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年初顯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成年初顯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成年初顯期理論的緣起

發展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人類發展理論之一莫過於Erikson 於 1950 年首度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引自 Erickson, 1963)。他假設青少年期從青春期 開始,直到十幾歲的晚期,緊接著為成年前期,年齡自十幾歲晚期至四十歲左右 的中年。這樣的派典在二十世紀中期或許是合理的,因為當時的工業化社會中,

人們結婚和取得穩定全職工作的年紀大概就是二十歲左右或者晚一點點;然而二 十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這樣的派典已經不符合社會的常態,人們取得全職工作與 結婚的平均年齡分別延遲至二十幾歲中期和晚期,個體為追求自我實現,於是會 繼續參與高等教育或培訓;性的道德觀也有巨大的轉變,婚前性行為與同居都逐 漸廣為接受,因此青少年晚期至二十幾歲中期的個體尚未確定其成年角色,反而 在嘗試各種經驗,追尋其愛情與工作的長久選擇 (Arnett, 2000, 2004b, 2007a)。

其實 Erikson 在 1968 年已經關注到這個時期不同於整個成年前期,於是補充說 明大學是一個青少年期心理社會延宕期 (moratorium) (引自 Smith & Reio Jr., 2006)。這樣的說法較貼近目前的社會型態,但僅針對大學階段而未完全涵蓋青 少年晚期至二十幾歲中期的個體特性。

學者Arnett 開始關注到半個世紀來美國主流社會型態的蛻變,尤其對於青少 年晚期至成年前期個體的發展特徵尤感興趣,乃於1994 年以問卷方式調查美國 大學生對於成年轉換期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的知覺,結果指出僅 27%的大學 生認為自己已經到達成年期,而將近三分之二認為自己僅在某些方面算是成人,

某些方面不是 (Arnett, 1994)。大學生對於自己是否達到年成狀態其實並不確 定,Arnett 從問卷中其他題目的結果做出一番分析解釋,他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 為個體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某些成年角色的轉換,但尚未轉換完全,例如在居住

方面,他們已不與父母同住,但仍住在有成人每日看管的宿舍裡;經濟方面,多 數仍倚賴父母的經濟支援;工作方面,絕大部分僅從事兼職工作或甚至沒有工 作;他們未婚也尚未生兒育女。同年Arnett 與 Taber 從認知、情緒、行為、以及 角色轉換等觀點切入,探討青少年期究竟何時結束、成年期何時開始,他們認為 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會因文化看重個體主義與獨立性的程度不同而產生差異:非 西方文化常會以結婚這種社會性的事件做為成年期的肇始 (Gilmore, 1990;

Schlegel & Barry, 1991;引自 Arnett, 1994, 1998; Arnett & Taber, 1994);當代西方 社會的定義可能較為個體主義,成年期的起點會以個體是否居住獨立與經濟獨 立,且認知自足、情緒上自我關注、行為自制,來做為衡量基準,而這樣的標準 是個人決定的。Arnett 發現從青少年到成人前期是一段漸進的過程,可能長達好 幾年,這個階段的個體已脫離青少年期,開始轉換至成年期,然而在認知、情緒 與行為等方面都卻尚未完全達到成年狀態,因此嘗試將此時期命名為「成年初顯 期 (emerging adulthood)」(Arnett, 1994, 1998; Arnett & Taber, 1994)。

自1994 與 1998 年關注到這個時期的獨特性後,Arnett (2000) 於「美國心理 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 正式提出「成年初顯期」的概念及其理論梗概;

2004 年 Arnett 繼續以專書呈現完整理論 (Arnett, 2004b)。短短數年間即獲得各研 究領域的迴響。Arnett (2007a) 認為,造成熱烈討論的原因是過去看待這個時期 的方式已經不管用了,學者們需要新的概念來理解這個發展階段。雖然廣為各研 究領域使用,但新理論同樣招致評論與批評,例如Bynner (2005) 指出有些歐洲 青年研究遭到Arnett 忽略,並重新評價「青年期」(youth) 這個概念,認為這個 詞彙更適合描述此階段的個體;隨後 Arnett (2006) 也於同一期刊加以回應。這 樣的交鋒對於發展一個新理論的精緻度來說,具有健康正向的意義。

由上述可知,成年初顯期理論之所以被提出,源於Arnett 覺察到工業社會型 態的變遷,個體的婚齡和育齡普遍延遲,於是產生「人類究竟何時可被認定為一 個成人」的好奇,在累積研究與文獻後,發展出成年初顯期的理論。此後獲得各

研究領域的熱烈迴響與評論,使理論更臻細緻完備。

貳、成年初顯期的特徵

Arnett (2004b) 提出這個時期的五大重要特徵以顯示其獨特性,包括:這是 一個探索自我認同的時期、不穩定的時期、關注自我的時期、自覺處於階段間的 過渡時期以及存在各種可能性的時期。由於成年初顯期是變動性極大的人生階 段,Arnett (2007a) 強調以上並非普遍性的特徵,只是在成年初顯期比其他時期 更常見。茲針對Arnett (2004b) 提出的五大特徵分述如後。

一、探索自我認同的時期 (the age of identity explorations)

或許成年初顯期最核心的特徵為:年輕人會為了他們的人生而在不同的領域 中探索各種可能,尤其是在愛情和工作領域,藉以澄清自我,更加明白自己是誰 以及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成年初顯期為這種自我探索提供了最好的機會。相較 於青少年期,成年初顯期的個體逐漸從父母的掌控中獨立,而且多數人已經離 家,但尚未進入穩定的、需要全然投入的成人生活,例如長期的職業、婚姻以及 為人父母;在此時期,他們既不受父母管束也尚未完全承擔成人角色,於是有更 多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愛情與工作的各種選擇。就愛情與工作兩方 面而言,自我認同的形成皆始於青少年期,卻在成年初顯期得到強化。青少年期 的愛情與工作都是較為試探和短暫的,而來到成年初顯期的探索會較聚焦於自我 認同:一方面藉由在愛情方面更深一層的親密,於是更加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人、

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以及擁有怎樣特質的人最適合和自己共度終生;另一方面將 各種教育與工作經驗化為成人職業的準備,藉由嘗試各種工作或是不同的專業,

於是對自我的工作能力與興趣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不穩定的時期 (the age of instability)

成年初顯期的個體不斷地在探索,尤其在愛情和工作選擇上的不停轉換,使 得這個時期不但異常豐富且轉變劇烈,是極不穩定的一個時期。成年初顯期的個 體會擬定計畫,也就是對於青少年期進入成年期要走怎樣的路會有一些想法,然 而隨著個體在工作、教育與愛情等方面不停的探索,所謂「計畫」也會跟著進行 無數次的修訂。每一次的調整都會讓個體對自我有更多瞭解,並懷抱希望地朝自 己希冀的未來繼續前進。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成年初顯期的不穩定性能被輕易克 服,只是處於成年初顯期的不穩定性取代了青少年期的焦慮,探索與不穩定性是 必然共存的,於是成為新的分裂來源。

三、關注自我的時期 (the self-focused age)

成年初顯期是人生中關注自我程度最高的時期,然而在此時期關注自我是正 常、健康而暫時的行為,加拿大學者Gottlieb、Still 與 Newby-Clark (2007) 以量 化和質化資料進行研究的確也發現這樣的現象。再以美國為例,多數美國人在 18 歲或 19 歲時離開家,而搬出家意味著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自我關照,許多事 情都需要自己做決定,於是藉由自我關注,成年初顯期個體培養了日常生活的技 能,對自我以及在人生中想要什麼有更多瞭解,並開始為他們的成人生活建基。

他們關注自我的目標是自給自足,學習以一個自給自足的人獨立生活;但他們不 認為自給自足是一種永久的狀態,而是將之視為自己和他人建立長久關係前必要 的一個階段。

四、自覺處於階段間的過渡時期 (the age of feeling in-between)

成年初顯期的探索和不穩定性造就了個體處於階段間的過渡特性—介於青 少年期與成年前期之間,前者為多數人與父母同住並需要就讀高中,後者則是多 數人已結婚、為人父母並有穩定職業。對成年初顯期的個體而言,他們既不是青

少年也非成人,正處在步入成年前期的過程中,但還沒有真正進入成年前期。究 竟進入成年期有怎樣的評估準則?Arnett (1994, 1997, 1998, 2001, 2003) 與 Nelson (2003) 即針對美國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個體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後,

得到三個進入成年期的評估標準:一是為自己負責,二是獨立做決定,三是經濟 獨立 (引自 Arnett, 2004b)。這樣的標準是逐漸顯現的,所以個體從逐漸感受到自 己開始為自己負責、獨立做決定以及經濟獨立,一直到完全達到這些標準的過程 中,就會一直感到自己處於階段間的過渡時期。

五、存在各種可能性的時期 (the age of possibilities)

當個體僅確定些許的人生方向,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時,成年初顯期必然成為 存在各種可能性的時期。這個時期會充滿遠大的希望與期待,通常對未來抱持正 向樂觀的態度,認為自己未來應有高收入、令人滿意的工作、甜蜜終身的婚姻以 及快樂的孩子,這點也可以從 Gottlieb 等人 (2007) 的研究得到驗證。部分是因 為成年初顯期個體的夢想幾乎還沒有在實際生活中經過淬煉。另一個成年初顯期 存在各種可能的原因是,個體在此時期已離開了他們的原生家庭,但尚未完全投 身於新的社會關係與責任之中,於是有了改變自己生活的機會,尤其對於成長於 不利環境的個體來說,這是他們試著改變被扭曲的生活、回到正常軌道上的難得 機會;至於對那些來自他們認為相對快樂和健康家庭的人而言,成年初顯期同樣 是改變自己的機會,他們不僅依照父母的期望成長,同時可以對自己期望成為怎

當個體僅確定些許的人生方向,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時,成年初顯期必然成為 存在各種可能性的時期。這個時期會充滿遠大的希望與期待,通常對未來抱持正 向樂觀的態度,認為自己未來應有高收入、令人滿意的工作、甜蜜終身的婚姻以 及快樂的孩子,這點也可以從 Gottlieb 等人 (2007) 的研究得到驗證。部分是因 為成年初顯期個體的夢想幾乎還沒有在實際生活中經過淬煉。另一個成年初顯期 存在各種可能的原因是,個體在此時期已離開了他們的原生家庭,但尚未完全投 身於新的社會關係與責任之中,於是有了改變自己生活的機會,尤其對於成長於 不利環境的個體來說,這是他們試著改變被扭曲的生活、回到正常軌道上的難得 機會;至於對那些來自他們認為相對快樂和健康家庭的人而言,成年初顯期同樣 是改變自己的機會,他們不僅依照父母的期望成長,同時可以對自己期望成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