師生間、學校各種社團內、或不同學校間的交流等等方 式,傳遞分享彼此的知識。

圖 1:SECI 知識轉換的過程 資料來源:Nonaka & Konno(1998)

再由Nonaka(1998)提出的知識創造的力場(Ba)如 圖 2,思摩特網

(SCTNet)扮演的便是一個網絡的力場(Cyber Ba),透過資訊科技與通訊技 術促成教師之間的互動、產生知識,並且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與資源,除此 之外,我們也希望藉由思摩特網,可以建立起教師專業社會網絡(teacher 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s),讓教師也能藉由實際的互動經驗,分享彼此的專 業知識與經驗。因此,這不再只是一個虛擬的力場,而可能擴及其他實際的力 場。

圖 2:知識創造的四種力場 資料來源:Nonaka(1998)

貳、虛擬組織與虛擬組織學習

就思摩特網(SCTNet)而言,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個由各個國民教育教師 聯合起來的虛擬組織,由於他們各自都有自己擅長專精之處,可以說是他們的 核心能力,若能將每個學有專長的教師結合起來,這樣的組織的潛力將是無可 限量的。思摩特網的建置期待成為虛擬組學習典範,認為虛擬組織的學習可以 由三個構面來看: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技能基礎管理(skill-based management, SBM)、互動記憶(transactive Memory)。

知識地圖是將擷取的知識與關係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對於來自不同背景的 觀察者的溝通與知識學習有所幫助(Edmond, 1999; Howard, 1989; Merkhofer, 1990)。知識地圖是一種指南,並非知識的寶庫。其最主要目的,以及最明顯的 好處是,當人們需要某項專業知識時,可以透過知識地圖的指引,找到所需的 知識。其中知識地圖由四個幫助記憶的功能組成,包括(1)知識配置的功能

(knowledge allocation function);(2)更新社會網絡的功能(social networks updating function);(3)知識維護的功能(knowledge maintenance function);(4) 合作知識擷取的功能(collaborative knowledge retrieval function)如 圖 3。

技能基礎管理是由Riehl(1998)所提出來的,這是用來管理組織成員的技 能,包括其技能、能力的評等、職位的概況、學習的事物等等,它是用來確認 成員的現在所擁有技能與應該要有的技能間的落差,可以讓成員了解己所不 足,進而加強以達到組織的要求與目標。

互動記憶可以幫助虛擬組織內知識地圖的快速建立及方便維護,使組織成 員可以快速找到其所需要的知識,協助組織成員間的溝通與互動,並且鼓勵分 享彼此的知識。

因此,思摩特網(SCTNet)就是建置在這樣的模式基礎上,希望提供來自 不同學校、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專長的國民教育教師一個共同學習成長的環境,

利用思摩特網(SCTNet)所提供的機制,能夠找到其所需要的資源與擁有某技 能的人才,經由互動而得到學習與成長。

圖 3:虛擬組織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Lin & Lin (2000)

參、建構在社群網站上之虛擬組織學習系統

虛擬社群滿足人們的四種需求(Hagel & Armstrong, 1997),這也是思摩特 網(SCTNet)所能達到的功能。很多人都有強烈的專業「興趣」,思摩特網就 是期望能彙集相同興趣的人,比如不同教學領域的的佈告欄,讓對此有興趣的 人,尤其是來自不同學校、不同背景的國民教育教師可以藉此分享資訊;此外,

為了使知識的分享更加明確,思摩特網(SCTNet)還提供了各種工作坊的建置 環境,也就是一種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讓各種知識分享目的的團體能 夠在其專屬的環境下進行互動,產生知識並分享知識。至於社群參興者在線上 交換情報資訊的行為,在廣義上來說,也是為了滿足「交易」的需求。此外,

思摩特網更希望能提供擁有共同經驗的人們相遇相知的機會,使他們能夠超越 時空的限制而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比如班級且樣有好動兒學生的教師,

可以藉此分享彼此的經驗。未來思摩特網也會應用人們「幻想」的需求,舉辦 一些教學情境等模擬的活動,幫助教師學習一些教學的技巧與原則。

人們在社群環境中比在傳統印刷媒體上更容易接觸出版內容的作者,要求 他澄清某一個觀點或提供進一步的資訊(Hagel & Armstrong, 1997)。思摩特網

(SCTNet)除了能幫助教師分享彼此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之外,其最終目的在於 建立國民教育教師專業社會網絡(teacher 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s),以促進 跨校、跨區域國民教育教學經驗分享。也就是不僅僅「reach contents」,更能「reach people」。思摩特網(SCTNet)便是建構在這樣的思考基礎上,希望藉由教育的 專業團體,分享彼此的知識。

思摩特網(SCTNet)的建置架構,及植基於虛擬社群中具有互動記憶

(Transactive Memory)的虛擬組織學習系統之架構(如圖 4)所示。其目的在結 合跨校、跨區域的國民教育教師,建置教師專業社會網絡,在這樣的專業學習 社群中經由彼此的互動交流,達到學習成長的目的。

圖 4:思摩特網的建置架構圖 資料來源:http://sctnet.edu.tw/

綜合而言,思摩特網落實了知識管理的目標,植基於虛擬組織的習模式和 專業社群的理論而規劃和設計,那是一個網絡的力場(Cyber Ba),透過資訊科 技與通訊技術促成教師之間的互動、產生知識,並且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與 資源。目前思摩特網己經是全國最大的教師社群,因此,本研究也希望藉由思 摩特網,可以建立起教師專業社會網絡(teacher 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s),

讓教師也能藉由實際的互動經驗,分享彼此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以期影響教師 個人的教學思維和方法,能使教師在教學上產生創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