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女性在母國性別意識之發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在母國性別意識之發展

性別意識的發展分別受家庭環境、教育場域中的學習經驗、情感與婚姻的生 活經驗、性別相關的主體經驗、接觸性別平等論述與典範的學習等層面的影響,

但並非每一個女性都會經歷、面對相同的性別意識形塑過程。新移民女性受到個 別生命經驗的影響,會激發出對性別議題不同的省思與想法,構成自己獨一無二 的性別意識內容。

壹、 家庭環境的影響

受訪者F1的父親為香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份子,父親從小家境優渥、生活 起居都有專人照料,結婚後因上下班時間固定,負起照顧家中子女生活起居的責 任;母親雖然學歷較低,但因上下班時間不固定且收入較高,反而少有時間照顧 子女。

阿公的家裡很有錢,爸爸從小都不用做家事,都有傭人幫忙,他到現 在還是會回味從小到大有人侍候的感覺。他還會說現在香港的名人都 是他香港大學的同學我爸爸是會計,算是上班族。媽媽的事業做得比 較大,媽媽是紡織業的包商,會包很多工作回來再轉包出去但是工作 時間不固定,要配合廠商出貨。媽媽只有小學畢業,事業上媽媽比較

有成就,不過爸爸學歷比較高,是香港大學畢業的。

【F1-1039-20130402】

在F1的家中,父職的角色鮮明、吃重且肩負起母職的角色與功能,F1父親 打破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模式,及由女性擔任主要照顧者的性別 刻板印象。F1從父親身上學會了煮菜,及認識到男性也可以擔任主要照顧者的可 能性。

因為我爸爸都固定五點下班,媽媽工作的時間不一定,所以都是爸爸 陪伴我們的時間比較多。爸爸很會煮,我會煮菜也是爸爸教我的。印 象中,就都是爸爸在煮飯,煮飯不是媽媽的工作啊,所以都是爸爸要 照顧家裡。【F1-1040-20130402】

F1的父親從小就教導F1還有哥哥煮飯,但是F1三年級開始會煮飯以後,煮 飯的工作就只變成F1的責任。F1雖然感受到不平,卻還是消極的順從。F1的父 親透過煮菜是女生的工作安排,在F1身上建構著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的性別 文化。

爸爸教哥哥跟我煮菜,以前都是哥哥煮菜,但是從我三年級開始會煮 飯了,就大部份都是我煮菜、買菜,這點我覺得比較不公平。爸爸都 是六點下班,他可能不希望我亂跑吧,所以我都五點半開始煮飯,我 煮得很快,我印象都是我一個人在煮飯,煮好沒多久,哥哥跟爸爸就 都回來吃飯了。【F1-1/203130402】

原生家庭雖然沒有傳統性別分工的互動模式,但父母親在管教態度上卻明顯

禁的限制。

爸爸跟媽媽對我比較嚴格,從國中、高中開始,我大概十點前都要回 家,哥哥可以到活動結束完,隔天的3、4點回家都沒關係。

【F1-1049-20130402】

F2的外公對性別的觀念傳統且保守,認為家中的女性學歷不用太高、滿18 歲就可以結婚了【F2-1005-20130506】。F2的母親選擇不受父親的制約而繼續升 學到大學畢業。F2在母親的身上看到了女性只要堅持就能突破傳統性別架構的力 量與可能【F2-1010-20130506】。

我媽媽的年代,都是男生學歷讀高一點。外公認為女生讀書不要讀太 高,女生18歲就可以嫁人了,媽媽18歲就嫁了。【F2-1005-20130506】

我媽媽是大學畢業,她是個護士,在財務方面很獨立,離婚後她一個 人帶我們離開外公家,所以我母親很鼓勵我們讀書。

【F2-1010-20130506】

F2覺察到越南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與規範是偏向傳統、男性為中心的,女 性只是扮演著附屬與照顧者的角色【F2-1002-20130506】。F2肯定越南社會在子 女的財產分配上,較臺灣重視性別平等,並開始在心中有了性別平等的意識與覺 醒【F2-1054-20130506】。

我們越南是女生很孝順,很多人說我們越南是母系社會,我是不覺得。

傳宗接代的觀念還在,還是希望可以夫妻結婚後可以生小孩,還是希 望可以生男生。【F2-1002-20130506】

在家鄉子女分財產不會不公平,不論男女都能均分。在越南也是不希 望女人太強勢,但我卻不認同,我們女人並非想超越男人,而是希望 得到兩性平等。【F2-1054-20130506】

貳、 教育場域中的學習經驗

F1認為教育場域中的學習經驗會改變一個人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知,並可以 積極促成性別平等意識的啟蒙。F1覺得父親因為接受過大學教育,在讀書的過程 中接觸到西方國家有關性別平等的論述,使父親能擺脫中國傳統男性的性別規 範,在家庭上可以扮演更多照顧者的角色。

爸爸從小在大陸長大,家族很有錢,應該是一個男尊女卑、男主內、

女主外、階級很明顯的中國傳統家族。因為爸爸很會讀書,所以阿公 就把爸爸送到香港來讀書。文革過後回到香港,家裡已經沒有錢了。

我覺得可能是受過教育的影響吧,讓爸爸都沒有傳統中國男人的形 象。【F1-2006-20130427】

F1回想教科書當中並無傳遞著傳統的性別意識,教材裡面沒有臺灣早期教科 書中所的傳統性別角色規範與期待【F1-1012-20130402】。而學校中大部份的老 師都是女性,主管職卻多由男性擔任;師院的男同學也多半不願意進入小學任 教。F2在求學時期沒有認識到教師、主管間性別比例失衡的現象背後,代表著性 別而產生職場上性別隔離的意義【F1-1013-20130402】。

印象中,課文裡有大掃除的圖案,就大家都在幫忙、分工合作;是來

【F1-1012-20130402】

學校都是女老師比較多,男老師不喜歡教國小,男同學大部份都是在 國中教書。國小都是這樣阿,校長有兩個,一個男生、一個女生。服 務的學校裡面,都是女老師比較多,男老師真的很少、很少。

【F1-1013-20130402】

F2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性別經驗,但認為在越南城鄉差 距,限制了居住在鄉下地區女性的發展與學習成就。F2高中求學時,不辭辛苦地 每天走路往返將近6公里的路程,也因為在學校成績優良,老師特別利用課餘時 間幫F2補習。求學的辛苦,讓F2相信女性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相對的 成就,並開拓人生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鄉下地方不注重子女的教育,唸到國小就很不錯了,不像胡志明 市都可唸到高中。因為我們家在胡志明市沒有戶口,所以我只能讀夜 校,每天來回走路要6公里吧。我的成績很好,老師看我很認真,都 主動幫我補習,沒有學歷就只能做較勞力的工作。

【F2-1008-20130506】

參、 性別相關的主體經驗

F1在求學時,不能認同性別是限制女性發展跟學習成就的傳統思維,對於同 學間抱怨父母限制女生不用有太高學習成就的傳統觀念,非常不以為然。顯示F1 在求學時期,心中已經具有性別平等的意識,並能認識到傳統上女性是受到壓迫 的處境。

在香港讀書的時候,聽同學講起父母親有人比較歧視女性的,像女生 讀書不用讀到太高學歷之類的,我們也會覺得不公平。香港也是會重 男輕女,但是沒有臺灣這麼明顯。【F1-1011-20130402】

F1與配偶認識後,與父母親討論過日後夫妻要在臺灣或香港定居的問題。考 量到F1在香港有正式的教職且待遇優渥,F1的家人建議F1的配偶到香港創業,

與F1在香港開展新的人生。F1未與配偶討論、商議,即主動拒絕家人的提議。

媽媽知道臺灣的薪水待遇不高,我那時候在香港一個月的薪資是兩萬 多港幣。我先生是做電腦的,我爸媽的意思是說我們租個店面給我先 生,讓他在香港開店。但是,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女生的收入比男生 高,我沒辦法接受。【F1-1019-20130402】

F1表示除了外地人在香港創業困難的現實考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情感上 不能接受先生到香港接受太太娘家的支持,會覺得是先生入贅到香港來,而婚姻 本來就該是「嫁夫隨夫」。F1看待婚姻的態度,顯係受到父權社會「男性中心」

規訓的影響,及性別特質上「男性就該強勢、女性就該被照顧」性別特質的制約。

他要來適應語言、適應文化、事業又要從頭開始,他來依靠我的話,

我們之間的婚姻肯定會有問題。旁人一定會閒言閒語很多,說我先生 都依靠我。我嫁過來的話,就算我都沒有工作、住在家裡,也不會怎 麼樣,別人也不會多說什麼,會說我好好命。我沒辦法接受我的收入 比先生高、或別人說先生都依賴我,我也不想養他。

【F1-1020-20130402】

的外遇與離婚的「重要性別斷裂事件」,讓F2深刻體會到越南傳統社會中以男性 為尊、男性可以延續血緣的性別文化。女性終究必須提升自己的能力及擺脫男性 附屬品的自主意識,從小就深刻著烙印在F2的心中。

像我爸爸跟我媽媽生了兩個女兒,爸爸因為在做裝潢的工作,需要很 多體力,所以想要生個男生以後可以幫忙。爸爸因為在外地工作有外 遇,生了一個男生,他就選擇要外遇的對象,跟我媽媽離婚。女生到 頭來,一切還是靠自己最實在。媽媽後來有改嫁,生了一男一女,後 來還是分開,因為媽媽比較獨立,先生是鄉下來的,後來還是覺得不 適合,我也長大了,鼓勵媽媽還是分開比較好。【F2-1003-20130506】

F2的母親獨力照顧著四名子女,體會到母親的辛勞與付出,F2不僅到工廠 工作賺取微薄的薪水來改善家中經濟,也分擔了母親日常生活中照顧者的角色與 重擔。身為長姐,F2在未滿18歲之年就取代父職角色的部分功能與責任;而母親 無怨無悔為子女犧牲奉獻的身影,則成為F2最鮮明的記憶與性別角色的模仿對 象。F2勇於承擔家中經濟重任時,也內化了女性是家中照顧者的性別角色框架與 價值觀,有了較趨近傳統女性扮演照顧者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為了改善家中經 濟狀況的窘迫,F2勇敢的走上跨國婚姻的旅程,看似是理性的抉擇,實際上仍是 固著於潛移默化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F2的母親獨力照顧著四名子女,體會到母親的辛勞與付出,F2不僅到工廠 工作賺取微薄的薪水來改善家中經濟,也分擔了母親日常生活中照顧者的角色與 重擔。身為長姐,F2在未滿18歲之年就取代父職角色的部分功能與責任;而母親 無怨無悔為子女犧牲奉獻的身影,則成為F2最鮮明的記憶與性別角色的模仿對 象。F2勇於承擔家中經濟重任時,也內化了女性是家中照顧者的性別角色框架與 價值觀,有了較趨近傳統女性扮演照顧者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為了改善家中經 濟狀況的窘迫,F2勇敢的走上跨國婚姻的旅程,看似是理性的抉擇,實際上仍是 固著於潛移默化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