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

本節首先探討「性別」、「性別平等」、「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藉由文 獻及有關研究的探討,以瞭解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及內涵。

在人類認知系統中,一個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性別。除了看待自己的態度以 外,對待別人的方式,也都深深受到性別的影響。我們除了因生理構造的差異,

而有男性及女性之別,這之中其實也隱含著社會文化的價值在於其中,因此當我 們在談論「性別」時,已經包含了「性」與「性別」的雙層意義,一般而言,「性」

是生物學的用語,根據一個人的性器官與基因來加以判定男性或是女性,屬於先 天的生理特徵;而「性別」則屬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領域(簡安茹,2007)。一 個人對自己或他人給予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主觀感受之外,加上社會文化對其給予 男性或女性行為的期望或評價,而建構形成後天的性別角色。可知,「性」是先 天的生理特徵,「性別」則為後天所形成的社會性別角色。性別(gender)的意義 包含由生理的性特徵所衍生的差異,以及由社會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莊明 貞,1997)。由社會文化等因素,如個人出生背景、社會化歷程、社會酬賞及旁

人的期望等,而造成不同性別在行為及性格上有不同的表現。劉秀娟(1999)在

《兩性教育》一書中引用外國學者Rhoda Unger的說法:「男性與女性是社會建構 下的產物,藉著自我表現的性別類型來確認自我性別,並在不同的社會角色及位 置中,表現出男性或女性的行為特質;然後,持續表現出這些行為特質,以滿足 內在自我的一致性需求,並能符合社會的期待。」(劉秀娟,1999)由此可知,

「性別」是由整個歷史、文化及心理歷程所共同塑造而成的,而不是單一來自生 物學的定義。「性」與「性別」最大的分別,便在於生理上的性別特徵與心理上 的性別認同;大多數的人,對其生理特徵與心理認同一致,而有少數的人居於其 中,而呈現出不同的性向表現(晏涵文,2004)。

平等(equity)指的是能公平、公正、無私地對待不同屬性的個體,例如以平 等態度對待不同種族、階層或性別的人。換句話說,「平等」含有尊重差異、包 容異己兩層意義。

由上述可知,性別(gender)包含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差異,及由社會文化、

制度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而「平等」的意涵除了在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

更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無私地對待不同的個體 (王珮玲,2003)。「性別平等」

一詞,意指能在性別的立足點上受到社會公平、良性的對待,不因男性女性在生 理構造上的不同,而在人際相處與互動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另一方面,在當前 重視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趨勢下,對有著不同性別取向的人,亦應給予應有的尊 重,因此以「性別」來代表所有的個體,比「兩性」的範疇更為廣泛,故自2004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後,多以「性別平等」取代「兩性平等」。

「性別平等教育」比「性別平等」多了教育兩字,Banks (1993)對「性別平 等教育」的定義:希望透過教育,使不同性別學生在學校中都可獲得均等的受教 機會,期望藉由教育上的性別平等,促進不同性別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黃明娟

見,讓社會中的所有個體都能得到適性發展,不因性別的差異,皆能充分發揮自 我潛能,並完成自我實現。Grossman和Grossman(1994)強調性別平等教育能夠 帶來公平的學習機會,有利於發揮個人才能和扮演社會角色。故性別平等教育的 意義也就在減少性別的偏見、歧視與衝突,建立和諧社會,並追求社會中所有個 體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並實現自我。

如果性別刻板印象是一種社會建構,則許多學者均提出藉由教育方式,來達 成刻板印象解構的目的(王珮玲,2003;莊明貞,1997;謝臥龍,2002;蘇芊玲,

2002;Sander,1997)。可見,性別平等教育所強調的,並不是全然的「相等」,

而是在建立社會文化中的性別認同、解構性別刻板印象和消弭因性別帶來的差 異,並建立不同性別間良好互動關係(蘇芊玲,2002)。Sanders(1997)亦認為性 別平等教育是對性別歧視與偏見的解放教育,將學生從傳統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及偏見中解放出來。謝臥龍(2002)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需透過教育的歷 程來落實,經由教與學的歷程,消弭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及對性別的偏見 與歧視,藉由教育成效呈現性別平等的真諦,達成性別平等與和諧。因此,性別 平等教育即是透過提供一個不具性別偏見與歧視的教育環境,使所有受教者皆能 藉由反省並探討不同性別的生活經驗差異,以破除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使所有性 別都能站在平等的立足點發展潛能,不受到生理、心理、社會或文化上的限制,

促進性別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王珮玲,2003)。羅明忠(2005)綜合各學者看法,

具體說明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便是透過教育的歷程,消除對性別的偏見,並且 了解性別的差異,進而建立正確的性別認知,以培養彼此關懷、尊重的價值觀,

促進社會和諧。

因此,研究者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所談的是:藉由一個沒有歧視的教育歷程,

改善社會文化制度建構出的性別差異與限制等因素,進而重建性別角色與印象,

達成性別於社會上的立足點平等。

一般人「性別教育」的看法,通常都設限於「性教育」的範圍,而性教育(sex education)的範疇是狹隘,設限於性行為的生心理、社會層面,以及生育、家庭 及婚姻之兩性互動;如範圍擴大至兩性教育時,是以狹義立場來談兩性交往。若 將「兩性教育」更全面來詮釋時,就是「性別教育」(gender education) (張 玨,1997)。張珏(1999)更進一步說明,性別平等教育包含了解不同性別的互 動,性別間的生心理以及社會角色的異同外,更強調不同個體互相尊重、獲得適 性的發展。因此,綜觀國內外學者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闡述,便可發現,性教育 與性別平等教育最大的分別,在於性教育的著眼點落在因生理所衍生的問題,強 調教導不同性別的生物本源差異;而性別平等教育則以多元角度為出發點,除了 強調生理的性所衍生的差異以外,更強調整個社會文化制度所衍生的性別概念 (莊明貞,1997)。

綜合以上的論述,可知「性別平等教育」需透過機會均等的教育歷程,教導 學生認知個體間性別發展的差異,消除對性別的偏見及刻板印象,並了解性別的 差異,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因性別而有所限制,進而培養與強化學生正確的 性別平等觀念,塑造相互尊重、彼此關懷的素養,發展全人觀念,並得以充分發 展個人潛能,共同促進性別平等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