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懲罰的潛在課程檢視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四節 懲罰的潛在課程檢視與討論

在國中校園懲罰中,師生為主客體,由教師對學生施予懲罰。學者指出:「處 罰是對犯過者或違規者,給予身心上適量的痛苦,或不舒適的報復,是管教活動 的一部份。」(歐陽教,1998)

教師為主體對學生施予懲罰,但痛苦與不舒適只對學生產生效果嗎?為什麼 有些老師發覺自己比受罰學生更難過?而學生對懲罰的抗議和反彈所為何來?

是僅止於不願接受生、心理的痛苦嗎?

本節以訪談與觀察中所得,對於理解校園懲罰具意義之訊息加以彙整。首先 討論學生面對懲罰透過那些方式抒發情緒,接著自老師的角度來探討懲罰造成的 困境,綜合討論師生對於懲罰理解的差異,以提供校園懲罰更多元面向的觀察及 思考面向。最後,自老師的懲罰來看其所維繫的規訓和價值為何,是否真的合理 與重要。

壹、學生喜歡討論懲罰?

當懲罰發生時,大多數學生選擇默默接受,如第二節中所提及,學生認為解 釋不一定有效、在第三節中,也提及學生認為順從可以減少懲罰;但是無論心裡 是否真有怨氣、覺得不公,或受到委屈的人,總需要一個抒發的管道,尋找情緒 的出口,他們通常會討論懲罰。

一、沒有心情上課了

當課堂上發生懲罰時,學生可能會寫紙條,趁著老師不注意時偷偷傳遞。明 明說自己最常用這個方式,但她只敢傳給自己座位前後的同學,如果剛好不是她 的好朋友,她會忍耐到下課,而這種方式不太保險,她知道:「很有可能會被老 師發現;但有的老師人好,會裝作沒看到,我就可能會傳。」(訪 S01-130312-15)

在第三節中,研究者亦曾就這一點提出對學生的可能影響,老師的善意或畏懼管

156

教很可能演變為學生恣意妄為的循環。

為什麼非得在上課時討論呢?明明說:「不管被罰的是我還是別人,就已經 沒心情上課了,會一直去想。」(訪 S01-130312-05)學者也建議懲罰應於私底下 進行,除了為顧及學生自尊外,明明也提供了另一個思考:學生沒心情上課了。

除了上課傳紙條外,有些學生會在課堂直接討論起來,但那限於極少數的情 況下,如老師正在處理犯錯學生的問題,或者是他們根本不怕那個老師,甚至故 意要挑戰老師的權威。洋洋記得七年級時某位老師會拿各班來做比較,然後結論 總是自己最愛正在教的那個班級;但學生間訊息交換頻繁,很快地,學生對此情 形產生疑惑與不滿:

我們會覺得就算老師最喜歡甲班或乙班也不會怎樣,但她幹嘛要這樣。那時 候我們會故意惹她生氣,反正她不敢怎樣,有一次她終於罰了阿光,那阿光 一直抱怨,我和別人也故意一直講話,就討論老師罰人的事,結果老師沒怎 樣。(訪 S01-130226-09)

二、網路世界的懲罰告白

另一個討論的熱區是不受限時空的線上平台。

「我會在網路上看到別人討論處罰公不公平,就是在課堂上發生的事。」(訪 S01-130326-11)福星在現實世界中無親近朋友,所幸和班上同學關係不差,在 網路上他瀏覽同學的 FB、留言版等,透過好友加好友,他看遍大家的心情。但 虛虛實實,福星對此並非全盤接受的:

但有些人都亂講話,或有的事根本不是那樣,但一堆人按讚,其實是為了能 點進去看。我不會再加字留言,我就是看而已,有些同學會罵老師,但我覺 得根本不是那樣,可是讚已經按下去,不能取消了,他說不定還以為我挺他。

157

(訪 S01-130326-11)

小舞告訴我:「想知道我們在講什麼,妳可以加我的好友啊!有一些很精采。」

(訪 S01-130308-17)

我曾經瀏覽過學生的部落格,希望掌握學生在想些什麼、有沒有對我不滿。

很常一段時間,我不去看了,因為懲罰後無好話:五年前,一位家長為孩子送飯 到校,其中一個紙袋裝的是速食店飲料,當孩子接過手時,袋子破了,飲料瞬間 撒了滿地,孩子竟對母親吼著,母親道歉,然後承諾稍後再買一杯。我在場,所 以介入處理,只是稍加責備,並未大罵或處罰;但幾天後另一名學生要我去那孩 子的部落格看看,孩子罵我管太多、連另一名要母親不必再送飲料來的同事竟被 嫌沒資格管;那個主題只有一人留言回覆,但最令我心寒的是,回覆者是學校老 師,竟然鼓勵孩子爭取權利,覺得不公平就要說出來,勇敢對抗惡勢力。

在那之後,我幾乎不看學生的網路留言,更害怕學生要我去看。當時:我很 失望,我不知道原來是非這麼難辨,也擔心再看到些什麼會影響自己的心情。

但這次為了當個稱職的研究者,我又去探險了。

三、都怪老師太機車

另外有些同學會鼓動別人一起罵老師,這也是被罰學生抒發情緒的管道,但 和討論懲罰不同,當然更不會在老師面前進行。亮亮敘述當時的情形:

下課的時候就一直說老師機車、亂罰、不公平,妳知道的嘛!就是那些不好 的話,但髒話比較少啦!男生比較會這樣,像阿光就會這樣做,愈多同學一 起罵,他就愈高興。(訪 S01-130322-12)

她並認為:「他們可能覺得這樣就能證明自己沒錯。」(訪 S01-130322-12)

158

國中生和同學接觸時間最長,互動最親密,依陳奎憙(2007)的說法,青少 年次文化表現在他們獨特的價值、行為和觀念態度等,甚至是偏差行為。當他們 犯錯時常常不是自省做錯了什麼,而是去檢討別人,同時尋求同儕的認同和支持,

以證明自己沒錯。江福貞(2004)也指出青少年有著意志高張的自我文化及成群 結隊的朋黨文化,而亮亮所言情境正與學者之論述相符。

研究者進一步推估,學生受懲罰總愛罵老師,其原因不僅止於生、心理痛苦,

事實上依現今法規,大部份的懲罰對學生而言可謂不痛不癢,那麼他們在怨憤什 麼?招同儕一起罵老師是為什麼?除了合理自己的錯誤外,其實也是一種害怕丟 臉的偽裝,轉化自己的錯誤為勇於反抗老師的權威。

面對這種可以預測的學生情緒,老師應正確運用懲罰,減少可能的副作用。

如,學者所建議:清楚說明規範與懲罰,標準訂定合理、兼容公平一致與個別差 異的實施原則、尊重學生人格發展,勿損及學生自尊及善用輔導與關愛,引導學 生進行反思等,這些在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彙整之懲罰策略,都是極佳的參考原 則。

但老師們不必過於擔憂而不敢懲罰學生,因為大榮表示:「大部份的懲罰我 們很快就忘記了,也就不會去講老師什麼。」(訪 S01-130322-14)很快是多久?

一個月、一週還是一天?洋洋說:「一節課就忘了。」(訪 S01-130226-11)小馬 說:「罰完就忘了。」(訪 S01-130318-13)

貳、老師比學生更怕懲罰?

誰說只有學生害怕懲罰?在訪談中,幾位老師雖沒有直接提到「害怕」二字,

但在對話中仍可感覺到老師對於懲罰是存在疑慮,甚至害怕的。使教師對懲罰產 生疑慮及害怕的,除了教育政策及家長介入外,懲罰對師生關係的傷害亦常是老 師不敢或不願懲罰學生的重要原因,此外,害怕被投訴亦是要因之一。

159

一、害怕被討厭

以我自己為例,最怕在責罵學生後看見他們臭著一張臉,若是在課程進行中,

那會使教室瞬間陷入凍結狀態,被罵的人不說,教室裡的其他同學也會跟著緊張 起來,然後整節課常僵著直到下課鐘聲響起,如同學生所言:誰還有心情上課?

再細細思考,除了擔心課程不順利外,我終究也不希望自己成為被學生討厭的老 師,所以非到必要,我鮮少施罰。

而艾老師很少罰學生,固然是因為學生時代不愉快的懲罰經驗,但在校園觀 察及訪談中,均可發現她害怕懲罰學生。

如,「學生如果被罰抄要選擇在課堂上完成也行,這樣也可以減少他干擾秩 序。」(訪 T03-130403-07)、「如果學生有來爭論,若是初犯我就會原諒他。」(訪 T03-130403-11)及「把受到周遭同學影響的人調到講桌旁。」(訪 T03-130403-12)

等都顯示出艾老師在避免著衝突與懲罰的發生。

她的想法是:

如果學生他不喜歡你這個老師,那很有可能他以後就不聽你的課了。我如果 罰他,和他們不愉快,或者說不喜歡我,那以後他們都不聽課了怎麼辦?然 後學生還會亂講亂傳。(訪 T03-130403-14)

二、害怕被投訴

另一種情形是害怕被告、怕上新聞。

葉主任敘述自己近十多年來對學生的態度由嚴肅轉為溫和,除了本來就喜歡 這種模式、加上職位的轉變,他已不再是訓導人員,很自然擺脫掉兇悍的形象,

此外,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總是不要弄到上新聞,還是被家長告。」(非正式訪 130502)

近五年來,因人權意識高漲,加上利益團體的推波助瀾,使學生理解到申訴

160

管道並懂得實際去運用。學校常常接到教育局處的來電或傳真,要學校限期內說 明某個被投訴的事件,這個學期就發生過兩次,其中一件即是老師沒收學生的手 機。

學生上課使用手機原本是不合規定的事,但是過往的經驗讓老師們體會到法 規的不明確和社會輿論的不友善,原本是理直氣壯、應該管教之事,頓時變得沒 有立場、失去勇氣,在處理任何學生事務,特別是懲罰前常需考慮再三,甚者,

任課教師、導師及訓導人員間互踢皮球。「沒收」是刑法上的名詞,有些老師還 會用「暫為保管」來取代之,由此亦可窺見部份教師對於沒收這個懲罰措施是存 在不安及疑慮的,在面對其他的懲罰時,他們同樣戒慎恐懼,小心翼翼,最後,

可能放棄懲罰。

害怕被學生討厭、害怕被家長和學生投訴;其實,有些老師比學生還怕懲罰。

參、檢視落差:懲罰的潛在課程

參、檢視落差:懲罰的潛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