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省思

起點:從老師到研究者

當我決定了論文主題的那一刻起,我成為「研究者」,如前文所述,研究者 期待著懲罰的發生,甚至因為遲遲沒有發生懲罰,使研究者感覺失望。但當懲罰 終於發生,我卻沒有勇氣去面對;在沉澱數天後,我才以研究者的身份小心翼翼 進行訪談,開啟和學生及老師的對話。

欲對校園中的現象和影響進行探討,我必須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謹慎去詮釋 線索,將我的觀察和研究參與者的心聲比對描繪,呈現師生、師師與生生間的碰 撞和磨合,以建構出此脈絡下懲罰中的潛在課程。因著對研究場域的熟悉及與研 究參與者的互動頻繁,更基於研究倫理,我並未隱蔽研究者的身份在場域內活動,

場域內的人都知道我要做什麼。

懲罰,它並不讓人喜歡;就連討論懲罰,它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我選擇 了這個主題,儘管它讓人討厭或害怕,但我必須和它為伍。有趣的是,具權力的 老師們在受訪時比總是受壓迫的學生們更加小心翼翼,此處已可見懲罰的影響。

而這讓人害怕及討厭的主題起點正是我長久以來的疑問,也是我在教學現場 的困惑,透過研究,我要釐清和探究的是什麼?又為什麼?於是在訪談時,我愈 來愈大膽,當學生講出對懲罰的感覺,或許是委屈、不滿、難過,甚至是無感和 漠然,我的接受度愈來愈高,興趣也愈來愈濃,我想要聽到更多、看到更多;有 沒有一些是學生自己未意識到的認知或行為改變呢?

游走:面對自己的勇氣

在整理資料時,我比對師生間的想法差異,思考著鴻溝形成的原因,試著解 釋雙方的落差,及來自老師與學生的反抗意識和同樣存在的被壓抑感;在學生言 談中,我彷彿也聽見學生指責我的不是,即使我自認和他們的關係良好,他們仍 對我有所抱怨。

184

他們沒有任何一人明指著我,更沒有人舉出我對他們的傷害,但在他們指涉 的情節中,我似乎也看到自己的自以為是。我試著反省自己到底對他們做了什麼?

以為是循循善誘、一片苦心,但效果不佳,甚至對某些學生來說,我的懲罰根本 無效;或許還造成了另一種傷害。而這些傷害他們自己未必察覺到,但通過訪談 和觀察、在對話與生活中,我逐漸看清。

自一年前擇定了題目,我腦中常常想著學生可能有的答案,正如前文所述,

我以為自己大概知道學生是怎麼想的,聽多了學生對學校、對老師及規範的抱怨,

我真的以為我明瞭怎麼做對學生最好。從一開始,我認為懲罰在學校中扮演著社 會化角色,當然明白它會有負面影響和潛在課程,但就像多數文獻所論,宜小心 謹慎。而這小心謹慎就能讓不好的影響被剔除嗎?透過研究,很顯然地,答案是 不可能。潛在課程無所不在,也因人而異,學校文化不同,其結果也不相同。

自 2012 年底,我開始著手觀察和訪談大綱,準備進行訪談,然後遇到了學 生找我替她們出頭的事,我雖沒有答應,但卻將原定的訪談時間往後延,擔心老 師和學生們對號入座,以為我在調查什麼。

我是否也被壓迫了,在當一名學生的過程中、在學習當老師的歷程中,我被 訓練對某些事少說少錯、我學會服從和忍耐,然後我認為這樣做就是對的。接著,

我把這樣的模式套用到同事和學生身上,彼此壓制。所以,理直氣壯做著研究的 我藏匿一段時間,不敢出聲。

解構:懲罰的潛在課程

在研究過程中,我聽到老師的想法和學生的心情,我隨時記下對自己的省思,

最後發現自己和多數老師一樣,用老師的角度去為學生做善意的設想;而學生並 非不能體會,只是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怎樣做才是對的。過去我也曾隱約意識到 不應該懲罰學生,但我是老師啊!對於犯錯的學生應該有懲罰的權利,不罰他們 反而顯得我的無能?苦口婆心被學生視為嘮嘮叨叨,反正他們聽不懂,那還是罰

185

了吧!我希望他們學會聽話和乖巧,但我未預期到他們當中會有人從中習得敷衍 我,而我在此之前並未去反省及深思過。

學生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怎樣做才是對的;老師覺得學生怎麼就是聽不懂、

一錯再錯,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學生畢竟是青少年;多數的老師會認為,正因為 他們是青少年所以要教他們規範、建立價值觀,以成年人的角度和見識來告訴他 們是非黑白;但青少年就沒有價值判斷嗎?必然離經叛道、沒有對錯嗎?在我們 試圖控制他們思想和行為的同時,我們也剝奪他們去思考和決定的權利與能力。

在這篇論文收尾時,我恰巧看到一篇文章,幾句話提醒了我思考的方向和做法:

讓孩子們換個角度來檢視自己,…,當孩子有機會扮演檢視自己錯誤的角色 時,他們往往會拿出更高的標準來批判自己;同時,對自己的指責也比大人 的更加嚴格。(蘇明進,2013)

我想,我需要解構懲罰對我造成的潛在課程,掙脫被它壓制而再製於學生的 理所當然,學生犯錯不一定要懲罰,而是如何引導他去檢視自己;我們有多少人 說的到,但做不到呢?

穿越:危險與掙扎

從現場敘說、觀察,到資料分析,再到文本書寫,我在每日身處的環境中從 事研究是便利且可行的,但對我來說也是危險及掙扎的。在學生表達被懲罰的不 愉快時,我同時要面對熱心襄助的教師同事;其危險在懲罰此一敏感主題上,如 何確保研究參與者真的卸除心防、坦誠訴說,而其掙扎在於研究者須正確描繪與 分析,在下筆時猶豫再三,害怕傷害同事情誼。

在研究歷程中,我以「局外人-研究者」和「局內人-教師」,兩種面貌出現 在研究場域中,我試圖以局外人的客觀和判斷釐清懲罰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及潛在

186

課程,當訪談時面對師生隔空相互抱怨或質疑,有些情節和言詞直接且尖銳,讓 我想拉起他們的手,當個和事佬、讓雙方和解。在局內人和局外人的兩種角色轉 換間,我是有些不安和心急的,有時候想喊著:暫停!但是我不能,我畢竟是清 楚自己在做什麼的。面對此種窘境,我這個局內人的心情難免受到影響,但正因 有著局內人的敏銳和局外人的視野,我來回師生、來回教師和研究者間,總能產 生深刻反省及體悟。

讓我擔心的是,作為一名在個案學校任教近 10 年的教師,我也是深受這種 文化脈絡影響的人,很難不受到影響,或者深受影響而不自知,總是以自己的視 角架構屬於我們的合理標準和規訓。

我們用屬於主流價值的標準來約束每一個學生,於是我在來自缺乏家庭支持、

態度和行為被認為缺乏管教的學生身上總是看到挑戰和抗拒,然後我們又用懲罰 來維繫權威,試圖把他們改造成我們要的樣子。「老師訂的標準我做不到!」、「為 什麼沒寫作業是用罰站來處理?」、「一直抄,根本就沒有用。」、「做就對了、我 沒有感覺。」我感受到學生們的無助與無奈,懲罰讓他們學到什麼?他們並非全 無邏輯、想法也不無道理;我們要再去壓制他們,或者給他們機會思考和表達?

終點:另一個起點

研究期間,我期許自己能蒐集真實而正確的資料,研究報告終了,我的研究 者身份離開現場,留給教師身份的是新的思維和觀點,於是我重新去思考和反省 懲罰帶給學生什麼影響?在有意無意中我讓學生學會了什麼?真的能培養公民 素養?或者只是我以為的價值?又能否使他們具行動力去付諸實踐?

懲罰,如果能讓學生成長和進步,引出正向的思考和作為,有何不可呢?而 對於懲罰的可能危險,我們要去避免與導正。當我聽見學生的心聲、當我回顧自 己從事教職以來的理所當然、當我有機會做對的事,我會試著去實踐;而我正在 這麼做。

18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于冬梅(2005)。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 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立峰(2006)。懲罰的哲理。北京市:清華大學。

王譽書(2012)。零體罰政策政治效果之探究:以四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冉玉霞(2011)。學校教育中的懲罰與學生發展。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諮商與輔導,221,6-10。

江文誠(2010)。台東縣國小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網 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2012 年 10 月 15 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李亦園(1984)。當前青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9-15。

李岳霞(2011)。韓國首爾禁體罰,編不體罰管教手冊。親子天下,20。2013 年 1 月 3 日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084。

李錫津(1990),班級常規輔導。載於吳清山等,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李美華(譯)(2007)。UNESCO 著。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臺 北市:人本教育基金會。

李靜怡(2005)。不打不成器? 談處罰的理論與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

2012 年 10 月 5 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8/48-26.htm

188

李真文(2007)。懲罰與責任-教師專業倫理之辯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真文(2007)。懲罰與責任-教師專業倫理之辯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