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學習經驗與新移民女性之性別意識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高等教育學習經驗與新移民女性之性別意識

女性接受教育的議題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教育被認為是轉變與改變女性 地位低落的重要手段之一;女性的解放與社會地位的提升,都必須透過女性接受 教育進一步的落實、協助女性看見結構的不平等,而性別平等的訴求與實施,和 女性教育程度的高低最有關係(林美和,2006)。根據內政部「九十二年外籍與 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及「第四期第三次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性別組」

的次級資料發現,臺灣成年民眾中,教育程度越高者,其性別角色態度愈趨平權,

且教育程度對性別態度的影響,女性較男性來得明顯且重要(賴文彥,2007)。

陳宜琴(2008)的研究亦支持教育程度愈高者,性別意識程度也愈高;教育程度 也是影響臺灣社會女性性別意識發展的最主要個人背景因素。對新移民女性而言

,不同的教育程度對新移民女性在性別意識的發展是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學歷 越高的新移民女性越能從傳統的性別角色中掙脫(戴麗文,2011)。

壹、 新移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動機

林美和(2006)認為「社會發展與人際關係的連結性與依附性」是女性在學 習上的特殊需求,關係連結、不斷改變與發展的連結網絡是女性學習的發展特 徵。F1表示到臺灣以後的進修,都是因為朋友的邀約報名與鼓勵後,考量到求學 期間有朋友可以陪伴與支持,「社交需求」是影響F1報名參加研究所入學考試的 重要學習動機。

就朋友經過我上班的幼稚園,找我一起去讀書,我就說好吧好吧。這次 來讀研究所也是,朋友來找我一起去讀,我就說好吧好吧就是朋友一起 相約,我到最後一天才完成報名手續。【F1-1069-20130402】

重要考量(陳怡華,2007)。「親職教育需求」一直是影響新移民女性動機與成 效的重要因素(張芳全等,2009)。F1提到要透過自己讀書的身教,讓孩子們可 以認識到國內的學制及媽媽透過終身學習進修的努力【F1-1072-20130402】。F2 則提到透過自己一路到高等教育求學的動機,主要是希望可以增進自己的能力來 扮演好親職的功能【F2-1068-20130506】。F1與F2想做為子女榜樣的學習動機,

背後仍隱含著女性為家庭奉獻自我、服務他人的性別角色思維。

F1:讀了研究所,就是給兒子一個榜樣,她們就會知道國中、高中畢業 以後,還可以繼續讀大學、碩士、博士。有時候我沒有讀書的時候,兒 子還會趕我去念書。【F1-1072-20130402】

F2:孩子是我的力量,我會想去讀書,要排除很多的困難,要把家裡得 事情都安排好了,剩下的時間才是我可以自己利用的時間。去讀書,相 對的對家庭也有幫助,例如對子女的教育,可以幫助教育下一代,常常 因為孩子,而有了改變的動力與生活的希望。【F2-1068-20130506】

「新移民女性面對多重角色衝突時,亟需外力來分擔其心理壓力,而且女性 本身就重視連結和人際關係的特點,因此重要他人是否支持成為是否持續就讀的 重要因素」(郭乃菁,2011)。F1提到配偶及婆婆的無條件的支持及幫忙照顧孩 子,讓她可以心無旁騖地一直求學【F1-1073-20130402】。F2的配偶與婆婆則不 能積極的提供支持來分擔F2照顧者的角色,F2必須獨立先處理好家務之後,才能 安心的求學。F2覺察到家人不太願意支持她在外面的求學,擔心學習越多、越獨 立後,自我的意識就會提高,因此對F2參加學習活動採取消極的態度來看待

【F2-2003-20130507】。子女照顧責任依舊是女性難以擺脫、懈怠的重擔,F2並 不因進修學習而稍能喘息,反而是在兼顧家庭與進修學習活動中,負擔更多重、

加重的角色與壓力【F2-2013-20130507】。

F1:我都沒有跟老公商量過,那時候老大跟老二已經出生,婆婆也說好。

因為婆婆小時後沒有讀書,所以小姑很會讀書,她也很支持。我婆婆也 很支持我去讀書,說趁年輕的時候趕快讀。我先生都是一直鼓勵我去讀 書。【F1-1073-20130402】

F2:我們的生活層面受到侷限,雖然學習意識非常高,但夫家人怕我們 學太多自我意識會越大,所以有時侯家人不願意讓我們參加活動。

【F2-2003-20130507】

F2:我去讀書必須安排好家裡的大小事以後,才可以放心的去讀書。婆 婆跟先生不會直接說不好,只是要我先把家裡的是做好以後再出門。女 性犧牲了許多自身權益,盡心盡力為家庭付出,卻不見得會獲得任何肯 定,畢竟孩子不是太太一個人的責任,先生可以一起分擔的話,我可以 安心的工作跟學習,也不需要擔心會影響到想做的事。

【F2-2013-20130507】

新移民女性參加識字教育以外的學習活動,是自願、自發、非強迫性的自主 行為。女性參與學習動機相較於男性的職業工作動機,女性更傾向於社交關係及 自我實現等內在理想性的動機實現,「文憑取得」更是女性繼續學習重要的關鍵;

女性在高等教育求學機構取得文憑後,不僅有利於工作準備,並能藉此獲得社會 地位的認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陳怡華,2007)。文憑取得、工作準備、提高 薪水、提升自信心的「個人成就動機」,是F1與F2繼續學習的重要動機;F1看重 取得文憑後對日後求職、加薪的效益,F2冀望透過學歷的取得提升自主性及從「被 幫助者」增能成「幫助者」。

F1:在臺灣,不管是在政府機關還是民間企業,一樣的工作內容,學歷 越高、薪水也越高。朋友一直跟我強調以後說畢業以後薪水會增加。

【F1-1071-20130402】

F2:我去空大唸書是為了文憑,有了文憑我就能做更多事情及發揮所 長,增加對外的連結,會提昇自己的自主性。【F2-1059-20130506】

F2:我的夢想是當老師,但依目前的情況還無法實現,所以雖然不能當 老師,但想以自己所學來幫助他人,從需要別人協助的「被幫助者」轉 換為「幫助者」。【F2-1048-20130506】

在F1與F2的身上,可以觀察到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教育期望,會影響到子女 未來參與學習的成就抱負與決策(陳怡華,2007)。F1與F2主要照顧者是分別是 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父親與母親,父母親非常注重子女教育的影響下,也是F1 與F2日後在臺灣進入高等教育機構求學的動力。

F1:可能是受到爸爸的影響吧,看到爸爸讀到香港大學畢業,覺得自己 應該把握時間繼續往上讀,爸爸一直也都鼓勵我們去讀書。

【F1-2024-20130427】

我媽媽是大學畢業,她是個護士,在財務方面很獨立,離婚後她一個人 帶我們離開外公家,所以我母親很鼓勵我們讀書,母親有很好的觀念,

她希望孩子們都很獨立自理生活,所以越南的妹妹也是護士,弟弟醫學 院3年級了。【F2-1010-20130506】

貳、 高等教育學習經驗與新移民女性性別意識的激盪

高等教育學習經驗對新移民女性性別意識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典範的學習與文憑的取得,增強了F1對自己能力的肯定

「女性典範的意義在於帶給自己可能性」,她就透過身教言教在眼前展現,

會激起女性心中「有為者亦若是」的感動與激昂;女性典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

「能跳脫傳統桎梏的女人」、「一種是非常有知識與能力的女人」及「愛女人的 女人」(畢恆達,2004)。F1在高等教育的課程中,很佩服授課的女教授能精準、

理性的表達,有條理的論述知識。回想起教授「女性典範」的求學經驗,激起F1 心中覺得女性本來就不該是弱者的信心與相信。

F1:我本來就沒有覺得女性是多低微。女性意識強的,本身學經歷、成 就應該都不錯,像幫我們上課的女教授,談吐就很好、說出的話會讓人 覺得溫暖、又會不斷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但是對性別問題跟女性主義 又很有主見。【F1-2017-20130427】

透過高等教育的洗禮,已婚成人女性學生普遍感受到自信心的增加、專業能 力的提昇以及女性意識的開展(林純菁,2005)。在高等教育的學習經驗中,克 服著對自己略帶有廣東腔國語的不自在跟信心不夠,F1透過在課前不停的練習,

準備充分讓自己在小組分享、讀書心得報告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都有不錯的 成績。這樣的練習與成績的回饋,增強了F1對自己的自信心,肯定了自身的價值,

也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增加了個人的力量。

我覺得自己成績不錯,也可以在研究所pass所有的成績。我知道有能力 可以應付過去。【F1-1060-20130402】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社會現實交織了女性教育與成就抱負的重重阻礙」

(張宏鈺,200),社會文化限制女性發展所導致的女性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的確存在於臺灣。透過對環境的認知與觀察,F1察覺到男教授多於女教授的高等 教育中性別隔離現象,但F1就讀的班級中,女性人數比男性還要高的現象,使F1 相信女性只要透過努力就可以看見自己、改變自己,取得研究所的學歷更讓F1 有了高度的自信心,勇於追求自我成長於展現自己的能力。

雖然上課的教授都是男生比較多,但是班上的女生就比男生多啊,女生 本來在各方面就不輸給男生。覺得自己能力有提升,像報告的技巧、分 析事情還有寫作的能力,都有進步。原來自己也可以拿到碩士學位,職 場上很多同事都有碩士學位,現在我也拿到了。學歷讓我更有信心,我 也相信自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F1-3002-20130511】

「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控制是無所不在的,從外表到觀念,從群體價值到個別 位置,都充滿著父權體制的影子」(吳書昀,2002)。F1的性別氣質從小就偏向 男性,又養育了兩個男孩,使她一直對男性的生命經驗很好奇;更深層的看待F1 寧為男生的選擇,其實是透露著對女性自我框限於「女性特質」的展現、而後受 制於婚姻結構中性別角色的限制與桎梏,「男女有別」的性別經驗中體會到的「不 一樣」、「不方便」跟「不行這樣」的規訓,都使F1感受到相對的被剝奪感跟無

「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控制是無所不在的,從外表到觀念,從群體價值到個別 位置,都充滿著父權體制的影子」(吳書昀,2002)。F1的性別氣質從小就偏向 男性,又養育了兩個男孩,使她一直對男性的生命經驗很好奇;更深層的看待F1 寧為男生的選擇,其實是透露著對女性自我框限於「女性特質」的展現、而後受 制於婚姻結構中性別角色的限制與桎梏,「男女有別」的性別經驗中體會到的「不 一樣」、「不方便」跟「不行這樣」的規訓,都使F1感受到相對的被剝奪感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