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是個案研究中的主角。在研究過程中,本研究採取由現場到問題,

即研究者不先界定一個研究問題,再去找一個適當的研究場所,而是在每日的生 活或工作中參與,因而從中發展學術研究的興趣與問題,並在現場中發展研究的 問題,探索並分析其因果。

研究者為國中教師,長期在國中校園中工作與生活,與學生進行互動,在任 教現場中觀察學生對於懲罰的認知與因應,再對照個人求學階段及任教期間對於 教師懲罰措施詮釋之經驗,因而發展出對「懲罰與潛在課程」問題之興趣,選擇 於現任教學校中適當班級作質性之個案研究,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法來瞭解 並分析學生對於懲罰之看法及所造成之潛在課程,進而解答研究問題。

55

研究者曾擔任導師及兼任行政職務,對於國中校園、班級體系與學生有相當 之瞭解與興趣,在進入以任教學校班級為研究場域前,與場域守門人:學校校長 及班級導師協商時,較易獲得同意與信任以進行研究。而研究者在與研究班級學 生的接觸和互動經驗中,雙方均能維持良好關係,即成為極佳的觀察與訪談基礎,

由於研究者為研究班級之任課教師,能自由地參與現場活動而不干擾學校與班級 之活動進行。此外,研究場域即研究者每日工作的地點,其範圍、心力及投注時 間對研究者均具可行性,且此議題對於教育工作者具啟發性與再省思性,可檢視 懲罰所潛藏之影響。因之,研究者以自身任教之學校及班級為研究場域與對象進 行研究。

壹、研究場域 一、學校概述

本研究場域是晨曦國中(化名),位於北部某市山區,創校於 1969 年,是該 山區唯一所公立國中,當時班級數僅有 4 班,學生數兩百餘人。後因九年國民教 育政策的實施及隨人口出生數、移入數的增加,學區內學生人數日多,在 1976 年時班級數達 19 班,學生數七百餘人,為創校以來人數與班級數最高時,時屬 中型規模學校。直到 1987 年校區全部工程完工,學校校園整體規劃告成,校舍 依山建築,景緻優美,空氣清新,學風純樸。

晨曦國中創校已 43 年,隨著交通便利、人口外流及少子化現象,學區生源 日減,漸縮編為小型規模學校;現有每年級各 3 班,普通班共計 9 班,另設有資 源班 1 班,輔導特殊學生。全校學生總數約 140 人,教職員工 42 人,教職人員 流動率小,平均每班學生約 16 人,教師與學生比約 1:5,是一所小班小校。

因為學生人數少,晨曦國中的教職員工多能識得每一位學生,教職生的互動 普遍是頻繁而和諧的。學校校長治校採取高度尊重的態度,不僅是對於教職員工 的信任,這樣的關係也表現在對學生的包容,即使是國中校園中最常處理學生偏

56

差問題的訓導處,也罕有懲罰事件發生。整體而言,晨曦國中的學校氣氛是和諧 溫暖的,師生互動親睦。

學校校地廣闊,一進入校門,可以看見櫻花大道,每年冬末春初時總見一排 嫣紅、繁花似錦。沿著斜坡而上,在第二個平台是學生最愛停留的籃球場,課間 和放學時總是聚集大批學生在此練習或進行比賽,再次而上,是學校的停車場、

行政辦公大樓及圖書館,鄰近一旁的涼亭是許多學生課後休憩所在。拾級再往上,

是學校集合場,兩旁對望的是九年級教室區和校長室,往上一層是桌球室與七、

八年級教室區。連接兩層之間的樓梯平台有一座蔣公銅像,在一片去政治圖騰與 強人銅像的潮流下,這座銅像由校門口被移至此處,反倒是個好觀景處,恰可俯 瞰校園,許多學生日日經過身邊,卻不知他是誰?七、八年級教室區的側邊是活 動中心、特科教室區及學生們很喜愛的攀岩場與童軍營地。

相較於一般國中對於學生智育的偏重發展,晨曦國中對於學生的多元均衡發 展與環境教育情懷特別重視;多年來,學校強調自然探索與環境教育,希望學生 能「用明亮的雙眼看見天上的白雲、秀麗的山形、美妙的花朵…,用清澈的耳朵,

聽到鳥聲、風聲、蟬鳴聲…,以明靜、細微的心,覺察到大自然每一生命的脈動。」

(節錄自學校願景圖像);學校以自然之美為主軸,發展出本位課程,成為學校 的特色。

近年來,學校則發展傳統藝術,偶戲校隊曾在全國比賽中獲獎,除此之外,

學校對外並無重大成就與成果,但亦無甚缺失。晨曦國中因此成為一所除「迷你」

及「遙遠」外,鮮少被人提及的學校。

二、學區特性與學生特質

學校位於山區,較少店家,山下即是熱鬧繁榮的都會區,雖離山腳只有不到 30 分鐘的車程,但在峰迴路轉的幾公里間,卻也藏著遙遠的城鄉和文化差距。

部份學生於課後下山補習,會接觸山下學校學生及環境,多數學生生活環境 相當單純,活動力強、文化刺激弱,部份學生放學返家後除看電視及使用電腦外,

57

並無良好讀書習慣,家長多半採放任態度。在平均每班 16 名學生的情況下,班 級內學生學習習慣差異相當大,這項差異直接反映在學業成就及作業態度上。

在學生家庭狀況方面,學區內家長經濟能力差距大、義工組織不健全,多數 家長工作忙碌,因開設餐廳及泡茶店,或擔任花農常離家而少與孩子互動,部份 家長打零工以維家計,生活經濟來源不穩定,也影響學生在校情緒表現,學區內 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比例漸高。約半數家長因為自己也是從這所國中畢業的,

對於學校和老師多採信任的態度;少部份家長對學校採不友善態度,凡事總先預 設立場,且事事干預,是學校在推動事務上的困擾之一。

因處山區,學生的住所相當分散,上下學若無家長接送,需自行搭公車往返,

少部份步行即可到校,居住較遠者,家長則採合作方式,排班輪流開車將子女及 鄰居子弟載送到校,因此,學生之間的感情普遍良好,有些親如家人。

整體而言,學生活動的面積和範圍很大,學生們從活動場地、生活規範、教 師管教與課業學習等方面,都可以感到很自由;而學校整體親師職生間互動頻繁,

大多數教師及職工可叫出全部學生的姓名,甚至知悉其家庭背景。

三、個案班級

基於研究現場的可接近性、可行性與有意義等特性,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主要 為研究者任教之晨曦國中八年丙班,期初有 15 位學生,後來 1 位轉出。為瞭解 八年丙班所經歷懲罰與學生感受,研究之訪談對象包括班級學生、導師、任課教 師及學校行政人員等,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盡力維繫與研究對象的良好互動及溝 通,期使所得資料完整而真實,以釐清其牽涉因果與影響。

(一)班級情境脈絡

研究者選擇的研究對象是任教六個班級中的其中一班。學校採取的編班方 式為男女學生混合常態編班,在七年級入學經新生測驗後,以國文、英語及數 學三科成績平均進行電腦序排 S 型模式編班,此模式為常態編班之一種,為教 育部同意之編班方式。

58

100 學年度(當時為七年級)入學新生計 45 人,因部份班級有特殊生可 減少班級人數,該年度編班結果為:七年甲班計 17 名學生,男生 7 人、女生 10 人;七年乙班計 14 名學生,男生 7 人、女生 7 人;而個案班級:七年丙班 則計 14 人,男生 7 人、女生 7 人。三個班的導師依序分別為男性自然科教師、

女性國文科教師及男性數學科教師,101 學年度時八年甲班因導師調任行政職 務,由女性英語科教師擔任。

個案班級自入學以來,即是校園內公認上課與課間秩序亟待加強的班級,

導師常自嘲需除擔任導師負責班務、另於每節下課時間兼任生教股長以防脫序,

在打掃時間還得再兼任衛生股長,逐項督促內、外掃區學生執行掃務工作;雙 方看似關係緊張,其實該班與導師之間互動密切,關係良好。

七年級下學期初,轉入 1 名男學生,該班學生人數由 14 人增加為 15 人,

因該名轉學生屬活潑、好動且具帶頭能力者,八年丙班(時為七年丙班)狀況 不斷,甚至曾發生男學生(即表 3-1 之 S03)於上課時與老師互嗆之情形。升 上八年級的暑假期間,於七年級下學期轉入之男學生又辦理轉出,爾後又於開 學前轉入 1 名女學生,使八年丙班人數為 15 人,而為男學生 7 人、女學生 8 人。後於研究初期,其中 1 名男學生阿光因為行為和成績未達到學生和家長間 的約定,因此轉出到宜蘭的一所私立中學寄宿就讀。

雖班級秩序與整潔工作均待加強,但八年丙班的學生成績卻是同年段中表 現最佳者,在七年級上、下學期共計 6 次定期評量中,班級各科平均成績均勝 過其他兩班。而此 6 次定期評量年級排名第 1 者均為該班學生。學校教師普遍 認為該班女學生課堂行為與課業普遍表現良好,而男學生則多待加強,但上課 時師生互動氣氛尚佳,是研究者最喜歡任教的一個班級。經七年級時一整學年 的相處及八年級繼續任教該班,且研究者與該班學生相處融洽,故經與八年丙 班導師討論,獲其同意以八年丙班為研究對象,並利用班會課時間向該班學生 說明研究之目的,邀請學生參與本研究之進行。

59

(二)八年丙班學生介紹

表 3-1 八年丙班學生基本資料表

代碼 化名 性別 正式訪談日期

S01 亮亮 女 2013 年 3 月 22 日

S01 亮亮 女 2013 年 3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