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性別角色及性別分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積極納入性別主流化的概念,但實際上對於單親家庭福利的提供還是以金錢上 的補助、津貼為主,多數未面臨經濟困境的單親父母能獲得的協助非常有限,另 外在就業部分雖有陸續推動擴大就業的就業政策,但對於促進穩定就業之效果不 彰,且可能因方案結束而造成單親父母再次面臨失業問題。至於家庭照顧方面的 相關政策,透過婦女團體努力而通過的性別工作平等法之產假、陪產假、育嬰假 等,以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中規定辦理兒童托育服務和課後照顧服務,或許有助 於減輕單親父母在工作和家庭照顧的兩難狀態。

本研究認為1998年和2006年其政治、社會背景已不盡相同,因此這兩個時代 單親父母的工作家庭衝突可能有所差異,但實際狀況為何,則有待本研究進一步 分析。

第二節 性別角色及性別分工

從上一節對單親家庭現況與困境的探討,可看出單親父親和單親母親面臨到 的問題其實存在著差異,舉例而言單親母親經濟條件比單親父親為差,又或者是 單親父親在子女照顧方面比起單親母親更顯艱難。從單親父母這些差異的情形來 看,我們發現社會結構形塑不同性別所扮演的性別角色,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許多問題都能以「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來解釋。因此本研究在 此節當中,整理有關性別角色以及性別角色分工的相關論述,以期對性別之間差 異有更深入的瞭解。

壹、性別角色

角色 (role) 是指一個人在其所占的社會位置上,擔任的任務與從事的活 動,性別角色 (gender role) 是指個人因所屬性別而具有的相對應行為型態(李 美枝,1984)。張春興(1996)定義性別角色是在某一社會文化傳統中,眾所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認的男性或女性所應有行為。整合上述學者對性別角色的定義,簡單來說性別角 色就是在某一社會中以「性別」做為區分角色的基礎,對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行為 規範。性別角色又可從許多觀點解釋,本研究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女性 主義的角度來探討之。

一、生物學觀點

對生物學而言,男女兩性無可否認地確實存在著差異,例如男性的平均身高 比女性高、男女的大腦在結構與機能上有差異、女性在語言方面比男性具優勢 等。早期人類社會為了分配必要的勞動,是以「生物學上誰最適任」為依據,來 分配兩性最適切的性別角色,女性由於生育的關係,負責養育和照顧幼小的任 務,體能較佳的男性,則為整個家庭提供保護與供給。然此一論點有許多令人質 疑之處,主要在於有其他研究發現原始社會中,是由女性擔任獵人、漁夫等食物 供給者角色,而男性承擔照顧幼小的責任,而且兩性的角色是可以變通及轉化的

(吳國宏、錢文,2001)。因此生物學觀點並無法提供直接有利的證據,來說明 性別角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男女兩性生理上差異所造成的。

二、心理學觀點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Freud強調個體「性」的趨力,男童有伊底帕斯情結 (Oedipus Complex) ,一開始畏懼或憎恨父親,後來在生活經驗之中發現父親才 是擁有「權力」的一方,便朝向認同父親而發展出男性化的態度和行為,女童的 性別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戀父情結,為得到父親的關注,便朝向認同母親的女性特 質,因此Freud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認同有相同性別的父母而來的。但 許多研究的發現並不支持精神分析理論的性別角色觀點(陳皎眉、王叢桂、孫蒨 如,2003),雖然Freud認為兒童的性別角色發展來自於認同同性的父母,然而 對於生於父親或母親缺席的家庭的兒童,其性別認同是否會有障礙,並未進一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說明,以及在其他影響性別認同相關社會化因素中也欠缺討論。

三、社會學觀點

社會學習論者Bandura指出,性別角色態度和其他人類外顯特質,同樣都是 社會化的結果。他們假設兒童會模仿與他/她相似的人,特別是同性別的父親或 母親,在此假設之下,Sidanius, Cling, 與 Pratto (1991) 認為兒童透過觀察其他 男性或女性(角色模範)的態度與行為以學習適當的角色行為,同時接受成長過 程當時之文化以及普遍環境下,與其性別相關的態度與行為。 Thornton, Alwin, 與 Camburn (1983) 認為性別角色社會化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便開始,而社會化的 內容,會受到家庭環境與父母表現的角色模範所影響。除了父母親之外,學校、

大眾傳播、以及同儕等,均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媒介 (Lottes & Kuriloff, 1992) 。因此從社會學觀點而言,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是透過一連串社會化的歷 程所形成,由於社會結構賦予男女兩性不同的權利及義務,有其特定的位置及期 待扮演的角色,而個體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經由社會化來學習性別角色及其行為 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造成兩性之間在社會學上的差異。因此性別角色可 說是一個經由社會建構與個人詮釋相互作用之下的產物。

四、女性主義觀點

女性主義有許多學派,各學派對於性別角色的論述亦有不同的焦點,本研究 以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女性主義學派: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基 進主義女性主義,分別說明其對性別角色的論點。

(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主張女性的本性和男性一樣,是基於人性 (human) 和理 性 (rational) ,理性是所有人類的共通本質,一切都要講求自由與平等,至於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殖性 (sexual) 的性別乃是次要的。但是卻因為性別的差異,卻造成女性遭受歧 視和不平等,不論女性個人的能力與條件如何,性別本身使得女性在教育、就業、

參政等各方面遭受不平等對待,例如女性在就業市場上受到歧視,與女性被視為 是家庭角色息息相關,因為照顧子女和料理家務被視為是女性的本分,文化上的 制約再加上社會結構剝奪了女性往其他方面發展的可能性(林芳玫,2000)。

(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同時受到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的壓迫,男女的 性別角色分化有利於資本主義運作,對男性刻板印象,如:理性、領導、競爭 等,是屬於公領域中資本主義運作所需的特質,而對女性刻板印,象如:感性、

情感、照顧等,就資本主義來說並不具有生產交換價值,是屬於私領域而遭貶 抑(范情,2000)。

(三)基進主義女性主義

性別角色是基進主義女性主義的重要議題,基進主義女性主義認為父權體 制 (patriarchal system) 是壓迫女性的一切根源,批判父權社會不斷地利用生物 性來誇大男女之間的差異,以鞏固男性的支配與女性從屬關係。Firestone 指 出,父權體制乃是根植於兩性的生殖差異之中。而此生理差異最大的當屬女性 之生殖能力 (reproduce) ,造成男女兩性不平等的生物基礎是兩性在生殖上的 不同。Millett 主張「性即政治」,社會藉性別角色刻板化的過程,藉由家庭、

學校、教堂等機構,傳達男女有別、男性屬於公領域、擁有權力的社會制度,

女性亦將這套想法內化,接受她們的次等地位(王瑞香,2000)。

從上述女性主義觀點可知道,女性由於天生的生殖性和社會所建構的性別角 色因素,而遭受到各種形式壓迫且淪為次等地位,因此單親母親受到性別角色內 化的影響,可能在工作的選擇上,就會以能兼顧家庭責任為首要考量,或者為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盡到其家庭角色的責任,直接退出職場回歸家庭並接受政府父權式、殘補式的福 利服務。

綜合上述各個性別角色論述的觀點,可知性別角色雖然包含生理性別所衍生 的差異,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社會、文化的建構,對男女兩性賦予不同的角色定 位,以及衍生的不同角色期待而造成性別角色差異,因此性別角色行為是透過不 同方式教養且學習而來的,並非自然天性。女性主義者徹底反對以人的生理結構 來決定個體的社會角色、地位與權利,同時批判社會所建構出的性別角色造成女 性受壓迫,被男性控制、無權力,且幫助維繫男性性別特權與父權秩序。父權體 制社會為兩性角色建立規範,讓男性獲得權力,並利用規範壓抑女性潛能,而女 性在缺乏自我意識的覺醒,無形中內化了社會賦予她的性別角色,失去權力與發 展機會。

貳、性別角色分工

一、從模糊到固定的性別角色分工

人類社會的運作有賴分工制度的建立,但早期在傳統農業社會和工業革命之 前的西方社會中,所有生產和消費行為都在家庭裡即可進行,因此家庭的分工是 有彈性並非完全僵化的,基本上男女兩性都是家庭經濟生產者和照顧者的角色,

性別的分化也就不那麼明顯。直到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興起,勞動市場需要大量 的勞工從事生產活動,同時也需要家庭內的再生產以供應市場勞動力的來源,在 這樣的需求下,性別角色分工應運而生,男性進入勞動市場從事生產,取得來自 市場的家庭工資 (family wage) ,女性則被要求留在家庭內提供無酬的家務勞 動,以及養育下一代的勞動力。是故,在工業社會之下,「男主外、女主內」的 分工模式也逐漸成型。結構功能派學者Parsons 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出現,產生 孤立及疏離感、地域性人口移動及技術性勞動力需求等因素,傳統的家庭型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