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關係攻擊之測量

壹、關係攻擊測量之特性

關係攻擊這塊研究領域常因測量方面的議題而受困。一般評估社會行為,尤 其是攻擊行為時,目前主要的測量技術不外乎以下幾種:社交計量、教師評分、

自陳、面談、焦點團體、行為觀察以及投射技術等。以下針對較為常見的社交計 量、教師評分、自陳、面談與行為觀察進行特性與優缺點的討論。

一、社交計量

透過社交計量法通常是希望直接從團體內的成員取得社交地位、同儕關係、

個人聲望等資訊,於是這種方法在測量關係攻擊時相當常見。Björkqvist、

Lagerspetz 及 Österman (1992) 認為,同儕最清楚誰的攻擊性強而誰不會,反倒 是教師與家長通常無法覺察到誰會進行間接攻擊,尤其在定義上,間接攻擊通常 就有難以界定出攻擊者的特徵。因此平常接觸最為頻繁、本身就在社交網絡內的 同儕,會是最深知內情的資訊來源;目前為止以社交計量測量關係攻擊已累積紮 實的研究基礎與效度,然而McNeilly-Choque、Hart、Robinson、Nelson 及 Olsen (1998) 也歸納出以下幾點社交計量的缺點:年齡會影響同儕行為的詮釋、可能 遭到性別刻板化印象影響、個人如何被他人評價會受到其聲名的強烈影響;要獲 得整個團體的同意具有相當難度 (引自 Merrell et al., 2006)。較常見用以測量關係 攻擊的社交計量法為同儕評分以及同儕提名。

第一個較有系統性的間接攻擊研究使用的是同儕評分的方式 (Lagerspetz et al., 1988)。Björkqvist、Lagerspetz 及 Österman (1992) 也使用同儕評分法,其「直 接與間接攻擊量表」(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Scale, DIAS) 是請研究對象思 考特定團體內(在該研究中就是指班級內)的每位成員在生氣時有多常進行某些 形式的攻擊行為,以Likert 量表的方式對每個成員進行評分。當某位成員在某種 攻擊行為被評定的分數高,就被認定為該類攻擊性強。

至於同儕提名,最早且廣泛使用此法於關係攻擊研究的為Crick 團隊發展之

「學生社交行為量表—同儕版」(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Scale-Peer Form,

CSBS-P; Crick & Grotpeter, 1995),研究對象被要求針對某特定攻擊行為提名出三 位最常如此表現的同學,再加以累積每個人被提名的次數。學前兒童通常需要以 一對一的方式施測,而年紀稍長的兒童則可以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但座位安排 必須適當,也必須給予足夠的資源(例如提供個別的信封袋)以確保其保密性 (Young et al., 2006)。此外,負向提名可能會帶給填答者負向觀感,因此 Young 等人也建議負向提名的問句可混雜正向提名在其中,例如CSBS-P 加入了利社會 行為的提名;也可在社交提名的最後加上一些溫和中性的問題,例如寫出自己的 好朋友,以分散填答者對負向提名的注意。

同儕評分與同儕提名各有優劣之處,同儕評分技術敏感度較高,訊息量也較 為豐富 (Björkqvist, 2001),然而要針對全班同學進行評分較為耗時,且研究參與 者不一定瞭解全班每位同學;至於同儕提名技術已經過研究驗證其效度,但有研 究者認為,使用同儕提名僅有明顯具攻擊性的兒童會浮現出來,那些較為沈默、

卻更為操弄的攻擊者反而不容易被界定提名 (Archer & Coyne, 2005),這可能也 是限制之一。

二、教師評分

發展心理學領域使用教師評分的方式進行研究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但近二 十年來才使用於測量關係攻擊 (Archer & Coyne, 2005)。Crick (1996) 以「學生社 交行為量表—同儕版」(CSBS-P) 的項目為基礎,發展出教師版 (CSBS-T),請教 師以五點量表的方式,逐題評定孩子攻擊行為發生的頻繁程度。這種教師評分的 方式,本質上與 Crick 其他研究使用的同儕提名並不相同,反而較類似於 Björkqvist 團隊所使用的同儕評分,只是訊息來源者不同。

當成人充分地觀察同儕互動,就能提供較為詳細、客觀的兒童行為發生頻率 與類型,尤其教師就和同儕一樣,具有長期持續和孩子們接觸的經驗 (Rubin, Moller, & Emptage, 1987;引自 Young et al., 2006),因此教師評分的優點之一即 為實際、可信;其他優勢還包括較有效率且方法經濟 (Merrell et al., 2006)。然而 教師評分同樣存在一些限制,Merrell 等人與 Young 等人都指出,教師對於兒童 互動的知覺很可能與兒童本身的知覺不同;儘管學生行為在學年中可能有所改

變,但教師容易停留在對這個學生早期的印象,或是受到聲名的偏見所影響;性 別刻板印象也是限制之一;教師也很可能因新近或鮮明事件而影響評分;同時在 評估行為頻率時,有時候教師不若同儕所知的精確,尤其關係攻擊往往隱身於細 微的團體動力之中,更加難以察覺;這些都是在使用上值得考慮的限制。

三、自陳

自陳測量的優點在於能夠直接從個體本身收集到一些較會被隱藏的活動,因 為他們對自己的這些隱藏行為最為清楚 (Kaukiainen et al., 1999; D. R. Richardson

& Green, 1999)。然而在測量兒童間接攻擊時,兒童通常會隱匿不報這樣的行為 (Archer & Coyne, 2005),因為這些行為不被社會認可,而且攻擊者本身可能不會 承認,或甚至自己也未發現會從事這樣的行為 (Björkqvist, Österman et al., 1992),顯示自陳方式有其限制。儘管自陳方法能相當有效率地收集各種行為的 資訊,然而效率也必須與正確性相互平衡 (Young et al., 2006)。

目前攻擊者的自陳測量較常使用於成人,典型例子為Green 等人 (1996) 修 訂同儕評分量表DIAS (Björkqvist, Lagerspetz, & Österman, 1992) 的項目,請研究 對象以五點量表的方式評定自己在過去一年對朋友生氣時,會有多常從事這些項 目所描述的舉動。其他以攻擊者角度出發的自陳測量包括大學生在同儕間 (例 如:Loudin et al., 2003) 以及愛情裡 (例如:Linder et al., 2002)的關係攻擊。

四、訪談

訪談法包括結構式、半結構式與非結構式的技術。典型例子為澳洲研究團隊 以焦點團體配合配對訪談與個別訪談的方式研究青少女的間接攻擊 (Owens, Shute, & Slee, 2000a; Owens, Shute et al., 2000b; Owens, Slee, & Shute, 2000)。這類 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從訪談中獲得更深入的資訊,例如這些行為的功能等等,通 常研究者在測量評估關係攻擊行為後,若希望進而設計出介入方案,那麼這些訪 談結果就是相當有幫助的資訊 (Merrell, 2001;引自 Merrell et al., 2006)。Merrell 等人認為若以加害者的角度來評估關係攻擊行為,訪談可能會有和自陳測量相類 似的限制,也就是社會期許的問題,然而若用訪談來獲得受害者的觀點,則是非 常珍貴的測量技術之一。

五、行為觀察

目前使用行為觀察的攻擊研究多以學前兒童到學齡兒童為對象,通常會記錄 各種攻擊行動的發生頻率。例如最早期發現間接攻擊的研究,正是觀察當有成員 新加入一個既定團體時的社會排擠與社會拒絕情況 (Feshbach, 1969)。

使用觀察法能針對特定行為特徵提供較為客觀的資料,而不會像某些方法易 受評分者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或是兒童本身的聲名而造成偏見,同時,觀察法也 是實徵研究上有效的測量方法。然而行為觀察耗時費力,且當個體注意到自己被 觀察時,舉止可能會和平常有所不同,加上關係攻擊本身常具有隱蔽的特性,於 是特別難以觀察。

此類測量尚包括自然觀察與實驗室結構性觀察,前者優點在於能夠在孩子熟 悉的情境中記錄關係攻擊發生的頻率 (Ostrov, 2006; Ostrov, Crick, & Stauffacher, 2006) (例如:McNeilly- Choque et al., 1996;引自 Young et al., 2006),缺點則是觀 察到的行為可能因特定抽樣時間間隔而受限,同時也可能需要輔以團體動力與關 係模式等資訊;後者是讓被觀察者處於能夠誘發中度挫折與潛在攻擊的結構式情 境,藉以觀察其進行社交排斥的情況 (例如:Ostrov, Woods, Jansen, Casas, & Crick, 2004; Underwood, Scott, Galperin, Bjornstad, & Sexton, 2004),但實驗室結構性觀 察的缺點則是實驗室情境難以反映現實生活情境,尤其觀察主題為負向人際互動 方面的關係攻擊,於是讓這類方法較為受限。

各種測量方法都有其優點與限制,整理如表2-2 所示。許多研究者建議使用 多重方法才能提供較為正確、貼近真實的攻擊情況 (Archer & Coyne, 2005),且 有助於降低使用單一技術時的限制,獲得更全面的訊息 (Merrell, 2003;引自 Merrell et al., 2006)。而多重方法與多重訊息提供者所獲致的共識或重疊部分,也 能增加測量工具的效度 (McEvoy, Estrem, Rodriguez, & Olson, 2003)。

由表2-2 可知,關係攻擊之測量方式各有擅場,也引發適用年齡層為何的疑 惑。Archer 與 Coyne (2005) 認為,學前兒童較適合使用觀察法或教師評分,或 是合併兩者的多重方法來測量 (例如:McNeilly-Choque et al., 1996; Monks, Smith,

& Swettenham, 2003),同儕評分則較適合使用於兒童與青少年 (例如:Björkqvist,

Lagerspetz, & Kaukiainen, 1992),自陳方式則較適用於成人 (例如:Green et al., 1996)。

因此在測量關係攻擊時必須特別考量到樣本年齡,以及測量實施之可行性、

可靠性與有效性,另外,研究經費與時間也應納入考慮範圍。在本研究中,由於 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層為成年初顯期,教師與大學生的相處互動機會較少,不適合 教師評分;若採用同儕評分或提名的方式,則因為這個時期的同儕團體難以界定 出來,且要獲得整個團體的同意與參與相當不易,因此進行大規模同儕提名也不 是非常恰當;至於行為觀察太過耗時費力,且成年初顯期個體的關係攻擊是較為 隱性的行為,難以觀察。研究者認為訪談與自陳是較值得考慮的測量方法,但由 於研究者最關注的部分是成年初顯期關係攻擊的內涵與趨勢,加上目前臺灣社會 的相關研究甚是匱乏,因此研究者決定先以訪談進行前導研究,據以發展自陳測 量來探究相關內涵與趨勢。

表 2-2 關係攻擊的測量:主要方法的優點與限制

方法 主要優點 主要限制 研究

同儕 評分

Lagerspetz, Björkqvist, &

Peltonen, 1988

Björkqvist, Lagersptez, &

Kaukiainen, 1992 王明傳,2007

Crick, 1995

Crick & Grotpeter, 1995 Crick, 1996

Crick, 1997

Werner & Crick, 1999

Werner & Crick, 1999