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意識的相關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性別意識的相關概念

本節將分別就性別意識的意義、發展歷程、影響性別意識建構的因素及新移 民女性與性別意識的相關研究等四個面向,逐一探討性別意識的概念及國內對新 移民女性在性別意識的相關研究。

壹、 性別意識的意義

性別不僅是用以區分女性與男性的重要概念,本身也包含著生理上及社會上 的象徵。性(sex)是生理學依據性徵及染色體排列上用來判斷男性或女性的辭 彙,強調生理上的特徵與差別。性別(gender)不僅強調生理特徵的差異,還包 含了歷史、政治及社會文化建構的概念。女性主義者以「生物性別」來強調性(sex)

屬於天生、生理上的範疇,以「社會性別」來標示性別(gender)是社會、文化 所建構出來的概念(王瑞香,1996)。男性及女性生理構造上的差異,經過父權 制度的強調與誇大,不僅貶抑女性為弱勢的附屬地位,更將男性塑造為擁有主導 地位的支配角色,形成人為建構的「性別階級」(吳書昀,2002)。

性別意識(gender consciousness)的論述根源於女性意識對傳統女性受到壓 迫的認知、覺醒與反抗(張玨,1991)。女性意識是女性認識到其處在被壓迫及 邊緣化的既定角色,是由社會建構與意識形態結合的父權結構所造成(Allan G.

Johnson,1997;成令方等譯,2008)。Harba 和 Yarbrough(1983)認為性別意識、

與階級意識和種族意識都可以用「認知或察覺到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視角看待,

是認知到因性別因素而使自己處於社會政治上的弱勢處境並遭遇障礙和不利,是 一種對不公平的社會和生活環境感到不滿和反抗的心理,並產生出群體意識。

Gerson 及 Peiss(1985)認為性別覺察(gender awareness)、女性/男性意識

( female/male consciousness ) 與 女 性 主 義 / 反 女 性 主 義 ( feminist/antifeminist consciousness)所組成的性別意識,就像是光譜般彼此滲透、交互影響。性別意 識的發展不是僵化、停滯不前的狀態,亦非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的價值選擇及 觀念,它會因為個體內在的覺醒及外在的刺激,持續不停的轉變與發展。簡言之,

性別意識的發展是一個有機、動態調整的連續性歷程。

游美惠(2002)指出性別意識是指個體認知到生活隨時受到父權意識形態的 影響,逐漸發展為瞭解父權體制、提升女性地位甚至挑戰或批判父權體制的起 步。謝臥龍(2002)認為性別意識不僅是一種在生理上區分性別的方式,並含有 社會文化價值傳播的功能。畢恆達(2004)認為性別意識是指個體對性別認定、

女性在社會結構中所處位置的不滿,並冀望透過集體的覺醒與行動來改變女性受 壓迫的處境。戴麗文(2011)將性別意識歸納為「個人對性別或因性別而產生的 想法、態度、認知及情感的總和」,分別包括了「性別角色、性別特質與性別平 權」三個主要的概念,是個人對「男性與女性理想上的形象、特質及關係,和依 性別而來的權力、分工與義務」的看法、反省與思考。「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 則第八條」則將性別平等意識定義為「個人認同性別平等的價值,瞭解性別不平 等之現象及成因,並具有協助改善現狀之意願」(教育部,2012)。

本研究整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及國內「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的條文,

性別意識是持續不斷的歷程,受個人生命經驗影響而不斷流轉、變動。當個人從 性別的視角,檢視因生理性別而形成的性別認同、性別角色,並對因性別而產生 的壓迫與酬賞、機會、資源的不平等分配提出批判與質疑,進而接受或認同性別 平等的價值,便是性別意識的展現。因此,本研究中性別意識內涵狀態建構有關 的性別概念分述如下:

一、性別角色

每 個 人 在 一 生 中 需 要 扮 演 的 各 種 角 色 之 中 , 尤 以 性 別 角 色 最 為 重 要

(Hilgard,1981)。角色分別由角色期待與角色行為所組成,性別角色的看法可 分為兩類:一為將其視為「在社會文化中,用以區隔男女差異的特性」,例如男 生邏輯推論較拿手,女生語文記憶較強等認知,為性別角色表現的層面;另一個 層面則為「被社會文化所期待之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例如男性化的人格特 質多與工具性和主動性有關,女性化的人格特質則與人際關係、情感表達有關,

為性別角色期待之層面(晏涵文,2002)。

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知覺,不僅是生物上性別的不同,所處的社會文化、被 賦予角色期望更是塑造性別的真正源頭。Lueptow 指出性別角色是源自於社會對

男女不同行為的角色期待(游美惠,1999)。張春興(1982)認為性別角色是社 會文化傳統中,眾所公認男性及女性應有的行為,而這個行為模式是符合當時社 會文化所形成的共識與規範,亦即性別角色是社會認為不同性別的人應該具備的 特質與行為,所形成固定、僵化的看法。Huston(1993)認為性別角色的內涵包 括了:生物學上的性別、活動及興趣的差別、人格特質和社會行為型態的歸類、

社會關係及人際網絡的選擇傾向及語言、非語言的行為特徵等。陳皎眉(1996)

指出性別角色反映的行為期待,是建立在社會、文化背景因素的脈絡上。潘慧玲

(2003)認為性別角色是以生物性別做為區分社會角色的基準,男性及女性都受 到所處環境的社會期待與文化傳統影響,表現出符合特定性別特質的行為。

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性別角色的看法,可以發現心理學者認為性別角色包括了 態度、動機、職業、興趣的偏好、人際關係型態及人格特質的差異:社會學者將 性別角色視為人際關係中,男女相對應的身分及行為;人類學者認為性別角色是 男女有別的職位與工作的分化。

二、性別平等

破除用生物學的觀點來論斷與誇大性別的謬誤,是性別平等的消極意義;檢 視由人為建構所造成的性別不平等,深究其原因及危害,並加以匡正及重建,則 是性別平等的積極意義(蘇芊玲,1998)。以「控制」-「恐懼」為手段的父權 體制,建立了「男性支配」(male-dominated)、「認同男性」(male-identified)

和「男性中心」(male-centered)的父權社會,不僅貶抑女性的地位與特質,也 合理化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將女性置於不利的社會處境和壓迫處境(Allan G.

Johnson,1997;成令方等譯,2008)。性別平等就是對父權體制的反省與集體行 動,要讓女性及男性都能從父權體制的控制中解放。性別平等是對既有性別秩序 的反省,檢討現狀並建構一個新的、合理的性別秩序。性別平等的目標就是要讓 社會大眾覺察社會中的性別差異現象,解放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與迷思概念,重塑 對性別角色客觀公平的認知(陳凱筑,2003)。

性別平等是要使兩性在生理性別的差異之外,於社會性別上能獲得均等的機

偏見看待。性別平等的理想是性別之間相互尊重,且各性別之間的權利、義務、 經驗,因此她們以 Cross(1971)所提出的「黑人族群正向自我認同發展理論」

為基礎,發展出五個階段的「女性自我認同的發展模式」,而這個模式涵蓋了對

Downing & Roush 的「女性自我認同的發展模式」強調這五個階段並非一個 單向的發展階段,過程有時是直線性的前進,有時是螺旋型的重複循環,可能停 滯在某一個階段,甚至退回到前面的階段。而階段的進展則視女性準備的程度、

成長環境與經驗、所遭遇的事件、特定的人際網絡及環境脈絡的影響而定。Hyde

(2002)依據實證研究,建議將「女性自我認同的發展模式」的五個階段視為五 種面向來看待,因為各階段間事實上存有過渡期與轉換期,以面向代替階段來看 到女性自我認同的發展,才能較精準的的反映個體發展的特徵(轉引自:畢恆達,

2004)。

Stanley & Wise(1993)批評傳統性別意識成長團體的相關研究過於僵化,將 性別意識為三個階段的發展模型,分別為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意識 喚醒(consciousness-raising)和女性主義意識(feminist consciousness),而彼此之 間的關係強調時間的序列發展與演進,假定階段的發展有高低之分及從無到有的 規則可循。Stanley & Wise 認為女性主義意識不是意識改變的終點,而性別意識 的發展是一個循環或螺旋的過程,是沒有起點與終點的流動。Griffin(1989)則 強調性別意識發展的歷程不是線性發展,而是一個不斷協商的過程(轉引自:畢 恆達,2004)。性別意識的覺察是一個獨特而複雜的過程,其中的經驗與體會更 是非常個人化;也是一個不斷成長和蛻變的歷程,意味著整個人的改變,是從自 己再出發的成長與超越。

參、 影響性別意識發展的因素

性別意識的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會受到個體在每一階段所遭遇到的 人、事、物的影響,激發出個人不同的省思與想法,構成不同的性別意識內容。

影響性別意識的構成因素,分述如下:

一、家庭環境

原生家庭背景是性別意識發展的因子(吳書昀,2002),性別刻板印象最早 源自於嬰兒出生之際,而家庭與學校都是重要的早期性別社會化媒介。余佳倩

(2001)指出父母親會依本身的性別刻板印象來對待其子女,並表現出讓孩子間 相互模仿的行為,父母所抱持的性別教養態度,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特質,對子 女都有示範的效果。

社會學習論認為行為的產生是特殊環境下社會化的結果,意即所有的行為都 是學習而來的;兒童會直接透過不同的對待、酬賞和處罰,以及間接透過觀察學 習和模仿,而學到她(她)們的角色。父母親是兒童認同和模仿的對象,是兒童 學習性別角色的楷模,尤其是孩童會傾向於去模仿同性別的父母,透過觀察和學

社會學習論認為行為的產生是特殊環境下社會化的結果,意即所有的行為都 是學習而來的;兒童會直接透過不同的對待、酬賞和處罰,以及間接透過觀察學 習和模仿,而學到她(她)們的角色。父母親是兒童認同和模仿的對象,是兒童 學習性別角色的楷模,尤其是孩童會傾向於去模仿同性別的父母,透過觀察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